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專用)2014高考語文一輪 課時專練 文言文知識梳理(五) 蘇教版必修5
-
資源ID:147620607
資源大?。?span id="hpaqgic" class="font-tahoma">80.50KB
全文頁數(shù):15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yù)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山西專用)2014高考語文一輪 課時專練 文言文知識梳理(五) 蘇教版必修5
文言文知識梳理(五) 知識細梳理
陳情表
一、在括號內(nèi)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通假字。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
今義:不可以古義:________________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至于今義:表示另外提起一件事 古義:________________
成立今義:組織、機構(gòu)等開始存在或理論、意見有根據(jù)
古義:________________
(3)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今義:明清兩代生員的統(tǒng)稱 古義:________________
(4)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今義:給馬洗澡 古義:________________
(5)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今義:向上級報告 古義:________________
(6)則告訴不許
今義:說給人聽,使人知道 古義:________________
(7)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今義:數(shù)量少或事情不重要 古義:________________
(8)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今義:身心勞苦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以
但以劉日薄西山(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謹拜表以聞( )
既自以心為形役( )
引壺觴以自酌( )
園日涉以成趣( )
木欣欣以向榮(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1)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
(2)則劉病日篤( )
(3)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
(4)謹拜表以聞( )
(5)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
(6)猥以微賤( )
(7)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
(8)愿陛下矜愍愚誠(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臣亡國賤俘。(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劉夙嬰疾病。(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項脊軒志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今義:寺院的住持古義:__________________
(2)往往而是
今義:每每,常常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
(3)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
今義:學(xué)習(xí)讀書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1)顧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2)稍
縣官日有廩稍之供( )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
余稍為修葺( )
(3)置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
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 )
沛公則置車騎( )
(4)去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 )
比去,以手闔門( )
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 )
(5)歸
后五年,吾妻來歸( )
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 )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 )
(6)過
日過午已昏( )
一日,大母過余曰( )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1)前辟四窗( )
(2)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 )
(3)東犬西吠( )
(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5)客逾庖而宴( )
(6)乳二世( )
(7)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 )
(8)亦遂增勝( )
(9)雨澤下注( )
(10)使不上漏( )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有老嫗,嘗居于此。(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不上漏。(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讀書軒中。(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報任安書(節(jié)選)
一、在括號內(nèi)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通假字。
(1)其次關(guān)木索( )
(2)其次詘體受辱( )
(3)見獄吏則頭槍地( )
(4)及罪至罔加( )
(5)古者富貴而名摩滅( )
(6)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
(7)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 )
(8)則仆償前辱之責(zé)( )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灌夫受辱于居室
今義:居住的地方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2)審矣,何足怪乎
今義:審查,審問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父母,顧妻子
今義:專指男人的配偶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今義:很,副詞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流多謗議
今義:卑鄙齷齪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6)仆以口語遇遭此禍
今義:說話時使用的語言,區(qū)別于“書面語”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7)意氣勤勤懇懇
今義:意志和氣概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8)意氣勤勤懇懇
今義:勤勞而踏實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1)務(wù)
推賢進士為務(wù)( )
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 )
唯陳言之務(wù)去( )
是故知不務(wù)多( )
(2)窮
日暮途窮( )
智窮罪極( )
窮則獨善其身( )
人窮則反本( )
(3)聞
聲聞鄰國( )
以勇氣聞于諸侯( )
朝聞道,夕死可矣( )
(4)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
重為鄉(xiāng)黨所笑( )
權(quán),然后知輕重( )
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 )
(5)以
及以至是( )
退論書策以舒其憤( )
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 )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
以稍陵遲( )
(6)為
為十表,本紀十二( )
季布為朱家鉗奴( )
削木為吏,議不可對( )
然此可為智者道( )
重為鄉(xiāng)黨所笑( )
(7)于
或重于泰山( )
幽于圜墻之中( )
至激于義理者不然( )
少卿視仆于妻子何如哉( )
無益,于俗不信( )
(8)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 )
乃欲引節(jié),斯不亦遠乎( )
然后是非乃定( )
乃有所不得已也( )
(9)然
至激于義理者不然( )
然此可為智者道( )
闕然久不報(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1)非有剖符丹書之功( )
(2)流俗之所輕也( )
(3)衣赭衣( )
(4)乃賦《離騷》( )
(5)所謂強顏耳,曷足貴乎( )
(6)審矣,何足怪乎( )
(7)太上不辱先( )
(8)倡優(yōu)所畜( )
(9)聲聞鄰國( )
(10)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激于義理者不然。(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戮笑。(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以慎于接物。(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漁 父
一、在括號內(nèi)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通假字。
漁父( )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顏色憔悴
今義:色彩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容枯槁。
今義:動詞,描述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沐者必彈冠
今義:一般與“浴”連用,指洗澡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深思高舉
今義:高高地舉起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故至于斯
今義:連詞,表示另起一個話題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1)安
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 )
安能以皓皓之白( )
(2)行
行吟澤畔( )
遵彼微行( )
天行有常( )
陸遜陳其素行( )
(3)故
何故深思高舉( )
中原遂多故( )
古今異俗,新故異備( )
廣故數(shù)言欲亡( )
微君言,臣故將謁之( )
(4)見
是以見放( )
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 )
敢陳愚見( )
冀君實或見恕也( )
(5)舉
千鈞之重,人不輕舉( )
何故深思高舉( )
興舉義兵( )
君舉不信群臣乎( )
(6)遂
夫間有遂,遂上有徑( )
四者無一遂( )
遂去( )
上遂不納( )
(7)為
自令放為(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
(8)之
漁父見而問之(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滄浪之水濁兮( )
(9)于
圣人不凝滯于物( )
游于江潭( )
何故至于斯( )
(10)而
漁父見而問之( )
而能與世推移( )
漁父莞爾而笑(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1)鼓枻而去( )
(2)舉世皆濁我獨清(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圣人不凝滯于物。(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復(fù)與言。(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逍遙游(節(jié)選)
一、 在括號內(nèi)寫出下列加點字的通假字。
(1)其翼若垂天( )
(2)三餐而反( )
(3)小知不及大知、故夫知效一官( )
(4)此小大之辯也( )
(5)其正色邪( )
(6)而宋榮子猶然笑之( )
(7)而御六氣之辯( )
二、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古義。
(1)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今義:海洋上的運輸古義:________________
(2)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今義:野生動物的一種 古義:________________
(3)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今義:指與事實相符 古義:________________
(4)蟪蛄不知春秋
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古義:________________
(5)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今義:大家,許多人 古義:________________
(6)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
今義:羊的犄角 古義:________________
(7)雖然,猶有未樹也
今義:轉(zhuǎn)折連詞 古義:________________
(8)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今義:沒有功勞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1)圖
而后乃今將圖南( )
圖窮匕首見( )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
乃強起扶杖,執(zhí)圖詣寺后( )
(2)置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 )
鄭人有且置履者( )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
(3)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請息交以絕游( )
長太息以掩涕兮( )
晚有兒息( )
(4)志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齊諧》者,志怪者也( )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5)之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鵬之徙于南冥也( )
蜩與學(xué)鳩笑之曰( )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
之二蟲又何知(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
(2)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 )
(3)《齊諧》者,志怪者也( )
(4)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齊諧》者,志怪者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且奚適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二蟲又何知!(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翱翔蓬蒿之間。(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莫之夭閼者。(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蘭亭集序
一、在括號內(nèi)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內(nèi)( )
(2)趣舍萬殊( )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義。
(1)列坐其次
今義:居于次一等的 古義:________________
(2)俯察品類之盛
今義:物品的種類 古義:________________
(3)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今義:低頭抬頭 古義:________________
(4)所以游目騁懷
今義: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 古義:________________
(5)信可樂也
今義:指書信 古義:________________
(6)亦將有感于斯文
今義:文雅 古義: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多義詞。
(1)一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2)期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
不期而遇( )
良馬期乎千里( )
(3)致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
(4)次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
初一交戰(zhàn),操軍引次江北(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1)死生亦大矣( )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3)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
(4)足以極視聽之娛(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當其欣于所遇。(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將有感于斯文。(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訓(xùn)練步步高
基礎(chǔ)訓(xùn)練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唯倜儻非常之人 倜儻:卓越不凡
B.新沐者必彈冠 沐:洗頭
C.圣人不凝滯于物 凝滯:停留
D.吾妻歸寧 歸寧:出嫁女子歸家探望父母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古今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A.念父母,顧妻子
B.下流多謗議
C.善萬物之得時
D.黟然黑者為星星
3.與“則芥為之舟”中的“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其名為鯤
B.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C.以五百歲為春
D.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不同類的一項是( )
A.之二蟲又何知!
B.彼且奚適也?
C.《齊諧》者,志怪者也。
D.彼且惡乎待哉!
5.下列句中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而劉夙嬰疾病 拔劍撞而破之
B.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C.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D.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6.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不是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
A.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
B.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C.至于成立
D.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
提升訓(xùn)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時年數(shù)歲,感戀彌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yǎng),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cè)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xué)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為郎。數(shù)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遂不應(yīng)命。乃上疏曰:
臣以險釁……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陳情表》原文,省略)
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后劉終,服闋,復(fù)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酌髋c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比A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nèi)轉(zhuǎn),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宮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賜、興。
(摘自《晉書?李密傳》)
〔注〕 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熱切的樣子,形容李密對母親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學(xué)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資質(zhì)高。④安樂公:劉備之子劉禪。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明言教何碎 碎:瑣碎
B.從事白其書司隸 白:報告
C.常望內(nèi)轉(zhuǎn),而朝廷無援 援:靠山
D.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 詔:詔書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現(xiàn)李密有才干的一組是( )
①奉事以孝謹聞 ②周門人方之游夏?、厶┦汲?,詔征為太子洗馬?、苡邢緞t講學(xué)忘疲?、菽诉w漢中太守 ⑥數(shù)使吳,有才辯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密從很小就懂得盡孝道。他幼年喪父,母親何氏再嫁,年僅幾歲的李密深切地思念雙親,不能自已,以至憂思成疾。
B.晉武帝讀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陳情表》后,贊揚他是個名副其實的真名士,并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喪期滿,晉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陽擔任太子洗馬。
C.李密認為安樂公劉禪是個僅次于齊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劉禪和齊桓公成敗的原因是一樣的。司空張華對他的這個見解很是信服。
D.借皇上東堂賜宴餞別之機,李密賦詩一首,詩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種田的愿望。晉武帝為此很生氣,都官從事見機行事,馬上奏請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職。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有暇則講學(xué)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知識梳理(五)
【知識細梳理】
陳情表
一、“閔”同“憫”。
二、(1)不會走路;(2)至于古義:到了;成立古義:成人自立;(3)優(yōu)秀的人才;(4)官名,太子的屬官,掌管圖書;(5)指報答皇恩;(6)報告申訴;(7)拳拳,形容感情懇切;(8)辛酸苦楚。
三、介詞,因為/介詞,用、拿/連詞,同“而”/介詞,使、讓/連詞,表目的/連詞,表結(jié)果/同“而”,表修飾。
四、(1)名詞作狀語,向上;(2)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3)名詞作狀語,像犬馬一樣;(4)動詞使動用法,使……聞;(5)形容詞作名詞,憂傷、不幸的事;(6)形容詞作名詞,卑微低賤的人;(7)形容詞作動詞,遠離;(8)形容詞作名詞,誠心。
五、(1)被動句 想要姑且遷就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
(2)狀語后置句 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的墜落還要急。
(3)直接表判斷 現(xiàn)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
(4)臣于陛下盡節(jié)之日長,介賓后置 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jié)的日子還長著呢。
(5)動詞“嬰”本身具有被動語態(tài) 而劉氏一直被疾病纏身。
項脊軒志
一、(1)一丈見方;(2)到處;(3)學(xué)習(xí)寫字。
二、 (1)回頭看/反而,難道/拜訪;(2)公家給的糧食/逐漸,漸漸/稍微,略微;(3)安放/設(shè)置/留下,棄置;(4)距離/離開/除掉,去掉;(5)舊時指女子出嫁/回來/歸附;(6)動詞,過了,偏了/動詞,到/動詞,經(jīng)過/動詞,指責(zé),責(zé)備/名詞,過失。
三、(1)名詞作狀語,從前面;(2)名詞作狀語,在內(nèi)外;(3)名詞作狀語,向西面;(4)名詞作狀語,親手;(5)名詞作動詞,赴宴;(6)名詞作動詞,喂養(yǎng);(7)名詞作動詞,上朝;(8)形容詞作名詞,美好的景致;(9)名詞作狀語,朝下;(10)名詞作狀語,從上面。
四、(1)語氣詞“也”,表判斷 項脊軒,是過去的南閣子。
(2)直接表示判斷 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
(3)于此居,介賓后置 家中有個老婆婆,曾經(jīng)在這里居住過。
(4)“不焚”,即不被焚毀 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在保護著吧。
(5)省去動詞賓語“之” 使它不從上面漏土漏雨。
(6)省去介詞“于” 在軒內(nèi)讀書。
報任安書(節(jié)選)
一、 (1)“關(guān)”同“貫”;(2)“詘”同“屈”;(3)“槍”同“搶”;(4)“罔”同“網(wǎng)”;(5)“摩”同“磨”;(6)“底”同“抵”;(7)“失”同“佚”;(8)“責(zé)”同“債”。
二、(1)囚禁貴族罪犯的監(jiān)獄;(2)清楚,明了;(3)妻子和子女;(4)不同尋常,超出一般;(5)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名聲不佳;(6)指說話;(7)情意;(8)誠懇的樣子。
三、(1)名詞,緊要的事情,自己的職責(zé)/動詞,致力,從事/副詞,一定,務(wù)必/動詞,要求;(2)名詞,盡頭/盡,窮盡/動詞,不得志/動詞,處境困難;(3)動詞,遠播/動詞,出名/動詞,聽到,懂得;(4)形容詞,慎重/副詞,更加/形容詞作名詞,重的情況/形容詞,高;(5)已經(jīng)/連詞,來/連詞,以致/介詞,用/連詞,因而;(6)動詞,寫成/動詞,做了/動詞,當做/介詞,給,替/介詞,被;(7)介詞,比/介詞,在/介詞,被/介詞,對/介詞,對;(8)副詞,卻、竟然/副詞,才/副詞,才/動詞,是;(9)代詞,這樣/連詞,表示轉(zhuǎn)折/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四、(1)名詞用作動詞,用朱砂寫;(2)形容詞用作動詞,輕視;(3)名詞用作動詞,穿;(4)名詞用作動詞,創(chuàng)作;(5)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貴;(6)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7)使動用法,使……受辱;(8)名詞作狀語,當做倡優(yōu);(9)使動用法,使……聽到;(10)名詞作狀語,像牛馬一樣。
五、(1)“……也”表判斷 《詩經(jīng)》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賢們?yōu)槭惆l(fā)郁憤而寫出來的。
(2)“于”為被動標志 至于為正義和公理所激奮的人,則不是這樣。
(3)“拘”表被動 文王被拘禁時推演了《周易》。
(4)“為……所”表被動 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謹慎)而遭到這樁禍事,深深地被鄰里同鄉(xiāng)所恥笑。
(5)“于接物”后置 教導(dǎo)我務(wù)必慎重地待人接物。
(6)省略介詞“于” 把它(暫時)藏在名山之中,傳給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漁 父
一、“父”同“甫”。
二、(1)臉色;(2)形體容貌;(3)洗頭;(4)指行為高出于世俗;(5)到了……的地步。
三、(1)安定/怎么;(2)行走/路/運行/品行;(3)原因,緣故/事故/舊/故意/通“固”;(4)表示被動,“被”/看見/見解/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譯成“我”;(5)舉起/行為/發(fā)動/全;(6)田間水溝/順利地做成/于是/終,竟;(7)句末語氣詞,表疑問/介詞,“向”/介詞,“被”;(8)代詞,他,指屈原/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助詞,的;(9)介詞,被/介詞,在/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10)表承接,連詞/連詞,表轉(zhuǎn)折,卻/連詞,表修飾。
四、(1)名詞用作動詞,敲打;(2)濁:形容詞用作動詞,變得渾濁;清:形容詞用作動詞,保持干凈;(3)形容詞用作名詞,潔白的身體(東西)。
五、(1)“于物”后置 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zhí)著。
(2)省略賓語“之”,代屈原 不再和屈原說話。
(3)定語“察察”“汶汶”后置 哪里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
逍遙游(節(jié)選)
一、(1)“垂”同“陲”;(2)“反”同“返”;(3)“知”同“智”;(4)“辯”同“辨”;(5)“邪”同“耶”;(6)“猶”同“繇”;(7)“辯”同“變”。
二、(1)指大海的波浪洶涌動蕩;(2)春天山林沼澤中的游氣;(3)吃飽的樣子;(4)指一年;(5)一般人;(6)一種旋風(fēng);(7)雖然這樣;(8)無所為,無功利。
三、(1)圖謀/地圖/謀劃、籌劃/圖畫;(2)放/購置、添置/留下,丟棄/擺、設(shè);(3)氣息,這里指風(fēng)/氣息/停止/嘆息/子;(4)志向/記載/立志;(5)結(jié)構(gòu)助詞“的”/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代“鵬”/動詞,到,往/指示代詞,此,這。
四、(1)名詞作動詞,南行;(2)上、下,名詞作動詞,向上飛、落下;(3)形容詞作名詞,怪異之事;(4)形容詞作名詞,本指郊野的顏色,引申為近郊。
五、(1)判斷句 《齊諧》,是記載怪異之事的書。
(2)賓語前置句 那大鵬將要飛到何處呢?
(3)賓語前置句 這兩只飛蟲又懂得什么呢!
(4)省略介詞“于”;于蓬蒿之間翱翔,介賓短語后置 在蓬蒿叢中盤旋。
(5)夭閼之,賓語前置 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遏它。
(6)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為什么要飛至九萬里高空而南行呢?
蘭亭集序
一、(1)“悟”同“晤”;(2)“趣”同“取”。
二、(1)它(曲水)岸邊,是兩個詞;(2)物品,物類。指自然界的萬物;(3)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短暫;(4)用來……的;(5)實在;(6)這次集會的詩文。
三、(1)相同,一樣/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一點,少量;(2)注定/滿一年/約定/期望;(3)思想情趣/達到/招納/得到;(4)地方/次序,按照次序/駐扎。
四、(1)形容詞作名詞,大事;(2)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3)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年紀輕和年紀大的人;(4)副詞作動詞,窮盡。
五、(1)省略主語 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
(2)狀語后置句 當他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
(3)狀語后置句 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4)“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
(5)省略介詞“于”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nèi)暢談。
【訓(xùn)練步步高】
基礎(chǔ)訓(xùn)練
1.C [解析] 凝滯應(yīng)為拘泥,執(zhí)著。
2.C [解析] A.今義:專指男人的配偶,古義:妻子和子女;B.今義:卑鄙齷齪,古義:身處下流,指地位卑微,名聲不佳;D.今義:夜晚天空中發(fā)光的天體,古義:指點點白發(fā)。
3.C [解析] A項,是,叫;B項,表反問語氣,呢;C項,作為,當作;D項,替。
4.C [解析] A、B、D均是賓語前置句,C句是判斷句。
5.C [解析] C.結(jié)構(gòu)助詞,的;A.表轉(zhuǎn)折/表修飾;B.因為/憑……的身份;D.比/到了。
6.D [解析] A.不行:古義:指不能行走。今義:表否定。B.犬馬:古義:謙詞。今義:指動物。C.成立:古義:成人自立。今義:創(chuàng)辦,建立。
提升訓(xùn)練
1.D [解析] 詔:下詔書。
2.A [解析] ①表孝順,④表治學(xué)勤奮,⑤表不受重用。這三項均與“有才干”無關(guān)。
3.D [解析] “表明了他想回家種田的愿望”有誤。李密想入朝為官,并希望得到升遷,但因朝廷中無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調(diào)任漢中太守。他心懷不滿,作詩發(fā)牢騷。
4.(1)(李密)有空閑的時間就講學(xué),忘記了疲勞,并且拜譙周為師,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優(yōu)秀學(xué)生子游、子夏。(“暇”“師”“事”“門人”“方”各1分)
(2)和孔明說話的人沒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當?shù)模虼丝酌鞯难哉摻陶d就要具體瑣碎。(“言者”“己”“敵”“言教”“碎”各1分)
[解析] 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fù)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虔。他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改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感戀雙親,思念至深,以至憂思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yǎng)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順和恭敬而聞名。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邊,夜里不脫衣睡覺。為祖母端飯菜、喂湯藥,他總要嘗過之后才讓祖母飲食或服用。有空閑的時間他就講學(xué),忘記了疲勞,并且拜譙周為師,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優(yōu)秀學(xué)生子游、子夏。他年輕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贊他。蜀漢平定后,泰始初年,晉武帝征召他擔任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邁,無人奉養(yǎng),就沒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說:
……(《陳情表》譯文省略)
晉武帝讀了李密的《陳情表》后,說:“李密這個名士,不是徒有虛名。”于是收回對他的任命。后來祖母劉氏去世,李密守喪期滿除去喪服后,晉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陽擔任太子洗馬。司空張華問李密:“安樂公這人怎樣?”李密說:“可以說僅次于齊桓公?!睆埲A問其中的緣故,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而稱霸諸侯,任用豎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蟲流出戶外。安樂公得到諸葛亮而與魏國抗衡,任用黃皓卻喪了國,由此可知他倆的成敗原因是一樣的?!睆埲A接著問:“孔明的教誨為什么那么具體瑣碎?”李密說:“過去舜、禹、皋陶(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間說話,所以言辭簡潔優(yōu)雅;《大誥》中與普通人說話,適宜瑣碎具體。和孔明說話的人沒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當?shù)?,因此孔明的言論教誨就要具體瑣碎。”張華認為他說得好。
李密由京官外調(diào)做溫令,卻憎恨一個擔任從事的下屬,他曾在寫給別人的信中說:“慶父不死去,魯國的災(zāi)難不會停止?!彼南聦侔研诺膬?nèi)容稟告了司隸,司隸因為李密在縣里清廉謹慎,沒有彈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調(diào)回京城任職,可是他在朝中沒有靠山,于是被調(diào)任漢中太守,自認為失去了很重要的機會,心懷怨恨。等到在東堂賜宴餞別時,皇上下詔命令李密賦詩,李密在詩的末章說:“人們也都說過這樣的話,有因才會有緣。(當官的人)皇宮中如果沒有權(quán)勢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種田。圣明的君主在上,這話怎么能這么說呢!”武帝對此很生氣,都官從事等(見機行事)馬上奏請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職。后來李密死在家中。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李賜、一個叫李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