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3.2 地球表面形態(tài) 湘教版.doc
-
資源ID:2641574
資源大?。?span id="bdottk0" class="font-tahoma">728.50KB
全文頁數(shù):8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3.2 地球表面形態(tài) 湘教版.doc
2019年高考地理大一輪復習 3.2 地球表面形態(tài) 湘教版
一、 選擇題
讀我國某局部地區(qū)地層剖面圖,分析回答1~2題。
1.圖示地區(qū)出露地表的各巖層的新老關(guān)系為 ( )。
A.自西向東由老到新
B.自東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兩側(cè)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2.圖中長腰山是 ( )。
A.沿頂部裂隙侵蝕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堅實抗侵蝕而成的向斜山
C.因頂部堅實抗侵蝕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蝕而成的向斜山
解析 第1題,圖中出露地表的各巖層中,A處巖層最老,故自A向B,巖層越來越新。
第2題,由長腰山所處的地層剖面可以看出其巖層是向下凹陷的,應為向斜構(gòu)造,此處
地形是向斜成山,故B項正確。
答案 1.D 2.B
我國1 000多年前的古文字留下這樣的記載:古人把財寶藏于“右岸,自飛瀑右行八百步”(注:這里的八百步相當于現(xiàn)在1 108米。據(jù)《孫子算經(jīng)》)。經(jīng)現(xiàn)代考證該地巖石為比較容易被侵蝕的砂巖組成。下圖為目前該瀑布位置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
3.圖示區(qū)域地勢( )
A.東南高、西北低 B.西北高、東南低
C.東北高、西南低 D.西南高、東北低
4.寶藏最可能埋藏的地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3題,由圖示河流的支干流組合形態(tài),可知河流由西北流向東南,故該區(qū)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第4題,圖示地區(qū)巖石為易被侵蝕的砂巖,在河流的侵蝕下,瀑布會向河流上游移動。圖中顯示的是目前瀑布的位置,藏寶地點應為原來瀑布所在地點右行八百步,故④地為藏寶地點。
答案 3.B
4.D
右圖為目前世界主要板塊接觸關(guān)系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
5.圖中太平洋里的兩大群島都是( )。
A.火山島
B.沖積島
C.板塊擠壓形成的
D.內(nèi)力作用形成的
解析 夏威夷群島是海底火山噴發(fā)堆積
而成,日本群島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隆起形成,兩群島都是內(nèi)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 D
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圖中包含了六大板塊
B.板塊的交界處都是消亡邊界
C.最深處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大洋板塊剛好和大洋邊界吻合
解析 圖中有三處大洋中脊,為板塊的生長邊界,還有三處板塊碰撞擠壓的消亡邊界,
共包含了六大板塊。
答案 A
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構(gòu)造示意圖。讀圖完成7~8題。
7.有關(guān)圖示地區(qū)地質(zhì)、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地質(zhì)構(gòu)造為褶皺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間有斷層
8.受侵蝕作用影響最強的地區(qū)及其作用,對應正確的是 ( )。
A.甲—風力侵蝕 B.乙—流水侵蝕
C.丙—冰川侵蝕 D.丁—人類活動
答案 7.A 8.B
讀“某地地質(zhì)地貌示意圖”,回答9~10題。
9.圖中巖石和地貌形態(tài)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10.該類地貌發(fā)育典型的山區(qū)( )
A.風蝕現(xiàn)象顯著 B.巖石類型是花崗巖
C.土層較薄,土壤貧瘠 D.地表水豐富,地下水貧乏
解析 第9題,圖中有落水洞、溶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對各地貌形態(tài),圖例分別作了說明。它們形成的先后順序是:可溶性巖石最先形成,然后地表水沿巖石裂隙溶蝕巖石,產(chǎn)生洞穴;由于溶蝕由表及里,上層洞穴形成的時間早于下層,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酸氫鈣的水從洞頂?shù)温?,產(chǎn)生碳酸鈣沉淀,形成石鐘乳、石筍等。圖中的序號按形成先后排列為:④①③或④①②(③和②不能確定先后順序)。第10題,喀斯特地貌區(qū)降水豐富,以水蝕作用為主,巖石多是可溶性的石灰?guī)r,由于多溶洞,地下水豐富,地表水缺乏??λ固氐孛参挥谑?guī)r山區(qū),水蝕作用強烈,水土流失嚴重,所以土層較薄,土壤貧瘠。
答案 9.D
10.C
11.下圖示意我國某地形區(qū)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讀圖,造成該地形區(qū)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質(zhì)作用分別為 ( )。
A.流水、沉積作用 B.流水、侵蝕作用
C.風力、沉積作用 D.風力、侵蝕作用
解析 根據(jù)圖示區(qū)域的海拔及河湖廣布特點,該區(qū)域應位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從地
形剖面圖上看,該地形區(qū)的河流是地上河,應為河流的中、下游。在河流的中、下游,
河道變寬,水流變緩,泥沙沉積,長年累月形成“地上河”。
答案 A
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地貌示意圖。讀圖回答12~13題。
①上層洞穴 ②下層洞穴?、凼娙?、石筍?、軒r石
12.圖中巖石和地貌形態(tài)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13.該類地貌發(fā)育典型的山區(qū) ( )。
A.風蝕現(xiàn)象顯著
B.巖石類型是花崗巖
C.土層較薄,土壤貧瘠
D.地表水豐富,地下水貧乏
解析 第12題,圖中有落水洞、溶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對各地貌形態(tài),圖例分別作了
說明。它們形成的先后順序是:可溶性巖石最先形成,然后地表水沿巖石裂隙溶蝕巖石,
產(chǎn)生洞穴;由于溶蝕由表及里,上層洞穴形成的時間早于下層,溶洞形成之后,含有碳
酸氫鈣的水從洞頂?shù)温?,產(chǎn)生碳酸鈣沉淀,形成石鐘乳、石筍等。圖中的序號按形成先
后排列為:④①③或④①②(③和②不能確定先后順序)。第13題,喀斯特地貌區(qū)降水豐
富,以水蝕作用為主,巖石多是可溶性的石灰?guī)r,由于多溶洞,地下水豐富,地表水缺
乏。喀斯特地貌位于石灰?guī)r山區(qū),水蝕作用強烈,水土流失嚴重,所以土層較薄,土壤
貧瘠。
答案 12.D 13.C
下圖為我國北方某區(qū)域地貌景觀和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14~15題。
14.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
①甲處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質(zhì)量?、谝姨幮藿ㄗo坡堤,防止岸坡侵蝕?、郾幮藿ㄌ萏?,
增加耕地面積?、芏√幮藿〒跬翂危瑪r截泥沙以淤地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5.圖中Ⅰ、Ⅱ、Ⅲ、Ⅳ處主要由內(nèi)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解析 第14題,甲地位于山前緩坡處,在該處平整土地,可提高土地質(zhì)量,有利于農(nóng)業(yè)
生產(chǎn),故①正確;乙處位于北半球河流左岸并且是凸岸,為河流的沉積岸,護坡堤應該
建在河流的侵蝕岸,故②錯誤;丙地位于山脊處,坡度大,不宜修建水平梯田,故③錯誤;丁地位于溝谷口處,在此修建擋土壩,會起到攔截溝谷中河流帶來的泥沙、淤泥的
作用,故④正確。第15題,圖中顯示,Ⅰ、Ⅲ處分布著深厚的沉積巖,是外力沉積作用
形成的;Ⅱ處是斷層,Ⅳ處是巖漿活動形成的巖漿巖,可見Ⅱ和Ⅳ處都是內(nèi)力作用形成、
的,故D項正確。
答案 14.A 15.D
二、綜合題
16.某大學地理系科考隊暑假期間對圖示地區(qū)進行了地質(zhì)、地貌等野外考察。據(jù)此完成下列問題。
(1)出發(fā)前老師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別是A區(qū)域常常發(fā)生火山噴發(fā)、地震等、
地質(zhì)災害”,請你幫助解釋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學們發(fā)現(xiàn)廬山地質(zhì)構(gòu)造與圖中C地非常相似,簡述其成因。
(3)當同學們到達B山山麓地帶休息時,發(fā)現(xiàn)B山山勢高聳,請說出B處地貌形態(tài)形成
的原因。
答案 (1)位于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的碰撞邊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2)位于斷層相對上升的一側(cè)。
(3)向斜槽部受擠壓,物質(zhì)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17.下列為我國不同地區(qū)的地貌示意圖,其中丙圖景觀常見于我國西北地區(qū),戊圖是我國西南某地的地質(zhì)構(gòu)造和等高線圖(單位:米),以及沿NM線的部分地質(zhì)剖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地貌名稱: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
(2)根據(jù)巖層彎曲特征和等高線數(shù)值變化,判斷戊地的地形及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地質(zhì)考察隊在該地區(qū)找到了有色金屬礦床和石芽、石筍、石柱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你認為有色金屬礦床和喀斯特地貌應分別分布于A、B、C三地中的哪一地?并說明判
斷理由。
(3)某同學認為甲、乙、丙、丁、戊五幅圖從地貌成因來看可以分為兩大類,應如何分類,
并說出你的理由。
(4)下列關(guān)于甲、乙、丙、丁、戊五幅圖所示地形對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是(多
選) ( )。
A.一般來說,甲地形區(qū)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成為人類的聚居地
B.乙地形 區(qū)聚落往往形成明顯的條帶狀,蜿蜒分布于山前
C.丙地所在氣候區(qū),鄉(xiāng)村聚落多為散居、流動性村落
D.丁地形區(qū)具有天然的洼陷,適宜建設(shè)大型水庫或者輸水通道
E.戊地形區(qū)應在本地大力發(fā)展水泥加工業(yè),提高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從而不斷提高人民的
生活質(zhì)量
答案 (1)河口三角洲 沖積扇 沙丘 谷地
(2)山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成為山嶺 有色金屬礦床應位于C
地,有色金屬礦的形成與巖漿活動相關(guān);喀斯特地貌應位于A地,因為石灰?guī)r是可溶性
巖石。
(3)甲、乙、丙一類,丁、戊一類 甲、乙、丙的地貌形成以外力作用為主,丁、戊的地
貌形成以內(nèi)力作用為主。
(4)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