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八年級下冊語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桃花源記--八年級下冊語文(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9 桃花源記
課題
桃花源記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時
分配
建議本課依據學情分課時。第一課時進行自主學習反饋及整體感知、結構梳理。第二課時進行課文具體感知的交流展示及當堂檢測??蛇m當調節(ji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加深對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語言現象的認識。
2.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如“皆、具、妻子、交通”等。
3.掌握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來敘事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深刻領會文章的語言、意境、內涵之美。
2.查閱有關資料,初步疏通文章大意,培養(yǎng)學生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進一步品味語言。
3
2、.加強朗讀訓練,要求句讀分明,節(jié)奏合理,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討論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會理想,激發(fā)學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
2.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fā)學生正確看待世外桃源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價值。
課前預習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因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現在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長于詩文辭賦,其詩多描寫自然景象及農村生活。語言質樸自然,被稱為“田園詩人”。作品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記》《飲酒》《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陶淵明集》卷六(中
3、華書局1979年版),約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淵明時年57歲。當時正處于東晉末期,戰(zhàn)亂紛呈,生靈涂炭,陶淵明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隱居農村已十余年,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體會,于是虛構出一個與污濁的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讀準字音
遂(su) 邑人(y) 間隔(jin ɡ) 語云(y)
儼然(yǎn) 阡陌(qiān m) 垂髫(tio) 劉子驥(j)
詣太守(y) 舍船(shě) 屋舍(sh) 怡然(y)
豁然開朗(hu) 便要還家(yāo)
4、
通假字
便要還家(同“邀”,邀請)
古今異義
芳草鮮美[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古義:寬闊明亮 今義:樂觀,暢快,不陰郁低沉)
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運輸事業(yè))
率妻子邑人(古義:妻子和兒女 今義:指男子的配偶)
來此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不足為外人道也[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充足;不滿(某個數目)]
一詞多義
舍 便舍船,從口入(動詞,舍棄,丟下)
屋舍儼然(名詞,房屋)
志
5、 處處志之(動詞,做標記)
尋向所志(名詞,標記)
尋 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尋病終(副詞,隨即,不久)
其 復前行,欲窮其林(指示代詞,這)
既出,得其船(人稱代詞,他的)
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動詞,作為)
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詞類活用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做動詞,對……感到驚異)
復前行(方位名詞做狀語,向前)
欲窮其林(形容詞做動詞,窮盡,走到頭)
處處志之(名詞做動詞,做標記)
未果,尋病終(名詞做動詞,實現)
理解詞語
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
省略句:
便舍船,從口入(“便”的前面省略主語“漁人”)
6、
便要還家(“要”的后面省略賓語“漁人”)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的后面省略賓語“之”,指代桃花源中人)
倒裝句:
問所從來(“所從”是介賓短語“從所”的倒裝)
新課導入
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洞內寬敞明亮,洞中有天。東晉末年,長期隱居農村的陶淵明來到這里后,有感于農村現實,忽發(fā)奇想,虛構了一個美麗神奇的傳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這么一個“世外桃源”嗎?桃源人是人還是仙?今天我們就去拜訪一下這個世外桃源
7、吧!
新課展開
新課展開
【朗讀課文,翻譯重點句子】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3.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5.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參考譯文:
1.(地上)芳香的野草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
2.(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舍整整齊齊。
3.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4.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5.(那里的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8、)。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漁人怎么發(fā)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樣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是怎樣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大驚”?
桃源與世隔絕,年代久遠。
6.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9、
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7.“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8.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不復得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再讀課文,梳理結構】
1.文章圍繞“桃花源”寫了幾個部分的內容?
發(fā)現桃源進入桃源訪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
2.按漁人行蹤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1):漁人捕魚時偶然發(fā)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2、3):漁人在桃源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
10、三部分(4、5):漁人離開桃源以及再次探訪桃源未果。
【課堂討論,拓展延伸】
1. 好一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地!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再游桃花源。讀后思考:桃源勝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們找得到它嗎?為什么?解釋“世外桃源”的意思。
找不到,虛構的;寄托了作者改變黑暗現實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作者對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強烈愿望;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 有人說桃源是陶淵明積極的理想,也有人說是他的消極逃避,你怎樣評價?
(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
11、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改變黑暗現實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作者對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和平安寧、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強烈愿望。
寫作方法運用
寫作方法運用
【深入研讀,探究方法】
1.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課文第二、三段詳寫了桃花源中寧靜的生活環(huán)境和淳樸的社會風尚,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理想的社會畫卷。例
12、如對環(huán)境的描寫,寫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犬之聲等。再如對桃花源中人的描寫,詳寫了他們對漁人的熱情招待,特別是他們談話的內容寫得具體詳細。文章第一、四、五段寫得簡略,因為是故事的開頭、結尾,只和故事的傳奇性有關。
2.真假結合,虛實相生。
本文既具有濃烈的浪漫虛幻色彩,又有強烈真實的感人力量。這一方面是因為主題具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始終注意把虛構與寫實結合起來。桃花源是“避秦時亂”的人們開辟的,一直延續(xù)到晉代,與世隔絕五六百年,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淵明生活的時代依然存在,東晉統(tǒng)治集團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劉裕篡權的動亂都是活生生的現實。
13、所以,讀者能通過這離奇的構思,強烈地感受到主題的真實。同時,作者始終注意結合現實來虛構故事。如文章一開始就明確地向讀者交代了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的身份職業(yè),最后寫南陽劉子驥向往這塊樂土,欣然尋訪,沒有成功。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呼應,意在使人確信,虛幻的桃花源是實有其地的勝境,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力量。
3.懸念迭起,層次分明。
全文僅用300余字,寫出了一個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而且寫得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此為第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懸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嗎?桃林前面是
14、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這是第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舉動?!俺鯓O狹,才通人”又設下了懸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這是第三折。接著便具體描繪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漁人離開時,桃花源人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懸念:漁人出去后對“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懸念又起:找到桃花源了嗎?“不復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懸念,讓人為之迷惑不解,這是第五折。
【方法活用,片斷作文】
請用詳略得當的寫法,以自己的行蹤為線索,敘述自己
15、游覽公園或某名勝古跡的一次經歷。
教學板書
布置作業(yè):教師引導學生課后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
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是文言文教學中的名篇。我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導入新課,并進行了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
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由老師帶感情朗讀,配合優(yōu)美的樂曲,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
接著,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我要求同學們憑借下面的注釋,結合語境翻譯課文,然后小組自主探究,最后小組提出疑難點,教師在班上引導學生解決,并把文言實詞虛詞歸類。
三、反復誦讀,品
16、味佳句,突破重難點。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yōu)美佳句的欣賞上,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后說明喜愛的原因。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
方法指導:
結合語境辨析古今異義
我們把古義和今義不相同的詞叫古今異義詞。
概括起來,古今異義主要有這樣幾種:1.詞意擴大,即今義大于古義。2.詞義縮小,即今義小于古義。3.詞義轉移,即一個詞由表示某事物變?yōu)楸硎玖硗獾氖挛铩?.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
對于古今異義詞的理解,古義的掌握是關鍵,我們可以借助下面的方法來幫助理解:(1)從字形
17、上分析。如“孫權勸學”中的“勸”從力而不從言,可見它的古義不是“用言語勸說”,而是“勉勵、奮力”。(2)從語境上分析。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與“一”“三”相對使用,可見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指“第二次”。(3)從成對使用的反義詞、近義詞上分析。如“是進亦憂,退亦憂”中的“進”,它的反義詞是“退”而不是“出”,可見它的意義不是“進去”,而是“前進”,引申為“在朝廷做官”。(4)從現代漢語中保存的古詞古義上分析。如“赴湯蹈火”中的“湯”古義是“熱水”的意思。與“及其日中如探湯”中的“湯”意義相同。
素材積累:
陶淵明讀書方法
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退居田園后
18、,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生活。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遵照囑咐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 ?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