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jié)市織金縣三塘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28 女媧造人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通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貴州省畢節(jié)市織金縣三塘中學七年級語文上冊 28 女媧造人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通用)(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8.女媧造人 【學習目標】1、積累重要詞語。2、了解神話的特點。3、了解有關(guān)人類起源的神話故事。4、通過復述故事情節(jié),理解、體會想象與聯(lián)想在神話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領(lǐng)會神話的魅力?!緦W習過程】一、自主學習(一)學習任務(wù)一: 調(diào)動知識儲備或通過查資料了解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xiàn)對自然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與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現(xiàn)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以遠古人民貧乏的生活為基礎(chǔ),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jié)果。女媧造人選自 ,作者是 。傳說中的女媧是 神。本文是根據(jù)古代神話改寫的,其體裁是 ,它詳細敘述了 的具體過程,著力刻畫了女媧的母親形象。(二)學習任務(wù)二:積累字詞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女媧( ) 澄澈
2、( )( ) 靈敏( )掘起( ) 摻和( ) 蹤跡( )2、圈出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在括號內(nèi)寫出正確的字。綿廷( ) 奔奔榛榛( ) 開僻( ) 氣慨( ) 興高彩烈( )4.選詞填空。女媧看著自己親手_的生命,非常高興,便不停手地_人。她日夜不停地_呀_,_累了就索性用樹枝_滿泥巴在地上_來_去,泥巴點子_到地上,立刻變成了人,布滿了東西南北。(發(fā)明 制造 捏 造 蘸 涂 揉 扔 甩 掉 濺 落)5、請用下列短語仿寫句子。(1)神通廣大(2)眉開眼笑(3)疲倦不堪6、你能選擇下列詞語中至少三個連詞成句嗎?神通廣大 興高采烈 女媧 澄澈 幽光 靈敏 綿延 畢竟(三)學習任務(wù)三: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回
3、答以下問題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2) 初讀感受是什么?二、合作探究:再讀課文,體會作品主題。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誕生的喜悅感 (1)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2)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xiàn)對人類誕生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3)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樣理解這種寫法?(4)運用想象,把成語“喜氣洋洋”“眉開眼笑”構(gòu)想成生動的畫面,并用文字描述出來。(100字以內(nèi))【課后反思】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最大的收獲是 _2、感到自己有待加強的是_【達標測評】 測一測,檢查一下你學習本課的成果如何: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開天辟地() 女媧
4、( )摻水() 塑造( )莽莽榛榛( )( ) 澄澈( )( )2、文學常識填空。(1)本文是根據(jù)古代神話改寫的,其體裁是 ,它詳細敘述了 的具體過程,著力刻畫了女媧的母親形象。(2)神話是遠古時代人民表現(xiàn)對自然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現(xiàn)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以遠古人民貧乏的生活為基礎(chǔ),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觀世界擬人化的結(jié)果。神話帶有濃厚的 色彩。3、仿照下列的擬人手法和句式特點,再另寫一個句子。例句:山澗的小溪,并不因為大海在山下就停止歌唱;路旁的小草,并不因為大樹在身邊而含羞躲藏。仿句:4、閱讀課文選段,完成文后問題。她工作著,工作著,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滿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
5、夜深了,她只把頭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剛微明,她又趕緊起來繼續(xù)工作。她一心要讓這些靈敏的小生物布滿大地。但是,大地畢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許久,還沒有達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經(jīng)疲倦不堪了。最后,她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創(chuàng)造人類的方法。她從崖壁上 A 下一條枯藤, B 入一個泥潭里, C 成了渾黃的泥漿,向地面這么一 D ,泥點濺落的地方,就出現(xiàn)了許多小小的叫著跳著的人兒,和先前用黃泥 E 成的小人兒,模樣一般無二?!皨寢尅薄皨寢尅钡暮奥暎痦懺谥車?。用這種方法來進行工作,果然簡單省事。藤條一揮,就有好些活人出現(xiàn),不久,大地上就布滿了人類的蹤跡。(1)解釋文中加點字。略睡一睡( ) 幽光( ) 疲倦不堪( )(2)選詞填入文中的空白處。(填序號即可)捏 攪 伸 揮灑 拉A、 B、 C、 D、 E、(3)“她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創(chuàng)造人類的方法”一句中“絕妙”換成“奇妙”好不好?為什么?(4)第段劃線句屬于 描寫,其表達作用是(5)選段采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手法?表現(xiàn)了人物的什么特點?(6)本文處處洋溢著怎樣一種情感?你能否從選段中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