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 北京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 北京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 北京版
一、教材分析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nèi)容。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學生知識水平來看,這部分內(nèi)容是從直線到平面,從長度到面積,由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zhuǎn)化的開始,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材把面積和面積單位結(jié)合安排,減少了認識、理解上的難度,即初步認識面積意義后,及時地學習面積單位,使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有度量的標準,兩者相輔相成。
二 、素質(zhì)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通過直觀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
2、體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
【能力教學點】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
【德育教學點】
使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三、教學策略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并建
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這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了“誘導、感知、觀察、操作、探究、思考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互動、合作探究等式,使結(jié)論和過程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知識和能力得到和諧的體。
本節(jié)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
3、體現(xiàn):在具體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體驗過程;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自主化的學習方式。
在課前我準備了相關的材料:1:多媒體課件、投影儀。2:長方形紙片(長3厘米、寬2厘米)、正方形紙片(邊長3厘米)若干。紅色長方形(長18厘米、寬6厘米)、黃色長方形(長12厘米、寬9厘米)、6平方厘米和15平方分米的綠色長方形各六套、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紙片每名學生各1張
四、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學一開始,我出示兩幅面積差別較大的沒涂色的畫,比一比誰最先涂完,讓學生進行選擇。通過創(chuàng)設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引出教學內(nèi)容,
把學生帶進有趣的數(shù)學學習之中,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可直
4、觀感知物體表面有大小之分。這樣設計意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探究新知做好鋪墊。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積意義。
1. 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
面積概念的建立學生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因此在教學面積的第一層含義時,我讓學生摸一摸課本的封面、課桌的面,觀察黑板的面、攝影屏幕的面、教室的地面。學生充分感覺到“面”的存在,并發(fā)現(xiàn)物體表面是有大小的。
2.感知封閉圖形的大小
我讓學生觀察課件,回顧學過的平面圖形通過CAI課件的演示來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比較出封閉圖形的大小,使學生充分體會“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這一概念的具體含義。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5、1、比較面積大小,體會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
為了讓學生理解引入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從觀察、重疊的直接比較法到通過擺圖形的間接比較法,學生自主選擇學具和測量方法,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通過投影展示、小組交流、學生互評從而得出“方格大小不一樣,不能比較”、“只有面積單位統(tǒng)一才可以比較出兩個長方形面積大小”。學生產(chǎn)生了強烈的認知沖突,這樣就使統(tǒng)一面積單位成為學生思維的需要。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三個面積單位,我將平方厘米作為教學重點,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把圖象、聲音、文字等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結(jié)合學具,引導學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
6、長,摸一摸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閉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積與它相近的物體,先估一估再測一測一張綠色長方形的面積有多大。整個過程,有觀察、有想象、有聯(lián)系實際、有動手操作、有實際運用,讓學生充分經(jīng)歷了概念的形成過程。
教學平方分米、平方米時,則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猜一猜,想一想,在找、看、估等輕松的活動中,建立正確的面積單位表象。
四、反饋練習,深化認識
鞏固練習部分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重要階段。
為了使學生區(qū)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會結(jié)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計量單位,我設計了二組練習。通過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所學知識展開想象,
7、達到活躍思維、發(fā)展個性,使信息反饋的創(chuàng)造性和深刻性達到新的境界
五、拓展應用,延伸課外
數(shù)學源于生活,必須服務于生活。把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觀察各個國家首都人均綠化面積統(tǒng)計表,發(fā)表感想,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本課結(jié)束時,我發(fā)起這樣的號召:讓我們的人均綠地面積越來越多,讓我們的城市越來越美。讓學設計環(huán)保小報,設計公益廣告等,培養(yǎng)與人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識,喚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
?
?
附送:
2019-2020年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 面積和面積單位第一課時教案 北京版
教學內(nèi)容:認識面積第38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8、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感知面積的大小,理解面積的意義,通過操作形成“面積”學會使用重疊法、數(shù)方格的方法比較不同的面積。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學習習慣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形成“面積” 概念;會使用重疊法、數(shù)方格的方法比較不同的面積。
教學難點:形成“面積”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5分鐘)。
1.請同學回憶一下,測量長度用哪些計量單位?
1厘米大約有多長?請在空中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
2.(出示照片框)照片框是用木條釘成的,這一周的木條長是它的什么?給照片配上一塊玻璃,要裝多大
9、的玻璃呢?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授(28分鐘)。
(一)認識面積。
1.認識物體的表面。
教師拿出數(shù)學課本,摸摸它的封面,告訴學生這是數(shù)學課本的封面;再摸摸黑板的面,告訴學生這是黑板的面。然后,讓學生摸一摸鉛筆盒蓋的面、課桌的桌面。指出:像課本封面、黑板面、鉛筆盒蓋的面、桌面等都是物體的表面。(板書:表面)
2.認識平面。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指名學生摸一摸它們的表面,使學生感知它們都是平面圖形。(板書:平面)
3.認識圍成的平面。
教師出示圖讓學生指出哪些圖形是封閉的,哪些不是。然后告訴學生:封閉的平面圖形叫做圍成的平面。(在“平面”前面板書
10、:圍成的)
4.認識表面和圍成的平面的大小。
(1)讓學生說說摸過的物體的表面哪個最大?哪個最???
(2)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說出哪個大些,哪個小些。
(3)讓學生說說上圖(2)有沒有大小。(沒有)為什么?
(因為不是圍成的平面。)
教師指出:從上面的舉例,我們可以看出物體的表面、圍成的平面圖形,它們都有大小。
5.教師歸納面積的含義。
像我們剛才摸過的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都叫做它們的面積,用比較簡練的話來說就是: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教學用重疊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同學們一眼就看出黑板的面積比課桌
11、面大,再看這里的兩個圖形。(出示兩張不同顏色的長方形紙)
提問:
“你能一眼看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嗎?”
“不能,怎么辦呢?”,老師把它們重疊起來。
“現(xiàn)在能判斷出它們的大小嗎?”
“哪個大?能知道大多少嗎?”
2.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教師出示一個長30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和一個邊長20厘米的正方形,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它們的面積。這時不能判斷出它們的大小。教師把它們粘貼在黑板上,把兩個圖形劃分成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方格(邊長5厘米)。
提問:
“數(shù)一數(shù)長方形里包含幾個小正方形,正方形里包含幾個小正方形?!?
“長方形里包含 18個小正方形,正方形里包含 16個小正方形
12、,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大。用來量面積的那個小正方形就叫做一個面積單位?!?
“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大幾個面積單位?”
“從上面可以看出:用重疊的方法和用數(shù)小正方形的方法比較面積大小,哪種精確些?”
通過教師的演示和學生回答問題,使學生明確:用劃分成小正方形的方法來比較面積的大小,不僅能看出誰的面積大,而且還知道大多少,所以這種方法比重疊的方法精確些。
三、鞏固練習(5分鐘)。
比較下面圖形的面積,哪個大,哪個?。?
第42頁1題、4題。
四、總結(jié)(2分鐘)。
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板書設計:
面積
比較面積的大小 重疊法 數(shù)方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