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總復習 專題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專題闖關檢測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歷史試題
專題闖關檢測
一、選擇題
1.(2018河北衡水一中分科綜合考)下表《1949—1952年上海私營工業(yè)生產經營方式比例變化表》。(據《中國經濟體制兩次轉型的歷史比較》文的相關數據編制)表格中的狀況( )
1949年
1952年
加工訂貨
10%
58.8%
自產自銷
90%
41.2%
A.表明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初步改善
B.說明私營工業(yè)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
C.證明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成效顯著
D.為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奠定基礎
答案 D 題干表格中“加工訂貨”部分有很大的提高,說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國家對私有性質的經濟進行了調控,這為后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基礎,故選D項。
2.(2019清華大學標準學術能力診斷測試)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了《關于統(tǒng)購棉紗的決定》,規(guī)定“凡公私紗廠自紡部分的棉紗及自織的棉布,均由國營紗布公司統(tǒng)購”。1953年10月,作出《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糧食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11月,作出《關于在全國實行計劃收購油料的決定》。這( )
A.規(guī)范了私人資本主義經營的各種行為
B.解決了廣大人民基本生活資料的需要
C.成為了“一五”計劃建設的重要舉措
D.適應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
答案 D 解讀題干材料可知,政府加強管理適應了工業(yè)化建設的需要,故選D項。材料體現(xiàn)不了“各種行為”,A項錯誤;材料說明明顯加強對公私生產的管理,B項錯誤;“一五”計劃是1953年開始的,C項錯誤。
3.(2018安徽高中十校聯(lián)盟聯(lián)考)毛澤東1952年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在客觀上將長期存在的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就需要人們時常經過國家計劃去調節(jié)”。據此可知( )
A.中國社會生產力亟待提高
B.計劃經濟已取代市場經濟
C.社會需求脫離實際
D.計劃經濟有存在的必要性
答案 D 據題干材料反映的當時中國的社會矛盾,以及解決的辦法是“需要人們時常經過國家計劃去調節(jié)”可知,這體現(xiàn)了計劃經濟有存在的必要性,故選D項。從材料信息可知當時不僅需要提高生產力也要發(fā)展生產關系,A項錯誤;計劃經濟成為主要經濟體制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B項錯誤;材料不能表明社會需求脫離實際,C項錯誤。
4.(2018遼寧沈陽一模)觀察下表,表中數據主要體現(xiàn)了( )
“一五”計劃主要輕工業(yè)產品產量指標
產品名稱
1952年產量
1957年計劃產量
增長%
棉紗
361.8萬件
500萬件
138%
棉布
11 163.4萬匹
16 372.1萬匹
147%
食用植物油
72.4萬噸
155.2萬噸
214%
面粉
299萬噸
467萬噸
156%
鹽
346萬噸
593.2萬噸
171%
A.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特點
B.重點建設、兼顧民生的指導思想
C.已形成完整的工業(yè)體系
D.農業(yè)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完成
答案 B 根據材料可以得出與民生相關的輕工業(yè)在“一五”期間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結合所學“一五”計劃中除了輕工業(yè)發(fā)展,重工業(yè)也取得顯著提升,故選B項。
5.(2019河南鄭州一模)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對糧食實行了計劃收購(即統(tǒng)購)和計劃供應(即統(tǒng)銷);然后對食用植物油也實行了統(tǒng)購和統(tǒng)銷;1954年9月又對棉花實行統(tǒng)購,對棉布實行統(tǒng)購和統(tǒng)銷。這一政策的實行( )
A.表明工農業(yè)產品極大豐富
B.有利于保障工業(yè)化戰(zhàn)略實施
C.反映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D.促進了當時國民經濟的恢復
答案 B 據題干及所學可知,1953—1957年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確立了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方針,根據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實現(xiàn)了對糧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此制度屬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內容,這種體制對于推動工業(yè)化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故選B項。1953—1954年仍處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尚不發(fā)達,難以達到工農業(yè)產品極大豐富的情況,A項錯誤;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1978年底的十一屆三中全會,C項錯誤;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為1949—1952年,D項錯誤。
6.(2019四川涼山第一次診斷)“一五”計劃開始實施后,城市人口以及以糧食為原料的工業(yè)逐步發(fā)展,對糧食的需求日益增大,糧食問題供應緊張。對此,我國采取的新措施是( )
A.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 B.發(fā)展農業(yè)合作社
C.推行“以糧為綱”政策 D.實行國家合同定購政策
答案 A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由于“一五”計劃的開展,糧食供應緊張,因此需要國家調控,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故選A項。發(fā)展農業(yè)合作社是對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所采取的措施,B項錯誤;“一五”計劃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以糧為綱”的說法與當時顯然不符,C項錯誤;國家合同定購只能解決收購問題,不能解決銷售分配問題,D項錯誤。
7.(2018江蘇南通一模)下面漫畫題為《快樂的競賽——加油,追上來了》,生動地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經濟建設。該漫畫的寓意是( )
A.“大躍進”運動忽視了客觀經濟規(guī)律
B.人民對一五計劃的建設熱情高漲
C.人民公社化運動挫傷農民的積極性
D.工農業(yè)競賽推動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答案 B 觀察漫畫中,人們正在為一場競賽吶喊助威:前面一個人物的頭部和身體是高高的煙囪,代表工業(yè)化,后面追趕的人物的眉毛是麥穗,代表農業(yè)合作化,在自行車還比較少見的20世紀50年代,兩個人物進行競賽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車,再從后面的橫幅“為完成……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和現(xiàn)場的氣氛可以看出,人們對實行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和進行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充滿了熱情,故選B項。
8.(2018山東濟寧期末)下圖為1953年至195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示意圖。圖中的變化反映出我國( )
A.人民生活已得到重大改善
B.國民經濟的比例趨于協(xié)調
C.國家的戰(zhàn)略決策富有成效
D.綜合國力已接近發(fā)達國家
答案 C 圖中反映的是1953—1957年國內生產總值呈現(xiàn)逐年上漲的趨勢,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至1957年是我國“一五”計劃時期,經濟總量的逐年增長正說明了“一五”計劃這一國家戰(zhàn)略決策富有成效,故選C項。材料不能反映人民生活已得到重大改善,A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xiàn)國民經濟比例的情況,B項錯誤;材料并沒有和發(fā)達國家對比的數據,無法判斷綜合國力是否接近發(fā)達國家,D項錯誤。
9.(2019湖北黃岡調研)新中國某一期《人民日報》社論: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在亞洲東部的廣闊的地平線上出現(xiàn)了,這就是我國農村中的大規(guī)模的、工農商學兵結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現(xiàn),就以它的強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們廣泛的注意。社論中( )
A.新的社會組織是指三大改造中的農業(yè)互助合作社
B.這種新的組織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C.新的社會組織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D.這種新的組織實際上給農業(yè)生產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
答案 D 材料中“我國農村中的大規(guī)模的、工農商學兵結合的、政社合一的”所陳述的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引發(fā)的國家控制過死,人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由此給農業(yè)生產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故選D項。
10.(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三次質量考評)1962年的《關于幾年來宣傳口號的初步檢查報告》重點檢査了1958、1959兩年中的錯誤口號,包括“違犯客觀規(guī)律,助長了主觀主義發(fā)展的錯誤口號”,“高指標、高任務,助長了‘浮夸風’的錯誤口號”等。這反映出國家( )
A.認識到經濟建設中“左”的錯誤
B.徹底否定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C.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失敗
D.開始糾正農村中的冒進傾向
答案 A 題干材料中“重點檢查了1958、1959兩年中的錯誤口號”,反映出國家認識到經濟建設中“左”的錯誤,故選A項。
11.(2019云南師大附中第二次月考)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進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糧食;第二,化肥、農藥、藥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顧性的物資;第五,橡膠、石油、銅、鋁、鋼材、尖端技術和國防所需器材、工業(yè)設備等?!痹斐蛇M口商品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
A.應對當時嚴峻的經濟困難
B.西方強化了對華經濟封鎖
C.經濟結構發(fā)生了根本變化
D.我國工業(yè)化已經初步實現(xiàn)
答案 A 據題干材料“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進口商品的次序”中可以看出,20世紀60年代初減少了生產資料的進口,糧食等生活資料加大進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國內經濟的困難,為解決糧食短缺而調整了國民經濟各部門比重,故選A項。
12.(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聯(lián)考)1961年國家征購糧食的數量是4050萬噸,與1959年的6740萬噸義務交納糧食相比,這個數字大大下降了,農村保留的產量份額上升到82.5%。由此可見( )
A.“大躍進”客觀上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
B.“二五”計劃實施加劇了農業(yè)的劣勢
C.農村的消費急劇下跌的態(tài)勢得以緩解
D.國家經濟政策調整傾向于以農業(yè)為重
答案 C 據題干材料“農村保留的產量份額上升”可知,農村的消費急劇下跌的態(tài)勢得以緩解,C項正確。
13.(2018廣西桂林、賀州期末聯(lián)考)1985年,廣東《羊城晚報》刊登的一篇《從“星期六工程師”引出的……》報道:“一些大學老師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業(yè)‘炒更(對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進行技術指導)’,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俺锤爆F(xiàn)象反映出( )
A.我國知識經濟開始興起
B.科教興國戰(zhàn)略初步確立
C.計劃經濟體制已被打破
D.市場經濟體制趨向完善
答案 C 據題干材料可知,大學老師對企業(yè)進行技術指導說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被打破,故選C項。
14.(2019百校聯(lián)盟質量監(jiān)測)1953年,新中國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將東北作為建設的重點;1979年,中央對廣東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使之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影響這些地區(qū)成為不同時期經濟建設重點的共同因素在于( )
A.都是著名的僑鄉(xiāng) B.都有豐富的煤鐵資源
C.都容易獲取技術支持 D.都有重工業(yè)基礎
答案 C 材料提供兩個史實,即“一五”計劃將東北作為建設重點、對外開放將廣東作為前沿陣地,要求找出二者的相同點。在“一五”計劃中,把東北作為建設重點,可以很好地得到蘇聯(lián)的技術支持,廣東開放時間較長,在對外開放中,把它作為前沿陣地,容易獲得西方國家的技術支持,故選C項。
15.(2019江蘇如皋調研)從1980年設立四個經濟特區(qū)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開放沿海、沿江、沿邊地區(qū),再到陸續(xù)開放了一大批符合條件的內陸縣市。這體現(xiàn)出我國對外開放( )
A.注重發(fā)展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qū)
B.遵循齊頭并進全面開花的原則
C.重視邊境與內地的協(xié)調性發(fā)展
D.經歷了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
答案 D 材料說明我國改革開放經歷了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D項正確。A、B、C三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
16.(2018山東濱州期末考)1980年,中共中央印發(fā)75號文件指出:適當地放寬對自留地、家庭副業(yè)和集市貿易的限制。特別是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因地制宜地發(fā)展多種經營,普遍建立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改進勞動計酬辦法。這反映了( )
A.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得到推廣
B.當時仍然深受“左”傾思想的影響
C.中共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
D.中央逐漸放棄集體所有制經濟
答案 B 據題干材料中“放開了……價格”的信息,可知價格改革是由市場進行調節(jié)的,故選B項。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84年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外向型經濟,與材料不符,C項錯誤;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
17.(2018河北保定摸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在一份分田到戶協(xié)議書中說:“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繳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我們干部作(坐)牢割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yǎng)活到18歲?!?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一次重要談話中公開肯定了小崗村“大包干”的做法。當時國務院主管農業(yè)的副總理萬里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對這一舉動表示的支持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農村改革勢在必行。
材料二 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對2012年中國近300個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和理想城市實現(xiàn)程度進行了詳細評價。藍皮書顯示,位列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有:香港、深圳、上海、廣州、蘇州、佛山、天津和澳門等城市。
材料三 習近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yè),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這是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對改革開放持久性的時態(tài)規(guī)律做出的科學結論。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當時我國農村推行的生產組織形式及錯誤之處。材料中協(xié)議的落實和鄧小平的舉動對當時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有何影響?(9分)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中所述城市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因素。(5分)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表現(xiàn)。(4分)
答案 (1)形式:人民公社體制。(1分)
錯誤:違背了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基本原理,扼殺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劃線處2分,按未劃線處作答每點得1分,總分2分)
影響:破除了人們對“包產到戶”的錯誤認識,加速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的推廣;突破了人民公社舊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劃線處每點2分,按未劃線處作答每點得1分,總分不超過6分)
(2)因素: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多有比較好的經濟基礎;便于利用外資、引進技術;部分城市在改革開放政策中受益較早。(或政府的鼓勵和引導,或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任意一點2分,三點5分,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給分)
(3)表現(xiàn):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3年黨中央提出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任意一點2分,總分4分,有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