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和生物圈》單元測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生物和生物圈》單元測試題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一、單選題
1 .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在美洲大量使用DDT與我們沒有關系,因為我們生活在亞洲
B.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水受到污染,對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沒有什么影響
C.各生態(tài)系統(tǒng)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D.蛇類經常襲擊人類,所以應我們大量地捕捉蛇
2 . 如圖為巴斯德實驗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設置a瓶的作用是作對照實驗
B.該實驗的單一變量是燒瓶的瓶頸不同
C.將a、b兩個燒瓶的肉湯煮沸的目的是殺死其中的微生物
D.該實驗巴斯德得出的結論是使肉湯變質的微生物來自于空氣
3 . 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人屬于(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前三者都是
4 . 在溫暖潮濕的地區(qū),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一般比寒冷干旱的地區(qū)要多.影響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溫度和水
B.土壤和水
C.溫度和水陽光
D.植物
5 . 要驗證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最好選擇下列哪種組合進行實驗
A.甲和丁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
6 . 在姜堰地區(qū)的鄉(xiāng)村周圍,我們看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數(shù)屬于( )
A.沙漠和戈壁
B.農田和濕地
C.海洋和草原
D.森林和城市
7 . 下列不能說明生物是適應環(huán)境的是
A.荒漠中生活的駱駝刺,植株矮小,根系發(fā)達
B.生活在寒冷雪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達60毫米
C.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夠疏松土壤
D.竹節(jié)蟲靜止不動時非常像竹子
8 .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句諺語體現(xiàn)了哪種生命現(xiàn)象( )
A.生長現(xiàn)象
B.生物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
C.新陳代謝現(xiàn)象
D.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
9 . 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問題吸引了許多科學家探究的目光。下列關于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有關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米勒實驗證明了小分子有機物可以合成大分子有機物
B.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已經完全被實驗證實
C.進化的總趨勢是簡單到復雜、低等到高等、陸生到水生
D.化石的研究為生物進化提供了直接證據(jù)
10 . 小明長得非常像他母親,這可能是由于( )
A.從母親得到了較多的染色體
B.從母親得到的顯性基因較多
C.長期和母親生活,耳濡目染
D.長期主動地模仿和學習母親
二、多選題
11 . 雷鳥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換為灰色,這是生物與環(huán)境相適應的一種現(xiàn)象。下列現(xiàn)象與之類似的是
A.沙漠中仙人掌的葉變成刺狀
B.大樹底下好乘涼
C.變色龍的體色隨環(huán)境而變化
D.蚯蚓活動使土壤更肥沃
12 . 夏天買回的豆腐,存放時間稍長就會變質。有同學提出,在水里加入適量的鹽,再將豆腐浸泡在其中,就能延長保鮮時間。小明為了驗證這一方法,設計了如下實驗,據(jù)表回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實驗編號
實驗材料
環(huán)境溫度/時間
實驗結果
豆腐甲
豆腐100g+500mL冷開水,加入適量的鹽
25C/一天
豆腐乙
豆腐100g+500mL冷開水
25C/一天
A.設置甲實驗的作用是對照
B.本實驗變量是鹽
C.實驗現(xiàn)象預測:經過一段時間后,先變質的是豆腐乙
D.豆腐變酸的原因是夏天溫度過高
13 . 下列說法中,不屬于生物的共同特征的是( )
A.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B.由多細胞構成
C.能夠生長和繁殖
D.能夠遺傳和變異
14 . 如表是探究溫度和水分對種子萌發(fā)影響的實驗設計,最合理的實驗組合是
培養(yǎng)瓶序號
溫度
水分
空氣
①
25 ℃
適量
充足
②
0 ℃
適量
充足
③
25 ℃
不足
充足
④
25 ℃
適量
不充足
A.②與③對照,可探究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
B.③與④對照,可探究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量的水分
C.①與②對照,可探究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
D.①與③對照,可探究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量的水分
15 . 下列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是( )
A.一條河流中的所有魚
B.一片農田
C.一片草地
D.文化廣場的所有生物
三、填空題
16 . 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中,變量是_____,設置兩種實驗環(huán)境分別是_____和_____,實驗中不能只用一只鼠婦是為了_____。
17 . 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___________。在一定區(qū)域內,生物與環(huán)境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叫____________。
18 . 有“綠色水庫”之稱的是_____生態(tài)系統(tǒng),_____是典型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19 . 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四、綜合題
20 . 某同學在做“觀察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實驗時,設計如下。
取3支試管,向三支試管中各加入淀粉糊2毫升,再向A試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向B和C試管中各加入2毫升唾液,再向C試管中滴入一滴稀碘液,三支試管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A管__________,B管__________,C管__________。
將三支試管充分振蕩后,放入盛有37℃溫水的燒杯中,觀察十分鐘,十分鐘內,C試管的變化是__________,A、B試管__________。
觀察十分鐘后,再向A、B試管中各加幾滴碘液,A試管的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試管內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試管內的現(xiàn)象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實驗中,設置A試管的目的是與B試管__________。
21 . 詩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中蘊藏了很多生物學知識,請從生物學角度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杏樹能夠受到墻外陽光照射的刺激引起出墻,從這個意義講,表現(xiàn)了生物具有___________的特征。
(2)杏樹伸到墻外的枝條會開花結果,這反映了紅杏具有___________的特征。
(3)能夠出墻的紅杏樹是由一粒種子發(fā)育成一顆小樹,再長成參天大樹的,從這個意義講,紅杏具有___________的特征。
五、實驗探究題
22 . 為了探究廢電池對水體的污染,李強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
①將一節(jié)5號電池破碎,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中2﹣3天;
②在5個魚缸上分別貼上標簽A、B、C、D、E;
③在5個魚缸中分別放入等量的清潔無污染的河水;
④在其中四個魚缸中分別加入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400毫升廢電池浸出液;
⑤再向各魚缸分別放入一條同種、大小、生長狀況都相同金魚,定時飼喂同種飼料,觀察并記錄.結果如表:
根據(jù)以上設計,回答下列問題
(1)該同學提出的假設是_____.
(2)該實驗變量是_____,第5步中,放入各魚缸的金魚必須是同種、大小、生長狀況都相同,是為了保證變量_____.
(3)通過實驗,該同學得出的結論是_____.
(4)本實驗設計的不足之處是_____.
第 8 頁 共 8 頁
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多選題
1、
2、
3、
4、
5、
三、填空題
1、
2、
3、
4、
四、綜合題
1、
2、
五、實驗探究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