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選修1新人教版第29課戊戌政變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歷史選修1新人教版第29課戊戌政變教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4課戊戌政變
A課程目標: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B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百日維新后新舊勢力的交鋒,失敗的過程和原因意義,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能力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2、通過觀看影象資料和參與扮演歷史短劇,培養(yǎng)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采用情景一對話式教學法、分組討論,學生講解、分角色扮演等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教師 層層設疑,深入淺出地啟發(fā)學生對戊戌政變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 構建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
體,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戊戌變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
2、潮流,為中華文明發(fā)展史提供了寶貴的財富。但是, 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是走不通的。
2、使學生認識人生價值的實現不僅取決于個人志向和奮斗,也受社會條件的制約,今天社會 主義制度為我們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奮斗進取的精神不能改變。
C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新舊勢力的交鋒。
難點:戊戌變法的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D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榮祥和的,而 1898年北京菜市口卻沉載了一段悲痛歷史。劊子手操起屠
刀,戊戌六君子的鮮血染紅了他們腳下那片多災多難的大地。 他們生命的終結宣告了戊戌變法悲壯
失敗。那波瀾壯闊的戊戌變法是怎么失敗的呢?為什么會
3、失敗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本單元的最 后一課一戊戌政變。
【講授新課】
一、新舊勢力的交鋒
1、新舊勢力對比
(1)新勢力群眾基礎弱
光緒帝(弱,受約束)
翁同穌(解除遠離)
陳寶箴(地方官員個別代表)
(2)舊勢力社會基礎厚
慈禧太后(強,控制主宰)
榮祿(提升重用)
大多數中央和地方的高級官
袁世凱(兩面派,給新勢力設陷阱)
1、新舊勢力對比
人物
措施
態(tài)勢
舊勢力
慈禧太后為首
①解除翁同穌的職務
②命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控制京津 ③中央和地方大多高級官員抵制新政 ④榮祿等人暗中密謀慈禧太后訓政
優(yōu)勢
新勢力
光緒皇帝為首
①革去禮部
4、兩名尚書、四名侍郎
劣勢
②任命譚嗣同等“軍機四卿”
③拉攏袁世凱,卻不識袁世凱真面目
④游說列強支持落空
【合作探究】1:光緒帝是不是一個維新派?
從變法的目的看,光緒帝支持變法的直接目的是不作 “亡國之君”,利用變法從慈禧手中奪回
最高的統治權力。從變法法令的內容看,雖然對舊制度作了/、少的改革,但是沒有涉及設議院、開 國會、定憲法等政治主張,說明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封建統治。所以光緒帝不是一個民族資產階級 的代表,而是一個封建帝王,階級的本質決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
【合作探究】2:維新派是否反對封建制度?是否反對清政府?
維新派主張在中國發(fā)展資
5、本主義,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 建制度,以資本主義文化代替封建文化, 所以維新派反對封建制度。但是維新派在實現這個目的的
方式上卻是企圖依靠當朝皇帝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圖讓清政府自己將封建制度變?yōu)榉饨ㄖ贫龋?所以他們不反對清政府。
二、百日維新的失敗
1、導火線:
(1)譚嗣同帶光緒密逾夜訪袁世凱;
【合作探究】3:維新派為何要求助袁世凱,與狼共舞?
維新派沒有自己可依賴的軍隊,也不敢發(fā)動群眾,而袁世凱掌握新軍。因此,維新派將最后的 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凱的身上。
(2)光緒帝接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合作探究】4:慈禧太后對光緒第接見伊藤博文為何
6、如此敏感?
擔心外國人會干涉清廷的內政,支持光緒帝,害怕自己淪落為和日本守舊勢力一樣的結局。
2、過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 “臨朝聽政;發(fā)動了戊戌政變。將囚禁光緒帝在瀛臺。并下令逮 捕維新人士,譚嗣同、楊銳、劉光弟、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君子命喪頑固派的屠刀之下。
以生命喚醒生命一從獄中詩解讀譚嗣同
【知識鏈接】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被斬首與北京菜市口,其獄中題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肝膽兩昆侖。 (注:張儉、杜根為
東漢恒靈帝時的黨錮之禍中享有崇高威望的直諫義士,受迫害時為百姓營救,連捕吏也不忍抓。 )
解讀一:譚嗣同彌天大
7、勇,慷慨赴義,驚天地,泣鬼神。崇高人格與日月同輝。 解讀二:譚嗣同在臨死前深刻地反思變法失敗的經歷與東漢傳奇義士張儉、杜根有驚人相似。
引起譚嗣同強烈的共鳴,但奇跡沒有出現,他和著血淚反思變法缺陷
解讀三:面對現實譚嗣同感到無力回天, 唯一能做到的是以自己的熱血喚醒民眾, 用生命呼吁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起,”坦然赴死,“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解讀四:譚嗣同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留給了我們什么?是勇氣?是無奈?是悲哀?還是喚醒……
三、變法失敗的原因與變法的歷史意義
1、變法失敗的原因:
(1)主觀: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決定其缺乏反封建的勇氣,且策略不當;
8、①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②只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光緒帝和少數官僚;
③對袁世凱和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④變法策略比較激進,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2)客觀:封建頑固勢力過于強大,慈禧太后掌握實權、地方官員大多反對變法,資本主義
發(fā)展不夠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 (根本原因)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生存, 力量薄弱, 這就
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 而新勢力的主要階級來源就是民族資產階級。 舊勢力的階級根基
封建勢力在中國有千年歷史,力量雄厚。懸殊的力量對比是變法失敗的根本
9、原因。
( 3 ) 經濟基礎: 民族資本主義雖然有一定發(fā)展,但仍然相對弱小,變法缺乏相應經濟基礎;
( 4 ) 直接原因: 袁世凱的叛變 。
( 5 ) 外部原因: 列強要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不希望中國富強
2、啟示:
( 1 )睜眼看世界,尋求新思想,是中華民族振興 的重要途徑;
( 2 )新生事物是不可能被扼殺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是不可能遏制的;
( 3 )資產階級由于時代階級的局限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勝。
3、評價
( 1 )性質: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也是一場思想思想啟蒙運動;
( 2 )作用:
①愛國性(從背景看) 一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變法運動
10、是在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的情況下開始的, 尤其在甲午戰(zhàn)爭失敗于鄰國日本后, 帝
國主義掀起對中國的瓜分狂潮。 《馬關條約》簽訂時出現的“公車上書”成為變法的開始。所以變法
圖強救亡圖存是變法的直接目的。從這個意義上看,變法是愛國的
② 進步性( 從內容看) ---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嘗試,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
從變法的內容看,政治上要求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經濟上要求發(fā)展資本主義, 從人類
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看, 從世界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看,推行資本主義是中國的出路,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
的。無論是政治主張,還是改良實踐,既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fā)展趨勢,又順應當時世界發(fā)展的大趨
勢。從這
11、個意義上看,變法是進步的
③ 啟蒙性( 過程看) 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從變法運動的過程看,上書、演講、辦團體,宣傳變祖宗之法,興民權,學西學,這樣必然要
和封建思想和文化進行斗爭,變法的思想基礎是資本主義學說,抨擊封建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文化,
就是促進近代思想的啟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產生了影響;戊戌變法
運動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寶貴財富。從這個意義上看,變法是啟蒙的。
除此之外,戊戌變法在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傳播,推動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在
習俗上:摒棄陳規(guī)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領時代新風。
因此,戊戌變法作為政治運動雖然失
12、敗了,但它留下的遺產卻成為中華文明上的寶貴財富。
( 3 )局限:
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只采取改良的辦法;并對封建反動
勢力和列強寄予幻想;遠離了民眾,又害怕民眾,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來進行變法,因而也
就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歸于失敗
【本課小結】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 帝國主義同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相互勾結, 形成了控制中國的強大勢
力。而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先天的軟弱性,很難與帝國主義和中國的封建勢力抗衡。維新派領導的
戊戌變法只能以失敗告終。維新派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用變法的辦法不能挽救中國的民族危機,
這就是中國當時的國情。 但是在維新變法過程中, 一些愛國志士, 為了挽救祖國, 拋頭顱、 灑熱血,
作出犧牲,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fā)揚的。
E 布置作業(yè): 《導與練》演練廣場
F 板書設計:略
G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