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 第2單元 中國古代政治家 課時作業(yè)5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岳麓版選修41
-
資源ID:13073603
資源大?。?span id="0eemcto" class="font-tahoma">1.26MB
全文頁數(shù):5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高中歷史 第2單元 中國古代政治家 課時作業(yè)5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岳麓版選修41
【課堂新坐標】2016-2017學年高中歷史 第2單元 中國古代政治家 課時作業(yè)5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岳麓版選修4
一、選擇題
1.“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落雁帶書掠,啼猿映枝轉”。李世民的這首《詠弓》體現(xiàn)了他( )
A.擅長騎射,窮兵黷武 B.精通騎射,文采飛揚
C.觀測天象,關注農業(yè) D.游手好閑,破壞生態(tài)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材料字里行間透露出唐太宗的詩賦功底和文采飛揚。同時也看出他具有非凡的騎射功底。
【答案】 B
2.唐太宗說:“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乎?”(《貞觀政要》)此材料反映了唐太宗( )
A.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B.革新政治
C.興科舉以儒為師 D.“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 唐太宗把百姓比喻為樹根,是國家的根本,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答案】 D
3.唐太宗認為,隋煬帝“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遂以四海之尊,殞于匹夫之手”。有鑒于此,唐太宗( )
①休養(yǎng)生息、輕徭薄賦?、谶x賢任能、虛懷納諫?、墼O立三長、打擊豪強?、苡梅▽捄?、制定唐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由題干可知唐太宗認為隋煬帝貪婪暴虐導致亡國,因而吸取教訓實行了一系列措施,①②④都屬于采取的措施,之后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設立三長”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故③錯誤;D項符合題意。
【答案】 D
4.唐太宗曾經(jīng)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睘榇怂扇〉闹饕胧┦? )
A.延續(xù)均田制和租庸調法,輕徭薄賦
B.廣招賢才,知人善任
C.讓庶族地主獲得晉身仕途之道
D.實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
【解析】 材料體現(xiàn)了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認為國家長久必須先存百姓。最能體現(xiàn)這一思想的是延續(xù)均田制和租庸調法,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
【答案】 A
5.唐太宗說:“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這說明唐太宗為政的根本目的還在于( )
A.減輕人民負擔 B.倡導政治清明
C.鞏固統(tǒng)治 D.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
【解析】 從材料信息看,唐太宗提倡輕徭薄賦,目的是為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統(tǒng)治。
【答案】 C
6.唐朝時期中國以博大的胸懷擁抱世界,實行開明、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下列不能反映出這一文化政策的是( )
A.敦煌壁畫《胡旋舞》 B.唐墓出土的黑人陶俑
C.西安出土的大食陶俑 D.唐朝身穿絲綢的婦女
【解析】 唐朝身穿絲綢的婦女反映的是唐朝時期中國貴族婦女的社會生活狀況,并不能反映出唐朝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 D
7.“他們(秦始皇、唐太宗)在位期間,或創(chuàng)立新制,開拓疆土;或知人善任,對外開放。這些舉措順應了人民的愿望、時代的要求,促進了古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當然,作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他們還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地位,實行專制集權,強化對人民控制。”上述材料對歷史人物評價體現(xiàn)的史學方法是( )
A.兩位皇帝都有功有過,功大于過
B.將人物活動分成若干階段進行評價
C.還原到歷史時空中實事求是評價
D.堅持歷史評價優(yōu)先,輔以道德評價
【解析】 本題考查史學研究方法,意在考查學生閱讀材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A項是具體評價,不是評價方法,應排除。題干材料將兩位皇帝放到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評價,既看到了他們順應時代的要求,又看到了他們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評價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故選C項。題干沒有體現(xiàn)分階段評價,B項錯誤;題干屬于歷史評價,沒有體現(xiàn)道德評價,排除D項。
【答案】 C
8.貞觀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變化,魏征發(fā)現(xiàn)他“漸惡直言”。貞觀十六年,唐太宗下詔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導致唐太宗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權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約
B.智力衰退又不愿虛心納諫
C.驕傲自大,不思進取
D.國力強盛且無外部威脅
【解析】 本題要結合唐太宗晚年的社會背景去思考,首先排除B、D本身表述有錯誤的兩項,而C項符合他晚期“求治之心銳減而驕逸之心漸萌”的史實,但這只是表面原因;從唐太宗說“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的話來看,體現(xiàn)了皇權至上的專制實質,故A項正確。
【答案】 A
二、非選擇題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貞觀四年,詔發(fā)卒修洛陽之乾元殿(按:隋煬帝營建的宮殿,毀于戰(zhàn)火)……張玄素上書諫曰:“臣聞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畢工,隋人解體。且以陛下今時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殘之后,役瘡痍之人,費億萬之功,襲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煬帝遠矣。”
——《貞觀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謂玄素曰:“卿謂我不如煬帝,何如桀、紂?”對曰:“若此役不息,亦同歸于亂耳!”上嘆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顧謂房玄齡曰:“今玄素所言誠有理,宜即為之罷役……?!?
——《資治通鑒》
材料三 (貞觀)十一年,(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喪亂之后,比于隋時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
——《舊唐書》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罷修乾元殿問題上,唐太宗和張玄素取得的共識是什么?唐太宗罷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樣的局面?
(3)材料三與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統(tǒng)治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4)綜觀這三段材料,對唐太宗的統(tǒng)治應如何認識。
【解析】 本題圍繞罷修乾元殿問題,考查唐太宗統(tǒng)治政策的變化。第(1)(2)問需注意將材料信息和課本知識相結合。第(3)問通過材料中的關鍵詞語“道路相繼”“略無休時”來概括歸納。第(4)問從階級屬性的角度,分析唐太宗統(tǒng)治的本質。
【答案】 (1)共識:如果濫用民力,將會導致人心離散,政權覆亡。根本目的:唐太宗罷修乾元殿是為了維護開創(chuàng)不久的基業(yè),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煬帝的覆轍。
(2)措施:唐太宗調整政策,加強中央集權,切實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等措施。局面:出現(xiàn)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的“太平盛世”。
(3)從與民休息變?yōu)榭嘁郯傩铡?
(4)唐太宗的統(tǒng)治是建立在剝削和奴役農民的基礎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納諫,勵精圖治,征發(fā)的徭役相對減輕。取得一定業(yè)績后,情況就不同了。在封建社會中,即使“貞觀之治”這樣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負擔也是不輕的。
1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貞觀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贝撕筮€多次指示臣下:“國家法令,惟須簡約”“不可輕出詔令”“若不常定,則人心多惑,奸詐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殺大理丞張?zhí)N古和交州都督盧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責思慮“不審”,甚至斥責臣僚們不該不加諫阻,以致錯殺了人……因此當時雖然已有“三復奏”,即死刑執(zhí)行前應向皇帝請示三次的規(guī)定,但他認為并沒有解決問題,于是再又規(guī)定了“五復奏”,即決前一日、二日復奏,執(zhí)行之日又三復奏的制度。并且規(guī)定:“自今門下復理,有據(jù)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錄狀奏。”
材料二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
——《論君道》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點。
(2)根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對當時的影響。
【解析】 第(1)問依據(jù)材料一中“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得出立法力求寬簡;“國家法令,惟須簡約”“ 若不常定,則人心多惑,奸詐益生”得出法令要力求穩(wěn)定;由“三復奏”到“五復奏”得出對待執(zhí)行死刑要嚴肅慎重。第(2)問中第一小問從“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并結合唐朝初年現(xiàn)狀從“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訓、政治上需要穩(wěn)定,緩和社會矛盾”的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法律制度完善、社會穩(wěn)定以及貞觀之治局面形成角度來歸納影響。
【答案】 (1)立法力求寬簡;法令要力求穩(wěn)定;對死刑嚴肅慎重。
(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訓;唐初政治上需要穩(wěn)定,緩和社會矛盾;受“以民為本”的思想影響。
影響:促進了唐朝法律制度的改善,減少冤案;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生產(chǎn)恢復,推動治世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