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第七講攻擊行為與利他行為》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社會心理學第七講攻擊行為與利他行為(3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九講攻擊行為與利他行為
一、攻擊行為
(一)什么是攻擊行為
?意圖傷害他人的身體行為或者言語行為。
?敵意性攻擊行為:由憤怒引起,以傷害為目的
工具性攻擊行為: 的目的
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其他手段
?攻擊方式:行為攻擊、語言攻擊
5
(1)人類的憤怒情緒
以牙還牙
人們?yōu)槭裁磿嵟?
遭到他人攻擊或煩擾:對待暴力的策略 受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來自哪些方面?
歸因:知覺到的意圖——有意或者無意
憤怒的人會怎樣做?
口頭或象征性攻擊(82% 49%);予以拒絕或收回某些利 益(59% 41%);身體攻擊(40% 10%) o
間接的攻擊行為:向第
2、三者說或詛咒(42% 34%);傷害
對冒犯者有重要意義的東西(25% 9%) o
替代性攻擊:攻擊無生命物體(32% 28%);攻擊另一個 人(24% 25%) o
非攻擊行為:平靜活動(60% 60%);就此了事不傷害無 禮者(59% 59%) o
括號內(nèi)前一個數(shù)字為侵犯沖動,后一個數(shù)字為實際的表現(xiàn)
6
(二)攻擊行為的理論
?嚴學理論:人類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擊性驅(qū)力 ?挫折-攻擊理論:攻擊是對挫折的自然反應
?社會學習理論:攻擊行為是習得的 圧
1.生物學理論
本能論和進化心理學
才申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腦區(qū)的影響 基因的影響
生物化學因素:酒精、雄性激素(性別
3、)
1=.
酒精:酒精能使人變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許多研究支持這種假設。 過量飲酒的人易于被激怒,從而表現(xiàn)出高的侵犯傾向。為什么喝酒能 使人們變得好斗呢? 一些研究者認為是酒精給侵犯行為提供了直接的 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酒壯人膽”。大多數(shù)的研究 人員則認為酒精降低了人們對侵犯行為的控制,Hull等人稱之為“去 抑制”
酒精:
酒精能使人變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許多研究支持這種假 設。過量飲酒的人易于被激怒,從而表現(xiàn)出高的侵犯傾向。 為什么喝酒能使人們變得好斗呢? 一些研究者認為是酒精 給侵犯行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 增加:“酒壯人膽”。大多數(shù)的研究
4、人員則認為酒精降低 了人們對侵犯行為的控制,Hull等人稱之為“去抑制”。 本能理論:弗洛伊德和麥獨孤等人均認為侵犯和暴力是人 的本能體現(xiàn),戰(zhàn)爭和暴力不可避免就是因為這一點。他認 為人類天生具有生之本能,他稱之為Eros,同樣,人也天 生具有另一種同樣有力的死之本能,稱之為Thanatos:它 在每一個生命體內(nèi)發(fā)揮作用,它致力于摧毀生命,并將生 命還原至沒有生命物質(zhì)的原始狀態(tài)。
10
本能理論基本上是依據(jù)理論的分析得到的,沒有嚴格的驗 證。到目前為止,即找不到支持的證據(jù),也找不到反駁的 證據(jù)。比如生物學家Zing Yang Kuo (1961)關于貓鼠關 系的研究即使證明了貓和老鼠可以
5、成為朋友,但也不能認 定貓就沒有捕鼠的本能,只能證明在有的條件下貓會抑制
自己的行為。
11
12
Konrad Lorenz (1966)對麗魚行為的研究:
山??!
雄麗魚會攻擊同種的其他雄魚,以捍衛(wèi)自己的地盤。但雄性麗 魚并不攻擊雌性麗魚,也不攻擊異種的麗魚。若將所有同種類 的麗魚從水箱中移走,只剩下一只異種雄性麗魚,這只雄性麗 魚會攻擊異種的雄魚。此外,如果所有其他雄魚也被移走吧, 雄麗魚最終會攻擊并殺害雌麗魚o
■ L ——
?!!
II
Lore和Schultz (1993)指出:動物中普遍的侵犯現(xiàn)象之所 以在進化過程中被保留下
6、來,乃因為其具有使動物存活的價值。 同時,幾乎所有的動物似乎都已演化出一種有力的抑制機制, 使他們在最有利的情況下,抑制他們的攻擊。
#
2.攻擊行為的挫折——攻擊理論
挫折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
挫折是指任何阻礙我們實現(xiàn)目標的事物。
挫折侵犯理論認為人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時,會 增加一個人作出侵犯行為的可能性。挫是侵犯行為產(chǎn)生的 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是一祁因果關系。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學家指出二者之間的關系受對意 圖的認知的影響,當人們認為別人有意給自己造成挫折的 時候,人們才侵犯他人。
修正的攻擊理論
無法接受的挫折I +
7、 攻擊線索
攻擊行為
3 ?攻擊行為的社會學習理論
?攻擊行為的回報
?觀察學習
攻擊行為的社會學習理論
興奮轉移:
敵意性的侵犯行為總是伴隨著情緒的激起,所以心理學家 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發(fā)的生理激起是否會轉移到侵犯 性沖動之上。Zillmann等人在研究愛情行為時發(fā)現(xiàn),由其 他刺激誘發(fā)的情緒性激起會轉移到愛的對象之上,他稱這 一心理過程為興奮轉移。他認為興奮轉移不僅發(fā)生于愛情 中,也可以解釋侵犯行為的發(fā)生。
啟示:不要懲罰那些已經(jīng)憤怒的人
(三)控制攻擊行為
8、? 1?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
?厭惡事件:疼痛、炎熱、攻擊
?喚醒 ?攻擊線索:情境中與侵犯相關的一些線索,如刀、槍、棍等器械
會需蹩豔谿『生的起因’這種現(xiàn)象稱為武器效應。比賽中應
?媒體影響:文學.電視、電子游戲 ?群體影響
媒體與侵犯行為
媒體暴力導致兒童的侵犯增加
TV Aggression U> B-Violence
Leonard Eron個體在兒童時期從電視上看到的暴力行為 越多,其在青少年時期及青年時期所表現(xiàn)出的暴力行為 越多。即使不具有暴力傾向的小孩,若長時間觀看暴力 影片,也將變的更具有攻擊性。
去個體化:
群體中的個體有時候會失去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使
9、自身 自我控制系統(tǒng)的作用減弱上甚至喪失,從而做出平時不敢 做的反社會行為。Zimb血io認為與兩方面的因素有關:一 是個體從群眾中所獲得的不敗感,即認為群體是戰(zhàn)無不勝 的;二是個體在群眾中具有匿名性,即沒有人可以認出自 己,因而不必為這些破壞性的行為負責任。
對群體事件的處理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心理原理?
24
? 2.減少攻擊
?宣泄:
?利用懲罰:假如人們預期自己的行為可能遭受懲 罰,則會避免表現(xiàn)侵犯行為,但事實上懲罰往往 使受到懲罰的兒童比平常兒童表現(xiàn)出更多的侵犯 行為。
自我意識:嘗試體驗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過自
我意識反省自己,都能夠有效地減少自己的侵犯
行為:站在對
10、方的立場上想事情。
二、利他 幫助他人
(一)定義
?個人出于自愿而不計較外部利益幫助他人的行為。
室昭沮平存蒔
徘回辛
仞估冊一刼束
穩(wěn)回姆*<街冊
街爲
舗徘回耳*堅
餌侖犧韋
w誕海紊
如!2睚
室晞存程
彌密垂"
誘迄驢理
卒習犧妬舉
夾斗制何冃如a磚
畝註(=)
(三)影響因素
旁觀者數(shù)量:旁觀者效應
榜樣的
素
時間壓力 相似性 人格特征
、責任分散
增加幫助行為
?減少棋糊性,提髙責任感 ?內(nèi)疚 ?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