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詠物詩四首》教案 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doc
-
資源ID:2612628
資源大小:46KB
全文頁數:4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高中語文《詠物詩四首》教案 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詠物詩四首》教案 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
章節(jié)
名稱
高中語文選修1《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第二單元第11課《詠物詩四首》
教
學
設
想
詠物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較常見的一個詩歌類型,學習鑒賞詠物詩,對于奠定鑒賞詩歌的能力有很好的幫助。在高一階段,在進行唐詩宋詞元曲的選修課學習時,指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鑒賞詩歌是必要的。而詠物詩的鑒賞,從詩句的語言中抓住所詠之物的特點,結合作者寫作本詩的背景,將其兩者相似點加以聯(lián)系,感悟出作者通過詩歌要表達的情志。學生通過方法的掌握,學會鑒賞詠物詩,為詩歌鑒賞奠定基礎。
計劃學時
1課時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已經有鑒賞詩歌的一些基礎,能讀懂一些較為簡單的詩歌,但對涵義豐富的詠物詩則相對較難鑒賞,需要既借助寫作背景,又要從字詞理解上領悟作者表達的情志。因此,在學習鑒賞詠物詩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方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過程與方法:嘗試用三步法鑒賞詠物詩。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學生學習目標
1、能識別詠物詩
2、學習并運用詠物詩鑒賞三步法
3、能理解《子規(guī)》和《葡萄》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在課堂上寫出作者表達的情志
4、從詠物詩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fā)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教學重點
嘗試用三步法鑒賞詠物詩;理解兩首詠物詩豐富的意蘊
教學難點
熟練運用三步法鑒賞詠物詩
解
決
措
施
1用學生學過的《石灰吟》回顧詠物詩、然后通過教師引導學習詠物詩鑒賞、最后自己學習運用
2用較為簡潔的語言描述三步法,闡釋三步法形成的原因,使學生能輕松操作三步法,再通過練習加以鞏固。
3在課堂上,通過配樂朗誦、教師朗誦和圖片及其音樂背景的渲染,給學生一個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會鑒賞詠物詩。
教學媒體
1《石灰吟》朗誦錄音、背景音樂 2教學課件 3投影儀
教
學
過
程
一、識詠物詩——吟唱中的情意
1、導入——詠物詩概念
王安石說:“古人觀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蔽覀兊南容?,把萬物當作了詠唱的對象,以物為詠唱對象的詩歌,我們可以稱為詠物詩。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么是詠物詩。
詠物詩:以客觀事物為描寫對象,或細致地刻畫它的色彩與形態(tài),或借以抒懷興感的詩作。
2、詠物詩佳作回顧
初中我們已經學過了詠物詩,我們來看看曾經學過的一首詠物詩《石灰吟》。我們回顧一下,《石灰吟》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配樂朗誦《石灰吟》)
設計意圖:用王安石的話引入,直接以概念的形式向學生展現(xiàn)什么是詠物詩。然后通過學生學過的《石灰吟》,引導學生感悟詠物詩中寄托著作者的情志。用簡短的配樂朗誦給學生創(chuàng)造點詩歌的氛圍。
二、鑒賞詠物詩——子規(guī)的不滿
(嘗試品讀詠物詩《子規(guī)》(顧況),總結詠物詩鑒賞方法)
1、誦讀詩歌,找出《子規(guī)》詩中表現(xiàn)子規(guī)特征的詞語?(展示子規(guī)鳥的圖片)
2、作者說如果世上的冤魂都化為杜鵑,那杜鵑還有棲息之地嗎?為什么?
3、聯(lián)系詩人經歷、社會環(huán)境,說說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書寫形式:這首詩通過 ,抒發(fā)了作者 。
(簡介:顧況(725—814),字逋翁,唐代詩人。曾因作詩嘲諷權貴,貶為饒州司戶。顧況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其詩多以揭露現(xiàn)實黑暗為主 。)
明確:這首詩通過詠子規(guī)積冤啼血,抒發(fā)了作者對歷代遭受苦難、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不滿。
4、方法總結
(1)、分析物象的特征;
(2)、抓住“物”與“人” 的相似點;
(3)、聯(lián)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huán)境,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然認識并接受詠物詩鑒賞三步法,清楚怎么操作三步法。而鑒賞詠物詩的三步法,第一步從詩句的語言中找尋所詠之物的特征,然后結合作者寫作背景,通過有媒介的聯(lián)系而找尋物與人的相似點,最后用“通過 ,表達了 ”這樣的形式,能寫出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
三、運用三步法——葡萄的渴望
(小組合作探究,根據詠物詩鑒賞三步法賞析《葡萄》,最后投影學生對情志的感悟)
1、詩人描繪了葡萄怎樣的特征?
2、本詩中“物”(葡萄)與人的相似點是什么?
3、聯(lián)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huán)境,揣摩詩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書寫形式:這首詩通過 ,抒發(fā)了作者 。
(背景:這首詩是詩人寫給好朋友張署的。詩人于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貶陽山縣,當時張署也被貶。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詩人在旅途中寫下此詩與朋友共勉。)
明確:這首詩通過描繪葡萄生長狀態(tài)和需要人多加呵護培育,表達自己仕途困頓,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解釋讓學生學習自己操作詠物詩鑒賞三步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葡萄》的鑒賞,體會作者在詩中蘊含的情志。
四、課堂小結——物象皆有情
1、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寫對象。作者塑造物象是為了言志、言情、言心聲。這與中國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
2、口述詠物詩鑒賞三步法。
五、作業(yè)布置——鞏固三步法
閱讀《賞牡丹》和《小松》,用詠物詩鑒賞三步法鑒賞,寫出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設計意圖:第11課《詠物詩四首》共四首詩,前兩首較為難,而后兩首較為簡單,讓學生在本節(jié)課學習的基礎上,學習用三步法鑒賞另外兩首詩,對詠物詩三步法加以鞏固。
板
書
設
計
方法:物——人——志(托物言志)
《子規(guī)》:啼血——化——同情、不滿
《葡萄》:支離——倒、扶——扶持、幫助
作者情志:通過 ,表達了 。
教
學
反
思
1、從課堂反應反思
在上這節(jié)課時,學生會三步法的掌握還是很快的,也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晰表達出來。而從詩句中找尋所詠之物的特征時,學生也能找出;在說物與人的相似處時,學生也能通過背景聯(lián)想兩者的相似點;但在讓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作者的情志時,學生還是不能象教師預想的那樣寫出。這主要是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寫的習慣不夠好,總是依賴老師的講,認為領會就行了,而導致課堂上寫的時候寫不出來。
2、從教學目標反思
三個教學目標從三個緯度描述學會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應達到的程度,從有效性角度看,本節(jié)課目標較為明確、集中,沒有游離在目標之外的多余環(huán)節(jié)。所提供的鑒賞方法也顯得操作性很強,學生比較好掌握并應用。
3、從教學效果反思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什么是詠物詩有個很明確的認識。對怎樣鑒賞詠物詩,也有了一個操作性很強的方法。對詠物詩中或顯或隱表達著作者的情志,也有了較深的印象。但對用明確的語言寫出作者所表達的情志,還有待進一步的引導和訓練。
4、從詩歌鑒賞反思
詩歌鑒賞,說到底是對詩人情感的再體驗,因此學習詩歌、鑒賞詩歌一定要有一個恰當的環(huán)境,而這個環(huán)境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于學習詩歌、鑒賞詩歌的氛圍,師生在這個氛圍下對詩歌加以欣賞,再創(chuàng)造地體驗。教師必須跟學生一起作為欣賞者,教師不單單是課堂內容的引導者。而氛圍的創(chuàng)設和欣賞者的角色參與,都需要教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