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下冊 同步檢測試題3《海岸與海底地形》(全國通用).doc
-
資源ID:2789383
資源大小:131KB
全文頁數(shù):5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rèn)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diǎn)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yù)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biāo)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下冊 同步檢測試題3《海岸與海底地形》(全國通用).doc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下冊 同步檢測試題3《海岸與海底地形》(全國通用)
一、單項(xiàng)選擇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讀“某大陸海岸變遷示意圖”,完成1~2題。
1.引起海岸變遷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 B.流水 C.風(fēng) D.冰川
1.答案:B 15~20世紀(jì),由于河流的沉積作用,陸地不斷向海洋延伸。
2.圖中海岸地帶不能見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海灘 C.沙丘 D.沙堤
2.答案:C 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態(tài)。圖中河流眾多,是濕潤地區(qū),不可能見到沙丘,但由于流水和海浪的作用,可見三角洲、海灘和沙堤。
3.陸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強(qiáng)烈的地區(qū)是
A.大陸架 B.海岸帶 C.大陸坡 D.洋盆
3.答案:B 海岸帶是陸地和海洋相互交接、相互作用最強(qiáng)烈的地帶。
4.圖示海岸類型為
A.基巖海岸
B.生物海岸
C.淤泥海岸
D.三角洲海岸
4.答案:A 基巖海岸在海浪侵蝕和巖石崩塌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海蝕地貌。
某種地質(zhì)作用形成的海岸景觀呈現(xiàn)出“海岸線曲折,多峽灣與島嶼,海灣常深入內(nèi)陸且兩岸陡峻”的特點(diǎn)。據(jù)此完成5~7題。
5.該海岸地帶最可能出現(xiàn)哪一種經(jīng)濟(jì)活動
A.農(nóng)業(yè) B.牧業(yè) C.漁業(yè) D.鹽業(yè)
6.下列哪個(gè)地區(qū)的海岸,可見到該種景觀A.中國東部 B.澳大利亞南部
C.挪威西部 D.智利中部
7.形成該種海岸的地質(zhì)作用和北美洲哪一項(xiàng)自然地理特征有關(guān)
A.疆域廣闊,氣候差異大 B.河川呈放射狀,源遠(yuǎn)流長
C.東西兩大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 D.中央大平原北部湖泊眾多
5.答案:C
6.答案:C 材料中說的海岸是峽灣,以挪威西海岸最典型。
7.答案:D 峽灣海岸是冰川的侵蝕作用形成的。北美中央大平原上的湖泊多是冰川的侵蝕作用形成的。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點(diǎn),人們針對不同海岸的特點(diǎn),進(jìn)行合理的利用。結(jié)合所學(xué)知識完成8~11題。
8.目前,“陽光海灘”風(fēng)靡全球,是人們進(jìn)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場所,這種海岸屬于
A.基巖海岸 B.砂質(zhì)海岸
C.淤泥質(zhì)海岸 D.生物海岸
9.下列海岸類型最適合開辟鹽場的是
A.淤泥質(zhì)海岸 B.砂質(zhì)海岸
C.珊瑚礁海岸 D.基巖海岸
10.下列海岸類型中多優(yōu)良港址的是
A.基巖海岸 B.淤泥質(zhì)海岸
C.生物海岸 D.砂質(zhì)海岸
11.形成淤泥質(zhì)海岸的主要地質(zhì)作用是
A.侵蝕作用 B.搬運(yùn)作用 C.沉積作用 D.變質(zhì)作用
8.答案:B 砂質(zhì)海岸寬闊平坦,多是天然的海濱浴場。
9.答案:A 淤泥質(zhì)海岸以淤泥為主,海岸帶寬度大,坡度小,海岸線平直,適宜曬鹽。
10.答案:A 基巖海岸海水深度較大,泥沙沉積作用較弱,適合建港。
11.答案:C
12.此景觀在我國多分布于
A.渤海沿岸 B.黃海沿岸 C.東海沿岸 D.南海沿岸
12.答案:D 此海岸是紅樹林海岸,我國南海海岸有分布。
讀“沿南回歸線所作的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完成13~14題。
13.在六大板塊的范圍內(nèi),圖中占了
A.3個(gè) B.4個(gè)
C.5個(gè) D.6個(gè)
14.圖中屬于板塊消亡邊界的有幾處
A.2處 B.3處
C.4處 D.5處
13.答案:C 板塊構(gòu)造學(xué)說認(rèn)為,全球巖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塊。板塊的邊界是海嶺和海溝。圖示是沿南回歸線所作的地質(zhì)剖面圖,圖中湯加海溝到東太平洋隆起之間是太平洋板塊,東太平洋隆起到南美洲西側(cè)的海溝是南極洲板塊,南美大陸到大西洋中脊是美洲板塊,大西洋中脊到印度洋中脊是非洲板塊,印度洋中脊到湯加海溝是印度洋板塊。
14.答案:A 圖中海溝處是板塊的消亡邊界,大洋中脊是板塊的生長邊界。
讀圖,完成15~16題。
15.國家首都A是
A.新德里 B.馬尼拉 C.雅加達(dá) D.堪培拉
16.答案:B處的海底地形是
A.山嶺 B.山谷 C.海嶺 D.海溝
15.答案:B 120E~125E,10N~15N的范圍是亞洲東南部、西太平洋海域。
16.答案:D B處海域深,是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撞形成的海溝。
下圖“示意某地區(qū)的地貌類型”。讀圖,完成17~18題。
17.適宜發(fā)展海水養(yǎng)殖業(yè)的地區(qū)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8.若在甲、乙兩地新建居民點(diǎn),則甲地應(yīng)特別注意防范
A.地震破壞 B.滑坡 C.海潮侵襲 D.暴雨
17.答案:D 海水養(yǎng)殖業(yè)主要在沿海水域較淺的地區(qū)。
18.答案:C 甲地位于沿海平原,地勢低平,容易受到海潮侵襲。
讀“某板塊邊界處地震震源深度示意圖”,結(jié)合所學(xué)知識完成19~20題。
19.此板塊邊界是
A.造山帶 B.俯沖帶
C.海嶺 D.?dāng)鄬?
20.對甲、乙兩個(gè)板塊的判斷,正確的是
A.甲、乙都是大洋板塊 B.甲、乙都是大陸板塊
C.甲是大洋板塊,乙是大陸板塊 D.甲是大陸板塊,乙是大洋板塊
19.答案:B 圖中板塊交界處形成了地震帶,是板塊的消亡邊界。
20.答案:C 大洋板塊因位置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
第Ⅱ卷(綜合題,共50分)
二、綜合題(共50分)
21.(10分)讀下面四種海岸景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圖中①是________海岸,此類海岸有________和________兩種,此類海岸的生態(tài)功能主要是________。(2)坡緩水淺,有利于建海濱浴場的海岸是________,有利于發(fā)展灘涂養(yǎng)殖業(yè)的海岸是________,有利于發(fā)展海水制鹽業(yè)的海岸是________。
(3)最適宜建港口的海岸是________,這類海岸的海岸線特征為________,在我國________地區(qū)分布較為廣泛。
21.答案:(1)生物 紅樹林 珊瑚礁 為野生生物提供棲息地
(2)砂質(zhì)海岸 淤泥質(zhì)海岸 淤泥質(zhì)海岸
(3)基巖海岸 比較曲折,海岸較陡峭,附近多島嶼 浙江、福建、山東、遼寧等沿海
解析:圖中①是生物海岸,②是砂質(zhì)海岸,③是基巖海岸,④是淤泥質(zhì)海岸。
22.(10分)讀“海底地形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①②③④分別為何種海底地形: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海洋漁場多分布于________處(填數(shù)字序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②③④中,________處的海底深度最深,世界最深的是________。
22.答案:(1)海溝 大陸坡 大陸架 洋盆
(2)③ 大陸架海水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qiáng),又有陸地徑流帶來豐富的營養(yǎng)鹽類,致使浮游生物繁盛,餌料充足
(3)① 馬里亞納海溝
解析:圖中①是海溝,是大洋中最深的地方。②是大陸坡,③是大陸架,④是洋盆。
23.(12分)下圖為“世界某海域等深線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在下圖中畫出M—N一線的地形剖面圖。
(2)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形名稱:A________,B________。
(3)簡要說明A地形的成因。
(4)寫出圖中字母所指的板塊名稱:C________,D________。
23.答案:(1)圖略。
(2)海溝 海嶺
(3)當(dāng)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時(shí),大洋板塊因位置較低,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
(4)印度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
解析:從所給的經(jīng)度位置來看,本地區(qū)是太平洋。本圖是等深線示意圖,深的地方是海溝,淺的地方是海嶺。C是澳大利亞東部海域。
24.(18分)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板塊名稱:A________,B________,E________。
(2)(雙選)下列地點(diǎn)中,不屬于印度洋板塊的是( )
A.澳大利亞大陸 B.阿拉伯半島
C.中南半島 D.馬來群島
(3)板塊構(gòu)造學(xué)說把全球巖石圈分成六大板塊,________板塊周圍邊緣成為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帶。
(4)運(yùn)用板塊構(gòu)造理論解釋下列現(xiàn)象的成因:
喜馬拉雅山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紅海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島地?zé)豳Y源豐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能反映南美洲西海岸山脈形成的是( )
24.答案:(1)非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 南極洲板塊
(2)CD
(3)太平洋
(4)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碰撞擠壓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張裂 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地帶,地殼運(yùn)動活躍
(5)D
解析:全球的巖石圈被海嶺或海溝分成六大板塊。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位于印度洋板塊上。安第斯山脈是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相撞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