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語文古詩詞.docx



—-可編輯修改,可打印——別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資料——全冊教案,,試卷,教學(xué)課件,教學(xué)設(shè)計等一站式服務(wù)——全力滿足教學(xué)需求,真實規(guī)劃教學(xué)環(huán)節(jié)最新全面教學(xué)資源,打造完美教學(xué)模式八年級下古詩文桃花源記 2小石潭記 3關(guān)雎·先秦詩經(jīng)·周南· 6蒹葭 8式微 佚名(先秦) 9子衿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代詩人?孟浩然 12莊子一則 13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14《雖有嘉肴》 14大道之行也 16馬說 18賣炭翁 21題破山寺后禪院 23送友人 24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24卜算子 詠梅 24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 【魏晉】?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賞析: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zhì)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tǒng)治集團(tuán)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zhàn)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dāng)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dāng)時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gòu)想,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大同社會的風(fēng)貌,是不滿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xiàn)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fā)”、“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文章的結(jié)構(gòu)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xiàn)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yuǎn),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xiàn)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小石潭記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珮 通:佩)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 一作:下徹)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字子厚,唐代河?xùn)|(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xué)家、儒學(xué)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jīng)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xùn)|集》譯文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我)心里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fēng)飄拂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yuǎn)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面環(huán)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yuǎn),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注釋[1]小丘:在小石潭東面[2]篁竹:竹林[3]如鳴佩 環(huán):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鳴:發(fā)出的聲音佩、環(huán):都是玉制的裝飾品[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涼尤,格外清,清澈[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dāng)做...[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邊,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以:連詞,相當(dāng)于“而”,不譯[7]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高低不平的巖石巖,巖石[8]翠蔓:碧綠的莖蔓[9]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fēng)飄拂[10]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許,用在數(shù)詞后表示約數(shù),相當(dāng)于同樣用法的“來”[11]皆若空游無所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12]日光下徹,影布石上: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13]佁然不動:(魚)呆呆地一動不動。
佁然,呆呆的樣子[14]俶爾遠(yuǎn)逝:忽然間向遠(yuǎn)處游去了俶爾,忽然[15]往來翕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16]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蜿蜒明滅可見,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犬牙: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交相錯雜[18]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yuǎn),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凄、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 ,使……感到寒冷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悄愴,憂傷的樣子[19]以其境過清:因為這里環(huán)境太冷清了以,因為清,凄清[20]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21]龔古:作者的朋友[22]宗玄:作者的堂弟[23]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著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而從:跟著同去的隸:隨從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簡二小生,兩個年輕人,指崔簡的兩個兒子[24]卷石底以出;以,而賞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zhì)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全文193字,用移步換景、特寫、變焦等手法,有形、有聲、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tài)美,寫出了小石潭環(huán)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記》第一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fā)現(xiàn)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 “移步換景”的寫法,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之經(jīng)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動變換中引導(dǎo)我們?nèi)ヮI(lǐng)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風(fēng)光影片,具有極強(qiáng)的動態(tài)畫面感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文章一開頭,便引導(dǎo)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小石潭的出現(xiàn),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堪稱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fā)現(xiàn)小潭的經(jīng)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這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tài)的石頭圍出的,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么姿態(tài)奇特,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而“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wǎng),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fēng)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第二段采用 “定點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準(zhǔn)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tài),間接突現(xiàn)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xiàn)一種游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shù),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tài)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xù)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zhuǎn)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后,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yuǎn)方,精神負(fù)擔(dān)很是非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fù)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第三段用變焦的手法,把鏡頭推向遠(yuǎn)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錯作者嫻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先寫外景環(huán)境,后寫內(nèi)心感受,寫得情景交融,構(gòu)成一種特異的境界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個“靜”字,把環(huán)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lián)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xiàn)也是立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于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diào),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小石潭記》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fēng)格,察其微,狀其貌,傳其神是一篇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散文背景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hù)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nèi)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yuǎn),伐竹取道,探山訪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fā)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dāng)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關(guān)雎·先秦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關(guān)雎(jū)鳩(jiū),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參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zhǎn)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鐘鼓樂(lè)之譯文:雎鳩關(guān)關(guān)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靜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長長短短鮮荇菜,順流兩邊去撈取文靜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沒能如心愿,日夜心頭在掛牽長夜漫漫不到頭,翻來覆去難成眠長長短短鮮荇菜,兩手左右去采摘文靜美好的少女,彈琴鼓瑟表愛慕長長短短鮮荇菜,兩邊仔細(xì)來挑選文靜美好的少女,鐘聲換來她笑顏[1]《關(guān)雎》作為一首情詩,以水域為依托而展開《詩經(jīng)》中的男女相會求偶往往在水邊進(jìn)行,《關(guān)雎》首開其端,景物的選取帶有典型性這首詩采用“興”的表現(xiàn)手法,先是以物起興,然后又以事起興以物以事起興,是以魚鷹的鳴叫,引出作者對淑女的追求魚鷹捕魚與男性求偶,作為同類事象而相繼出現(xiàn)用水鳥的捕魚來暗示兩性的結(jié)合《關(guān)雌》敘述了男主人公對荇菜的處理,對淑女的追求,采用了遞進(jìn)攀升的筆法。
男主人公采荇萊的動作依次是流之、采之、芼之流之,即是放之,就是把采來的荇菜堆放在左右;采之,即挑選,把堆放的荇菜進(jìn)行整理;芼之,則是把經(jīng)過選擇的荇菜重疊堆放在左右主人公對荇菜的處理,從無序到有序,一步比一步精細(xì)再看男主人公對淑女的追求歷程先是把她鎖定為自己最合適的配偶,然后是“寤寐求之”,因求之不得而“瘠寐思服”,以至于達(dá)到“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程度徹夜的冥思苦想之后,這位男子終于找到了接近淑女的辦法,并且最終獲得了成功琴瑟友之”,是通過彈奏琴瑟來引起女子的注意和好感,進(jìn)而得到接近的機(jī)會鐘鼓樂之”,則是敲鐘、擊鼓把自己心儀的女子迎娶過來琴瑟友之”,是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在娛樂中拉近與對方的距離鐘鼓樂之”,是舉行隆重的婚禮,令女子無比高興古代舉行婚禮是要有歌舞的,《小雅·車轄》作為一首迎親詩是這樣描述的:“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詩中的新郎把歌舞看作婚禮的重要節(jié)目,用以取悅于對方《關(guān)雌》的男主人公自稱“君子”,詩當(dāng)出自一位貴族青年之手,且詩風(fēng)清新高雅,帶有明顯的周代禮樂文明的屬性這首詩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興寄,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聯(lián)綿字,以增強(qiáng)詩歌音調(diào)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305篇詩歌,原名“詩”或“詩三百”漢代儒家把它奉為經(jīng)典,稱為《詩經(jīng)》全書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風(fēng)”有十五國風(fēng),160篇,多為各地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為貴族、士大(dài)夫所作,是周王朝京都地區(qū)的樂歌;“頌”有《周頌》、《魯頌》、《商頌》40篇,是王室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①本詩選自《詩經(jīng)·秦風(fēng)》秦風(fēng),秦地(在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部一帶)民歌蒹葭(jiān ji?。禾J荻,蘆葦②蒼蒼:深青色,此譯為茂盛的樣子下文“萋萋”“采采”義同③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凝結(jié)成了霜為,凝結(jié)成④所謂:所說、所念,這里指所懷念的伊人:那個人或這個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⑤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一方,那一邊,即水的彼岸⑥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曲折盤旋的水道從之:追尋他沿著彎曲的河邊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
從:跟隨、追趕,這里指追求、尋找之: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礙多,很難走阻,險阻,道路難走 ?、咚萦螐闹喉樍鞫聦ふ宜萦?,順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⑧宛在水中央:(那個人)仿佛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yuǎn)卻無法到達(dá)宛,仿佛,好像, ?、彷螺拢⒌臉幼优c下文“采采”義同 ?、鈺劊▁ī):曬干 ?、箱兀╩éi):岸邊,水與草交接之處 ?、熊Q(jī):登,升高,意思是地勢越來越高,行走費力 ?、眼妫╟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島 ?、椅匆眩何粗?,還沒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fā)完畢已:完畢 ?、記澹╯ì):水邊 ⒃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彎曲 ⒄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jié)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曬干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道路險阻迂回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仿佛就在水中沙洲式微 佚名(先秦)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譯文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注釋⑴式:作語助詞微:(日光)衰微,黃昏或曰天黑⑵微:非微君:要不是君主⑶中露:露中倒文以協(xié)韻⑷躬:身體子衿《詩·鄭風(fēng)·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dá)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譯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領(lǐng),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曾去會你,子衿難道你就此斷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城樓上啊一天不見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長啊注釋:子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子,男子的美稱,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領(lǐng)⑵悠悠:憂思不斷的樣子⑶寧(nìng):豈,難道嗣(yí)音:寄傳音訊嗣,通“貽”,給、寄的意思 ⑷佩:這里指系佩玉的綬帶⑸挑(táo)兮達(dá)(tà)兮:獨自走來走去的樣子挑,也作“佻”⑹城闕:城門兩邊的觀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詩人?王勃城闕輔三秦 ⑵,風(fēng)煙望五津 ⑶。
與君離別意 ⑷,同是宦游人?⑸海內(nèi)存知己 ⑹,天涯若比鄰?⑺無為在歧路 ⑻,兒女共沾巾 ⑼?[1]注釋: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⑵城闕(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hù)衛(wèi)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guān)中之地,即今陜西省潼關(guān)以西一帶秦朝末年, 項羽破秦,把關(guān)中分為三區(qū),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hù)五津:指 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輔三秦:一作“俯西秦”⑶風(fēng)煙望五津:“風(fēng)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yuǎn)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是說在風(fēng)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⑷君:對人的尊稱,相當(dāng)于“您”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⑹海內(nèi):四海之內(nèi),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rèn)為我國疆土四周環(huán)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nèi)⑺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yuǎn)的地方比鄰:并鄰,近鄰⑻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⑼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1]?[2][3]譯文: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wèi),透過那風(fēng)云煙霧遙望著五津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yuǎn)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4]?[5]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代詩人?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⑴,涵虛混太清 ⑵氣蒸云夢澤?⑶,波撼岳陽城 ⑷欲濟(jì)無舟楫 ⑸,端居恥圣明 ⑹坐觀垂釣者 ⑺,徒有羨魚情 ⑻?[1]注釋:⑴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⑵涵虛: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混太清:與天混為一體清:指天空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云夢大澤水汽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云夢澤:古代云夢澤分為云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低洼地區(qū)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⑷撼:一作“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⑸欲濟(jì)無舟楫:想渡湖而沒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無人引薦楫(jí):劃船用具,船槳⑹端居恥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卻閑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閑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rèn)為皇帝圣明,社會就會安定⑺坐觀:一作“徒憐”⑻徒:只能一作“空”羨魚:《?淮南子·說林訓(xùn)》中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2]譯文:八月洞庭湖湖水暴漲幾乎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想要渡湖卻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2]莊子一則北冥有魚,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齊諧》者⑧,志怪者也⑨《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馬也(13),塵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16)?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注釋①冥:同“溟”,海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傳說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 ?、邛H(kūn):本指魚卵,這里借表大魚之名? ③鵬:本為古“鳳”字,這里用表大鳥之名④怒:奮起? ?、荽梗哼呥h(yuǎn);這個意義后代寫作“陲”一說遮,遮天?、藓_\:海水運動,這里指洶涌的海濤;一說指鵬鳥在海面飛行徙:遷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帻R諧:書名一說人名? ⑨志:記載? ?、鈸簦号拇颍@里指鵬鳥奮飛而起雙翼拍打水面? (11)摶(tuán):環(huán)繞而上一說“摶”當(dāng)作“搏”(bó),拍擊的意思。
扶搖:又名叫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fēng)? (12)去:離,這里指離開北海息:停歇? (13)野馬:春天林澤中的霧氣霧氣浮動狀如奔馬,故名“野馬”? (14)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xì)碎的塵粒叫“?!? (15)生物:概指各種有生命的東西息:這里指有生命的東西呼吸所產(chǎn)生的氣息? (16)極:盡?譯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dāng)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fēng)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lán)湛藍(lán)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yuǎn)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這是可以完全確定的莊子說:“讓我們回到最初的話題,你開始問我‘你哪里知道魚兒的快樂’的話,就說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來問我是從哪里知道的現(xiàn)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雖有嘉肴》禮記原文: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兌命》曰:「學(xué),敩,教也】學(xué)半」其此之謂乎?譯文雖然有好菜擺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xué)習(xí),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xué)習(xí)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xué)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xué)識不通達(dá)。
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qū)W知道有困難不通達(dá),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fā)奮圖強(qiáng)所以說:教與學(xué)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xué)習(xí)的效果,教學(xué)互進(jìn)是這個意思1.節(jié)選自《學(xué)記》(《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為西漢戴圣編撰2.雖:即使3.嘉肴(yáo):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魚、肉做的菜4.旨:甘美5.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dá)到極點6.是故:所以7.困:不通,理解不了8.自反:反省自己9.自強(qiáng)(qiǎng):自我勉勵強(qiáng):勉勵10.教(jiào)學(xué)相長(zhǎng):意思是教和學(xué)互相促進(jìn)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xué)問11.《兌(yuè)命》:《尚書》中的一篇兌,通“說(yuè)”,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yuè)命, 《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內(nèi)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fā)布的政令《尚書》,又稱《書》《書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匯編12.學(xué)(xiào)學(xué)(xué)半:教人是學(xué)習(xí)的一半第一個“學(xué)”是教的意思13.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其,表示推測14.弗:不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譯文: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時候,天下就是人們所共有的,(人們)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zhèn)涞娜诉x舉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的氣氛因此人們不單單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撫養(yǎng)自己的兒女,讓老年人能可以有養(yǎng)老送終的處所,青壯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來養(yǎng)家糊口的地方,讓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長的地方,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大道之行也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yǎng),男子有職務(wù),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撿起來)卻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一定不是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興起,所以(家家戶戶的)大門都不用關(guān)閉,這就是理想社會?[1]1. 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禮 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xué)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本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的一段話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會的最高準(zhǔn)則3.之行:之,助詞取消句子之間的獨立性,不譯行,施行4. 為:是,表判斷5.選賢與(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擔(dān)任社會職務(wù))與,通“舉”,推舉,選舉6.講信修睦(mù):講信,講求信用修睦,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使它達(dá)到和睦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7.信:誠信修:培養(yǎng)8. 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人;第二個親,父母9.不獨子其子:第一個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第二個子,子女10.有所終:能夠頤養(yǎng)天年(安享晚年)所,代詞,指符合年紀(jì)能得到照顧與安排,下面三個“所”字同11.有所用:能夠為社會效力12.有所長(zhǎng):能夠健康成長13.有所養(yǎng):能夠被供養(yǎng)14.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年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寡,年老無夫或喪夫的女子孤,年幼喪父或無父母的孩子獨,年老無子女的老人廢疾者,殘疾人15.男有分(fèn):男子有職務(wù)。
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職務(wù)16.女有歸:意思是女子有歸宿歸,指女子出嫁17.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惡(wù):憎惡 藏:私藏于:介詞,在,到貨惡:賓語前置18.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力惡:賓語前置19. 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所以”“這樣一來”20.謀閉而不興: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謀,指奸詐之心閉,閉塞興,起,生21.盜竊亂賊而不作: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fā)生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22.故:所以,因此23.外戶:從外面把門扇合上24.而〔是故謀閉而不興〕:連詞,表并列25.閉:用門閂插門,關(guān)門26.是:這27.謂:叫做?[2]28.大同:指理想社會同,有和、平的意思?[3]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能)發(fā)現(xiàn)千里馬。
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仆役的馬車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養(yǎng)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飼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tài)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yǎng)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1]注釋: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現(xiàn)指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祗(zhǐ):同“只”,只是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駢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引申為一起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櫪:馬棚、馬廄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馬之千里者:馬(當(dāng)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fù)指關(guān)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時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盡,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斗為石食:同“飼”,喂養(yǎng)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是:這,指示代詞能:才能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見,同“現(xiàn)”,表露欲:想要,要等:相當(dāng)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策:鞭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盡其材:全發(fā)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其:語氣助詞,加強(qiáng)反問語氣辱: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故:所以于:在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櫪:馬棚、馬廄以:把一食:吃一頓或:有時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外見:表現(xiàn)在外面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顯現(xiàn)且:猶,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樣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策之:鞭打馬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辦法道:正確的方法食之:食,通“飼”,喂養(yǎng)它之:無意義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臨:面對嗚呼:表示驚嘆,相當(dāng)于“唉”其(2):恐怕,表推測邪:同“ 耶 ”,表示疑問雖:故雖(即使)有名馬 雖(雖然)有千里之能知:懂得注:(2)表示這句“其真無馬邪(yé)?"中的“其”賣炭翁 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2]注釋: 1、賣炭翁:這是作者《新樂府》的第三十二首,題下原有小序:“苦宮市也 2、轍:(zhé) 車輪印 3、系: (jì) 掛 4、伐薪:砍柴 5、南山: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市)南面 6、何所營:做什么用 7、輾:同“碾”,軋的意思 8、轍:車輪輾出的痕跡 9、困:累 10、市:集市 11、翩翩:輕快得意的樣子 12、騎(jì)騎馬的人 13、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白衫兒,指太監(jiān)手下的爪牙 14、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15、叱:吆喝。
16、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 17、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多 18、惜:舍不得 19、綃(xiāo):生絲 20、直:同"值",價值 21、賣炭的錢何所營:得到宮使驅(qū)將惜不得:能夠 22、蒼蒼:灰白色譯文: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發(fā)已經(jīng)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 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dān)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便在市外南門泥濘的路歇息 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 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著,就讓車子掉轉(zhuǎn)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 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
結(jié)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色生絲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唐代)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1]送友人作者: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詠梅宋·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fēng)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