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至《十四行集》的西方哲學資源探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馮至《十四行集》的西方哲學資源探究(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十四行集作者馮至 (1905-1993), 原名馮承植. 河北涿縣人。二十年代就讀于北京大 學德文系。1923年參加淺草社,19年參與組織沉鐘社。1930年去德國攻讀文學和哲學。五年后回國,任教于上海同濟大學附中??谷諔?zhàn)爭中任昆明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系主任。 1964 年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本書具時代特征和風格,值得一閱。摘要:作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馮至憑借其20 年代浪漫主義抒情詩歌蜚聲 文壇。1941 年,他運用十四行體的形式寫出了二十七首詩,結(jié)集為十四行集。這部詩集與其之前的詩歌風格迥然不同,詩中流露出的人生態(tài)度、生存觀念等均顯示出受到西方存在 主義哲學思想,尤
2、其是存在主義思想家克爾凱郭爾、雅斯貝斯的深刻影響,十四行集也 因飽含“存在之思”而成為當時文壇的一道獨特風景。關鍵詞:馮至十四行集克爾凱郭爾雅斯貝斯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的馮至,憑借其20 年代浪漫主義的抒情詩歌蜚聲文壇,之后卻經(jīng)歷 I 年沉寂,鮮有創(chuàng)作。直至 1941 年,他運用十四行體的形式寫 出了二十七首 i 寺,結(jié)集為十四行集,這本被朱自清先生評價為“于日常境界里體味出精 微哲理”的詩集,展現(xiàn)了沉潛十年后的馮至對于生命的體認和對于生存的獨特理解,而從中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西方文化資源尤其是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對馮至思想的深刻影響以及馮至的創(chuàng) 造性轉(zhuǎn)化。之前的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奧地
3、利詩人里爾克與馮至的關聯(lián)上,而較少深入到論述 馮至喜愛的存在主義思想家們與他的精神聯(lián)系,因此筆看試圖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分析。一、尋求與應答馮至早在 1927 年就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一一昨日之歌,歌唱愛情和友誼,風格深沉含蓄、憂郁感傷,這可以看作是他的“青春之歌”。接著,大學畢業(yè)的馮至遠赴哈爾濱第 一中學教書,步入這座北方都市,他看到的卻是聚集了 “猶太的銀行,希臘的酒館,日本的 浪人,高麗的妓院”的畸形城市,聽到的都是“病的聲音”,揮之不去的是“一望無邊的陰 沉,陰沉因而在1928年初創(chuàng)作完成的長詩北游中,他的“情懷己經(jīng)不似舊時” ,曾經(jīng)空洞而浪漫的幻想?個個破滅,現(xiàn)實的本來面目赤裸地擺在
4、眼前,迫使著他去重新思考人生,尋找人生的意義。解志熙先生曾指出:“對馮至來說, 北游 既是結(jié)束又是開始結(jié)束了此前那種浪漫 中略帶唯美的吉春抒情,而開啟了此后更為現(xiàn)代性的人生探詢?!?1 在寧靜而陰暗的夜里, 馮至仰望星空,思索著“什么是我們的實在”,什么是“正當?shù)乃郎保穯柸糇鳛槿说拇嬖诜绞?,作為生命存在的終極意義。但是,中國傳統(tǒng)價值體系提供給馮至的精神資源并不足以 解答他的困惑,儒家的道德意識、政治理想、君子人格,道家的逍遙自在、物我兩忘、清靜無為,根本無法解決現(xiàn)代人所面臨的生存困境,無法排解由于意義缺失而造成的人內(nèi)心的焦 灼感。馮至曾坦言:“寫出五百行長詩北游。此后,我雖然繼續(xù)寫詩,盡管
5、語言和技巧更 熟練了一些,但寫著寫著,怎么也寫不出新的境界,無論在精神上或創(chuàng)作上都陷入危機。我認識到,自己的根底是單薄的,對人世的了解是浮淺的,到了 30 年代開始后,我?guī)缀跬V?了詩的寫作?!?2 馮至在這里所說的“精神上或創(chuàng)作上都陷入危機”指的就是由丁?本土文化終極價值的缺失帶給他的難以超越的精神困境,以及其作為現(xiàn)代人的存在危機和精神苦悶。1930 年 10 月,馮至遠赴德國留學,先后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德國文學及哲學 與美術(shù)史。留學的五年期間,馮至曾聆聽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貝斯的教誨,以極大的熱情閱 讀克爾凱郭爾、尼采等人的論著文章,深受這些存在主義先驅(qū)們的影響。另外,馮至傾心于 富仃存在主義色彩的奧地利詩人里爾克 . 坦言里爾克的許多關丁?詩和生活的言論對他像是對癥卜藥,給他以極大的幫助。細讀十四行集,可以發(fā)現(xiàn)正是這些西方哲人的思想觀念照 亮了馮至的精神世界,讓他對個體生存、生命意義等問題有J更為深刻的理解和反思,而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