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5章 第1節(jié) 光合作用教案1 北師大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5章 第1節(jié) 光合作用教案1 北師大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5章 第1節(jié) 光合作用教案1 北師大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2、概述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二、能力目標
1、制作葉片表皮臨時裝片,進一步熟練顯微鏡操作。
2、根據(jù)葉片光合作用的功能特性,推測葉片的結構組成。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在觀察活動中,養(yǎng)成細致嚴謹、善于思考的科學品質(zhì)。
【教學重點】
1、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制作葉片表皮臨時裝片,熟練顯微鏡操作。
【教學難點】
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
2、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解決型
【教學媒體】自制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準備】
1、顯微鏡、葉片橫切永久切片。
2、實驗用材料:新鮮的菠菜葉片。
3、收集并自拍植物葉片組成、結構及植物表皮上氣孔結構等相關圖片。
4、自制植物葉片結構模型。
【教學設計】
【內(nèi)容要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教學方法和設計意圖
導入
激發(fā)興趣引發(fā)思考
1、 日常生活中,我們周圍大部分植物的葉片排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相鄰兩個葉片相互
3、錯開,可以獲得更多的陽光,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
2、 出示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的圖片。
提出問題:
葉片作為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有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有關呢?
氣體是如何進出葉片的?
光合作用在葉片的那些結構中進行呢?
3、 引入課題:葉片與光合作用
回顧光合作用的本質(zhì)。
從生活中的葉鑲嵌現(xiàn)象,到具體的葉片結構與光合作用相適應, 激發(fā)起學習的興趣。
2、提出問題:葉片的哪些結構和正、背面的色差有關?
3、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假設,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觀察葉片下表皮細胞,并提出問題:
(1)表皮細胞有什么特點?
(2)表皮上有什么特殊形狀的細胞?
(3)氣體是如何進出葉片的
4、?
師生共同總結:
(1)表皮細胞是透明的,細胞排列緊密。有利于透光,也防止水分散失。
(2)表皮上有半月形細胞圍成的氣孔。氣孔是氣體交換和水分散失的門戶。
4、教師展示圖片對比上下表皮中的氣孔數(shù)目,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大部分陸生植物葉片下表皮氣孔數(shù)目比上表皮多。
提出問題:這個特點對植物的生活是否有利?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氣孔分布在下表皮,減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氣體進出。
思考并對色差現(xiàn)象進行假設。
進行觀察實驗并進一步思考和總結。
推測下表皮上的氣孔比上表皮多的原因。
激發(fā)起學生探究葉片內(nèi)部結構的興趣。
5、
通過實驗了解葉片表皮的結構。
強化“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6、提出問題:色差究竟是由什么細胞引起的呢?如何觀察呢?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葉片橫切面了解其內(nèi)部結構,并出示葉片橫切圖片,解釋什么是橫切面。
7、組織學生根據(jù)光線攝入的角度和葉片上下表面顏色的深淺,利用模型,嘗試排列葉片橫切面的細胞結構層次。
思考
學生討論、修改、嘗試不同結構的排列組合。
鼓勵學生思考和推測。
鼓勵學生推測并總結葉片結構和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特點。
8、組織學生觀察永久切片,通過看到的客觀事實證實自己的推測。
能根據(jù)葉綠體的分布數(shù)量辨別
6、上下表皮。
通過看到的客觀事實證實自己的推測。
總結
9、結合板書,師生共同總結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
鞏固復習
【對模型應用的教學反思】
應用模型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節(jié)課的通過提出問題“為什么葉片上下表皮顏色有差異?”,根據(jù)課堂的條件和時間因素,這個環(huán)節(jié)采取了兩個不同的方式,一是叫一個學生到講臺上來,利用自制模型擺出不同的細胞是以怎樣的順序排列的,二是讓其他學生把活動報告上隨機排列的圖組按照顯微鏡觀察到的結構順序排列。同時進行,提高課堂效率。從學生的課堂反饋來看,這種形式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熱情很高,積極參與,識記效率高,較好地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難點。這樣的方式比單純給學生一個圖片去硬背的效果好,更有利于他們掌握各個結構的特征和位置,今后這種識記結構類型的課程,可以以類似的形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