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2 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達標訓練 人民版必修1
2016-2017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2 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達標訓練 人民版必修1
基礎夯實
1.史學家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chuàng)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這應是指哪一時期( )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 B.秦漢時期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
解析同時滿足材料中提到的四個條件應該是秦漢時期。秦朝建立了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創(chuàng)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漢確立儒家的主體地位,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故選B項。
答案B
2.右圖為某博物館藏磚,此磚正面以凸線劃為12方格,每格內有一陽文秦篆,被推測為秦代遺物。磚文為“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饑人”。這一遺物印證了秦朝( )(導學號52430050)
A.是大一統(tǒng)王朝
B.沒有自然災害
C.人民生活富裕
D.社會安定團結
解析秦朝建立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并通過多種措施,鞏固國家大一統(tǒng)局面,“海內皆臣”也體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皇權至高無上。故A項符合題意。
答案A
3.秦《嶧山刻石》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zhàn)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為使“兵不復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
A.攻打匈奴,修長城 B.實行分封制
C.實行郡縣制 D.實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由材料關鍵信息“分土建邦”“攻戰(zhàn)日作”及“乃今皇帝……兵不復起”可知,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以加強中央集權,防止諸侯混戰(zhàn)的局面再次出現(xiàn)。故選C項。A、D兩項是秦朝的措施,但與本題無關;B項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答案C
4.秦王嬴政在初并天下后,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把“皇帝”定為自己的尊號。他的真實意圖在于( )
A.標榜自己的功德 B.追求制度創(chuàng)新
C.顯示與眾不同 D.強調君主的權威
解析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其所采取的措施與做法的最終的目的都是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盎实郦氉稹奔词峭ㄟ^強調君主的權威來為鞏固統(tǒng)治的最終目的服務。故選D項。
答案D
5.“陛”本來是指宮殿的臺階,“陛”的兩側有近臣持兵刃站立,以防不測,群臣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wèi)轉達。后來,“陛下”代指皇帝?!氨菹隆狈Q謂的由來從本質上反映了( )
A.專制皇權不容逾越 B.皇帝安危國之大事
C.封建等級制度森嚴 D.皇帝顯示自己威風
解析皇帝由近臣保衛(wèi),群臣的話由侍衛(wèi)轉達,都表現(xiàn)出古代專制帝王高高在上的權威,這說明了專制皇權的獨尊地位。故選A項。
答案A
6.皇帝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下列有關秦朝皇帝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皇權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B.實行“公天下”的皇位繼承制
C.皇帝臨朝不理政
D.皇權受到三公九卿的制約
答案A
7.
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設立右圖所示官職(御史大夫)以制約相權,確切地說,其主要職責還有( )
A.負責宗廟、禮儀和教化
B.下達詔令并監(jiān)察百官
C.協(xié)助皇帝管理軍務
D.負責租稅和國家財政
解析秦統(tǒng)一后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圖中所示的官職是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jiān)察百官。
答案B
8.據(jù)史書記載:秦朝某官吏“糾彈為之責,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稱之為“風霜之吏”。此官職應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解析依據(jù)“糾彈為之責,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分析,此官職為監(jiān)察百官的御史大夫,所以本題選C項。
答案C
9.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與印度文明的不統(tǒng)一和間斷相比,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tǒng)一和連續(xù)。”中華文明的這個特點從根本上說應是得益于中國古代政治實體的統(tǒng)一性和連續(xù)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維護古代中國政治實體統(tǒng)一性與連續(xù)性的是( )
A.君主專制 B.中央集權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解析本題考查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中國在秦朝時期確立中央集權制,影響深遠,統(tǒng)一成為歷史的主流,使得中華文明延續(xù)不斷。
答案B
10.制度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閱讀下列有關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shù),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記秦始皇本紀》
(導學號52430051)
(1)結合材料一,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點。秦朝中央政權的基本結構是什么?這種中央政權組織有何特點?
(2)材料二主要敘述了哪一歷史現(xiàn)象?
參考答案(1)特點:皇權獨尊、皇位世襲和皇權至高無上。
基本結構: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個最高官職,諸卿分管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務。
特點:三公之間分工明確,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2)周初實行分封制,起初諸侯與周王關系密切;后來諸侯之間互相爭霸,周王權威受到挑戰(zhàn)。
能力提升
1.秦朝時期的軍國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這一做法使( )
A.中央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B.君主專制造成的決策失誤有所減少
C.君權在事實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觀念開始滲入到政治體制當中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分析問題的能力。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這樣便可以減少君主專制造成的決策失誤,B項正確。
答案B
2.法國著名學者雷奈格魯塞在《東方的文明》中寫道:“秦代在歷史上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周時已有的中國的力量,由它一個最有生氣的成分聚合、集中起來,提高到權力的頂峰。”下列符合上述觀點的是( )
A.中央集權制度形成
B.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
C.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加強
D.創(chuàng)立三公九卿制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理解。題干信息“周時已有……集中起來,提高到權力的頂峰”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就已經開始了集權的趨勢,到秦朝發(fā)展為中央集權制度,權力高度集中。故選A項。
答案A
3.《嬴政的道》一文中寫道:“始皇帝嬴政比較黏糊,只要走進歷史,不管你是否樂意,也無論你停在哪一段兒,他都將不請自來,躲不掉也避不開?!弊髡哌@樣評價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導學號52430052)
A.開始實行郡縣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
B.確定了后世二千多年的國家政治框架
C.確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確立三公九卿制
解析A、C兩項在秦朝之前就已存在,D項只是說明了秦始皇創(chuàng)立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方面。故選B項。
答案B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天下之士斐然鄉(xiāng)(向)風,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歿,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材料二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對丞相、御史等大臣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比撼继岢?“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應上尊號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為滿足,決定從“三皇”中取一個“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
材料三 秦朝政府的組織(下圖)
(1)根據(jù)材料一、材料二,當時天下百姓對秦統(tǒng)一天下持什么態(tài)度?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態(tài)度?
(2)材料二中嬴政以“皇帝”為名號的主要意圖是什么?
(3)根據(jù)材料三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強對地方的管理的。這種管理方式有何特點?
(4)根據(jù)所學知識及對以上問題的分析,請簡要闡述一下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解析第(1)問,要結合戰(zhàn)國戰(zhàn)亂對人民的影響分析。第(2)問,要從秦始皇的功績、迷信等方面分析。第(3)問,注意設問中的限定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第(4)問,從積極和消極方面回答即可。
參考答案(1)支持態(tài)度。秦的統(tǒng)一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強調功績,神化皇權。
(3)管理方式: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特點: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
(4)積極: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斷完善和加強。②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實施一些重要措施,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③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政治的穩(wěn)定。
消極:①中央集權制度下形成的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政治腐敗,激化社會矛盾。②中央集權制度在發(fā)展中日益僵化,成為導致近代中國落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