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數(shù)學 第二章 點線面的位置關系 第7課時 直線與平面同步練習 新人教A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數(shù)學 第二章 點線面的位置關系 第7課時 直線與平面同步練習 新人教A版必修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數(shù)學 第二章 點線面的位置關系 第7課時 直線與平面同步練習 新人教A版必修2
1.若△ABC所在的平面為α,直線l⊥AB,l⊥AC,直線m⊥BC,m⊥AC,則不重合的直線l,m的位置關系是( ).
A.相交 B.異面 C.平行 D.不確定
【解析】∵直線l⊥AB,l⊥AC,且AB∩AC=A,∴l(xiāng)⊥α.同理,m⊥α.由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可得l∥m.
【答案】C
2.已知平面α、β和直線m、l,則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
A.若α⊥β,α∩β=m,l⊥m,則l⊥β
B.若α∩β=m,l?α,l⊥m,則l⊥β
C.若α⊥
2、β,l?α,則l⊥β
D.若α⊥β,α∩β=m,l?α,l⊥m,則l⊥β
【解析】選項A缺少了條件l?α;選項B缺少了條件α⊥β;選項C缺少了條件α∩β=m,l⊥m;選項D具備了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的全部條件.故選D.
【答案】D
3.如圖,PA⊥矩形ABCD,下列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
A.PD⊥BD
B.PD⊥CD
C.PB⊥BC
D.PA⊥BD
【解析】假設PD⊥BD,則BD⊥平面PAD.
因為BA⊥平面PAD,所以過平面外一點有兩條直線與平面垂直,假設不成立,故A不正確.
因為PA⊥矩形ABCD,
所以PA⊥CD,AD⊥CD,
所以CD⊥平面PAD,所以
3、PD⊥CD.
同理可證PB⊥BC.
因為PA⊥矩形ABCD,
所以由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性質(zhì)得PA⊥BD.故選A.
【答案】A
4.如圖,在三棱錐D-ABC中,若AB=CB,AD=CD,E是AC的中點,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平面ABC⊥平面ABD
B.平面ABD⊥平面BCD
C.平面ABC⊥平面BDE,且平面ACD⊥平面BDE
D.平面ABC⊥平面ACD,且平面ACD⊥平面BDE
【解析】因為AB=CB,且E是AC的中點,所以BE⊥AC.同理得DE⊥AC,又BE∩DE=E,故AC⊥平面BDE.因為AC?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DE.又AC?平面ACD,
4、所以平面ACD⊥平面BDE,故選C.
【答案】C
5.已知平面α,β和直線m,若α∥β,則滿足下列條件中的 (填序號)能使m⊥β成立.?
①m∥α;②m⊥α;③m?α.
【解析】在上述條件中,僅由m⊥α,α∥β可得m⊥β.故選②.
【答案】②
6.若a,b表示兩條不同的直線,α表示一個平面,則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有.(填序號)
①a⊥α,b∥α?a⊥b;②a⊥α,a⊥b?b∥α;
③a∥α,a⊥b?b⊥α;④a⊥α,b⊥α?a∥b.
【解析】由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知①④正確.
【答案】①④
7.如圖所示,在三棱錐P-ABC中,E,F分別為AC,BC邊的中點.
(1)
5、求證:EF∥平面PAB.
(2)若平面PAC⊥平面ABC,且PA=PC,∠ABC=90°.求證:平面PEF⊥平面PBC.
【解析】(1)∵E,F分別為AC,BC邊的中點,∴EF∥AB.
又EF?平面PAB,AB?平面PAB,∴EF∥平面PAB.
(2)∵PA=PC,E為AC的中點,∴PE⊥AC.
又平面PAC⊥平面ABC,PE?平面PAC,
∴PE⊥平面ABC,∴PE⊥BC.
又F為BC的中點,∴EF∥AB.
∵∠ABC=90°,∴AB⊥BC,∴BC⊥EF.
∵EF∩PE=E,∴BC⊥平面PEF.
∵BC?平面PBC,∴平面PBC⊥平面PEF.
拓展提升(水平二)
6、
8.如圖,在Rt△ACB中,∠ACB=90°,直線l過點A且垂直于平面ABC,動點P∈l,當點P逐漸遠離點A時,∠PCB的大小(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有時變大有時變小
【解析】∵BC⊥CA,l⊥平面ABC,
∴BC⊥l,BC⊥平面ACP,
∴BC⊥CP,∴∠PCB=90°,故選C.
【答案】C
9.如圖所示,已知六棱錐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邊形,PA⊥平面ABC,PA=2AB,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PB⊥AD
B.平面PAB⊥平面PBC
C.直線BC∥平面PAE
D.直線PD與平面ABC所成的角為45°
【解析】∵PA⊥平
7、面ABC,
∴∠ADP是直線PD與平面ABC所成的角.
∵六邊形ABCDEF是正六邊形,
∴AD=2AB,即tan ∠ADP===1,
∴直線PD與平面ABC所成的角為45°,選D.
【答案】D
10.已知PA垂直于平行四邊形ABCD所在的平面,若PC⊥BD,則平行四邊形一定是 .?
【解析】如圖,連接AC,BD,設AC與BD交于點O.
∵PA⊥平面ABCD,
∴PA⊥BD.
∵PC⊥BD,PA∩PC=P,
∴BD⊥平面PAC.
又AC?平面PAC,
∴BD⊥AC.又四邊形ABCD為平行四邊形,
∴四邊形ABCD為菱形.
【答案】菱形
11.如
8、圖,已知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為菱形,且∠C1CB=∠C1CD=∠BCD=60°.
(1)證明:C1C⊥BD.
(2)當?shù)闹禐槎嗌贂r,能使A1C⊥平面C1BD?證明這個結論.
【解析】(1)如圖,連接A1C1,AC,AC與BD交于點O,連接C1O.
因為四邊形ABCD為菱形,所以AC⊥BD,BC=CD.
又因為∠C1CB=∠C1CD,C1C為公共邊,
所以△C1BC≌△C1DC,所以C1B=C1D.
因為DO=OB,所以C1O⊥BD.
又AC⊥BD,AC∩C1O=O,所以BD⊥平面AA1C1C,
又C1C?平面AA1C1C,所以C1C⊥BD.
(2)當=1時,能使A1C⊥平面C1BD.證明如下:
由(1)可知BD⊥A1C.當=1時,四棱柱的六個面全都是菱形,同BD⊥A1C的證法類似可以證得BC1⊥A1C.
又因為BD∩BC1=B,所以A1C⊥平面C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