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第三單元第9課時 整理和復習人教新課標》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第三單元第9課時 整理和復習人教新課標(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3單元 分數(shù)除法
第9課時 整理和復習
【教學內(nèi)容】
教材46——47頁及練習十。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利用畫線段的方法來幫助理解題意 ,弄清楚要求的局部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 ,整體與局部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會列式解答。
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 ,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探索的精神。掌握分析分數(shù)應用題的方法 ,會分析關系句 ,找準單位“1〞。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及知識遷移的能力 ,培養(yǎng)良好的審題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稍復雜的分數(shù)乘法問題----整體與局部的數(shù)量關系 ,弄清
單位“1〞的量 ,分析數(shù)量
2、關系。
難點:分析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導學過程】
【 自主預習】
1、小紅家買來一袋大米 ,重48千克 ,吃了 ,還剩多少千克?〔寫出數(shù)量關系并解答〕
2、下面各題中應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
⑴黑兔只數(shù)是白兔的。
⑵黑兔只數(shù)的相當于白兔。
⑶白兔只數(shù)的是黑兔。
3、自學教材46頁。
4、嘗試完成小紅家買來一袋大米 ,吃了 ,還剩15千克。買來大米多少千克?
【新知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1.提問: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什么?從信息中你都能知道什么?
2. 反應:學生充分交流后 ,感受到:
3.以圖促思。試畫圖 ,表示出總數(shù)和已
3、清理數(shù)。怎樣表示出未清理數(shù) ,哪一段表示未清理數(shù)?
4.提問:要求未清理數(shù) ,可以先算什么?
〔學生通過畫圖后 ,很容易想到 ,要求未清理數(shù) ,可以先算出已清理數(shù) ,再用總數(shù)減去〔1〕應該把哪個數(shù)量看作單位“1〞?
5.集體批改。
6.完成“練習十〞第1題
7.完成“練習十〞第2題
引導學生弄清題意。
8.完成“練習十〞第3題
〔1〕指名兩位學生板演 ,其余在自備本上完成。
〔2〕組織交流。
〔3〕集體反應 ,
【知識梳理】
本節(jié)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
用方程解答稍復雜的分數(shù)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關鍵是找準單位“1〞
一般說來 ,“教師〞概念之形成經(jīng)歷了十分漫長的歷
4、史。楊士勛〔唐初學者 ,四門博士〕?春秋谷梁傳疏?曰:“師者教人以不及 ,故謂師為師資也〞。這兒的“師資〞 ,其實就是先秦而后歷代對教師的別稱之一。?韓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變〞其“師長〞當然也指教師。這兒的“師資〞和“師長〞可稱為“教師〞概念的雛形 ,但仍說不上是名副其實的“教師〞 ,因為“教師〞必須要有明確的傳授知識的對象和本身明確的職責。解答稍復雜的分數(shù)應用題的步驟:
“教書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為熟悉的一種稱呼 ,從最初的門館、私塾到晚清的學堂 ,“教書先生〞那一行當怎么說也算是讓國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種社會職業(yè)。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書 ,最初出現(xiàn)的“
5、先生〞一詞也并非有傳授知識那般的含義。?孟子?中的“先生何為出此言也?〞;?論語?中的“有酒食 ,先生饌〞;?國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為父兄或有學問、有德行的長輩。其實?國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長者 ,有德之稱〞的說法。可見“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師〞之意 ,倒是與當今“先生〞的稱呼更接近??磥?,“先生〞之根源含義在于禮貌和尊稱 ,并非具學問者的專稱。稱“老師〞為“先生〞的記載 ,首見于?禮記?曲禮? ,有“從于先生 ,不越禮而與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為“年長、資深之傳授知識者〞 ,與教師、老師之意根本一致。⑴一讀〔讀懂題意〕。
⑵二找〔找準單位“1〞〕。
6、
⑶三寫〔寫數(shù)量關系〕。
⑷四做〔列正確的算式并解答〕。
⑸五檢〔檢查并驗算〕。
【隨堂練習】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從上學之日起,就日誦不輟,一般在幾年內(nèi)就能識記幾千個漢字,熟記幾百篇文章,寫出的詩文也是字斟句酌,瑯瑯上口,成為滿腹經(jīng)綸的文人。為什么在現(xiàn)代化教學的今天,我們念了十幾年書的高中畢業(yè)生甚至大學生,竟提起作文就頭疼,寫不出像樣的文章呢?呂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鋒利地提出:“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差,中學語文畢業(yè)生語文水平低,……十幾年上課總時數(shù)是9160課時,語文是2749課時,恰好是30%,十年的時間,二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尋根究底
7、,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無物。特別是寫議論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學生都知道議論文的“三要素〞是論點、論據(jù)、論證,也通曉議論文的根本結(jié)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真正動起筆來就犯難了。知道“是這樣〞,就是講不出“為什么〞。根本原因還是無“米〞下“鍋〞。于是便翻開作文集錦之類的書大段抄起來,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參考作文書就很難寫出像樣的文章。所以,詞匯貧乏、內(nèi)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學生作文的通病。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單在布局謀篇等寫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須認識到“死記硬背〞的重要性,讓學生積累足夠的“米〞。練習十的第題。
【五、課堂小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與同學們交流一下吧。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