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3部分 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 第三單元 種群和群落 課時檢測(三十三)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doc
-
資源ID:2539396
資源大小:208.50KB
全文頁數:7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3部分 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 第三單元 種群和群落 課時檢測(三十三)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doc
2019年高考生物一輪復習 第3部分 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 第三單元 種群和群落 課時檢測(三十三)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
一、選擇題
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對種群數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某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比例相當
B.二孩政策使我國人口的出生率上升
C.水稻均勻地分布在農田中
D.某市男性公民與女性公民的比例為1.5∶1
解析:選C A項反映的是年齡組成,屬于種群數量特征;B項反映的是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屬于種群數量特征;C項反映的是種群的空間特征;D項反映的是性別比例,屬于種群數量特征。
2.下列關于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依據種群年齡組成可預測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關系
B.當種群數量為K/2時,種群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
C.比較三種年齡組成類型的種群,穩(wěn)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解析:選A 種群的年齡組成有增長型、穩(wěn)定型和衰退型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關系依次為大于、等于和小于;種群數量為K/2時,種群數量的增長速率最快,此時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
3.關于下面概念圖中序號所代表的含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序號1代表種群密度
B.序號4、5可分別代表遷入率、遷出率
C.序號2、3可分別代表死亡率、出生率
D.序號6、7依次代表年齡組成、性別比例
解析:選C 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直接受到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等的影響。年齡組成可以通過影響出生率與死亡率來間接影響種群的數量,性別比例只能通過影響出生率來間接影響種群的數量,故序號2代表出生率,序號3代表死亡率。
4.(xx全國卷Ⅲ)某陸生植物種群的個體數量較少,若用樣方法調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將樣方內的個體進行標記后再計數
B.進行隨機取樣,適當擴大樣方的面積
C.采用等距取樣法,適當減少樣方數量
D.采用五點取樣法,適當縮小樣方面積
解析:選B 根據題干信息“某陸生植物種群的個體數量較少”,在用樣方法調查時,選取的樣方過小,可能導致收集到的數據較少,偶然性較大,因此需要適當擴大樣方的面積或者增加樣方的數量,C、D項不合理,B項合理。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不需要對樣方內的個體進行標記,A項不合理。
5.生態(tài)學家高斯在0.5 mL培養(yǎng)液中放入5個大草履蟲,每隔24 h統(tǒng)計一次大草履蟲的數量,經反復實驗得出如圖所示結果。數據顯示,第5天以后其數量維持在375個左右(即K值)。下列有關K值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不同的種群在相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K值相同或相似
B.該實驗得到的K值僅適用于大草履蟲在該培養(yǎng)條件下
C.K值是指在環(huán)境不受破壞時,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D.滅鼠的有效辦法是既殺死老鼠,又采取措施降低K值
解析:選A 不同的種群在相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其K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錯誤;大草履蟲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其K值大小一般不同,因此,圖示只能反映在題中實驗條件下K值的大小,B正確;K值是指一定的環(huán)境下所能容納的種群數量的最大值,C正確;滅鼠的有效辦法是既殺死老鼠,又采取各種措施降低其K值,D正確。
6.(xx唐山模擬)某同學為了調查某區(qū)域內麻雀和黃鸝的種群密度,在該區(qū)域內隨機設置了若干捕鳥網。捕獲結果統(tǒng)計如下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捕獲總鳥數
麻雀
黃鸝
第一次捕捉
100
46(標記后
放生)
43(標記后
放生)
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
標記)
36(其中9只
標記)
A.為了結果的可靠性,標記物對標記對象的生理習性不能有影響
B.該區(qū)域麻雀大約有322只,黃鸝大約有172只
C.該區(qū)域所有的麻雀和黃鸝分別構成一個種群
D.由于標記的個體被再次捕獲的概率下降,所以計算的結果應偏小
解析:選D 標志重捕法中的相關計算:進行調查的某區(qū)域內的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的某種生物的數量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物的數量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物的標記個體數量。由于標記的個體被再次捕獲的概率下降,所以計算的結果應偏大。
7.下列關于“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實驗的操作敘述,正確的是( )
A.從試管吸出培養(yǎng)液之前應靜置一段時間
B.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計數四條邊上的菌數
C.當一個小方格中酵母菌數目較多時應適當稀釋
D.將培養(yǎng)液滴到計數室中蓋上蓋玻片后鏡檢
解析:選C 從試管中吸取培養(yǎng)液之前應將試管振蕩,以使酵母菌混合均勻,減小實驗誤差;計數時,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應計數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菌數;當一個小方格中酵母菌數目過多時,無法計數,應適當稀釋;操作過程中,應先蓋上蓋玻片,然后在蓋玻片邊緣滴培養(yǎng)液,讓培養(yǎng)液自行滲入計數室。
8.(xx肇慶模擬)如圖為某種群數量增長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第1階段種群數量緩慢增長
B.第2階段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
C.該種群K值為K1
D.第4階段后,種群數量也可能迅速減少
解析:選C 由曲線斜率和基數可知,第1階段種群數量緩慢增長;第2階段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辉摲N群K值為K2;第4階段后,由于種內斗爭加劇,天敵增多等因素,種群數量可能迅速減少。
9.(xx浙江溫州測試)在一段時間內,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甲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乙種群的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t1~t2,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乙種群
B.t2時,甲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最大
C.t2~t3,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
D.t4之后,乙種群的數量將無限增長
解析:選C 圖示為甲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和乙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無法比較二者增長速率的大小,A錯誤;t2時,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種群數量處于環(huán)境容納量的一半,B錯誤;t2~t3,甲種群的數量仍在增多,其年齡結構為增長型,C正確;由于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當種群數量增大時,種內斗爭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動物的數量也增加,使種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當死亡率增加到與出生率相等時,種群的增長停止,D錯誤。
10.(xx湖南十三校聯考)如圖表示甲、乙、丙三個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乙、丙三個種群的數量增長方式均為“S”型增長
B.引起種群乙變?yōu)榍€丙所示情況的原因可能是乙種群遷入了大量同種個體
C.影響曲線ab段波動的自然因素有: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
D.曲線甲可用于表示封閉環(huán)境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
解析:選B 由圖可知甲、乙、丙三個種群的數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符合“S”型曲線,A正確;如果乙種群遷入了大量的同種個體,種內斗爭加劇,不會引起種群乙變?yōu)榍€丙所示情況,B錯誤;影響曲線ab段波動的自然因素有: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C正確;封閉環(huán)境中酵母菌種群數量先增加后減少,D正確。
11.(xx海南五校模擬)某入侵害蟲在植物A和植物B上的種群數量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害蟲的種群數量呈“J”型曲線增長
B.該害蟲的種群數量變化受外部因素的影響
C.該害蟲的種內競爭會改變環(huán)境容納量的大小
D.該害蟲的入侵改變了植物A和植物B的種間關系
解析:選B 從題圖可以看出該害蟲的種群數量在一定范圍內上下波動,不呈“J”型曲線增長,A錯誤;從題圖可以看出該害蟲的種群數量變化與季節(jié)有關,且受食物(植物A和植物B)的影響,B正確;環(huán)境容納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環(huán)境條件,該害蟲的種內競爭會影響種群數量變化,但不會改變環(huán)境容納量的大小,C錯誤;由題干信息不能得出D項結論,D錯誤。
12.如圖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種群數量的變化(K0表示野兔種群在無天敵進入時的環(huán)境容納量),在某時間點天敵入侵,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O→b時段種群數量增長較快,野兔的出生率最大
B.d點種群數量下降,則天敵入侵的時間點最可能是該點
C.若性別比例調查結果為雌/雄>1,該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種群數量增長
D.在捕食壓力下,野兔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將在K1~K3之間
解析:選C O→b時段,種群數量增長較快,說明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較大,但無法判斷出生率是否最大;d點時種群數量開始減少且之后環(huán)境容納量降低,說明阻力在d點之前已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d點之前天敵已入侵;雌兔的數量多于雄兔,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出生率,有利于種群數量的增加;天敵入侵一段時間后,野兔的種群數量在K2~K3之間波動,因此有捕食壓力時,野兔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在K2~K3之間。
二、非選擇題
13.(xx全國卷Ⅱ)林場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種山鼠的危害。通常,對于鼠害較為嚴重的林場,僅在林場的局部區(qū)域(苗圃)進行藥物滅鼠,對鼠害的控制很難持久有效?;卮鹣铝袉栴}:
(1)在資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條件下,山鼠種群的增長曲線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進行了藥物滅鼠后,如果出現種群數量下降,除了考慮藥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這一因素外,還應考慮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論上,除藥物滅鼠外還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敵。天敵和山鼠之間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
(4)通常,種群具有個體所沒有的特征,如種群密度、年齡結構等。那么,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資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條件下,山鼠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2)僅在林場的局部區(qū)域(苗圃)進行藥物滅鼠后,如果出現種群數量下降,除了考慮藥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這一因素外,還應考慮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種群中個體的遷出。(3)引入天敵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天敵以山鼠為食,天敵和山鼠的種間關系為捕食。(4)種群的年齡結構是指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種群中個體的遷出 (3)捕食 (4)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在種群中所占的比例
14.(xx貴州畢節(jié)一模)某研究小組在進行“探究培養(yǎng)液中某種細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實驗時,同一實驗條件下分別在甲、乙、丙、丁四支試管中進行培養(yǎng)(見表),并每隔一定時間抽樣統(tǒng)計一次細菌數目,發(fā)現各試管內細菌數目先持續(xù)增加,一定時間后,各試管中細菌數目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維持在各自的一定數量左右。請回答下列問題:
試管編號
甲
乙
丙
丁
培養(yǎng)液體積(mL)
10
5
10
5
起始細菌數(103個)
10
10
5
5
(1)對研究過程獲得的甲~丁試管的數據進行處理,以________為橫坐標,________為縱坐標,繪出的曲線為________型增長曲線。
(2)“一定時間后,各試管中細菌數目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維持在各自的一定數量左右”,這里的“數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試管甲和試管丙相比,______________(填“試管甲”或“試管丙”)內的種群先達到該“數量”。試管丙和試管丁相比,試管丙內的該“數量”值相對要________(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持續(xù)給試管丙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及其他適宜條件,其內的細菌每20分鐘繁殖一代,3小時后,該試管中細菌數量用數學模型可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種群數量增長曲線是以時間為橫軸,個體數量為縱軸繪制而成的;根據題干信息可知,表中數據繪出的曲線為“S”型增長曲線。(2)“一定時間后,各試管中細菌數目不再增加,且以后基本維持在各自的一定數量左右”,這里的“數量”是指環(huán)境容納量(或K值,或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與試管丙相比,試管甲中細菌的起始數目多,因此其內的種群先達到K值。試管丙與試管丁相比,兩者的起始細菌數目相同,但試管丙的培養(yǎng)液更多(培養(yǎng)液體積比試管丁大),營養(yǎng)更豐富,生存空間更大,因此K值更大。(3)細菌每20分鐘繁殖一代,則3小時共繁殖9代,試管丙中細菌數量用數學模型可表示為:N9=(5103)29個。
答案:(1)時間 細菌數量 S (2)環(huán)境容納量(或K值,或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 試管甲 大 兩者的起始細菌數目相同,試管丙的培養(yǎng)液更多(培養(yǎng)液體積比試管丁大),營養(yǎng)更豐富,生存空間更大 (3)N9=(5103)29個
15.(xx天津質檢)下圖表示某種群數量變化可能的四種情況(“J”型、Ⅰ、Ⅱ、Ⅲ),其中a點表示外界因素的變化。請據圖回答問題:
(1)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________。若圖示種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長,N0為種群起始數量,t年后該種群數量可表示為Nt=________。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環(huán)境阻力,可引起該種群的____________發(fā)生改變,進而導致物種進化。
(2)若圖示物種為長江流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最高營養(yǎng)級生物之一的野生揚子鱷,當a點后的變化曲線為Ⅱ、且種群數量為K2時,對該物種最有效的保護措施是____________。
(3)若圖示種群為東亞飛蝗,應控制其種群數量為______(填“K1”“K2”或“0”),以利于維持該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
解析:(1)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若圖示種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長,N0為種群起始數量,t年后該種群數量可表示為N0λt。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環(huán)境阻力即自然選擇,可使該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進而導致物種進化。(2)當a點后的變化曲線為Ⅱ且種群數量為K2時,說明該物種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要建立自然保護區(qū)對該物種進行保護。就地保護是最有效的保護措施。(3)東亞飛蝗可破壞生產者,為維持該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應控制其種群數量為K2。
答案:(1)種群密度 N0λt 基因頻率 (2)就地保護(或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3)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