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1 地質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每課一練 中圖版必修1.doc
-
資源ID:3157937
資源大?。?span id="a0yfkfp" class="font-tahoma">275.50KB
全文頁數(shù):4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1 地質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每課一練 中圖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3.1 地質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每課一練 中圖版必修1
一、選擇題
1.下列現(xiàn)象不屬于地質作用的是( )
A.火山爆發(fā) B.圍海造田 C.滄海桑田 D.變質作用
2.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于( )
A.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的熱能
B.地球本身的重力能
C.地球外部,主要是天體引力造成的
D.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如下圖中所示,山嶺屬于地質構造中的( )
A.背斜 B.向斜 C.地壘 D.地塹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縣(3045′N~3143′N,10251′E~10344′E)發(fā)生8.0級地震。地震給災區(qū)人民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讀圖回答4~5題。
4.有關該次地震的成因敘述正確的是( )
A.火山活動引起 B.地殼運動引起
C.山崩和滑坡引起 D.人類活動誘發(fā)引起
5.從地質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質現(xiàn)象的成因與該次地震相似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島的形成
C.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形成 D.約旦地溝的形成
據(jù)科學家考察:喜馬拉雅山脈原來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計算,目前的高度應是20 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國家測繪局公布的珠穆朗瑪峰測量高度是8 844.43米。據(jù)此完成6~7題。
6.導致喜馬拉雅山脈由海洋變?yōu)椤笆澜缥菁埂钡淖饔檬? )
A.外力作用 B.內力作用
C.變作用 D.流水作用
7.導致珠穆朗瑪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
A.巖漿活動 B.內力作用
C.地殼運動 D.侵蝕作用
讀下圖,完成8~9題。
8.下列名山或山脈的地質構造與圖中①處地質構造相類似的是( )
A.華山 B.喜馬拉雅山脈
C.阿爾卑斯山脈 D.安第斯山脈
9.圖中②處的山地成因為(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褶皺隆起成山 D.斷層上升成山
讀“板塊分布示意圖”(甲圖)及“板塊碰撞示意圖”(乙圖),回答10~11題。
10.阿爾卑斯山脈是由圖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板塊相撞而成的(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11.乙圖屬于板塊交界處的一種類型,箭頭表示板塊的運動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乙圖表示板塊的生長邊界
B.臺灣島就處在乙圖所示的板塊邊界上
C.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過程與乙圖相同
D.在板塊相撞地帶都會產生乙圖所示地形
二、綜合題
12.讀“某地的地質剖面圖”,假如你作為一位地質工程師,試對下列問題作一些簡要分析。
(1)圖示地質構造類型有:
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該地地殼受到了__________方向力的作用,屬于________力(拉張力或擠壓力)。當時的地殼運動表現(xiàn)為________運動和________運動,起主導作用的是________運動。
(3)在地貌上,甲構造頂部巖層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褶皺構造上覆蓋有巖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據(jù)此,可推斷這一地區(qū)的地殼運動情況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這里修建一條東西向的地下隧道,應該選擇在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應該選擇在________地;鉆探石油應該選擇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2009年5月6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署太平洋海洋環(huán)境實驗室的研究小組來到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附近海域并派遣遠程控制的潛水器潛入深海,進行觀測。潛水器觀測到了海底火山爆發(fā)的情景。滾燙火紅的火山熔巖從4 000英尺水下的“黑茲”火山口噴出,一接觸到海水,火山熔巖立刻冷卻,形成了枕頭狀的石頭。
材料二 火山噴發(fā)示意圖
(1)滾燙火紅的火山熔巖接觸到海水冷卻形成的枕頭狀石頭,屬于( )
A.變質巖 B.沉積巖 C.巖漿巖 D.大理巖
(2)火山熔巖冷卻形成的枕頭狀石頭與圖中________處的巖石為三大巖石中的同一種。
(3)A處為________巖,判斷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4)C處可能會形成______巖,它是已生成巖石在______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
1.B [地質作用是由自然力引起的地殼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圍海造田是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改變,不屬于自然力引起的變化,故B選項不屬于地質作用。]
2.A [內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內能引起,內能主要是指熱能,而重力能、天體引力、太陽輻射能屬于地球以外的能量。]
3.C [圖示山嶺相對兩側上升,為地壘。]
4.B 5.D [第4題,汶川地震的發(fā)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屬于內力作用,雖然火山活動也能引起地震,但汶川地震發(fā)生時并沒有火山噴發(fā)。第5題,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蝕、溶蝕形成的地貌,屬于外力作用;崇明島是流水攜帶泥沙沉積而成;澳大利亞大堡礁是生活在熱帶地區(qū)的珊瑚蟲遺體堆積而成;約旦地溝處于大陸板塊內部的斷裂下陷處,由內力作用形成。]
6.B 7.D [第6題,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抬升形成的。第7題,在喜馬拉雅山不斷抬升過程中,還同時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蝕,故實際高度遠低于理論高度。]
8.A 9.B [圖中①處為斷層抬升處,容易形成斷塊山,四選項中只有華山為斷塊山;②處地質構造為向斜,地貌為山地,其成因是向斜槽部巖性堅硬,不易侵蝕而成山嶺。]
10.A [阿爾卑斯山是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相撞而成的。]
11.B [乙圖表示板塊的碰撞消亡邊界,臺灣島處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處,東非大裂谷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海溝位于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的碰撞處。]
12.(1)背斜 向斜 斷層 (2)南北 擠壓 水平 升降 水平 (3)背斜頂部因受張力,易被侵蝕 外力沉積 先是地殼運動使巖層產生褶皺,地面隆起或凹陷,接受外力侵蝕,后來地殼下沉,接受外力沉積 (4)甲 上拱的巖層具有良好的支撐作用,且地下水沿巖層向兩側滲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乙 甲 巖層上拱,容易形成儲油構造,且其中的隔水層能防止石油、天然氣揮發(fā),有利于其富集
解析 第(1)、(2)題要求據(jù)圖判斷,經過讀圖可以知道甲地巖層向上凸起,應為背斜構造;乙地巖層下凹,應為向斜。a、b兩側巖塊有明顯錯動、位移,應為斷層。且由圖示方向,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可知,該地地殼受到了來自南北方向的水平擠壓力的作用,導致巖層發(fā)生了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動,形成彎曲變形。當時的地殼運動表現(xiàn)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類,其中水平運動起著主導作用。又由圖分析:甲構造屬于背斜,頂部巖層因受張力作用,易被外力風化、侵蝕;褶皺構造上面又形成了新的地層,說明該地地殼后來發(fā)生了下降運動,形成了沉積環(huán)境,為外力沉積提供了條件,據(jù)此易得出第(3)題的正確答案。對于第(4)題,甲地屬于背斜構造,上拱的巖層具有良好的支撐作用,且地下水沿巖層向兩側滲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成為修建隧道的選擇地點。乙地為向斜構造,巖層下凹缺少支撐功能,穩(wěn)定性差,且地下水沿巖層向隧道內滲流,導致隧道潮濕,不能修建隧道。另外,甲地為背斜,巖層上拱,容易形成儲油構造,且其中的隔水層能防止石油、天然氣揮發(fā),有利于其富集。
13.(1)C (2)B (3)沉積 具有層理構造 外力 (4)變質 變質
解析 由圖文材料可知,火山熔巖冷卻凝固形成的枕頭狀石頭應為巖漿巖,與圖中B處的巖石一致;A為沉積巖,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C處在沉積巖與巖漿接觸部位,易發(fā)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