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初期的整飭吏治》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初期的整飭吏治(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初期的整飭吏治
[摘 要]慈禧太后在垂簾聽政初期,憂慮官場腐敗給清王朝統(tǒng)治帶來的危機,對吏治進行了大力整飭,采取了鼓勵大臣諫言、處置貪官污吏、嚴格考核官吏等系列舉措,一度整肅了綱紀。慈禧太后整飭吏治的目的只是為了維持王朝統(tǒng)治,保住個人權力,這就導致出現(xiàn)名實不符的異化現(xiàn)象,使吏治整飭流于形式。
[關鍵詞]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整飭吏治
慈禧太后在1861年8月聯(lián)合恭親王奕發(fā)動辛酉政變,掌控了朝政,以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垂簾聽政之初,慈禧太后表達了虛心求治的愿望。她“命南書房、上書房翰林等將歷代帝王政治及前史垂簾事跡,擇其可為法戒者據(jù)史直書,簡明注釋,匯冊進
2、呈”,取名《治平寶鑒》,以資借鑒。[1]卷二三并仿照經筵之例,派翁同等人定期進講。同時,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危局,鞏固統(tǒng)治,慈禧太后針對當時官場上盛行的貪污賄賂、橫行不法等腐敗風氣,大張旗鼓地進行了整飭,一度使綱紀為之肅然。
一、慈禧太后對官場腐敗無能的憂慮。
慈禧太后在下詔懲處八位贊襄政務大臣的次日,就以同治帝載淳的名義發(fā)布諭旨,在敘述了事件的緣委經過后,對眾王爺大臣們提出了警告:“倘敢納賄招權舞弊,以致蠹國病民,則法律者朕受之列祖列宗,與天下臣民共之,何敢稍有枉縱以拂眾情!”[1]卷六她要求群臣對于貪腐、擅權等不法之徒要敢于彈劾,倘若仍舊像以前一樣保持緘默,則不
3、能寬宥,從而表明了要從嚴治吏、不姑息養(yǎng)奸的決心。隨后發(fā)出的一連串諭旨,又對當時存在的官員貪污、司法腐敗、拉幫結派等問題進行了申斥。
咸豐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七日,慈禧又以同治帝載淳的名義發(fā)布諭旨,對吏治腐敗狀況,特別是外省基層吏治的腐敗現(xiàn)狀進行了更為具體的分析,指出了設局捐厘、民間詞訟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差役勒索、官員徇庇、私拜師生等腐敗現(xiàn)象,對地方官吏提出了警告:“嗣后務當砥礪廉隅,各知自愛,如有仍前惡習,必當予以重懲,毋謂言之不豫也?!盵1]卷八
她對清王朝地方大員提出了要求:“封疆大吏,當勤求閭閻疾苦,加意撫恤;清訟獄,勤緝捕。辦賑積谷,飭有司實力奉行;并當整
4、飭營伍,修明武備,選任賢能牧令,與民休息?!盵2]列傳一后妃她認為州府縣令為親民之官,貪腐將會擾累地方,所以,對于腐敗地方官吏,應該先撤職后查辦,“如有貪酷確據(jù),即行從嚴參辦,以儆官邪?!盵1]卷二
二、慈禧太后在垂簾聽政初期對吏治的整頓
(一)鼓勵大臣諫言
慈禧太后臨朝稱制后,深感肩負重擔,欲求兢兢圖治,又深恐政務紛繁,措置失當,所以寄希望于詔旨求言。辛酉政變后第三天,慈禧太后即以小皇帝同治的名義頒旨求言。諭旨先是指出了近年來“言路閉塞、公論弗伸”的問題,接著表明朝廷將廣開言路,鼓勵直陳,“通諭中外臣工、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責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宜,皆得據(jù)
5、實直陳,封章密奏。務期各抒所見。毋以空言塞責,以副朕側席求言之至意?!盵3]110
此后,慈禧太后在掌權初期的一段時間內,多次頒布求言的詔書。據(jù)《清史稿》記載:慈禧太后臨政后,“旋用御史徐啟文奏,令中外臣工于時事闕失,直言無隱;用御史鍾佩賢奏,諭崇節(jié)儉,重名器;用御史卞寶第奏,諭嚴賞罰,肅吏治,慎薦舉。命內直翰林輯前史帝王政治及母后垂簾事跡,可為法戒者,以進。”[2]列傳一后妃可見,在秉政初期,鎮(zhèn)壓太平天國的戰(zhàn)爭還在進行之時,慈禧太后非常注重鼓勵大臣進諫,并聽取諫言。
(二)處置貪官污吏
辛酉政變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王朝統(tǒng)治集團,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撲滅
6、蔓延已久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對瀆職失職、貪賄腐敗的高級官吏進行了嚴厲懲處。何桂清、勝保、慶英等大員被處死或被罷官,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官場。
處死驕縱貪淫的勝保。咸豐帝死后,手握京畿主要武裝力量的勝保以所轄武力為后盾,全力支持慈禧、奕發(fā)動辛酉政變,從而成為同治新朝的功臣。勝保本人恃功而驕,專橫跋扈,并多次庇護“降而復叛”的苗沛霖與宋景詩部。從中樞到地方,許多軍政大吏紛紛上奏,揭發(fā)勝保“驕縱貪淫,冒餉納賄,擁兵縱寇,欺罔貽誤”等罪狀。[2]列傳一九○勝保傳清廷以“諱敗為勝,捏報戰(zhàn)功,挾制朝廷”為由,將其革職逮問,同治二年七月以“貪財好貨”、“貪淫無狀”等罪名賜令其自盡。
(
7、三)考核官吏,選拔人才
同治元年正是對官員三年一次考核的時期。慈禧太后決定通過考核,裁汰一批庸懶散奢、老弱不堪的官員,振作萎靡已久的官場。于是,為防止賄賂受托、敷衍徇庇的情況出現(xiàn),她親自掌握這次考核的獎懲大權。在奕提供考核依據(jù)后,兩宮太后就分別召見各級官員,依據(jù)政績,給予考評獎懲。慈禧太后把握以官聲、政績取人的考核原則,對于政績突出者,如潘祖蔭等給予破格提拔;對于平庸衰朽者,如光祿寺卿雷以等人,不論是否到齡,都勒令“致仕”。她還打破滿漢界限,將一些年富力強、有進取心的漢族官員安排到了重要崗位上。這次考核對于改變官員尸位素餐的現(xiàn)狀、減輕官員老齡化、提高行政效率等產生了積極作用。
8、 三、對慈禧太后在垂簾聽政初期吏治整頓的評價
(一)整飭吏治的目的,只是為了維持統(tǒng)治,保住權力
慈禧太后是個權力欲極強但并不具備政治遠見的統(tǒng)治者。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權力建立在清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之上,而貪污受賄、吏治腐敗已經成為清王朝的痼疾和毒瘤,不對此痛加整飭,她將面臨統(tǒng)治危機。因此,為了鎮(zhèn)壓農民起義以維持清朝統(tǒng)治,提高個人權力以威懾群臣,她必須嚴懲官吏腐敗。
(二)整飭吏治中出現(xiàn)名實不符的異化現(xiàn)象
慈禧太后以整飭吏治為名消除異己,與中央的奕、地方上的湘淮軍勢力爭奪控制權。
恭親王奕位高權重,是慈禧太后掌控皇權的潛在威脅。因此慈禧
9、以吏治問題為借口清除奕的一些黨羽。例如勝保與奕互為援手,互相籠絡,慈禧太后就必先除勝保而后心安。
湘淮軍集團在咸豐朝末年開始崛起,勢力迅速膨脹。同治二年(1863年),湘淮軍代表人物有十四人出任督撫,且他們實權遠超此前的督撫。慈禧太后在這場權力控制的角逐中,打著整飭吏治的旗號,罷免了嚴樹森、劉長佑等七八個湘淮軍督撫。
慈禧太后以整飭吏治為名、行爭權奪利之實的舉措,致使許多官員產生了不擔心因為貪污腐敗受到懲處、而是怕在政治斗爭中站錯隊的心理。
(三)慈禧太后本人目光短淺,貪圖享受
慈禧太后對吏治整飭與個人廉潔并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清醒認識。慈禧并不注重廉政制度建設與個人廉潔操守,在她控制朝政的四十八年間,時局危難,財力枯竭,人民生活艱辛,而她本人在操弄政權之余極盡奢華享受。美國漢學家牟復禮(Frederick W.Mote)曾這樣描述她:“她不是一個目光遠大的統(tǒng)治者,不說別的,單是幕后操掌大權期間定期表現(xiàn)出來的剛愎自用和恣睢暴戾行為,以及她的身份和手腕所造成的派別傾軋和腐敗墮落這些罪惡現(xiàn)象,就進一步削弱了本來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的清王朝?!盵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