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選修人教版 練習(xí)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11 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選修人教版 練習(xí)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11 含解析(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基礎(chǔ)夯實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無誤的一項是( )
A.必須極言規(guī)諫 極言:竭力陳說。
B.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 忤:冒犯,觸犯。
C.因舉觴賜玄齡等數(shù)人勖之 勖:慰問。
D.但思正人匡諫 正人:正直的人。
解析C項,勖:勉勵。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豈得以人言不同己意/申之以孝悌之義
B.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于是乃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此則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解析B項,均為介詞,對于。A項,介詞,因為;介詞,把。C
2、項,副詞,于是,就;副詞,竟然。D項,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zhuǎn)折。
答案B
3.下列選項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B.
C.
D.
解析A項,憑借/墊著;B項,寫作/勸酒;C項,征兆,苗頭,開端;D項,對待/際遇,機會。
答案C
能力提升
一、閱讀鑒賞
(一)導(dǎo)學(xué)號5495002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題。
貞觀八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閑居靜坐,則自內(nèi)省,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又比見人來奏事者,多有怖懾,言語致失次第。尋常奏事,情猶如此,況欲諫諍,必當(dāng)畏犯逆鱗。所以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
3、若即嗔責(zé),深恐人懷戰(zhàn)懼,豈肯更言!”
貞觀十六年,太宗謂房玄齡等曰:“自知者明,信為難矣。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由是言之,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fù)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币蚺e觴賜玄齡等數(shù)人勖之。
貞觀十七年,太宗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當(dāng)時諫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間,何須苦諫?”遂良對曰:“雕琢害農(nóng)事,纂組傷女工。首創(chuàng)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為之;金器不已,必玉為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fù)諫?!碧谠?“卿言是矣。朕所為事
4、,若有不當(dāng),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比見前史,或有人臣諫事,遂答云‘業(yè)已為之’,或道‘業(yè)已許之’,竟不為停改。此則危亡之禍,可反手而待也?!?
4.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又比見人來奏事者 比:近來。
B.必當(dāng)畏犯逆鱗 逆:倒生的。
C.自知者明,信為難矣 信:確實。
D.首創(chuàng)奢淫,危亡之漸 漸:逐漸。
解析D項,“漸”的意思是“征兆,苗頭,開端”。
答案D
5.下列六句話編為四組,全部是太宗極力“求諫”原因的一項是( )
①恒恐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
②縱不合朕心,朕亦不以為忤。
③自知者明,信為難矣。
④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
5、愆過。
⑤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fù)憂勞,安能盡善?
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fù)諫。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解析②是說太宗的做法。⑥是說進諫的時間。排除這兩項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A
6.下列有關(guān)原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唐太宗從前來奏事的大臣們有時神情驚慌、語無倫次的情況推測,臣子們“奏事”尚且惶恐,“進諫”更應(yīng)畏懼。
B.太宗以寫文章的人和從事技藝的工匠如果互相品評比較,就能發(fā)現(xiàn)雜亂無章的文辭與低劣的技藝類比,說明人君也須納諫。
C.魏徵在發(fā)現(xiàn)太宗的錯后,能選擇恰當(dāng)?shù)臅r機給予規(guī)諫,太宗曾在朝臣面前賜酒給如魏徵一樣敢
6、諫的房玄齡等以示勉勵。
D.太宗曾問褚遂良有關(guān)舜、禹的諫臣對裝飾食物器具之事也苦苦規(guī)諫的原因,褚遂良說這是禁止奢侈,防微杜漸。
解析C項,魏徵“能選擇恰當(dāng)?shù)臅r機給予規(guī)諫”理解錯誤,原文是“隨事諫正”,即不分時機。
答案C
7.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但思正人匡諫,欲令耳目外通,下無怨滯。
(2)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
(3)雕琢害農(nóng)事,纂組傷女工。首創(chuàng)奢淫,危亡之漸。
解析翻譯要點為“但”“耳目外通”“商略詆訶”“蕪詞”“纂組”等詞。
參考答案(1)只想得到正直的人來匡扶規(guī)諫,希望自己能知道外界對政事的看法,使百姓不怨結(jié)于心而阻滯不通。
7、
(2)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商討品評,呵斥指責(zé),雜亂無章的文辭、低劣的技藝于是就暴露出來了。
(3)雕刻器物會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編織精美織物會耽誤婦女織布做衣的工作。首先倡導(dǎo)奢侈淫逸之風(fēng),這是國家危亡的開始。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2題。
唐太宗論
蘇 轍
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其未聞大道也哉!
貞觀之間,天下既平,征伐四夷,滅突厥,夷高昌,殘吐谷渾,兵出四克,務(wù)勝而不知止。最后親征高麗,大臣力爭不從,僅而克之
8、,其賢于隋氏者,幸一勝耳。而帝安為之,原其意,亦欲夸當(dāng)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復(fù)寵魏王泰,使兄弟相傾。承乾既廢,晉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異日傳位晉王,疑不能決,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間,以愛故輕予奪至于如此。
帝嘗得秘讖,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問李淳風(fēng),欲求而殺之。淳風(fēng)曰:“其兆既已成,在宮中矣,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則仁。雖受終易姓,必不能絕李氏,若殺之復(fù)生壯者,多殺而逞,則子孫無遺類矣?!钡塾闷溲远?。然猶以疑似殺李君羨。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殺人弭之,難哉!
帝之老也,將擇大臣以輔少主
9、。李績起于布衣,忠力勁果,有節(jié)俠之氣,嘗事李密,友單雄信。密敗,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廢舊君之禮。雄信將戮,以股肉啖之,使與俱死。帝以是為可用,疾革,謂高宗:“爾于績無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备咦趶闹<皬U皇后,立武昭儀,召績與長孫無忌、褚遂良計之,績稱疾不至。帝曰:“皇后無子,罪莫大于絕嗣,將廢之。”遂良等不可。他日績見,帝曰:“將立昭儀,而顧命大臣皆以為不可,今止矣?!痹?“此陛下家事,不須問外人?!庇纱藦U立之議遂定???匹夫之俠也,以死徇人不以為難,至于禮義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績不知也。而帝以為可以屬幼孤,寄天下,過矣!且使績信賢,托國于父,竭忠力以報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
10、,子復(fù)之,而后可哉!挾數(shù)以待臣下,于義既已薄矣。
凡此皆不知道之過也。茍不知道,則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雖失國而必復(fù),太宗惟不知道,雖天下既安且治,而幾至于絕滅。
(選自《欒城后集卷十》,有刪節(jié))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比:等同。
B.原其意,亦欲夸當(dāng)世、高后世耳 原:原來。
C.夫天命之不可易 易:改變。
D.而帝以為可以屬幼孤 屬:托付。
解析B項,原:推究。
答案B
9.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
B.
C.
D.
11、解析A項,為:均為介詞,被/為了。B項,于:介詞,表比較。C項,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D項,以:連詞,表目的,來。
答案A
10.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唐太宗“未聞大道”的一組是( )
①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
②兵出四克,務(wù)勝而不知止
③復(fù)寵魏王泰,使兄弟相傾
④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
⑤皇后無子,罪莫大于絕嗣,將廢之
⑥挾數(shù)以待臣下,于義既已薄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①表現(xiàn)唐太宗的治國之才,④是李淳風(fēng)的假設(shè),⑤是高宗的行為。
答案D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12、作者認為唐太宗能任人唯才,以仁德治國,是夏、商、周三代以來獨一無二的賢君。
B.作者認為唐太宗親征高麗,就是想要在當(dāng)世炫耀自己的武功,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響罷了。
C.作者認為唐太宗不注意修養(yǎng)德行,卻聽信李淳風(fēng)的話錯殺了李君羨,埋下了女武代王的禍根。
D.作者認為李績雖能盡忠效力,卻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唐太宗把天下托付給他,鑄成了大錯。
解析C項,唐太宗殺李君羨并不是聽信李淳風(fēng)的話。
答案C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
(2)茍不知道,則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參考答案(1)他任用有才能
13、的人,手下的將相沒有不是這樣的人的,恭謹儉約節(jié)省費用,治理天下幾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
(2)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則,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違背天理,喪失人心,卻不知道是自己錯誤的。
參考譯文像唐太宗這樣有才能的人,從西漢以來,只有這一人罷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將相沒有不是這樣的人的,恭謹儉約節(jié)省費用,治理天下幾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從夏、商、周三個朝代以來,沒有見過能夠和他相匹敵的。然而傳位給兒子再到孫子,就遭受武氏之亂,子孫被殺,局勢危急,像差點兒就要斷掉的線一樣,后世人從本原上推究落得這樣結(jié)局的原因卻找不到。以我看來,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則啊!
貞觀年間,天
14、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邊緣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滅掉突厥,消滅高昌,打敗吐谷渾,兵出四方,攻無不克,追求勝利而不知停止。最后御駕親征高麗,大臣極力勸阻卻不聽從,結(jié)果只是攻占幾座城池,他超過隋朝的是,幸而獲得一次勝利罷了。而太宗對做這些事感到很滿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當(dāng)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響罷了。長子承乾被立為太子已經(jīng)十多年了,卻又寵愛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傾軋。承乾被廢太子以后,晉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為太子,而讓李泰將來傳位給晉王,猶豫而不能決斷,以至于舉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來。父子之間,因為寵愛的緣故而隨意賜予和剝奪到了這種地步。
唐太宗曾經(jīng)得到一個神秘的讖
15、語,說大唐以后一定會中道衰微,將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太宗拿這個讖語來問李淳風(fēng),想要找到這個女人殺了她。李淳風(fēng)說:“這預(yù)兆既然已經(jīng)形成,這人就在宮中啊。這是上天的定數(shù),不可除掉。只會使似是而非的殺戮,禍及無辜,況且從今以后四十年,那人已年老,年老了就會仁慈。即使承受帝位改變姓氏,一定不能斷絕李氏香火,如果殺了她,上天一定會重新生出一個更年輕的,恣意多殺,那么你的子孫恐怕就沒有幸存者啊?!碧诓杉{了他的意見就不再追究。然而還是因為疑心殺了李君羨。天命不能改變,只有修養(yǎng)德行或許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殺人消除它,難以辦到啊!
太宗年紀(jì)老了,將要挑選大臣來輔佐少主。李績出身于平民,盡忠效力,剛毅
16、果敢,有重節(jié)操的俠士之氣,曾侍奉李密,和單雄信交好。李密戰(zhàn)敗,李績不忍心憑借他的地盤謀求私利。李密死后,李績沒有舍棄對舊君的禮節(jié)。單雄信將要被殺時,李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單雄信吃,讓自己的肉與單雄信一起死。太宗因此認為李績可以重用。太宗病情危急時,對高宗說:“你對李績沒有恩惠,我現(xiàn)在借故貶他出京,我死后,你就任命他擔(dān)任仆射?!备咦诼爮牧颂诘陌才拧5鹊礁咦谝獜U皇后,立武昭儀時,召李績與長孫無忌、褚遂良商議這件事,李績稱有病沒有到。高宗說:“皇后沒有生兒子,罪過沒有比斷絕后代更大的了,將要廢掉她。”褚遂良等人沒有答應(yīng)。過了幾天,李績覲見,高宗說:“我將要立武昭儀為皇后,而顧命大臣都認為不可以,
17、現(xiàn)在中止了?!崩羁冋f:“這是陛下的家事,不須問外人?!币虼藦U立的事就確定了。李績,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以死來依從他人不認為困難,至于禮義之重,社稷安危的根源,李績卻不明白。而太宗認為可以把幼孤托付給他,把天下托付給他,這就錯了!況且假使李績確實有才能,太宗把國家托付給他,盡心盡力來回報他的兒子,就可以了。何至于父驅(qū)逐他,子又起用他,而后才可以呢!懷著權(quán)術(shù)來對待臣下,在義的方面就已經(jīng)不厚道了。所有這些都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則的過錯啊。如果不明白治世原則,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一定有違背天理,喪失人心,卻不知道是自己錯誤的。所以楚昭王正是因為明白治世原則,雖然喪失了國家而一定能恢復(fù)。唐太宗正是因為不明白治世原則,雖然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非常安定,卻幾乎到了絕滅的結(jié)局。
二、語言表達
13.根據(jù)下面的情境,補寫答話。字數(shù)不超過30。
師父訓(xùn)練徒弟爬樹,徒弟爬到高處時,師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處時,師父一言不發(fā),等徒弟下到低處時,他才說:“小心,小心!”
徒弟問:“師父,為什么上次在高處時提醒我,這次下到低處才提醒我?”
師父回答:?
答案示例沒經(jīng)驗時,容易在難處出錯;有經(jīng)驗了,往往在易處出錯。
最新精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