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歷史 我們的中華文化教案 華東師大版.doc
-
資源ID:1981792
資源大小:19KB
全文頁數(shù):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高一歷史 我們的中華文化教案 華東師大版.doc
2019-2020年高一歷史 我們的中華文化教案 華東師大版
一、教學目標
1、識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主要見證是文字和史學典籍,理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知道文學藝術對中華文化的意義,科學技術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標志。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發(fā)展過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而漢字與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現(xiàn),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見證,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2、分析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說明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分析中華文化發(fā)展歷程和特點,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強對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增強對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中華文化的特征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三、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使用教材P62的材料
兩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流域文明(《漢謨拉比法典》、阿拉伯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最終湮滅了;古印度文化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希臘化、羅馬化、伊斯蘭化;古希臘和羅馬文化則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千年;只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開始,到漢代--儒家學說確立至尊地位,發(fā)展到隋唐時期--文化的輝煌、并在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成就巨大,并產(chǎn)生宋明理學。
學生活動:結合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具有怎樣的基本特征?
-----源遠流長
1.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與史書典籍
(1)漢字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fā)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B.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漢字有5種書體和2種補助書體。
學生活動:舉例說明文字怎樣在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揮了作用?
(文字記載的歷史如《春秋》、《史記》;文字記載的文化作品如《詩經(jīng)》、《周易》等)
(2)史書典籍
A.地位: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學生活動:舉例分析史書典籍是如何見證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的。
舉例:南京的由來的歷史考證、《資治通鑒》舉例。
B.原因: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歷史經(jīng)驗,重視保存歷史資料。相傳在夏商時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歷朝歷代都設置史官。他們大都終身世襲,所以能夠將大量的史實記載下來,將豐富的史料積累起來。
舉例:《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約17000字。所謂編年體,就是“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xù)”。它是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記載史事的史書。如果說,《史記》、《漢書》等二十四史紀傳體史書,是橫的敘述歷史,那么,《春秋》、《資治通鑒》這類的編年體史書,就是縱的敘述歷史。編年體這種體裁的史書,在世界上,我國起源最早。東周時,各諸侯國都設置史官撰寫本國的編年史,但名稱不統(tǒng)一,燕、齊、魯、宋等國均稱《春秋》,因商代和西周時,一年只有春、秋二時,而無冬、夏,因此古人稱年為“春秋”。春秋時期,雖然已有四時劃分,但是人們仍然習慣用舊稱。所以各國史書大多以《春秋》命名。而晉稱《乘》,楚稱《梼杌》。
C.特點:規(guī)模之大、存留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舉例:煌煌二十四史、明代《永樂大典》和清代《四庫全書》,皆堪稱世界之最的古代文化工程。
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還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含義: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2)意義: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總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漢字傳載、史學典籍存?zhèn)鳌⒅腥A文化的包容性
但是,.中華文化在近代經(jīng)歷了衰微的過程
(1)在古代社會,中華文化曾長期走在世界前列。
舉例:四大發(fā)明、古詩歌唐詩宋詞、宋明理學。
(2)中華文化在近代經(jīng)歷了衰微的過程(隨著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日漸衰落和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的巨大沖擊)
學生活動:教材P65的活動
((1)①在政治上:歐洲發(fā)資產(chǎn)階級革命.資本主義開始取代封建主義。②在經(jīng)濟上:資本主義經(jīng)濟產(chǎn)生并發(fā)展,產(chǎn)生工業(yè)革命,開始沖擊封建自然經(jīng)濟。③思想上:繼文藝復興后產(chǎn)生啟蒙運動,人們的思想觀念更加開放,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沖擊封建統(tǒng)治,人們的民族、民主意識增強。④在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學蓬勃發(fā)展,奠定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⑤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工業(yè)革命開展,西方國家展開殖民掠奪,各大洲之間相對孤立狀態(tài)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lián)系緊密的整體。
(2)①清朝統(tǒng)治者極力提供程朱理學,殘酷壓抑進步思想.中國思想界“萬馬齊喑”,死氣沉沉。②中國傳統(tǒng)科技進入總結時期,現(xiàn)代科技水平落后,日益落在世界潮流后面;③人們封建落后意識濃厚.民族、民主意識薄弱。④以中因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漸漸消失。⑤西學大量傳入中國,西學東漸現(xiàn)象不斷發(fā)晨,沖擊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
(3)國家衰落使文化失去發(fā)展的政治、經(jīng)濟條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
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中華民族的文化史冊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華文化在繼續(xù)更加壯麗的篇章
舉例:思想理論的發(fā)展: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文藝創(chuàng)新:劇種多,文藝形式增多《實驗中國·文化記憶》
(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1、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文化內容的優(yōu)秀與獨特性體現(xiàn)文化的博大精深)
學生活動:閱讀P66-1/68,思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是通過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的,請舉例說明。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
(1)作用: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
學生活動:學生舉例(或是從所給出的作品中選擇一個)各國的文學藝術的代表作品及其反映的時代精神生活。
(2)中華文化的文學藝術風格:輝煌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
舉例:輝煌歷史如從《詩經(jīng)》、四大名著到《圍城》(錢鐘書)、《平凡的世界》(路遙)都是家喻戶曉;內涵豐富有愛情、親情、友情的永恒主題
(3)文學藝術的重要地位: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有重要位置
舉例:《梁?!贰睹辖穼γ篮脨矍榈淖非蠛椭艺\;海巖的《便衣警察》、《永不瞑目》、《玉觀音》反映人民警察捍衛(wèi)祖國與人民利益的偉大追求;《邊寨偉男》反映民族團結與愛國主義等。
2、中華文化中的科學技術
(1)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2)中國的科學技術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A.地位: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舉例:火藥技術的發(fā)明對西方的近代文明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火藥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fā)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益衰落;火器的進步還促進了歐洲采礦業(yè)和金屬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B.特點: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行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
C.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生動體現(xiàn)
學生活動:從科技的角度舉例分析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舉例:印刷術的發(fā)明和使用是勞動智慧的結晶,體現(xiàn)了創(chuàng)造力;都江堰工程是世界僅存的古代“生態(tài)工程”;古代的歷法、陶瓷工藝等都是極具生命力的。
3、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的區(qū)域性體現(xiàn)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們的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別具有水鄉(xiāng)文化和邊陲山寨文化特征,全國有56個民族的文化,還有儒、道、佛三學并存。
4、意義
各民族文化的異彩紛呈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小結
本課是在前面單元學習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中華文化的特點。文化的多樣性要求在交流中“取長補短”發(fā)展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性要求在繼承中發(fā)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歸結到一點就是把握文化發(fā)展的實質在于謀求文化創(chuàng)新。那么文化創(chuàng)新首先要求我們正確認識和評價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而本課的意義就在于分析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兩個基本特征即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對源遠流長特征的分析是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性中探討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載體,并通過歷史過程的分析,得出結論只有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對于博大精深特征的學習則是從文化內容的豐富多彩、文化區(qū)域差異的各具特色和文化民族差異的異彩紛呈三個角度分析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三、板書設計
1、源遠流長(從縱橫兩方面分析)原因—包容性。見證—漢字、史書典籍。
2、博大精深:形式多、范圍廣、異彩紛呈。
四、作業(yè)
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