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歷史大二輪練習教案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及經濟改革
-
資源ID:21535945
資源大?。?span id="ah5t5sb" class="font-tahoma">112.11KB
全文頁數:15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積分:10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岳麓版歷史大二輪練習教案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及經濟改革
2019 岳麓版歷史大二輪練習教案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及經濟改革
注意事項:認真閱讀理解,結合歷年的真題,總結經驗,查找不足!重在審題,多思考,多理解!
第 22 講 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及
經濟改革
[ 考 綱 ]
1.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
2. “斯大林模式” 。3. 從赫魯曉夫改
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
[ 課 標 ] 1. 了解俄國國內戰(zhàn)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2. 列舉 “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現(xiàn),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
驗教訓。 3. 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
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
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一】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1、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①外患:十月革命后,列強對蘇俄進行武裝干涉。
(1) 背景 ②內憂:國內戰(zhàn)爭爆發(fā),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
濟形勢。
①農業(yè):實行
,余糧低價交售國家。
②工業(yè):普遍實行工業(yè)國有化,大中企業(yè)收歸國
(2) 內容
有,對小企業(yè)實行監(jiān)督。
③商業(yè):取消商品貿易,生活必需品由國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強制勞動,實行“
”的原則。
①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
保證了軍事斗爭的勝利。
(3) 評價 ②局限:許多措施超出了戰(zhàn)時需要的限度,蘇俄幻
想以此到社會主義。
2、新經濟政策
①國內戰(zhàn)爭勝利后,必須恢復經濟。
(1) 背景 ②農民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③國家無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yè)的生產。
(2) 標志: 1921 年 3 月,俄共 ( 布 ) 十 大決定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由此開始了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 __________的過渡。
①農業(yè):以固定的 代替余糧收集制,稅后余
糧由農民自由支配。
(3) 內容 ②工業(yè):大企業(yè)仍歸國有,中小企業(yè)允許本國和外
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yè)。
③商業(yè):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 。
①是落后的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4) 意義 ②加強了工農聯(lián)盟,經濟迅速恢復,蘇維埃政
權得到鞏固。
易混易錯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會
運轉,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 新經濟政策是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fā)展資本主義, 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鞏固工農聯(lián)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3、斯大林時期的經濟
(1) 確立:經過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 實施國民經濟發(fā)展五年計劃, 取消新經濟政策,到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蘇聯(lián)確立了新的經濟體制。
①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
②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2)
表現(xiàn)
③排斥市場的
計劃經濟。
④主要以
管理經濟。
(3)
評價
a. 蘇聯(lián)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yè)體系,基本
上實現(xiàn)了 。
①積極作用 b. 年,蘇聯(lián)的工業(yè)生產總值躍居歐洲
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為日后戰(zhàn)勝德國法
西斯奠定了物質基礎。
a. 超越了蘇聯(lián)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阻礙了
蘇聯(lián)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②消極作用
b. 二戰(zhàn)后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搬
這種體制,因此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二】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①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的
弊端日益暴露。農業(yè)問題尤為突出。
(1) 背景 ②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①農業(yè)方面:用
代替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允
許集體農莊莊員擁有一定數量的自留地和飼養(yǎng)
一定數量的牲畜;開墾荒地,擴大谷物生產;開
展大規(guī)模種植玉米運動;將拖拉機等農機賣給
(2) 內容
集體農莊等。
②工業(yè)方面:將部分企業(yè)管理權下放到加盟共和
國;給予企業(yè)調整部分工資等權力;嘗試推行
“
”,一定程度上承認企業(yè)和個人
的物質利益。
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
的束
(3) 結果與影響
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② 1964年,隨著赫魯曉夫的下臺,改革失敗。
①根本原因:改革在
上沒有突破,只是在
維持原有經濟體制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革。
②蘇共提出的“ 20年建成共產主義”的目標嚴
(4) 失敗原因
重脫離了蘇聯(lián)的實際。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貫的戰(zhàn)略方針和思路,帶
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魯曉夫個人作風急躁,反復無常,造成混亂。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 背景:勃列日涅夫上臺后,糾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繼續(xù)進行經濟改革。
(2) 主要內容
①工業(yè)方面:推行新經濟體制,注意運用 ________,擴大了企業(yè)的經營自主權。
②農業(yè)領域: 采取了擴大 ____________的自主權、 降低農產品收購計劃指標、 提高農
產品價格、放松對個人副業(yè)的限制等政策。
①收到了一定成效:工業(yè)利潤提高,農民生產積極
性有所提高,國民收入增加。
(3) 結果 ② 20世紀 70年代下半期,經濟發(fā)展速度放緩;到
20世紀 80年代初,經濟 。
①根本原因:改革沒有突破原有
的框架。
(4) 失敗原因 ②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后期指導思想趨于保守。
③蘇聯(lián)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加劇,消耗了大量
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
3、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
(3) 結果
歸納總結
① 1985年,在蘇聯(lián)社會陷入危機邊緣的時刻,戈爾巴喬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1) 背景 ②他認為,蘇聯(lián)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發(fā)展戰(zhàn)略”,著手進行改革。
(2) 主要內容
①經濟領域
a. 措施:承認企業(yè)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要求
國家主要用 管理經濟,打破單一
的公有制形式,允許個體經濟存在。
b. 弊端:其“加速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點放在重工業(yè)上,使原本已嚴重畸形的經濟結構更加失調;經濟改革的宏觀決策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給予企業(yè)自主權等政策沒有
真正實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
②政治領域:后期把改革的重點轉向政治體制改革。
a. 經濟改革陷入困境,經濟繼續(xù)滑坡。
b. 政治改革致使國內局勢嚴重失控, 年蘇
聯(lián)解體。
蘇聯(lián)社會主義 經濟體制演變: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主 題 1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然性
(1)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是由蘇俄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以及當時蘇俄國內實際情況決定的。
(2)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對鞏固蘇維埃政權和戰(zhàn)勝國內外敵人功不
可沒,但戰(zhàn)后繼續(xù)推行, 其弊端引發(fā)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為了從根本上鞏固工
農聯(lián)盟和蘇維埃政權, 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就必須取消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實行新經濟政策。
啟示:社會主義建設要從國情出發(fā), 與時俱進, 要遵循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這一規(guī)律,要有利于廣大人民的長遠利益。
主題 2 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評價
(1)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內涵及其積極作用
①內涵:“戰(zhàn)時” 說明此政策不是經濟發(fā)展常態(tài)下出現(xiàn)的, “共產主義”表達了當時布
爾什維克黨對公有制和社會主義社會分配方式的理解。 ②作用: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確保國內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2) 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消極影響
隨著戰(zhàn)爭的結束, 產生了直接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 戰(zhàn)爭結束
后,繼續(xù)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就得不到人民的理解與支持, 出現(xiàn)了經濟危機和社會
危機,不利于社會的和 和 展。
史料一
有學者 , “ 共 主 政策具有‘ ’和‘共 主 ’的特征。否
共 主 的 史作用, 把它看成是造成當 種種災 性后果的根源是離開了
史的分析”。
學者的 點主要是指 當充分肯定 共 主 政策 施所 生的 極作用。
史料二
1921 年 俄的重工 量只有一 前
1913 年的 20%??叛亂席卷了全國,
甚至 十月革命的中 分子喀瑯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
“要 埃, 不要共 黨的
?!钡目谔枀⑴c叛亂。 此而震驚的列寧曾 :
“我 劃??用無 國家直接
下命令的 法在一個小 國家里按共 主 原那么來 整國家的 品生 和分配。
現(xiàn)
生活 明我 了。 ”
本史料 明列寧 到了 的 重性和重要性。
主 3
新 政策的
史料
1921 ~ 1922 年度全國稅 比上年度減少
43.3%。 1922 年,政府通 《土地法
令大 》,允 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 埃 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
( 哈默是第
一個在 俄 租 企 的美國人
) 。1921 年列寧同哈默交 : “你 和我 可
以互相取 短。 我 是個落后國家, 源豐富而未 開 。 美國可以在 兒找到原
料和 售機器的市 , 以后 可以在 里推 工 品。
而我 需要美國的技 和方
法,以及美國的工程技 人 。
”
本史料 明了新 政策的 是允 本主 在一定范 和一定程度上恢復和 展、利用商品 關系和市 建 社會主 的 體制。
主 4 新 政策 施的重大作用
史料 1923 年,列寧有 的描述: “在 爭 束的 候,俄國就像一個被打得半
死的人??而 在, 天 地,他居然能 拄著拐杖走 了。 ” 本史料 明新 政策的 施使國民 得到恢復和 展。
主 5 共 主 政策和新 政策的異同點
(1) 相同點:都是無 政 施的向社會主 渡的措施,具有明 的無 和社會主 性 ;在當 都起 鞏固 埃政 的 極作用。
(2) 不同點: ①目的方面: 前者是集中力量 付 爭, 后來借此直接向社會主 渡;后者那么是恢復 展生 ,在此基 上逐步 渡到社會主 。②內容方面:前者取
消商品和 , 按照共 主 原那么分配 品, 后者那么是利用商品 關系, 行
國家 本主 ,以此 展和壯大社會主 。③成效方面 :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
人, 但在 爭 束后引起了社會 亂; 后者那么促 了 的恢復 展, 鞏固
了工 盟, 定了社會秩序, 一步鞏固了 埃政 。事 明: 前者不是向社
會主 渡的正確途徑;后者是向社會主 渡的正確途徑。
“斯大林模式”
主 1 特點及 價
方面:高度集中的 劃管理 體制,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
特 ] , 行高 累、多投 ;片面 展重工 ;限制商品
點 關系、價 律和市 機制的作用
政治方面: 力高度集中,黨政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
極 ① 短 內 了 的快速 展, 通 兩個五年
劃使 成 工 化 國; ②開辟了一條不同于
本主 的 劃 體制和新型工 化模式; ③ 反法
西斯 爭的 利奠定了物 基
價 弊端 ①片面 展重工 , 致 和 工 期落后,人
民生活水平提高 慢; ② 期 劃指令 制地方和企
極性,阻礙 可持 展;③ 體制日益僵
化,成 歐 和 解體的 史根源
主 2 斯大林 體制的 極作用
史料 人民的 苦 , 政府宣布第一個五年 劃提前 9 個月完成。 在
四年零三個月的 內, 建成了 1 500 多個大企 ,工 相當于 1913 年工
業(yè)產值的 234.5%。
本史料充分反映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使蘇聯(lián)開始由農業(yè)國變成工業(yè)國,
蘇聯(lián)建
起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
主題 3
斯大林經濟體制的消極影響
史料
《大國的崛起》中的一段材料: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全面
而細致地規(guī)劃過自己的發(fā)展進程,
這是蘇聯(lián)人的一個創(chuàng)造。 在那個時代, 所有的生產、
運輸、銷售都由國家計劃安排。
國家計劃力爭精確,
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鈕扣售價
1 盧布,那么 700 公里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
1 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
1 盧
布。對于蘇聯(lián)而言, 它未來幾十年的興衰都和這種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聯(lián)系在
了一起。
本史料表達了以下重要信息: 長期執(zhí)行指令性計劃制約了蘇聯(lián)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計
劃經濟體制確立后, 沒有隨著社會的變化進行調整,
二戰(zhàn)后逐漸僵化, 喪失了自我完
善的功能。
二戰(zhàn)后蘇聯(lián)的經濟改革
主題 1 赫魯曉夫改革的啟迪
面對社會發(fā)展的困境,改革是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徑;改革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脫離了具體的國情。
史料 有人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
本史料說明了赫魯曉夫改革對蘇聯(lián)當時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的不合理環(huán)節(jié)進行改革和調整,但在理論上沒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主題 2 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認識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軍事工業(yè)、 軍備競賽放在戰(zhàn)略高度層次上發(fā)展, 的確提高了蘇聯(lián)的
國際影響, 但它使蘇聯(lián)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進一步發(fā)展。 它留給我們的思考是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社會全面 進步的綜合工程,任重道遠。
史料
據美國國務院計算, 蘇聯(lián) 1950 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美國的
33%,1975 年上升到
53%。
本史料說明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蘇聯(lián)經濟
的發(fā)展較快,與美國之間的差距逐步縮小。
主題 3
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失誤
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后果是蘇聯(lián)的解體,
我們不能把解體的責任完全歸結于戈爾巴喬夫
改革;事實上缺乏理論指導,對改革目標的急于求成,把改革引入歧途。其許多做法
源于個人對問題的思考,并且受到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政策的影響。
史料
有人曾形象地說: “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
向黨的脖子。 ”
本史料說明了戈爾巴喬夫改革不是去除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
而是走上了
否定共產黨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道路,造成了一系列惡劣的影響。
主題 4
蘇聯(lián)經濟發(fā)展趨勢及變化的根源
史料
蘇聯(lián)國民收入、工業(yè)總產值增長率簡表
1956~
1961~
1966~
1971 ~
1976~
1981~
1986~
1960 年
1965 年
1970 年
1975 年
1980 年
1985 年
1990 年
國民收入
8.7%
6.1%
7.7%
5.7%
3.7%
3.2%
1.3%
工業(yè)
10.4%
8.5%
8.4%
7.4%
4.5%
3.7%
2.5%
總產值
——據周尚文、葉書宗、王斯德著《蘇聯(lián)興亡史》和劉克明、金輝主編《蘇聯(lián)政治經濟
體制七十年》編制
圖表史料反映的是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以來蘇聯(lián)社會經濟呈連年下降的趨勢。
其根源
在于斯大林經濟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為蘇聯(lián)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桎梏。
例 1 (2017
海南高考 ) “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 ( 特別是 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
)
作為小生 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
”列
寧得出上述認識的時間應在
(
)
A、二月革命時期
B、十月革命時期
C、戰(zhàn)時共產主義時期
D、新經濟政策時期
答案
D
審 突破
關 是理解言 者 “列寧 ( 俄國家 人 ) ”和“利用 本主 ” ( 符
合 俄哪一政策的特點 ) 。從關 信息“國家 本主 ” 、“小生 和社會主 之 ”
可以反映出其政策 是新 政策,
主要內容表達在固定的糧食稅、
自由 易措施
上。
例 2 (2017 江 高考 ) 在 , 1928
年 1 公擔稞麥可分 交
35 米印花布、 75 公斤
砂糖,到
1952 年只能分 交 1.5
米印花布、 0.9 公斤砂糖; 1953 年,谷物的
交售價格 成本的 10%,牛肉價格 成本的
5%,豬肉價格 成本的
6%。 段材料
反映出 一 期的
(
)
A、 副 品 量差、價格低
B、 品 剩造成價格下滑
C、市 體制尚不 完善
D、工 化 牲了 民的利益
答案 D
突破 關 是思考三個年代由 政 , 其 交 的 品屬性及其數字的
反映了什么。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 政 期政府采取提高工 品價格、 降低
品價格等方法, 牲 民利益, 展工 , 工 化。 “ 副 品 量差” “ 品
剩”“市 體制”表述 。
例 3 (2017 福建高考 ) 《 盛 》在某一 期 刊登了幾篇新 ,其
分 是:“莫斯科: 是巨大的機會 ?” 、“西方的援助 當使 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學 俄國如何走向 本主 點不一” 。由此推斷, 期是 ( )
A、赫 夫 政 期 B、勃列日涅夫 政 期
C、戈 巴 夫 政 期 D、普京 政 期
答案 C
突破 關 是據 干三個引句 系所學知 情境再 。 根據 可知 期
與西方關系改善, 思想活 , 反映了戈 巴 夫新思 外交和民主社會主 代替
科學社會主 的 政理念和影響。根據使 行改造和 俄 國如何走向 本主 等
信息 明是 生在 解體前。
改革。能力立意上注重不同 政策特點的辨 和通 新情境 考 知 遷移。
命 思想一 含社會 點
點 解體是 模式的失
1、 1991 年 8 月 19 日, 共中的保守派 禁了 戈 巴 夫 , 收回下放 加盟
共和國的 力,同 止不成功的 改革。其 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
()
A、首先 行政治改革偏離了社會主 方向
B、改革完全放棄了 做法
C、缺少宏 決策和相 配套措施
D、忽 重工 的 先 展
命 思想二 扣主干知 和核心概念
點 主干知 —— 政策
2、 20 世 30 年代, 的“五年 劃 西方國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 展中國家
留下的印象那么深, ??按照西方的 準, 公民受到了 重的剝削。 ”( 引自《全
球通史》 ) 西方國家作出 一 價,主要是因 的五年 劃 ()
A、基本上沒有促 的 展
B、 國家 累而忽 民生改善
C、 行普遍 制, 制
D、允 私人 中小企
點 核心概念——余糧收集制
3、1920 年初,莫斯科郊區(qū)的 民科洛夫把自己生 的糧食運到附近的一個集市上出售,
果被 以 款,糧食也被沒收。出 種局面的原因是 ()
A、科洛夫逃避了 的稅
B、 共 主 政策下 行余糧收集制
C、科洛夫出售了集體 莊的糧食
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 易
命 思想三凸 新史 、新價
點 尊重文明的多 性,勇于借 他人
4、在與美國人哈默的 中,列寧曾 : “內 使一切陷于停 。 在我 必 從 做
起。我 希望建立一種 外國人以工商 承租 的制度,來加速 展。 ” 句中
“制度”的理解不正確的 是 ()
A、 俄 行國家 本主 的一 主要內容
B、 埃政 同 本家 立的合同期 后國家收回企
C、在 踐上放棄 展社會主 國家 的初步
D、 于恢 復和 展 埃國家 起了一定的作用
命 思想四運用新材料、 新情境
點 運用 社會主 建 解 材料
5、在 史上的某一 期, 流 著一段笑 :美國外交代表 到 ,接待官
陪他 參 “建 的 大成就” ,并且得意地 : “到了下一個五年 劃, 每個 家庭都可以 有一架私人 機! ”美國人驚 地 : “他 要 機干什么呢?” 官 :“當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聽 列寧格勒開始供 面包了,你可以 上
開著 機趕去排上 。 ” 一笑 主要反映了 ()
A、 人民 共 主 政策不
B、赫 夫 政 期的浮夸
C、當 社會主 制度的 越性
D、 國民 比例 重失
課時規(guī)范訓練
( 時間: 45 分鐘總分值:
100 分 )
【一】選擇題 ( 每題 5 分,共 60
分)
1、右圖是蘇聯(lián)畫家弗賽羅夫于
1921 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
《列寧會見上訪農民》 。它描繪的是十月革命后,
列寧在一間簡樸的辦公室里接見從外省步行上訪的
農民時的情景。這一情景出現(xiàn)的直接背景是 ()
A、農民擁護蘇維埃的土地法令
B、余糧征集制引發(fā)農民的反對
C、新經濟政策允許糧食自由買賣
D、農民強烈要求加入集體農莊
2、“對發(fā)展經濟來講,中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和蘇俄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都是不成功
的?!本科涔餐颍饕?()
A、沒有把經濟建設放在第一位
B、過分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
C、嚴重超越了當時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
D、所制定的目標遠遠落后于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3、列寧認為無產階級應當有這樣的膽識, “迫使共產主義的敵人來建設共產主義, 用資本家撿來打我們的磚頭建設共產主義! 我們沒有別的磚頭, 要迫使資產階級專家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來建設我們的大廈” 。這一觀點在蘇聯(lián) ( 俄 ) 建設實踐中表現(xiàn)為
()
A、實行余糧征集制
B、征收糧食稅
C、實現(xiàn)國家工業(yè)化
D、向資本家租讓部分廠礦企業(yè)
4、“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 而是改善農民的生活狀況呢?因為要改善工人的
生活狀況,就需要有 糧食和燃料。從整個國家經濟的角度來看,現(xiàn)在最大的‘阻礙’
正是這方面引起的。 ”這那么史料作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
A、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B、蘇俄新經濟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戈爾巴喬夫改革
5、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因
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社會主義不再是空想家的夢,它是發(fā)展中的事業(yè)。
”這
說明他
()
A、是一個堅定的 社會主義者
B、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充滿強烈的失望和憂慮
C、贊賞蘇聯(lián)的計劃經濟模式
D、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6、1934 年,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到蘇聯(lián)訪問后寫下了《莫斯科日記》 ,書中寫道:“目
前這些政策包含著某種消極的東西, 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絲毫不懷疑, 世界更美好的
未來是與蘇聯(lián)的勝利連在一起的。 ”作者所謂“消極的東西”在當時是指 ()
A、新經濟政策的作用漸趨減弱
B、肅反運動的擴大化傾向
C、蘇聯(lián)農業(yè)的落后局面
D、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
7、這是流行于前蘇聯(lián)的一那么笑話: 某主婦到食品店買肉, “有肉賣嗎?”“沒有?!薄澳?
牛奶呢?”“我們只管賣肉,過街那家牛奶店也沒有牛奶賣。 ”這那么笑話 ()
A、說明了蘇聯(lián)人特別喜歡吃肉、喝牛奶
B、說明了社會主義不能迅速發(fā)展生產力
C、諷刺了蘇聯(lián)的日用物資短缺問題
D、贊揚蘇聯(lián)人特別有幽默感
8、就蘇聯(lián)改革,有人評述說: “赫魯曉夫把蘇聯(lián)改亂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lián)改死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lián)改垮了。 ”說“戈爾巴喬夫把蘇聯(lián)改垮了”的主要論據可能涉及戈氏
()
A、沒有在經濟領域進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與美國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加劇了國內的經濟危機
C、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將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豐富的從政經驗、靈活的應對政策,個人獨斷專行
9、列寧說:“當正面攀登受到阻礙、不能前進到山頂時,就要有勇氣走一段困難的、危
險的下山路,去尋找能夠登上山頂的新路線。 ”文中“走一段危險、困難的下山路”
在列寧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具體是指 ()
A、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那么
B、中小企業(yè)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yè),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
C、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
D、允許集體農莊莊員擁有一定數量的自留地和飼養(yǎng)一定數量的牲畜
10、一位俄羅斯專家評論某改革時指出: “ 1964 年上臺的領導人甚至不想去使國內政策恢復活力。經濟方面的改革 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國歷史上最盛行的無所不在的處
于行政命令和官僚主義的管理作風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對這次改革認識正確的選項
是
()
A、開創(chuàng)了蘇聯(lián)改革的先河
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不打算突破斯大林模式
D、首次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11、勃列日涅夫統(tǒng)治后期,蘇聯(lián)社會矛盾叢生,國家陷入困境。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根本原
因在于 ()
A、領導者個人專斷作風不斷滋長
B、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活力衰退
C、蘇聯(lián)黨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僵化
D、對東歐的控制消耗了蘇聯(lián)的大量精力
12、“斯大林模式”一詞由西方學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蘇聯(lián)式的社會主義體制” 。戈爾巴喬夫改革前, 蘇聯(lián)官方和學界從不使用這個詞。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用這個詞概括蘇聯(lián) 70 年的歷史, 并且說:“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正在為自由的人們的公民社會所
取代”。戈爾巴喬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蘇聯(lián)與西方國家的矛盾
B、否定了蘇聯(lián)社會主義制度
C、緩和了蘇聯(lián)國內社會矛盾
D、促進了蘇聯(lián)經濟體制改革
【二】非選擇題 ( 每題
13、 (2017 江蘇高考
20 分,共 40 分 )
) 宣傳海報是一種特殊的政治藝術品。下面是蘇聯(lián)
20 世紀前期的
一組海報。
①面向未來②工業(yè)化之路③紡織工業(yè)
請回答:
(1) 圖①為新經濟政策時期的海報,指出圖①和圖②所含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比較這一時期的工業(yè)政策與以后斯大林工業(yè)化政策有何不同?試從理論和實踐的視角評價新經濟政策。 (12 分 )
(2) 對圖像研究者來說,繪畫作品并不簡單地只是用于觀賞,而是用來“解讀”。圖
③為工業(yè)化時期的宣傳海報, 判斷其所含信息是否準確, 并說明理由。 與其他圖像史料相比,宣傳海報有什么特點? (8 分 )
14、閱讀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53 年,斯大林逝世。 不久,赫魯曉夫 (1894 ~ 1971) 當選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對蘇聯(lián)內外政策進行調整。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時期, 蘇聯(lián)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 火炮和導彈,
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 40%。由于軍備競賽和改革停滯,生產效率和經營水平
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較大的提高。 20 世紀
80 年代上半期,蘇聯(lián)人均生活水平只相當于美國的 1/3 左右。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
情緒越來越強烈,渴望改變現(xiàn)狀的呼聲日益高漲。
請回答:
(1)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魯曉夫的改革有何異同?
(12
分 )
(2) 對比勃列日涅夫失敗的教訓,你能說說我國經濟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嗎?
(8
分 )
答案
復習講義
知識整合
【一】 1.(2) ①余糧征集制④不勞動者不得食 (3) ②直接過渡
2、 (2) 新經濟政策 (3) ①糧食稅
③自由貿易
3、 (2) ③指令性④行政手段 (3) ① a. 工業(yè)化 B、 1937
【二】 1.(1) ①斯大林體制 (2) ①收購制②物質利益原那么 (3) ①傳統(tǒng)觀念
2、 (2) ①價值規(guī)律②農場和農莊 (3) ②全面滑坡 (4) ①經濟體制
3、 (2) ① a. 經濟方法 (3)b.1991
(4) ①理論
命題探究
1、 C2、 B3、 B4、 C5、 D
課時規(guī)范訓練
1、 B2、 C3、 D4、 B5、 C
6、 D7、 C8、 C9.B10、 C
11、 B12、 B
13、 (1) 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為實現(xiàn)工業(yè)化奠定基礎。不同:改變部分企業(yè)的國有性質 ,
實行租讓制; 單一的公有制經濟 ( 國家占有絕大部分生產資料 ) ,高度集中管理。 評價:
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學說,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恢復經濟,鞏固工農聯(lián)盟 ( 穩(wěn)定政治
局勢 ) 。
(2) 不準確。忽視輕工業(yè)發(fā)展,輕、重工業(yè)比例失調。特點:宣傳海報多與重要事件有關;有明顯的傾向性。
14、 (1) 相同點: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斯大林體制的弊端。結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終失敗。失敗的主要原因:都沒有從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不同點:前者的重點在工業(yè)領域,后者的重點在農業(yè)領域。
(2)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范圍內進行,只是對原
有體制的小修小補。 我國在農村的改革, 主要是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
企業(yè);在城市變單一的公有制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 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從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 這是蘇中兩國改革一敗一成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