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常見疾病預防介紹及預防措施ppt課件
春季常見疾病介紹
及預防措施,內容
春季托幼常見疾病簡介
相關傳染病防控
相關疫苗簡介,2,目的,及時發(fā)現病例,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和控制疫情蔓延;
了解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狀況,確定易感人群,加強預測預警;
了解病毒學特征,追蹤病毒來源、傳播軌跡;,水痘,4,疾病簡介,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原發(fā)感染引起的發(fā)熱出疹性疾病,VZV原發(fā)感染為水痘后潛伏在感覺神經節(jié),再激活引起帶狀皰疹
呼吸道傳染病,經空氣飛沫和接觸患者新鮮水皰液或黏膜分泌物方式傳播,傳播力強,僅次于麻疹(水痘和帶狀皰疹均具有傳染性),5,臨床表現,潛伏期12~21天,平均14天(人群醫(yī)學觀察和疫情結束判定依據)
臨床分前驅期和出疹期
前驅期:持續(xù)1~2天,無癥狀或輕微癥狀,發(fā)熱(有疫苗接種史者發(fā)熱不明顯)、全身不適
出疹期:皰疹位置表淺、橢圓,3~5mm大小,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現于軀干和四肢近端,四肢遠端較少(尋找皮疹位置)
自限性疾病,病程約10天,6,流行病學特征,傳染源:病人為唯一傳染源
傳播途徑:直接或間接接觸、空氣飛沫
易感人群:以20歲以下為主、小學生多見
傳染期:出疹前1天至皰疹完全結痂之前均有傳染性(病例隔離依據)
易感者接觸帶狀皰疹病人可引起水痘而非帶狀皰疹,7,疫情性質分類,散發(fā)疫情
各病例之間在發(fā)病時間和地點方面無明顯聯系,表現為散在發(fā)生
暴發(fā)疫情
以幼兒園、學校等集體單位為單位,一周內發(fā)生5例及以上臨床診斷或確診水痘病例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一周內,同一所學校、幼兒園等集體單位發(fā)生10例及以上臨床診斷或確診水痘病例,8,控制措施,隔離傳染源:患者須隔離至水痘皰疹全部結痂為止,并持集體單位所在地的地段醫(yī)院預防保健科復課證明方可入托、入學
切斷傳播途徑:患者所在班或適當范圍內人群進行醫(yī)學觀察一個最長潛伏期(21天),接觸者每天用淡鹽水漱口,室內通風換氣,做濕式掃除和消毒工作。學校、托幼機構要嚴格落實晨午檢制度,早期發(fā)現病人,及時隔離治療。在觀察期中不接收或轉出人員,減少或禁止組織大型聚會活動。
保護易感人群:應急接種,麻疹,10,疾病簡介--1,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
傳染性極強,易感者接觸后90%以上發(fā)病
傳染源:麻疹病人是本病的唯一傳染源
傳播途徑:通過飛沫(咳嗽、打噴嚏、說話)傳播給其它人
易感人群:人類對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傳染期:出疹前后5天,11,并發(fā)癥:
肺炎、心肌炎、喉炎、腦炎等,麻疹合并肺炎是小年齡麻疹病人的主要死因!,疾病簡介--3,12,疫情性質分類,1、散發(fā)疫情
各病例間在發(fā)病時間和地點方面無明顯聯系,表現為散在發(fā)生。
2、暴發(fā)疫情
在一個局部地區(qū),短期內突然發(fā)生較多的麻疹病例。
定義為:以村、居委會、學?;蚱渌w機構為單位,在10天內發(fā)生2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鄉(xiāng)、鎮(zhèn)、街道為單位10天內發(fā)生5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
3、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1周內,同一學校、幼兒園、自然村寨、社區(qū)、建筑工地、廠礦等集體單位發(fā)生10例及以上麻疹疑似病例。,13,疫情調查處理 — 控制措施,1、隔離傳染源
病人隔離至出疹后5天,并發(fā)肺部感染者延長至14天。痊愈后持集體單位所在地復課證明方可入托、入學。
2、切斷傳播途徑
室內環(huán)境進行消毒,濕式掃除,開窗通風使病毒迅速排出室外。集體單位醫(yī)學觀察期應截至最后1例病例發(fā)病后21天,期內禁止大型集體活動。散發(fā)疫情的消毒由地段醫(yī)院預防保健科負責指導。
3、保護易感人群
對45歲以下、5年內未明確接種過含麻疹成分疫苗、且無明確麻疹病史者,盡快應急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3天內接種率應≥95%。,14,疫苗免疫,8月齡: 1劑麻疹疫苗,2009年1月1日起改為麻風疫苗
1.5歲和6歲:各接種1劑麻風腮疫苗
大一進京新生: 1劑麻疹疫苗,15,手足口病,16,重癥病例早期識別,(一)持續(xù)高熱不退。
(二)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環(huán)不良。
(五)高血壓。
(六)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七)高血糖。,17,停課標準,出現重癥或死亡病例,或1周內同一班級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病例所在班級停課10天
1周內累計出現10例及以上或3個班級分別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時,經風險評估后,可托幼機構停課10天
疫苗正在研發(fā)中。,18,猩紅熱,一、流行病學,1 傳染源:病人和帶菌者
2 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主要)
傷口或產道傳播(少)
細菌污染的日用品、器具
及食物等間接經口傳播
3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但學齡前及學
齡兒童多見,,一、流行病學(續(xù)),4 流行特征:全年散發(fā),但冬春季高
發(fā)?;疾『罂僧a生長久的抗菌及
抗紅疹毒素免疫力。但紅疹毒素
有A、B、C三型,而型間無交叉免
疫,故可患兩次甚至三次猩紅熱。,二、臨床表現,1.潛伏期:1-7天,平均3天
2.臨床表現可分為三期⑴前驅期:起病急,有發(fā)熱,咽痛,扁桃體充血、發(fā)炎,可有膿性分泌物。整個口腔粘膜充血,舌質紅,舌乳頭紅腫呈楊梅樣,稱“楊梅舌”。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并有壓痛。⑵出疹期:⑶恢復期(脫皮期):,二、臨床表現(續(xù)),⑵出疹期:發(fā)熱數小時至一天后開始出疹。皮疹初見于頸部、腋下及腹股溝,1日內蔓延全身。皮疹呈彌漫性猩紅色針尖大小點狀疹(雞皮疹),可有癢感。皮疹間皮膚一片潮紅,用手指按壓后呈白色,數秒鐘后恢復原狀(指壓痕陽性)。皮膚皺褶處如頸部、肘窩、腋窩、腹股溝等處的皮疹密集、色深、形成線條(帕氏癥陽性)。顏面潮紅,但無皮疹,口鼻周圍無充血,顯得蒼白(口周蒼白圈)。,,二、臨床表現(續(xù)),并發(fā)癥:
淋巴結炎
中耳炎
敗血癥
風濕熱
急性腎小球腎炎,三、鑒別診斷(續(xù)),5.藥物疹:有藥物史,皮疹為多形性,也可有猩紅熱樣皮疹,感染中毒癥狀輕微,無咽部癥狀。停藥后癥狀減輕,抗生素治療無效,抗過敏和激素治療有效。
6.金黃色葡萄菌感染:也可發(fā)生猩紅熱樣皮疹,楊梅舌等,鑒別需依靠細菌學檢查。,四、預 防,1.隔離患者:至少7天,應填報傳染病報告卡,屬乙類傳染病。對密切接觸病人的易感兒需檢疫一周,對體弱者可服用青霉素或頭孢菌素2-3天。
2.減少接觸,流行期避免去擁擠的公共場所,注意室內通風、維持空氣清新。
3.早期、足療程治療猩紅熱,可有效地預防風濕熱及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發(fā)生。,疫情預防措施,27,流行基本環(huán)節(jié),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兒童多見,28,痊愈后持集體單位所在地地段保健科復課證明方可入托、入學,疫情控制措施--1,1、叮囑患者居家隔離,并積極治療,防止出現并發(fā)癥,29,疫情控制措施--2,2、嚴格落實晨午檢制度,盡早發(fā)現患病兒童,及
時隔離,杜絕帶病上課的現象;
要求:
1)有晨午檢記錄(針對到校學生)
2)有缺勤追訪記錄(針對缺勤學生),30,疫情控制措施--3,3、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及消毒工作
1)室內濕式掃除;
2)加強開窗通風,使病毒迅速排出室外
3)課桌椅、樓梯扶手、門把手、水龍頭、校車等用84液消毒液擦
拭消毒;餐具使用高溫蒸煮消毒;臥具于陽光下暴曬。
注意事項:
a、消毒劑有效期
b、配制濃度 (500mg/l)
c、作用時間:30分鐘,31,疫情控制措施--4,4、及時開展應急接種,應急接種不考慮疫苗接種時間間隔, 要求3天內接種率達到95%以上。,,32,5、密切接觸者自最后接觸之日起醫(yī)學觀
察一個最長潛伏期,每天用淡鹽水漱
口;如發(fā)現異常立即報告地段保健科
或CDC;
6、在觀察期內學校禁止組織集體活動,
發(fā)生病例班級學生與其他班級學生
分開活動、就餐等,防止疫情播散;
7、在此期間,學校不得轉入轉出學生;,疫情控制措施--5,33,疫情控制措施--6,8、加強傳染病防制知識的宣傳教育,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
習慣,飯前便后、外出歸來均應正確洗手,平時少到人
群集中場所去;
9、做好家長相關知識的解釋工作,如發(fā)現孩子生病立即就
醫(yī),不得將已生病的孩子送進學校。同時提高應急接種
率;
10、建議病例較多的班級放假,防止疫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