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與互動:西方經濟社會史學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

上傳人:仙*** 文檔編號:28346862 上傳時間:2021-08-26 格式:DOC 頁數:2 大?。?2.51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吸收與互動:西方經濟社會史學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_第1頁
第1頁 / 共2頁
吸收與互動:西方經濟社會史學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_第2頁
第2頁 / 共2頁

最后一頁預覽完了!喜歡就下載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積分

下載資源

資源描述:

《吸收與互動:西方經濟社會史學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吸收與互動:西方經濟社會史學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吸收與互動:西方經濟社會史學與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 20世紀世界與的史學界,在打破官經濟的桎梏之后,都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流派。西方世界以法國費弗爾和布洛赫在1929年創(chuàng)辦《經濟、史年鑒》為標志,把經濟社會史寫在年鑒學派的大旗上,中國則在三十年代“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和“社會性質論戰(zhàn)”之后,創(chuàng)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集刊》(1938),萌生了社會經濟史學。兩者使用的經濟、社會兩詞易位,但其本質特征都是社會史和經濟史的結合,學術淵源上都受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手段都是借助其他人文學科,關注下層群眾的社會生活和“私經濟”,挑戰(zhàn)當時流行的事件史、史的敘事模式,

2、其都構成“新史學”的動力。六七十年間,它們在不同的文化土壤、政治社會環(huán)境中生長,走著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但是學術文化的溝通和傳播是不分國界的,這兩個存在于不同文化世界的社會經濟史學派也經歷了從不自覺到自覺的吸收與互動的歷程。這里,我從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科的發(fā)展談談我的認識。 一 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是繼承傳統(tǒng)學術,接受西方經濟學、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為起點的。它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以梁方仲(1908—1970)和傅衣凌(1911—1988)為杰出代表,都以明清社會經濟史為園地,探討建立本土的學術意識。1996年11月,我在中央大學研究所碩士班上課時,在介紹他們的學術經歷和學術成就之后

3、,曾說: 梁方仲和傅衣凌的學術成就和學術經歷,具有一些共同點,即 (一)都有很深的國學造詣,學術功底深厚,掌握史料豐富,常能發(fā)人所未言,起發(fā)凡起例的效應。 (二)和傳統(tǒng)史學的治史者不同,都受過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訓練,思路比較開闊,故能注意相關學科的移植和整合。 梁方仲的研究特色,是把典章制度和社會經濟發(fā)展變化聯(lián)系起來考察,他對田賦制度的研究,注意名物術語、史料考訂,又做到本末兼?zhèn)?,源流兼探,既繼承了傳統(tǒng)制度史的成果,又具社會經濟史的特色。 傅衣凌的研究特色,是注重私經濟的研究,發(fā)掘大量前人所不重視的契約、族譜、墓志銘、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資料,以民間證史,以民俗鄉(xiāng)例證史,以實物

4、碑刻證史。 這兩種研究路徑不同,由殊途同歸?,F在看起來,傅衣凌先生的研究方法更接近于法國年鑒學派的經濟社會史。傅先生在成名作《福建佃農經濟史論叢》(邵武,協(xié)和大學,1944)的題記中說: 我常想十數年來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至今尚未有使人滿意的述作,其中的道理,有一大部分當是由于史料的貧困?!虼耍蠹冶M管在總的輪廓方面,頗能建立一些新的體系,惟多以偏概全,對于某特定范疇內的,每不能掩蔽其許多的破綻,終而影響到總的體系的建立。所以近來一般的社會經濟史家頗積極地提倡經濟社區(qū)的局部研究,以為總的體系的鮮明的基礎。本書即是站在歷史學的立場上,考察福建農村的經濟社區(qū)的一個嘗試。這一塊

5、園地,雖尚在試作期間,不過我相信當不會使大家感到完全失望的。 本書的,雖側重于福建農村經濟社區(qū)的研究,然亦不放棄其對于中國社會經濟形態(tài)之總的輪廓的說明,尤其是對于中國型封建主義特點的指明的責任。譬如中國封建社會史的分期和氏族制殘余物在中國封建社會史所發(fā)生的作用這一些問題,從來論者都缺少具體的說明,故本書特搜集此項有關資料頗多……其中所論,雖不敢說有什么創(chuàng)見,但為提醒國人的研究,亦不無些微意義?!? 誰都知道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應注重于民間記錄的捜集。所以近代史家對于素為人所不道的商店帳簿、民間契約等都珍重地保存、利用,供為研究的素材。在外國且有許多的專門學者,埋首于此項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完成其名貴的著作,而在我國則方正開始萌芽。本書對于此點也特加注意……這一個史料搜集法,為推進中國社會經濟史的研究似乎尚值提倡。 他所指的“近來一般的社會經濟史家”,其意應包涵年鑒學派及受其影響的史家,但傅先生并非直接取法于年鑒學派,而是根植于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和農村性質論戰(zhàn)后的中國學術文化土壤,和吸收蘇聯(lián)和日本學術界不同流派的研究方法而作出的反思。本土的學術淵源,則有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論、梁啟超的歷史研究法、胡適的歷史考證文章、顧頡剛的《古史辨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