《2016年高考語文復習備考策略 專題17 詩歌鑒賞 描寫技巧辨析(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6年高考語文復習備考策略 專題17 詩歌鑒賞 描寫技巧辨析(上)(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主標題:描寫技巧辨析(上)
副標題:把握詩歌描寫技巧鑒賞,了解詩歌描寫技巧的作用。
關鍵詞:描寫技巧,作用,辨析
難度:4
重要程度:4
內容:
1、烘托與對比
A、概念: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像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梢允侨撕嫱腥?,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景物烘托人物
2、,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而悲傷的心情。古詩中常見的一些“藝術辯證”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時,常把遠與近、動與靜、聲與色、實與虛等相結合,互相形成對比映襯,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杜牧《齊安郡后池絕句》最后兩句:“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币猿呻p成對的“鴛鴦”襯托出人孤寂的心情。反襯也叫反映,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烘托主體。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析】本詩題為“石頭城”,明顯是寫“石頭城”,但詩歌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
3、—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
《烏衣巷》(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析】本詩與《石頭城》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詩通過烏衣巷周圍景物——雜草叢生,野花點點,夕陽斜照,舊時燕飛入普通百姓家——寫出了烏衣巷已不是昔日的烏衣巷了,今日的烏衣巷一片荒涼,昔時豪門世族已不復存在。
B 對比是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如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未改鬢毛衰”,高適的“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等,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給人以深刻印象。元代王冕《白梅》的前兩句:“冰雪林
4、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將“冰雪林”中潔白的梅花與“混芳塵”的桃李對比,顯梅花之高潔守志,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對比——對比手法鑒賞,我們要注意它的特點,它不是語言運用的技巧,而是一種內容設置的技巧。這里不多討論,僅舉一例:
《南園十三首(其一)》李賀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蓱z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小白長紅”指白花少,紅花多。園中春花的艷麗和“日暮嫣香落”的結局,形成對比,藉以抒發(fā)個人感慨。作者正值青春年華,猶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諱卻不能為朝廷所用,如花盛開時無人欣賞,其悲戚之情自然流露出來,全詩悲劇氣氛濃烈。“嫁與春風不用媒”說得輕
5、松,其實花何嘗愿意離開本枝,隨風飄零。
C、賞析:
例:閱讀下面唐詩,回答問題?! ?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鵲橋仙?夜聞杜鵑》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催成清淚,驚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1)、《采蓮曲》刻畫人物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2)、陸游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眱删?,采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技巧指要]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襯托的寫作技巧。襯托,也叫映襯,相
6、形。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關、相反的事物作為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體,用來作背景的事物叫襯體。襯托又分正襯和反襯。正襯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襯體作主體的陪襯,突出主體。如《采蓮曲》,這首詩歌將采蓮少女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讓少女的邏裙和碧綠的荷葉,粉嫩的臉龐與鮮艷的荷花互相映襯,襯托出少女的清新嬌艷。少女形象在畫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反襯也叫反映,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烘托主體。如陸游詩,“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晚常啼杜鵑。”兩句,詩人以“林鶯巢燕”的無聲,反襯杜鵑的有聲,好處是以寂靜突出杜鵑悲切的叫聲。
例:閱讀下面一首唐人七絕,回答課
7、后問題。
《觀祈雨》李約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問:這首詩在寫作技巧和語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點?試作簡要賞析?! ?
[技巧指要] 這首詩在寫作技巧上運用了對比手法。所謂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如上面七絕,前兩句寫農民祈雨的場面,后兩句寫朱門歌舞的情景,前者憂,后者樂,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語言含蓄,極具諷刺性。第一句語中帶情。(桑無葉,土生煙)含蓄地抒發(fā)了農民盼雨心憂如焚之情。第四句寫朱門心憂春陰(雨)使管弦受潮而影響其亨樂,一樣“憂”,兩樣情,詩人的
8、同情與憤慨滲透其間,溢于詩外。
《謝亭送別》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水急流雖然是寫景,但與送別情景密切相關,呼應了上句中的“”,也開啟了下句中的“”。
(2)、詩中兩處描寫自然景物,其表現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1)、解行舟;人已遠。(2)、前者用“紅葉青山”反面襯托對朋友的留戀之情,后者用“滿天風雨”是寓情于景,用悲涼之景來表達作者黯然神傷的離別之情。
《陶者》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寸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提問:這首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詩歌把長年辛勞而居室簡陋的陶者與不勞
9、而獲的統(tǒng)治階級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以及對不勞而獲的統(tǒng)治階級的憤慨之情。
閱讀元代王冕的一首詩,回答問題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里春。
(1).在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特征。
(2).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主要運用了襯托(用冰雪襯托梅之堅毅)、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的手法;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 、虛實結合
10、A、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書上所言,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B、概念:首先,介紹一下詩歌中的“虛”。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a、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fā)
11、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并不在眼前,也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痹佻F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fā)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c、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fā)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在《西廂
12、記?長亭送別》中崔鶯鶯送別張生唱詞很多是設想的未來之境。今夜中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再看看詩歌中的“實”。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劃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闋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闋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钡?。
C、關系:“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
13、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闋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實虛。通過
14、設“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
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例一:閱讀下面宋詞,回答問題?! ?
《江城子》蘇軾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注:這首詩是詩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問:這首詩上下片各分兩層,請概括各層的內容。
[技巧指要] 這首詩其主要的表現手法是虛實結合。虛實結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說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或者是把眼前現實生活的描寫與
15、回憶、想象結合起來。金圣嘆在《水滸》批語中說:“文到入妙處,純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碧搶嵔Y合,適合于表現廣闊的生活畫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題。蘇詞分上下兩片,各分兩層。上片先寫入夢前的思念,屬于實寫,接著寫設想相逢的情景,屬虛寫。下片先寫夢中相見的悲喜,屬虛寫,后寫,夢醒后的感慨,屬實寫。這樣由實而虛,由虛而實,充分表達了詞人對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從字面來看是寫亡妻;“年年斷腸”,實際上是詞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D“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象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為實。對中學生的考試,不會太難,因此,能注意這幾點
16、區(qū)分就行了。比如:
《題龍陽縣青草湖》(唐)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程千帆說“西風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城的到來,不從草木變衰而從湖水興波見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風之吹,三奇也。其實這首詩還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寫實,其余三句均為虛。“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張,“醉后”句哪來實景?“滿船”更在夢中。
《塞上聽吹笛》(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天山。
【析】一二句實寫景,描寫的內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馬的季節(jié)到了。傍晚,戰(zhàn)士趕著馬群歸來,天空灑下明月的清輝。在如此
17、蒼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樓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木涮搶懢?,將“梅花落”拆用,仿佛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落梅的花片,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色香灑滿天山。此詩抒寫戰(zhàn)士們由聽曲而想到故鄉(xiāng)的梅花(胡地沒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寫出了他們的濃濃的思鄉(xiāng)情。
3、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yōu)榱藙?chuàng)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tài)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推”“敲”選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的形容詞用作使動動詞,都是動態(tài)描寫的一些典范,在動詞的使用上作了不
18、少文章。但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tài)與靜態(tài),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tǒng)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例一:簡析下面詩歌的寫作技巧。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 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技巧指要] 王維不愧描寫山水的高手,動靜結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如《山居秋暝》,對景物的刻畫細致入微,既有自然風景圖,又有田園生活圖。詩人在描繪的景物中,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動靜結
19、合,構成動人的意境。第二聯寫物,“明月松間照,”是靜景,是所見,寫的是月光透過松枝灑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動景,是所聞,動靜融為一體,構成一副清幽可愛的風景畫。第三聯是詩人用“竹喧”烘托山靜,是所聞,用“蓮動”襯托水幽,是所見,見聞交錯,“喧”幽互襯,頗具藝術感染力。
例二: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前兩句寫黃昏時候,山林不見人影,寂寥、空闊。偶爾聽到幾點人說話的聲音,非但沒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顯得山之靜。后兩句明暗對比:一縷夕陽射進蔚然深秀的樹林,落日余暉打在一塊青青的苔蘚上。這里為聲襯靜,用了襯托,也用了對比。
《鳥鳴澗》王維
人閑
20、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動襯靜)
4、點面結合
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云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柳宗元在《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從“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并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蜀相》一首是杜甫的七律名作,由諸葛亮的祠堂寫到這位蜀漢賢相的一生事業(yè)。其頸聯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之所以顯得格外厚重,就是因為它所包容的內容異常豐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對》,后一句,抵得兩篇《出師表》;從三顧茅廬到白帝托孤,他與先主劉玄德的君臣遇合,從七擒孟獲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績和北伐的功業(yè);“天下計”言其宏圖,“老臣心”表其忠貞;……。老杜以外,哪個詩人曾有過這樣的筆力?類似這種手法,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