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選修3 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選修3歷史試題
-
資源ID:240691069
資源大?。?span id="bbul7vo" class="font-tahoma">42KB
全文頁數:6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10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通史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選修3 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課時作業(y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選修3歷史試題
課時作業(yè)
1.(2019·云南昆明三模)[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材料 1918年,歐洲各民族已經進入了歷史上最具毀滅性、最殘酷的戰(zhàn)爭的第四個年頭。人們盡管做出種種犧牲,但還是看不到戰(zhàn)爭的盡頭。厭戰(zhàn)和失敗主義情緒不僅在戰(zhàn)壕中出現,而且也在兩大陣營的平民百姓當中出現。其中一個最驚人的表現是:1917年7月19日,德國國會以212票對126票通過了《和平決議》。同樣在英國,前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寫了一封公開信,預言若不采取某種方法結束沖突,西方文明將崩潰。美國參戰(zhàn)和俄國革命還引進了一種立即產生世界性影響的新的思想意識。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和列寧的革命口號就其影響而言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標志著曾在19世紀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歐洲的結束。到大戰(zhàn)結束時,歐洲的控制已明顯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戰(zhàn)。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根據材料,概括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一戰(zhàn)結束時歐洲全球控制力削弱的表現。
答案 (1)原因:民眾厭惡戰(zhàn)爭,渴望和平;德國國會的推動;政治家的努力;美國參戰(zhàn)和俄國革命改變戰(zhàn)爭局勢。
(2)表現:美國實力大增,并企圖稱霸世界;俄國爆發(fā)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戰(zhàn)結束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戰(zhàn)爭對歐洲的巨大破壞。(任答三點)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厭戰(zhàn)和失敗主義情緒不僅在戰(zhàn)壕中出現”“德國國會以212票對126票通過了《和平決議》”“前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寫了一封公開信”“美國參戰(zhàn)和俄國革命還引進了一種立即產生世界性影響的新的思想意識”進行概括即可。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從美國、俄國、亞非拉國家、歐洲等角度分析作答。
2.(2019·河北唐山二模)[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材料 1940年5月10日,納粹德國開始進攻西歐。當時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兵力與德國實力相當,但法國只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自認為堅固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zhàn)。然而,德軍并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并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進入法國。40萬英法聯軍集中向敦刻爾克撤退。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但是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的命令。
英國政府和海軍發(fā)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撤退從5月26日開始,至6月4日結束,歷時10天。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動用各種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爾克艦隊”把34萬大軍從死亡陷阱中拯救出來,創(chuàng)造了二戰(zhàn)史上的一個奇跡。
1940年6月22日,德法在法國貢比涅森林中的一節(jié)火車車廂里簽署了法國向德國授降書。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二戰(zhàn)初期法國亡國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敦刻爾克大撤退取得成功的原因及意義。
答案 (1)英法長期實行綏靖政策的惡果;法國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失當;德軍實行出其不意的閃電戰(zhàn)戰(zhàn)術。
(2)原因:英國政府的積極動員;各國積極配合;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希特勒的錯誤指揮。
意義:保存了有生力量,鼓舞了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信心,促進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為后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解析 第(1)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zhàn)初期法國亡國的原因之一為英法長期實行綏靖政策;根據材料“但法國只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自認為堅固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zhàn)。然而,德軍并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并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進入法國”可知,法國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失當,德軍實行出其不意的閃電戰(zhàn)戰(zhàn)術。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英國政府和海軍發(fā)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可知英國政府的積極動員;根據材料“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動用各種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可知各國積極配合,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根據材料“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但是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的命令”可知還有希特勒的錯誤指揮。第二小問,根據材料“把34萬大軍從死亡陷阱中拯救出來,創(chuàng)造了二戰(zhàn)史上的一個奇跡”可知保存了有生力量,鼓舞了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信心,促進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團結,為后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3.(2019·廣東三模)[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政府宣傳機構戰(zhàn)爭信息署在中國設立分部,全面負責對華宣傳。為促進美國戰(zhàn)爭目標和對華政策目標的實現,戰(zhàn)爭信息署中國分部通過一系列對華宣傳項目,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國度。隨著美國對日反攻路線出現變化,在美國決策者的戰(zhàn)略構想中,將中國塑造成負責任的國際大國是美國對華宣傳的重要工作。此外,戰(zhàn)爭信息署從西方文明優(yōu)越論視角,把中國看成是一個貧困落后、亟待用西方制度和技術進行“改造”的典型?!趹?zhàn)爭信息署看來,它不但要通過話語力量給予中國人戰(zhàn)斗勇氣,促進中美合作,還要改變中國人“陳舊”的思想,為國民政府的“改革”引入美國的觀念和制度,為戰(zhàn)后締造遠東和平培養(yǎng)中國人的大國意識和合作理念。應該指出的是,為了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戰(zhàn)爭信息署構建的中國形象經過特殊剪裁,沒有完全反映中國現實,它體現了美國對中國想象與認知的局限性。
——摘編自王睿恒《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
美國對華宣傳中的中國形象》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戰(zhàn)爭信息署宣傳的中國形象及其目的。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戰(zhàn)爭信息署所宣傳的中國形象。
答案 (1)中國形象:一個全民抗戰(zhàn)的英雄國度;肩負國際責任的世界大國;正在走向以美國為模本的“改革”之國。
目的:鼓舞中國民眾的戰(zhàn)斗士氣;培育中國的國際共同體意識;推動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改革”。
(2)鼓舞了國人的戰(zhàn)斗士氣,肯定了中國的貢獻;體現中美同盟互助關系,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創(chuàng)造條件;形象的變化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其實質是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未能完全反映中國現實,體現了美國對中國想象與認知的局限性。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國度”可得出是一個全民抗戰(zhàn)的英雄國度;根據材料中“將中國塑造成負責任的國際大國”可得出是肩負國際責任的世界大國;根據材料中“為國民政府的‘改革’引入美國的觀念和制度”可得出正在走向以美國為模本的“改革”之國。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中“通過話語力量給予中國人戰(zhàn)斗勇氣”可知鼓舞中國民眾的戰(zhàn)斗士氣;根據材料中“為戰(zhàn)后締造遠東和平培養(yǎng)中國人的大國意識和合作理念”可知培育中國的國際共同體意識;根據材料中“國民政府的‘改革’”可知推動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第(2)問,根據材料中“通過話語力量給予中國人戰(zhàn)斗勇氣”“將中國塑造成負責任的國際大國”可知鼓舞了國人的戰(zhàn)斗士氣,肯定了中國的貢獻;根據材料中“促進中美合作”可知體現中美同盟互助關系,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創(chuàng)造條件;根據材料中“為了實現美國的國家利益,戰(zhàn)爭信息署構建的中國形象經過特殊剪裁”可知形象的變化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其實質是為美國國家利益服務;根據材料中“沒有完全反映中國現實,它體現了美國對中國想象與認知的局限性”可知未能完全反映中國現實,體現了美國對中國想象與認知的局限性。
4.(2019·河北5月大聯考)[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材料 1945年9月19日,在蘇黎世,丘吉爾提出:“勝利者歡欣鼓舞,失敗者絕望沉默,這就是我們聚集在眾多古老國家和民族之中的所有歐洲人的處境,這就是日爾曼人各族在相互殘殺使浩劫蔓延所得到的一切……我們必須建立一個類似歐洲合眾國的組織。只有這樣,千千萬萬辛辛苦苦勞作的人們才能夠重新獲得淳樸的快樂和希望。這個過程并不復雜,所需要的只是億萬男男女女的決心……所以我對你們說:讓歐洲站起來。”丘吉爾設想建立一個“兄弟般的協會”,這個協會由英聯邦、“歐洲聯盟”和美國三個相互關聯的集團組成。英國將發(fā)揮“他們關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的作用……丘吉爾的觀點使他自然而然地當選為在1948年5月7日到10日私下成立的歐洲議會的主席。
——摘編自[英]諾曼·戴維斯《歐洲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丘吉爾設想建立歐洲合眾國的目的。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丘吉爾“歐洲合眾國”構想與今天歐洲聯盟的異同。
答案 (1)恢復和發(fā)展歐洲經濟;加強歐洲合作,提升西歐的國際地位;維護英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
(2)同:都是歐洲一體化的表現,都有利于歐洲地位的提高。異:“歐洲合眾國”由歐洲大陸國構成,與英國領導的英聯邦并列,承認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今天的歐洲聯盟成員國德法是核心國家,對美國世界霸權形成挑戰(zhàn)。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人們才能夠重新獲得淳樸的快樂和希望”可知是恢復和發(fā)展歐洲經濟;根據材料“讓歐洲站起來”可知是加強歐洲合作,提升西歐的國際地位;根據材料“英國將發(fā)揮‘他們關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的作用”可知維護英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第(2)問,同:根據材料“必須建立一個類似歐洲合眾國的組織”“建立一個‘兄弟般的協會’”并結合歐盟的特點可知,二者都是歐洲一體化的表現,都有利于歐洲地位的提高。異:根據材料“這個協會由英聯邦、‘歐洲聯盟’和美國三個相互關聯的集團”并結合所學歐盟的性質,從“歐洲合眾國”與歐盟的成員國組成以及與美國的關系等角度思考回答。
5.(2019·中原名校聯考)[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材料 2018年4月27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板門店舉行會晤。雙方會晤后簽署《板門店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就改善雙邊關系,實現半島無核化與持久和平達成共識。會晤舉行以來,朝韓雙方互動積極,不斷推進會晤共識的落成,為半島局勢緩和創(chuàng)造了良好氛圍。韓國軍方拆除朝鮮軍事分界線附近的對朝擴音廣播設備,朝鮮修改“平壤時間”與韓國統一時區(qū),韓國宣布北部核試驗場將于5月關閉,朝鮮欲邀請麥當勞和特朗普公司赴朝投資……《宣言》明確了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共同目標,雙方宣布,為在年內把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協定轉化為和平協定、構建永久鞏固的和平機制,將積極推動韓朝美三方會談或韓朝美中四方會談?!缎麄鳌烦兄Z,韓朝雙方將全面停止“敵對行為”,加強交流合作,在開城設立南北共同聯絡事務所、舉行離散家屬會面等活動。
——摘編自宗平《朝鮮半島局勢令人關注》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板門店宣言》的主要內容。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板門店宣言》簽署的原因。
答案 (1)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年內把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協定轉化為和平協定;構建永久鞏固的和平機制;韓朝美中四方會談;停止敵對行為,加強合作交流。
(2)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的主題;朝韓雙方的積極會談;大國從中斡旋;國家利益的推動。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明確了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共同目標”“為在年內把朝鮮戰(zhàn)爭停戰(zhàn)協定轉化為和平協定、構建永久鞏固的和平機制”“將積極推動韓朝美三方會談或韓朝美中四方會談”“韓朝雙方將全面停止‘敵對行為’,加強交流合作”歸納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韓國總統文在寅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板門店舉行會晤”“將積極推動韓朝美三方會談或韓朝美中四方會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的主題、朝韓雙方的積極會談、大國從中斡旋、國家利益的推動等方面進行思考。
6.(2019·河北衡水中學四調)[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
材料 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相在歐洲部署中程導彈,導致中導問題出現。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出于推動新思維改革、改善對美關系的政治考慮以及推動核裁軍談判、減輕國家經濟負擔的經濟考慮,對美國作出重大讓步。雙方于1987年12月簽署了《美蘇關于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以下簡稱《中導條約》)。條約規(guī)定將要銷毀的中程導彈數量,蘇聯比美國高出一倍。冷戰(zhàn)結束后,俄羅斯積極推動《中導條約》全球化?!殡S著全球范圍內各國陸基中程導彈力量的持續(xù)提升,美國對俄羅斯推動該條約全球化的提案表示支持?!砻劳苿印吨袑l約》全球化,主要目標在于限制第三國擁有的陸基中程導彈。但是,美俄推動《中導條約》全球化將遭遇一系列阻礙,其前景將十分渺茫。
——據蔣翊民《〈中導條約〉全球化:
動因、路徑與前景》整理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蘇《中導條約》簽署的歷史影響。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導條約》全球化前景渺茫的原因。
答案 (1)影響:緩和了美蘇局勢,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加劇了美蘇之間的力量失衡;加速推動了蘇聯國內的經濟、政治改革;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推動和平與發(fā)展觀念的深入。(任答四點)
(2)原因:各國陸基中程導彈力量的持續(xù)提升,多極化趨勢的加強;美俄推動條約全球化的目的是限制其他國家發(fā)展,維護自身的優(yōu)勢;舊的國際政治秩序的影響;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對世界與地區(qū)和平的威脅。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出于推動新思維改革、改善對美關系的政治考慮以及推動核裁軍談判、減輕國家經濟負擔的經濟考慮,對美國作出重大讓步”“條約規(guī)定將要銷毀的中程導彈數量,蘇聯比美國高出一倍”并結合所學,從緩和了美蘇局勢,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加劇了美蘇之間的力量失衡,加速推動了蘇聯國內的經濟、政治改革,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推動和平與發(fā)展觀念的深入等方面概括。第(2)問,根據材料“伴隨著全球范圍內各國陸基中程導彈力量的持續(xù)提升”“主要目標在于限制第三國擁有的陸基中程導彈”并結合所學,從各國陸基中程導彈力量的持續(xù)提升,多極化趨勢的加強,美俄推動條約全球化的目的是限制其他國家發(fā)展、維護自身的優(yōu)勢,舊的國際政治秩序的影響,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對世界與地區(qū)和平的威脅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