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總第二部分 古詩文積累與閱讀 二 文言文閱讀 第3篇《孟子》三則(一)魚我所欲也》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語文總第二部分 古詩文積累與閱讀 二 文言文閱讀 第3篇《孟子》三則(一)魚我所欲也(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古詩文積累與閱古詩文積累與閱讀讀第第3 3篇篇 孟子孟子三則三則 (一)魚我所欲也(一)魚我所欲也一、重點一、重點詞語積累詞語積累1.1.通假字通假字(1 1)故患有所不辟也)故患有所不辟也_通通_,意思為,意思為_(2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_通通_,意思為,意思為_(3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得我與_通通_,意思為,意思為_通通_,意思為,意思為_辟辟避避躲躲避避辨辨辯辯辨辨別別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意思德德得得語氣助詞語氣助詞歟歟與與(4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_通通_,意思為,意思為_2.2.古今異義古今
2、異義(1 1)一簞食,一)一簞食,一豆豆羹羹 古義:古義:_ _ _ 今義:今義:豆類植物豆類植物(2 2)萬)萬鐘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則不辯禮儀而受之 古義:古義:_ _ 今義:今義:計時器具計時器具從前從前向向鄉(xiāng)鄉(xiāng)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古代盛古代盛羹湯或其他食物的器皿羹湯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古代的一種量古代的一種量器器3.3.重點實詞重點實詞(1)(1)魚我所魚我所欲欲也也 欲欲FF:_(2)(2)二者不可得二者不可得兼兼 兼兼EJEJ:_(3)(3)故不為故不為茍得茍得也也 茍得:茍得:_ _(4)(4)死亦我所死亦我所惡惡 惡惡EJEJ:_(5)(5
3、)故故患患有所不辟也有所不辟也 患:患:_(6)(6)非獨賢者有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也也 是是EJEJ:_ 心心EJEJ:_喜愛喜愛同時具有同時具有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茍且偷生”的意思的意思( (茍且獲茍且獲得,指只為生存而不擇手段得,指只為生存而不擇手段) )憎恨,討厭憎恨,討厭禍患,災難禍患,災難此,這樣此,這樣心思,思想感情心思,思想感情(7)(7)賢者能勿賢者能勿喪喪耳耳 喪:喪:_(8)(8)一一簞簞食,一豆羹食,一豆羹 簞:簞:_(9)(9)弗弗得則死得則死 弗弗FF:_(10)(10)蹴蹴爾而與之爾而與之 蹴:蹴:_(11)(11)乞人乞人不屑不屑也也 不屑:
4、不屑:_(12)(12)萬鐘萬鐘于我何于我何加加焉焉 萬鐘:萬鐘:_ 加:加:_(13)(13)妻妾之妻妾之奉奉 奉:奉:_丟掉丟掉( (喪失喪失) )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不不用腳踢用腳踢( (踐踏踐踏) )因輕視而不肯接受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這里指高位厚祿這里指高位厚祿( (優(yōu)厚的俸祿優(yōu)厚的俸祿) )益處益處( (增加,指帶來的好處增加,指帶來的好處) )侍奉侍奉(14)(14)是亦不可以是亦不可以已已乎乎 已:已:_(15)(15)此之謂失其此之謂失其本心本心 本心:本心:_二、課文理解與遷移二、課文理解與遷移( (一一) )選擇題梳理選擇題梳理【針對文言選擇題梳理】【針對文言
5、選擇題梳理】1 1“魚魚”比喻比喻“生生”,“熊掌熊掌”比喻比喻“義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的是引出“舍生取義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的命題,同時暗含“生生”與與“義義”孰輕孰重的關系。孰輕孰重的關系。2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運用類比,提出運用類比,提出“舍生取義舍生取義”的主張,點明的主張,點明“義義”的價值高于生命,這一句的價值高于生命,這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是本文的主旨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舍生取義舍生取義”。停止,放棄停止,放
6、棄( (止,罷休止,罷休) )天性,天良天性,天良3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中“是心是心”指的是指的是“所欲有甚于所欲有甚于生生”“”“所惡有甚于死所惡有甚于死”,即,即“舍生而取義者也舍生而取義者也”。“甚于生甚于生”指指“義義”,“甚于死甚于死”指指“不義不義”。4 4“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體體現了作者贊美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愿死也不接受帶有侮現了作者贊美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賤的乞丐寧愿死也不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舍,說明辱性的施舍,說明“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即,即“義重于生義重于
7、生”。5 5“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分析了見利忘分析了見利忘義的原義的原因因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貧困者的感激。從反面舉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貧困者的感激。從反面舉例說明例說明“不辯禮義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見利忘義是失其本心。這句話而受萬鐘之祿、見利忘義是失其本心。這句話也揭示了也揭示了“失其本心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原因。6 6“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亦不可以已乎”中中“是是”指指“萬鐘則不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禮義而受之”。7 7“此之謂失其本心。此之謂失其本心?!痹摼渲械脑摼渲械摹按舜恕敝钢浮皩m宮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室之
8、美、妻妾之奉及所識窮乏者得我”。8 8文章表現了孟子的人生態(tài)度:文章表現了孟子的人生態(tài)度:即在即在“生生”“”“利利”“”“義義”的抉擇面前,寧愿放棄的抉擇面前,寧愿放棄“生生”與與“利利”而取而取“義義”,把,把“義義”置于置于“利利”“”“生生”之上的人生態(tài)度。之上的人生態(tài)度。9 9作者提作者提“一簞食,一豆羹一簞食,一豆羹”的目的:以不食一簞食,一的目的:以不食一簞食,一豆羹為事實從正面論述豆羹為事實從正面論述“義重于生義重于生”的觀點,同時為下文對的觀點,同時為下文對比論證比論證(“(“鄉(xiāng)鄉(xiāng)”與與“今今”的對比的對比) )的反例出現作鋪墊。的反例出現作鋪墊。1010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
9、闡述本文以魚和熊掌為喻,闡述“生生”與與“義義”的關系,的關系,并指出并指出“義義”的價值高于生命。的價值高于生命。( (二二) )簡答題梳理簡答題梳理【針對文言簡答題梳理】【針對文言簡答題梳理】內容理解類內容理解類1. 1. 當當“一簞食,一豆羹一簞食,一豆羹”關乎人的生死時,關乎人的生死時,“行道之人行道之人”和和“乞人乞人”為什么為什么“不受不受”?舉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舉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答:答:“不受不受”的原因是他們有的原因是他們有“羞惡之心羞惡之心”,認為,認為“義義”重于重于“生生”。作用是通過事實證明。作用是通過事實證明“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皆有之
10、”,并襯托出,并襯托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錯誤。的錯誤。2. 2. 孟子說: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闭n文中論述課文中論述的是哪種的是哪種“心心”?(EJ(EJ課后習題課后習題) )答:論述的是羞惡之心。答:論述的是羞惡之心。思想感情類思想感情類3. 3. 試分析:試分析:“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亦不可以已乎?”這個問句表達了作者怎這個問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樣的思想感情?(2013(2013張家界張家界) )答:表達了作
11、者對不義行為的鄙視,希望停止不義行為的答:表達了作者對不義行為的鄙視,希望停止不義行為的情感。情感。寫作手法類寫作手法類4. 4. 本文開頭從本文開頭從“魚魚”和和“熊掌熊掌”說起,有什么好處?說起,有什么好處?(2015(2015云南云南) )答:作者用答:作者用“魚魚”比喻比喻“生生”,用,用“熊掌熊掌”比喻比喻“義義”,通過類比,生動形象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通過類比,生動形象地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舍生取義。答:觀點:答:觀點:“正義正義”比比“生命生命”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更重要,主張舍生取義。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文章用魚和熊掌來設喻。舉例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文章用魚和熊掌
12、來設喻。舉例論證,從論證,從“一簞食一簞食乞人不屑也乞人不屑也”可以看出。對比論證,可以看出。對比論證,第一段從正反兩面說明為什么要第一段從正反兩面說明為什么要“舍生舍生”;第二段從反面證;第二段從反面證明了明了“舍生而取義舍生而取義”這一觀點。這一觀點。拓展延伸類拓展延伸類6. 6. 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種人?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種人?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2015(2015云南云南) )5. 5. 魚我所欲也的觀點是什么?分別用了哪魚我所欲也的觀點是什么?分別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闡明觀點?些論證方法闡明觀點?(EJ(EJ課后習題課后習題) )答: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義的
13、人,現實生活中,舍答: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義的人,現實生活中,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人會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贊揚,而見利忘生取義、見義勇為的人會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贊揚,而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的人會遭到人們的唾棄。義、唯利是圖的人會遭到人們的唾棄。7. 7. 關于本文的論點,有的說是關于本文的論點,有的說是“舍生取義舍生取義”;有的說是人;有的說是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義”,“舍生取義舍生取義”是最高要求。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你的看法呢?(RJ(RJ課后習題課后習題) )答:示例:我同意后一種觀點,因為課文分別論述了答:示例:我同意后一種觀點,因為課文分別論述了“舍舍生取義生取義”和和“舍利取義舍利取義”的行為,我們平時所遇到的,多數的行為,我們平時所遇到的,多數是在自己的切身利益與是在自己的切身利益與“義義”之間作選擇,之間作選擇,“舍生取義舍生取義”是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