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變遷》(教案鳳山中學徐金明)》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海陸變遷》(教案鳳山中學徐金明)(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地理教案
《海陸變遷》
羅田.鳳山 徐金明
2013年11月2日
《海陸變遷》
鳳山中學 徐金明
一、教學內(nèi)容:海陸變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運用實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是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了解世界山系、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規(guī)律,并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通過圖例活動實驗等了解地球表面海陸的發(fā)展變化過程,鍛煉學生讀圖析圖能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及學習科學探索真理的模式 ;關注人類如何防震抗災,提高抵御各
2、種自然災害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進行科學史教育,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大自然是不斷運動的。
三、教學重點: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規(guī)律
教學難點: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nèi)容及與山系形成、火山、地震帶的分布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1、實驗演示教學法
通過實驗演示探索小海龜新家的改造方案;
2、圖文結合啟發(fā)遷移教學法
本節(jié)圖例和閱讀材料較多,應引導學生進行讀圖析圖和提煉要點,啟發(fā)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判斷,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于生活實際中,解決問題。
3、多媒
3、體教學法
在課堂上采用了多媒體的演示“大陸漂移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要點。
五、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應用、課件制作、地理掛圖、課本插圖
六、教學過程
1、課前預習及溫故知新:在上這節(jié)課前,可安排學生收集著名山系、火山、地震相關知識和防震抗災知識,并按課前學習指南對本課進行預習思考。
2、實驗演示,引入新課,了解海陸變遷形式原因
探索小海龜新家的改造方案,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暢所欲言,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參與教學爭做學習的主人;
指出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有些地方由海洋變成陸地,有些地方由陸地變成海洋,小海龜新家的三種改造方案模擬揭示了海陸
4、變遷的三種主要原因,即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
列舉課本圖例、實例如落基山脈上的三葉蟲化石、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太平洋島國圖瓦盧因海平面上升而準備遷移、日本荷蘭等國填海造陸等來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多媒體補充實例進一步鞏固。
3、圖文結合啟發(fā)遷移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習了解大陸漂移學說
首先教師講述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之間的關系,旨在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和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及學習魏格納探索科學真理的模式,即關注前人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思考——搜集整理資料——野外考察——進一步搜集整理——闡述學說等,和學習他為探求科學真理而不懈努力乃至獻出生命的精
5、神;
出示課本22面三幅圖片,引導分析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的輪廓、古老地層、古生物等方面的相似性;
了解大陸漂移學說基本內(nèi)容并采用多媒體模擬其漂移的過程,引導學生歸納要點;
指出大陸漂移的力量來自地球內(nèi)部物質的運動,并采用多媒體模擬大陸漂移動力來源,在此基礎上過度到板塊構造學說的學習。
4、圖文結合啟發(fā)遷移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習了解板塊構造學說
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讓學生看圖回答問題:
①地球表層可分為幾大板塊,名稱是什么?
②陸地面積最大的是什么板塊?
③哪一個板塊幾乎是海洋?
多媒體演示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運動,看圖提問
①“← →”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6、
②圖中的 “← →” “→ ←”符號都出現(xiàn)在哪?
老師看圖小結:①地球巖石圈主要有六大板塊構成
②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中
③板塊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和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這部分的內(nèi)容對于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較難理解,運用多媒體來演示,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多媒體的演示又生動、形象,在課堂中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通過看圖來回答問題,增強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5、板塊之間的運動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危害呢?講述并從中過度
展示“火山與地震的分布圖”,“六大板塊示意圖”,并進行疊加演示,提問學生兩幅圖有怎樣共同點,并引導學生討論地震火山活動發(fā)生在哪里,總結出火山和地震與板塊運動之
7、間的關系,即火山地震多發(fā)生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課件展示火山噴發(fā)、地震的錄像指出預防災害的重要性,
并結合課前預習分組搶答火山地震及防震抗災知識,例如地震來臨前的征兆有哪些,震前如何做好準備,震后又有哪些挽救措施,學校、醫(yī)院、交通等部門應怎樣防震抗災,防震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等;
進一步指出世界著名的山系也多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引導看圖后分組搶答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分別是由哪些板塊相互碰撞形成的。
6、訓練鞏固:課后1、2、3題,課堂交流討論,搶答完成。
附板書設計一
一、海陸的運動和變化
1、 海洋變陸地
2、 陸地變海洋
3、 海陸變遷原因
8、: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
二、大陸漂移學說
1、 魏格納 思考搜集整理獻身 探求科學真理
2、 泛大陸、泛大洋
3、 亞歐大陸 非洲大陸 北美大陸 南美大陸 澳大利亞大陸 南極大陸
三、板塊構造學說
1、亞歐板塊 非洲板塊 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
2、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
3、板塊的內(nèi)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
四、山系、火山與地震
1、板塊與板塊之間會擠壓和張裂
2、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
3、地中?!柴R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板書設計二
現(xiàn)象 海陸的運動和變化 大陸漂移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 山系、火山與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