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 專項定時訓練 第二篇 第七單元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doc
-
資源ID:2516506
資源大?。?span id="ei0vlgm" class="font-tahoma">24KB
全文頁數:5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年高考語文 專項定時訓練 第二篇 第七單元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doc
2019年高考語文 專項定時訓練 第二篇 第七單元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1.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范 梈(pēng)
黃落薊①門秋,飄飄在遠游。
不眠聞戍鼓,多病憶歸舟。
甘雨從昏過,繁星達曙流。
鄉(xiāng)逢徐孺子②,萬口③薄南州。
【注】 ①薊: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為周朝時燕國國都。②徐孺子:豫章南昌人,東漢著名經學家,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愿為官而樂于助人,被尊為“南州布衣”和“布衣學者”。③萬口:很多人。
(1)請從景和情的關系的角度,賞析本詩的前兩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歌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和追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運用情景交融(或“烘托”)的表達技巧。黃葉落滿深秋的薊門,寫景;主人公酷似落葉,飄飄遠游,抒情。戍鼓聲聲,寫景;夜不成眠,百年多病,歸心似箭,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景交融,情隨景生。
(2)用典故,“鄉(xiāng)逢徐孺子”指希望自己回鄉(xiāng)后能像徐孺子那樣淡泊明志,為人高潔,美名遠揚,成為一名“高士”??梢姡烊孀拥牡涔释嘎读嗽娙俗非蟾邼嵉那閼?,含蓄蘊藉地表達了主旨。
2.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
[宋]賀鑄
重過閶門①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喜?,露初晞②。舊棲新垅兩依依??沾才P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注】 ①閶門:蘇州西門,詞人舊居。②晞:曬干。此二句化用古樂詩《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下闋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上闋的后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詞句進行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亡妻的濃厚感情和無限思念?!霸喜荩冻鯐劇?,借景抒情,既實寫墳場之雜草萋萋景象,又暗示夫人逝世不久,感嘆人生短暫,以引發(fā)下句“舊棲新垅兩依依”的深情。最后兩句通過細節(jié)來寫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過的床上,聆聽著南窗的夜雨,遙想當年妻子在深夜里為自己補衣的情形,沉痛地表現出了對亡妻患難與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懷念。
(2)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經歷了清霜之后已經樹木凋零,落葉蕭索;而池中原先那對比翼雙飛的白頭鴛鴦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經歷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鴛鴦失伴”為喻,將自己喪偶之痛和老來孤獨之境表現得格外悲涼。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陳與義
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鬢毛隨節(jié)換,盡情燈火向人明。
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又可驚。
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
【注】 ①這首詩寫于北宋滅亡、詩人從洛陽南渡后第二年的除夕。
(1)從這首詩的中間兩聯來看,第二句中的“意”有哪些含義?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評價這首詩“結有神致”,你認為尾聯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曾經遭逢戰(zhàn)亂、亡國南渡的無奈和感傷,漂泊異鄉(xiāng)而眼下暫得歡愉的慰藉和吃驚。
(2)用虛寫的手法,寫自己要在一年之始萬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陽樓,遠看“島煙湖霧”中春天來臨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掃前面情緒的低沉和復雜(糾結),生動地表達了對國運好轉的期盼。
4.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春日獨居
歐陽修
眾喧爭去逐春游,獨靜誰知昧最優(yōu)。
雨霽日長花爛漫,春深睡美夢飄浮。
常憂任重才難了,偶得身閑樂暫偷。
因此益知為郡趣,乞州仍擬乞山州。
(1)這首詩描述了詩人怎樣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這首詩描述了在一個春日晴朗、時日變長、花開爛漫的時節(jié),詩人春睡夢美,過著悠閑的居官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清閑、輕松又快樂的外任生活的喜愛。
(2)對比。首聯“眾喧”與“獨靜”對比,頸聯“憂”與“樂”對比,表現了詩人的獨特追求。
5.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木蘭花
李商隱
洞庭波冷曉侵云,日日征帆送遠人。
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①是此花身。
【注】 ①元:原來。
(1)請賞析“洞庭波冷曉侵云”中“侵”字的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說,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自身漂泊之感,這該如何理解?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侵,原指侵入、漸進。清晨,洞庭湖清冷的水波、粼粼寒意直逼云霄。一個“侵”字,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洞庭波以強健的生命,生動形象地渲染出洞庭湖送別的蕭瑟、冷清的氛圍。
(2)詩人幾度在木蘭舟中望人遠行,卻不知道自身其實也像是木蘭花樹斫成的一葉孤舟,已成天涯漂泊之客。詩人以船為喻,借物抒情,抒發(fā)了身如孤舟漂泊天涯的惆悵感傷之情。
6.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帳 夜①
吳兆騫
穹帳連山②落月斜,夢回孤客尚天涯。
雁飛白蘋年年雪,人老黃榆夜夜笳。
驛路幾通南國使,風云不斷北庭③沙。
春衣少婦空相寄,五月邊城未著花。
【注】 ①詩人因科場案而流放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二十余年,此詩約作于抵寧古塔三年之時。②連山:就著山勢。③北庭:漢時北匈奴所居之地,這里指詩人所居之地。)
(1)詩歌的頷聯是從哪些角度描寫邊地景物的?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人在尾聯中為什么說“空相寄”?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動靜角度,“雁飛”是動景,“白雪”是靜景,動靜結合,寫出了邊地特有的景象。②視聽角度,“雁飛”“白草”“雪”“黃榆”是目中所見,“笳”聲是耳中所聞,調動視覺聽覺,給人身臨其境之感。③色彩角度,“白”“黃”的色彩點染,寫出了邊地景色的單調。
(2)原因:妻子即便寄來了春裝,但邊地五月仍然不見春意,“春衣”無法穿在身上。表達了詩人身處苦寒邊地的憂愁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