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zhàn)2019年高考物理 高頻考點解密 專題03 牛頓運動定律教學案
-
資源ID:100849839
資源大?。?span id="0c0xq5x" class="font-tahoma">578.50KB
全文頁數(shù):31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32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備戰(zhàn)2019年高考物理 高頻考點解密 專題03 牛頓運動定律教學案
專題03 牛頓運動定律
核心考點
考綱要求
牛頓運動定律及其應用
超重和失重
Ⅱ
Ⅰ
考點1 動力學中的圖象問題
物理公式與物理圖象的結(jié)合是一種重要題型,也是高考的重點及熱點。
1.常見的圖象有:v–t圖象,a–t圖象,F(xiàn)–t圖象,F(xiàn)–x圖象,F(xiàn)–a圖象等。
2.圖象間的聯(lián)系:加速度是聯(lián)系v–t圖象與F–t圖象的橋梁。
3.圖象的應用
(1)已知物體在一過程中所受的某個力隨時間變化的圖線,要求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
(2)已知物體在一運動過程中速度、加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線,要求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
(3)通過圖象對物體的受力與運動情況進行分析。
4.解題策略
(1)弄清圖象斜率、截距、交點、拐點的物理意義。
(2)應用物理規(guī)律列出與圖象對應的函數(shù)方程式,進而明確“圖象與公式”、“圖象與物體”間的關系,以便對有關物理問題作出準確判斷。
5.分析圖象問題時常見的誤區(qū)
(1)沒有看清縱、橫坐標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單位。
(2)不注意坐標原點是否從零開始。
(3)不清楚圖線的點、斜率、面積等的物理意義。
(4)忽視對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的分析。
(2018·四川綿陽中學)水平地面上質(zhì)量為m=6 kg的物體,在大小為12 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從x=2.5 m位置處拉力逐漸減小,力F隨位移x變化規(guī)律如圖所示,當x=7 m時拉力減為零,物體也恰好停下,取,下列結(jié)論正確的是
A.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5
B.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為57 J
C.物體在減速階段所受合外力的沖量為12 N?S
D.物體勻速運動時的速度為3 m/s
【參考答案】D
【試題解析】勻速時應有:F=f=μmg,解得動摩擦因數(shù)μ=0.2,故A錯誤;根據(jù)W=Fs可知,F(xiàn)–s圖象與s軸所夾圖形的面積即為F做的功,可求出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為,摩擦力做功為,所以合外力做的功為:,故B錯誤;對全過程由動能定理應有:,解得:,故D正確;根據(jù)動量定理可得物體在減速階段所受合外力的沖量為,故C錯誤。
1.如圖1所示,一個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塊,在t=0時給它施加一個水平向右的作用力F,F(xiàn)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如圖2所示,則物塊速度v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是
A. B.
C. D.
【答案】C
考點2 動力學中整體法與隔離法的應用
1.方法概述
(1)整體法是指對物理問題的整個系統(tǒng)或過程進行研究的方法。
(2)隔離法是指從整個系統(tǒng)中隔離出某一部分物體,進行單獨研究的方法。
2.涉及隔離法與整體法的具體問題類型
(1)涉及滑輪的問題
若要求繩的拉力,一般都必須采用隔離法。例如,繩跨過定滑輪連接的兩個物體雖然加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故采用隔離法。
(2)水平面上的連接體問題
①這類問題一般多是連接體(系統(tǒng))中各物體保持相對靜止,即具有相同的加速度。解題時,一般采用先整體、后隔離的方法。
②建立坐標系時也要考慮矢量正交分解越少越好的原則,或者正交分解力,或者正交分解加速度。
(3)斜面體與上面物體組成的連接體問題
當物體具有沿斜面方向的加速度,而斜面體相對于地面靜止時,解題時一般采用隔離法分析。
3.解題思路
(1)分析所研究的問題適合應用整體法還是隔離法。
(2)對整體或隔離體進行受力分析,應用牛頓第二定律確定整體或隔離體的加速度。
(3)結(jié)合運動學方程解答所求解的未知物理量。
(2018·湖南溆浦圣達學校)如圖,小球A的質(zhì)量為2m,小球B和C的質(zhì)量均為m,B、C兩球到結(jié)點P的輕繩長度相等,滑輪摩擦不計。開始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狀,現(xiàn)讓B、C兩球以某角速度ω在水平面內(nèi)做圓錐擺運動時,A球?qū)?
A.向上做加速運動
B.向下做加速運動
C.保持平衡狀態(tài)
D.做勻速圓周運動
【參考答案】C
【試題解析】B球、C球和兩根細線整體受重力和細線向上的拉力,設整體下降的加速度為a,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2mg–T=2m·a;對A球受力分析,受重力和拉力,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T–2mg=2ma;聯(lián)立解得:a=0,即A球?qū)⒈3朱o止,處于平衡狀態(tài);故選C。
1.如圖所示,傾角為θ的斜面體C置于水平面上,B置于斜面上,通過細繩跨過光滑的定滑輪與A相連接,連接B的一段細繩與斜面平行,A、B、C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
A.B受到C的摩擦力一定不為零
B.C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一定為零
C.不論B、C間摩擦力大小、方向如何,水平面對C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向左
D.水平面對C的支持力與B、C的總重力大小相等
【答案】C
考點3 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瞬時加速度問題
1.在分析瞬時對應關系時應注意區(qū)分動力學中的幾種模型。
受外力時的形變量
力能否突變
產(chǎn)生拉力或壓力
輕繩
微小不計
可以
只有拉力沒有壓力
輕橡皮繩
較大
不能
只有拉力沒有壓力
輕彈簧
較大
不能
既可有拉力;也可有壓力
輕桿
微小不計
可以
既可有拉力;也可有壓力
2.分析瞬時問題的注意要點:
(1)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是時刻對應的,當外界因素發(fā)生變化時,需要重新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分析。
(2)分析物體的瞬時問題,關鍵是分析瞬時前后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再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瞬時加速度。
(3)分析此類問題應特別注意繩或線類、彈簧或橡皮繩類模型的特點。
(4)加速度可以隨著力的突變而突變,而速度的變化需要一個過程的積累,不會發(fā)生突變。
如圖所示,吊籃A、物體B、物體C的質(zhì)量均為,B和C分別固定在豎直彈簧兩端,彈簧的質(zhì)量不計。整個系統(tǒng)在輕繩懸掛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F(xiàn)將懸掛吊籃的輕繩剪斷,在輕繩剛斷的瞬間
A.物體B的加速度大小為g
B.物體C的加速度大小為2g
C.吊籃A的加速度大小為3g
D.A、C間的彈力大小為0.5mg
【參考答案】D
【試題解析】在輕繩剛斷的瞬間,彈簧的彈力不能突變,則物體B受力情況不變,故物體B的加速度大小為零,選項A錯誤。將C和A看成一個整體,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即A、C的加速度均為1.5g,故B、C錯誤。剪斷細線的瞬間,A受到重力和C對A的作用力,對A:FC+mg=ma。得:FC=ma–mg=0.5mg,故D正確。
1.(2018·福建泉州三中)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輕彈簧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固定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動時,框架始終沒有跳起,當框架對地面壓力為零瞬間,小球的加速度大小為
A.g B. C.0 D.
【答案】D
考點4 動力學中的臨界問題
1.當物體的運動從一種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榱硪环N狀態(tài)時必然有一個轉(zhuǎn)折點,這個轉(zhuǎn)折點所對應的狀態(tài)叫做臨界狀態(tài);在臨界狀態(tài)時必須滿足的條件叫做臨界條件。用變化的觀點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運動狀態(tài)變化情況,同時抓住滿足臨界值的條件是求解此類問題的關鍵。
2.臨界或極值條件的標志
(1)有些題目中有“剛好”、“恰好”、“正好”等字眼,表明題述的過程存在著臨界點;
(2)若題目中有“取值范圍”、“多長時間”、“多大距離”等詞語,表明題述的過程存在著“起止點”,而這些起止點往往就是臨界狀態(tài);
(3)若題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題述的過程存在著極值,這個極值點往往是臨界點;
(4)若題目要求“最終加速度”、“穩(wěn)定加速度”等,即是要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3.產(chǎn)生臨界問題的條件
(1)接觸與脫離的臨界條件:兩物體相接觸或脫離,臨界條件是:彈力FN=0。
(2)相對滑動的臨界條件:兩物體相接觸且處于相對靜止時,常存在著靜摩擦力,則相對滑動的臨界條件是: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
(3)繩子斷裂與松弛的臨界條件:繩子所能承受的張力是有限的,繩子斷與不斷的臨界條件是繩中張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張力,繩子松弛的臨界條件是FT=0。
(4)加速度最大與速度最大的臨界條件:當物體在受到變化的外力作用下運動時,其加速度和速度都會不斷變化,當所受合外力最大時,具有最大加速度;合外力最小時,具有最小加速度。當出現(xiàn)速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臨界條件時,物體處于臨界狀態(tài),所對應的速度便會出現(xiàn)最大值或最小值。
如圖所示,質(zhì)量均為m的A、B兩物體疊放在豎直彈簧上并保持靜止,用大小等于mg的恒力F向上拉B,運動距離h時,B與A分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和A剛分離時,彈簧長度等于原長
B.B和A剛分離時,它們的加速度為g
C.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等于
D.在B和A分離前,它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參考答案】C
【試題解析】A、B分離前,A、B共同做加速運動,由于F是恒力,而彈力是變力,故A、B做變加速直線運動,當兩物體要分離時,F(xiàn)AB=0
對B:F–mg=ma
對A:kx–mg=ma
即F=kx時,A、B分離,此時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
由F=mg,拉B前設彈簧壓縮量為x0,則
2mg=kx0,h=x0–x
解以上各式得
綜上所述,只有C項正確
1.如圖所示,左右?guī)в泄潭〒醢宓拈L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物體M放于長木板上靜止,此時彈簧對物體的壓力為3 N,物體的質(zhì)量為0.5 kg,物體與木板之間無摩擦,現(xiàn)使木板與物體M一起以6 m/s2的加速度向左沿水平方向做勻加速運動時
A.物體對左側(cè)擋板的壓力等于零
B.物體對左側(cè)擋板的壓力等于3 N
C.物體受到4個力的作用
D.彈簧對物體的壓力等于6 N
【答案】A
考點5 傳送帶模型問題
1.建模指導
傳送帶模型問題包括水平傳送帶問題和傾斜傳送帶問題。
(1)水平傳送帶問題:求解的關鍵在于對物體所受的摩擦力進行正確的分析判斷。判斷摩擦力時要注意比較物體的運動速度與傳送帶的速度,也就是分析物體在運動位移x(對地)的過程中速度是否和傳送帶速度相等。物體的速度與傳送帶速度相等的時刻就是物體所受摩擦力發(fā)生突變的時刻。
(2)傾斜傳送帶問題:求解的關鍵在于認真分析物體與傳送帶的相對運動情況,從而確定其是否受到滑動摩擦力作用。如果受到滑動摩擦力作用應進一步確定其大小和方向,然后根據(jù)物體的受力情況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當物體速度與傳送帶速度相等時,物體所受的摩擦力有可能發(fā)生突變。
2.模型特征
(1)水平傳送帶模型
項目
圖示
滑塊可能的運動情況
情景1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勻速
情景2
(1)v0>v時,可能一直減速,也可能先減速再勻速
(2)v0<v時,可能一直加速,也可能先加速再勻速
情景3
(1)傳送帶較短時,滑塊一直減速達到左端
(2)傳送帶足夠長時,滑塊還要被傳送帶傳回右端。其中v0>v返回時速度為v,當v0<v返回時速度為v0
(2)傾斜傳送帶模型
項目
圖示
滑塊可能的運動情況
情景1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勻速
情景2
(1)可能一直加速
(2)可能先加速后勻速
(3)可能先以a1加速后以a2加速
3.思維模板
4.分析傳送帶問題的關鍵是判斷摩擦力的方向。
要注意抓住兩個關鍵時刻:一是初始時刻,根據(jù)物體速度v物和傳送帶速度v傳的關系確定摩擦力的方向,二是當v物=v傳時,判斷物體能否與傳送帶保持相對靜止。
(2018·山西臨汾一中)傾角的斜面底端與水平傳送帶平滑接觸,傳送帶BC長L=6 m,始終以的速度順時針運動。一個質(zhì)量m=1 kg的物塊從距斜面底端高度的A點由靜止滑下,物塊通過B點時速度的大小不變。物塊與斜面、物塊與傳送帶間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傳送帶上表面在距地面一定高度處,g取。(sin37°=0.6,cos37°=0.8)
(1)求物塊由A點運動到C點的時間;
(2)求物塊距斜面底端高度滿足什么條件時,將物塊靜止釋放均落到地面上的同一點D。
【參考答案】(1)4 s (2)1.8 mh9 m
【試題解析】(1)A到B,由動能定理得:
得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得
根據(jù)運動學公式得:
B到C,由題可知,物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則有
A到C總時間:
(2)要使物塊落在地面上同一點,物塊在C點速度
①當距傳送帶底端高度為時,物塊滑上傳送帶后一直做勻加速運動
A到C,由動能定理得:
得
②當距傳送帶底端高度為時,物塊滑上傳送帶后一直做勻減速運動
A到C,由動能定理得:
得
故
1.(2018·江西師大附中)如圖是工廠流水生產(chǎn)線包裝線示意圖,質(zhì)量均為m=2.5 kg、長度均為l=0.36 m的產(chǎn)品在光滑水平工作臺AB上緊靠在一起排列成直線(不粘連),以v0=0.6 m/s的速度向水平傳送帶運動,設當每個產(chǎn)品有一半長度滑上傳送帶時,該產(chǎn)品即刻受到恒定摩擦力Ff=μmg而做勻加速運動,當產(chǎn)品與傳送帶間沒有相對滑動時,相鄰產(chǎn)品首尾間距離保持2l(如圖)被依次送入自動包裝機C進行包裝。觀察到前一個產(chǎn)品速度達到傳送帶速度時,下一個產(chǎn)品剛好有一半滑上傳送帶而開始做勻加速運動。取g=10 m/s2。試求:
(1)傳送帶的運行速度v;
(2)產(chǎn)品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
(3)滿載工作時與空載時相比,傳送帶驅(qū)動電動機增加的功率?P;
(4)為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人員把傳送帶速度調(diào)成v'=2.4 m/s,已知產(chǎn)品送入自動包裝機前已勻速運動,求第(3)問中的?P′?第(3)問中在相當長時間內(nèi)的等效?P′′?
【答案】(1)1.8 m/s (2)μ=0.2 (3)9 W (4)18 W
且x1–x2=3l
考點6 滑塊—木板模型
1.建模指導
解此類題的基本思路:(1)分析滑塊和木板的受力情況,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分別求出滑塊和木板的加速度;(2)對滑塊和木板進行運動情況分析,找出滑塊和木板之間的位移關系或速度關系,建立方程。特別注意滑塊和木板的位移都是相對地面的位移。
2.模型特征
上、下疊放兩個物體,并且兩物體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發(fā)生相對滑動。
3.思維模板
4.分析滑塊—木板模型問題時應掌握的技巧
(1)分析題中滑塊、木板的受力情況,求出各自的加速度。
(2)畫好運動草圖,找出位移、速度、時間等物理量間的關系。
(3)知道每一過程的末速度是下一過程的初速度。
(4)兩者發(fā)生相對滑動的條件:①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②二者加速度不相等。
5.滑塊—木板模型臨界問題的求解思路
一質(zhì)量為M的物體P靜止與粗糙水平地面,其截面如圖所示。圖中ab為粗糙的水平面,長度為L1,bc為一光滑斜面,斜面傾角為θ,斜面和水平面通過與ab和bc均相切的長度可忽略的光滑圓弧連接?,F(xiàn)有一質(zhì)量為m的木塊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從a點向左運動,在斜面上上升最大高度后下滑,返回后恰好停在a點,此過程中物體P運動狀態(tài)始終不變。已知水平地面與物體P之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物體P的水平面ab與木塊之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重力加速度為g。求:
(1)木塊在ab段運動時,物體P受到地面的摩擦力f;
(2)木塊在斜面上運動的加速度a;
(3)木塊在ab水平面上運動的總時間。
【參考答案】(1) (2) (3)
【試題解析】(1)
(2)
(3)設木塊以速度v0由a1減速運動到b,到達b時速度為v,用時t1;由b返回a用時t2
解得:
1.(2018·四川南充高中)長為1.5 m的長木板B靜止放在水平冰面上,小物塊A以某一初速度從木板B的左端沖上長木板B,直到A、B的速度達到相同,此時A、B的速度為0.4 m/s,然后A、B又一起在水平冰面上滑行了8.0 cm。若小物塊A可視為質(zhì)點,它與長木板B的質(zhì)量相同,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0.25。求:(取g=10 m/s2)
(1)木板與冰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
(2)小物塊相對長木板滑行的距離。
(3)為了保證小物塊不從木板的右端滑落,小物塊滑上長木板時的初速度應滿足什么條件。
【答案】(1) (2) (3)
有
由上三式解得,為了保證小物塊不從木板的右端滑落,小物塊沖上長木板的初速度不大于最大初速度
1.(2018·新課標I卷)如圖,輕彈簧的下端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上端放有物塊P,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xiàn)用一豎直向上的力F作用在P上,使其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以x表示P離開靜止位置的位移,在彈簧恢復原長前,下列表示F和x之間關系的圖象可能正確的是
A. B.
C. D.
【答案】A
2.(2018·浙江新高考)如圖所示,小芳在體重計上完成下蹲動作,下列F–t圖象能反應體重計示數(shù)隨時間變化的是
A. B. C. D.
【答案】C
3.(2018·江蘇卷)如圖所示,輕質(zhì)彈簧一端固定,另一端連接一小物塊,O點為彈簧在原長時物塊的位置。物塊由A點靜止釋放,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面向右運動,最遠到達B點。在從A到B的過程中,物塊
A.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
B.經(jīng)過O點時的速度最大
C.所受彈簧彈力始終做正功
D.所受彈簧彈力做的功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答案】AD
【解析】本題考查力與運動的關系和功能關系,意在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物體從A點到O點過程,彈力逐漸減為零,剛開始彈簧彈力大于摩擦力,故可分為彈力大于摩擦力過程和彈力小于摩擦力過程:彈力大于摩擦力過程,合力向右,加速度也向右,由于彈力減小,摩擦力不變,小球所受合力減小加速度減小,彈力等于摩擦力時速度最大,此位置在A點與O點之間;彈力小于摩擦力過程,合力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彈力減小,摩擦力大小不變,物體所受合力增大,物體的加速度隨彈簧形變量的減小而增加,物體作減速運動;從O點到B點的過程彈力增大,合力向左,加速度繼續(xù)增大,選項A正確、選項B錯誤;從A點到O點過程,彈簧由壓縮恢復原長彈力做正功,從O點到B點的過程,彈簧伸長,彈力做負功,故選項C錯誤;從A到B的過程中根據(jù)動能定理彈簧彈力做的功等于物體克服摩擦力做的功,故選項D正確。
4.(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一質(zhì)點做勻速直線運動,現(xiàn)對其施加一恒力,且原來作用在質(zhì)點上的力不發(fā)生改變,則
A.質(zhì)點速度的方向總是與該恒力的方向相同
B.質(zhì)點速度的方向不可能總是與該恒力的方向垂直
C.質(zhì)點加速度的方向總是與該恒力的方向相同
D.質(zhì)點單位時間內(nèi)速率的變化量總是不變
【答案】BC
5.(2016·海南卷)沿固定斜面下滑的物體受到與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其下滑的速度–時間圖線如圖所示。已知物體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常數(shù),在0~5 s、5~10 s、10~15 s內(nèi)F的大小分別為F1、F2和F3,則
A.F1<F2 B.F2>F3
C.F1>F3 D.F1=F3
【答案】A
【解析】由v–t圖象可知,0~5 s內(nèi)加速度a1=0.2 m/s2,沿斜面向下,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mgsin θ–f–F1=ma1,F(xiàn)1=mgsin θ–f–0.2m;5~10 s內(nèi)加速度a2=0,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mgsin θ–f–F2=ma2,F(xiàn)2=mgsin θ–f;10~15 s內(nèi)加速度a3=–0.2 m/s2,沿斜面向上,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mgsin θ–f–F3=ma3,F(xiàn)3=mgsin θ–f+0.2m。故可得:F3>F2>F1,選項A正確。
6.(2016·上海卷)如圖,頂端固定著小球的直桿固定在小車上,當小車向右做勻加速運動時,球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沿圖中的
A.OA方向 B.OB方向
C.OC方向 D.OD方向
【答案】D
【解析】據(jù)題意可知,小車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由于球固定在桿上,而桿固定在小車上,則三者屬于同一整體,根據(jù)整體法和隔離法的關系分析可知,球和小車的加速度相同,所以球的加速度也應該向右,故選D。
7.(2016·海南卷)沿固定斜面下滑的物體受到與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其下滑的速度–時間圖線如圖所示。已知物體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常數(shù),在0~5 s、5~10 s、10~15 s內(nèi)F的大小分別為F1、F2和F3,則
A.F1<F2 B.F2>F3
C.F1>F3 D.F1=F3
【答案】A
8.(2016·全國新課標Ⅲ卷)某物理課外小組利用圖(a)中的裝置探究物體加速度與其所受合外力之間的關系。圖中,置于實驗臺上的長木板水平放置,其右端固定一輕滑輪;輕繩跨過滑輪,一端與放在木板上的小滑車相連,另一端可懸掛鉤碼。本實驗中可用的鉤碼共有N=5個,每個質(zhì)量均為0.010 kg。實驗步驟如下:
(1)將5個鉤碼全部放入小車中,在長木板左下方墊上適當厚度的小物快,使小車(和鉤碼)可以在木板上勻速下滑。
(2)將n(依次取n=1,2,3,4,5)個鉤碼掛在輕繩右端,其余N–n個鉤碼仍留在小車內(nèi);用手按住小車并使輕繩與木板平行。釋放小車,同時用傳感器記錄小車在時刻t相對于其起始位置的位移s,繪制s–t圖象,經(jīng)數(shù)據(jù)處理后可得到相應的加速度a。
(3)對應于不同的n的a值見下表。n=2時的s–t圖象如圖(b)所示;由圖(b)求出此時小車的加速度(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將結(jié)果填入下表。
n
1
2
3
4
5
0.20
0.58
0.78
1.00
(4)利用表中的數(shù)據(jù)在圖(c)中補齊數(shù)據(jù)點,并作出a–n圖象。從圖象可以看出:當物體質(zhì)量一定時,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
(5)利用a–n圖象求得小車(空載)的質(zhì)量為_______kg(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重力加速度取g=9.8 m/s2)。
(6)若以“保持木板水平”來代替步驟(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填入正確選項前的標號)
A.a(chǎn)–n圖線不再是直線
B.a(chǎn)–n圖線仍是直線,但該直線不過原點
C.a(chǎn)–n圖線仍是直線,但該直線的斜率變大
【答案】(3)0.39 (4)如圖所示 (5)0.45 (6)BC
(5)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代入m=0.010 kg,n=1、2、3、4、5,以及相應的加速度求可得。
(6)因為如果不平衡摩擦力,則滿足的形式,所以故直線不過原點,但仍是直線,A錯誤,B正確;隨著n的增大,小車的總質(zhì)量在減小,故直線的斜率變大,故C正確。
9.(2017·新課標全國Ⅲ卷)如圖,兩個滑塊A和B的質(zhì)量分別為mA=1 kg和mB=5 kg,放在靜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兩端,兩者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μ1=0.5;木板的質(zhì)量為m=4 kg,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0.1。某時刻A、B兩滑塊開始相向滑動,初速度大小均為v0=3 m/s。A、B相遇時,A與木板恰好相對靜止。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B與木板相對靜止時,木板的速度;
(2)A、B開始運動時,兩者之間的距離。
【答案】(1)1 m/s (2)1.9 m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