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復(fù)習 第二部分 古詩文閱讀 第3篇《孟子》三則 魚我所欲也課件1
第3篇孟子三則 魚我所欲也,山西專用,版本及考情(人教九下19課,蘇教九下15課,北師九下;2016年已考)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w,b,dn,gng,c,“辟”通“避”,躲避,“辯”通“辨”,辨別,“得”通“德”,感激,“鄉(xiāng)”通“向”,從前,古義:古代一種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今義:豆子,古義:益處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shù)目合在一起,古義:停止,放棄今義:已經(jīng),得到,擁有,通“德”,感激,通“歟”,語氣詞,給,這樣,這樣看來,由此看來,同時得到,禍患,災(zāi)難,假如,假使,更重要,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厭惡,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因輕視而不肯接受,用腳踢,侍奉,介詞,比,介詞,對,連詞,表修飾,連詞,表轉(zhuǎn)折,代詞,他,結(jié)構(gòu)助詞,的,三、成語探源 1舍生取義:舍棄生命以取得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2嗟來之食:原指憫人饑餓,呼其來食。后多指侮辱性的施舍和用不正當?shù)氖侄潍@得的財富。 四、重點句子翻譯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棄生命而選取大義。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一個人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賢能的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能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從前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華麗的住宅卻接受了。 5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就叫作喪失了他的天性。,五、問題探究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舍生而取義(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義”)。 2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用“魚”和“熊掌”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這是_;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鐘”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這是_;用“鄉(xiāng)”與“今”對待“萬鐘”的不同做法進行論證,這是_;用_來論證為何要“舍生”。,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講道理,3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用比喻的方法引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使論述的問題通俗易懂,為下文論述“舍生取義”作鋪墊。 4文章闡明了“義”的重要性,你認為今天還有堅持“義”的必要性嗎?為什么? 有必要,孟子的“義”告訴我們要有舍己為人等值得學習的精神。,5孟子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yīng)當“舍生取義”的觀點。在當今社會,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yīng)如何處理好“舍生取義”和“珍愛生命”的關(guān)系?請舉例說明。 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我們應(yīng)該舍生取義。如劉胡蘭,在敵人的鍘刀面前,決不吐露黨的秘密,用青春傳承了舍生取義,用無畏譜寫了英雄贊歌。生命只有一次,面對誘惑和考驗,我們既要珍愛生命,同時應(yīng)該用智慧去維護“道義”。如魯迅先生,用多個筆名,與敵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捍衛(wèi)了正義和真理。湖北青年周沖,為了營救被卡懸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護欄,冒著生命危險,用頑強的毅力托舉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義舉。 六、文章中心 文章通過生與義的對比,以路人寧死不食不義之食與面對物質(zhì)誘惑而喪失本性的人為例,勸勉人們要時刻保持本心,努力做到舍生取義。,A,【解析】惡:厭惡。,A,【解析】“辟”通“避”,躲避?!暗谩蓖ā暗隆?,感激?!班l(xiāng)”通“向”,從前。,3下面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在“生”和“義”無法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舍生而取義”。 B作者所倡導(dǎo)的重“義”之心,只有圣賢才具有,普通人是沒有的。 C作者認為,乞人不屑“蹴爾而與之”的救命食物,是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 D文中的對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讀起來節(jié)奏感強,并且富于文采和氣勢。 【解析】從“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可判斷B項錯誤。,B,二、(2016山西百校聯(lián)考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導(dǎo)學號:96732157) 【甲】魚我所欲也(全文) 【乙】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注】人心:人人有的愛人之心。人路:人人走的大路。放:亡失,丟失。,dn,c,2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 仁 人心也 義 人路也,/,/,/,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品德)使它不致喪失罷了。 (2)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學問之道沒有別的什么,不過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來罷了。(研究學問的途徑?jīng)]有別的,就是把喪失了良心找回來就行了),B,【解析】B項的“故”都譯為“因此,所以”。,5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觀點是“舍生取義”,與之相反的成語是“見利忘義”。 B孟子認為“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的原因是“所惡有甚于死者”。 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中“得”意思是“得到”。 D作者在甲文中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論證了“舍生取義”這個觀點。 【解析】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C,三、(2016張家界改編)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13題。(導(dǎo)學號:96732158) 【甲】魚我所欲也(第一段) 【乙】范文正公仲淹悴,依睢陽朱氏家,常與一術(shù)者游。會術(shù)者病篤,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煉水銀為白金,吾兒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奔匆云浞脚c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內(nèi)文正懷中。文正方辭避,而術(shù)者氣已絕。后十余年,文正為諫官,術(shù)者之子長,呼而告之曰:“爾父有神術(shù),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當以還汝?!背銎浞讲捉鹗谥庾R宛然。(選自東軒筆錄) 【注釋】悴:困苦。睢(su)陽:古地名,今河南境內(nèi)。術(shù)者:術(shù)士。古代大多指有一定技能的人。病篤:病重。通“納”,放入。俾(b):使。宛然:依然如故。,厭惡,如果,假使,假如,適逢,正趕上,長大成人,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就)舍棄生命而選取大義。 (2)即以其方與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內(nèi)文正懷中。 就把這秘方和煉成的一斤白金封好,放在范仲淹懷中。 3試用【甲】文的主要觀點,結(jié)合【乙】文內(nèi)容,簡要評價范仲淹。 【甲】文的主要觀點是“舍生取義”?!疽摇课闹蟹吨傺碗m然貧困,面對秘方和白金毫不動心,多年后將秘方和白金交付死者的兒子,為人正直,守承諾。范仲淹堅持自己的做人準則,知羞明恥,是心中有“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