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自然地理 第五講 地球的結構教案 湘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自然地理 第五講 地球的結構教案 湘教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自然地理 第五講 地球的結構教案 湘教版
考綱點擊
考情預報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1.從人地關系的角度闡述地球各圈層的特點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能借助地震波傳播速度和距離地表深度的關系圖,說出劃分地球內部三個圈層的主要依據(jù)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說明界面附近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特征。
3.能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分析概括出地球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1)分類
(2)特點
[特別提示] 由于縱波比橫波傳播速度快,故當?shù)卣鸢l(fā)生時,陸地上的人們感覺到先上下顛簸,再左右搖晃。在船上或在水中游泳的人只感覺到上下顛簸
2.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2、
(1)不連續(xù)面:A為橫波、B為縱波,兩者在經過C莫霍面時明顯加速;在經過D古登堡面時,A完全消失,B波速明顯下降。
(2)地殼:位于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厚度變化規(guī)律是: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厚度越大;海拔越低,厚度越小。
(3)地幔: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的圈層,其下界面在距地表2_900米深處。其上層物質具有固態(tài)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且自上而下鐵、鎂的含量逐漸增加。
(4)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可能是由極高溫、高壓狀態(tài)下的鐵和鎳組成。其中E為外核,橫波不能傳播,表明物質呈液態(tài)或熔融狀態(tài);F為內核,呈固態(tài)。
(5)巖石圈的范圍:地
3、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合在一起叫做巖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1.大氣圈
2.水圈
(1)組成:由液態(tài)水、固態(tài)水和氣態(tài)水組成。
(2)分類:按存在的位置和狀態(tài)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
3.生物圈
(1)分布:廣泛分布于地殼、大氣圈和水圈中。
(2)作用:與地殼、大氣圈、水圈共同組成了地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是這個系統(tǒng)中的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
依據(jù)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的變化,地球固體表面以下可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具體分析如下圖表所示:
圈層名稱
不連續(xù)面
地震波的速度變化
特征
地殼
莫霍界面
→(平均
17 km)
4、
古登堡
界面
→(2 900
km)
縱波和橫
波速度明
顯加快
縱波速度
突然下降,
橫波消失
①固體外殼;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陸地殼較厚,大洋地殼較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態(tài),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物質處于熔融狀態(tài);②溫度、壓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狀態(tài)
內核
呈固態(tài),壓力、密度很大
[特別注意] (1)正確理解地殼和巖石圈關系。
①巖石圈是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殼的總稱。
②巖石圈包括地殼,地殼是巖石圈的一部分。
(2)根據(jù)地震波的波速和傳播介質的差異,人們利用人造地震波尋找地下油氣礦藏,下圖示意地下可能
5、儲有石油資源。
含義
分布
組成
其他特征
圖示
相互關系
大氣圈
包圍著地球,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
地球大氣上界至地表
氣體和懸浮物,主要由氮、氧組成
是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球的外部圈層相
互滲透、
相互影
響、相互
制約,圈
層之間沒
有明確的
界限
水圈
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地表、地下、大氣和生物體中
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運動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總稱
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huán)境
生物圈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層
[特別提示] 地球的圈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