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案例 魯教版.doc
-
資源ID:3241824
資源大小:18KB
全文頁數(shù):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案例 魯教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案例 魯教版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根據(jù)自己成長經歷寫成的一首充滿哲理的小詩。詩人用形象而非簡單概念化的語言來處理他的想望、痛苦、困惑、思索、信念和經驗。這是學生升入初中后所上的第一篇課文,他們仍然具有兒童的好奇、天真、樂于幻想的特點,又具有小小少年開始學會思考的長處,所以我將教學思路設計為:
想象──看題想象山那邊美好的世界
讀懂──詩人登山望海失望而歸的痛苦經歷
思索──媽媽的話──“山”、“?!钡亩嘣x
發(fā)現(xiàn)──詩人思索后的感悟
聯(lián)想──從知識積累中,例舉類似詩人心路歷程的成功事例
體驗──從生活經驗出發(fā),談自己的“山”、“?!惫适?
品讀──加深理解,領會主旨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導入課文,激發(fā)想象,讓學生對課文充滿好奇,愿學、樂學;反復誦讀,直至讀懂,在讀中感悟詩人兒童時代痛苦的經歷;然后思索媽媽的話,對“山”、“?!碑a生多元化的理解;再回到詩人的成長經歷與寫詩目的,體會詩人的感悟。從“想象”到“發(fā)現(xiàn)”教學部分是緊扣詩歌內容的。而從“聯(lián)想”到“體驗”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學生學習形象的詩歌內容,表現(xiàn)的卻是抽象的哲理,最先在學生心中的認知方式為印證,所以我設計“聯(lián)想”,讓學生通過學習詩人成長經歷,聯(lián)想到哪些已知的成功人士的經歷也是如此,加以印證,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再拓展到學生生活實際,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體驗,談談詩歌對自己的啟發(fā),這在知識上是遷移,在情感上是升華,在學習方式上表現(xiàn)為個性化。
最后的品讀,學生自然飽含感情,帶著各自的理解與感觸,與作者、與文本作深層次交流。
【片斷一想象】
師:山那邊是什么呢?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描述自己心中山那邊最理想的世界。
生1:山那邊是一個一望無際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生2:是一片綠草如茵、鮮花遍野的世界。漂亮的別墅里人們過著一種悠閑幸福的生活。
生3:是一片車水馬龍、熱鬧繁華的都市景象,閃爍的霓虹燈倒映在碧波蕩漾的湖中,宛如仙境一般。人們在湖邊漫步,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生4:是一座繁華的城市,那里有最美麗的學校,孩子們在自己喜歡的教室里愉快地學習。
師:這哪里是山外的世界,分明是我們同學們心中的理想境界。其實,作者也和大家一樣,對外面的世界特別神往,當媽媽不經意說出“山那邊是?!焙?,他心中便有了那神秘的大海形象,以至于畢生追尋。
反思: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板書課題后,就讓學生看題想象,說說自己心中“山的那邊”最美、最理想的境界。這樣設計,符合剛入初中學習的學生特點,不僅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充分調動學生對美好生活的構想與憧憬,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望,為下文理解詩人對山外世界的想望以及為實現(xiàn)理想而百折不撓作心理鋪墊。
【片斷二讀懂】
?。ㄔ趲煼蹲x、學生自由讀之后)
師:現(xiàn)在請大家交流一下朗讀體會:你認為這首詩歌應該怎么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大家可以以一句為例,也可以談談一節(jié)的讀法。先相互交流一下,然后匯報結果。
生1:我覺得“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應該讀出失望的語氣。因為山似乎也在嘲笑我的幼稚。
師:很好。你認為是“山鐵青著臉”嗎?
生1:這里運用了擬人,是我心情沮喪的心理感受。
生2:我認為“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應該讀出對山外世界的神往。“癡想”要輕讀,如果讀重了似乎會驚醒了作者,打斷了他癡想的思緒。
師:講得真好。能范讀一下嗎?(生2讀)
生3:“媽媽給我說過:?!边@句應該讀出語重心長的語調。
師:嗯,媽媽循循善誘,是個慈母兼良師啊。
生4:“今天啊,我竟沒想到/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這里的“飄”要重音輕讀,讀出“飄”的感覺,不經意的。
師:能讀讀這種感覺嗎?好,真有這種感覺。同學們試一試。
生5:“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中的“一次又一次”應該重讀,因為它強調了失望次數(shù)的多。
師:體會得很到位。
生6:我覺得下一句“一座座”、“一次次”也應該重讀,因為它強調了困難雖然很多,但是詩人仍然毫不灰心,繼續(xù)努力。
師:講得太好了。大家把這三句連起來讀一遍,感受一下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生齊讀)
生7:“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暄騰”這句朗讀時語調應該昂起來,正因為遠方的海在“我”心中暄騰,詩人才會不屈不撓地戰(zhàn)勝一座座高山的。
師:你真了不起,讀出了詩人動力的源泉!
生8:“人們啊,請相信”后面要讀得堅定,有激情。
師:好,我們一起用飽滿的激情讀一下。(師生齊讀這節(jié))
生9:我覺得“在山的那邊,是海?。怯眯拍钅傻暮!币惨x得堅定。
師:你真有一雙慧眼。這句話在詩中最重要,就像詩歌的眼睛一樣。
?。ㄔ趯φn文朗讀交流之后,學生對課文已經非常熟悉。這時,老師轉入對課文內容的引導,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詩歌的第一節(jié),你讀懂了詩人什么樣的痛苦經歷了嗎?)
反思:閱讀的過程也就是理解的過程,在閱讀中,學生手、眼、口、腦并用,已有知識、情感、生活經歷參與其中,學生對詩歌必然產生一定的理解。
?。?、通過自讀、聽老師配樂范讀、再細讀詩歌,學生已經對詩句爛熟于胸了。這時讓他們交流朗讀感受,說說為什么自己這樣讀,水到渠成。詩句宛如是己寫,詩人仿佛是自己,詩人童年中登大山后失望而歸的感受如同身受,朗讀能夠聲情并茂,理由說得精彩非凡,說明學生真正做到了讀中感悟、真情感悟了。
?。?、教師實時評價多元、準確,相當具有鼓勵性?!澳芊蹲x一下嗎?”、“我們一起用飽滿的激情讀一下”這樣的評價不僅是對回答學生的鼓勵,而且點面結合,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案惺芤幌略娙瞬磺粨系木瘛?、“你真了不起,讀出了詩人動力的源泉!”這樣的評價適時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澳阏嬗幸浑p慧眼。這句話在詩中最重要,就像詩歌的眼睛一樣”,學生真的具有慧眼,而教師也順勢點出“詩眼”。正因為教師創(chuàng)設了民主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才能把學習能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教師恰當?shù)墓膭钚栽u價,使學生更加投入學習。教師又何須吝嗇表揚呢?
【片斷三發(fā)現(xiàn)】
師:長大后閱歷豐富的詩人,對兒時的“山”、“?!币呀浻辛诵碌恼J識,作者非常急切的將自己那段“登山望海”經歷化成一行行充滿哲理的詩句,引領我們步入人生的捷徑。同學們,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看誰從詩行中發(fā)現(xiàn)詩人想告訴我們什么?
?。▽W生討論片刻,紛紛回答。)
生1:我從詩人登山看到“山那邊,依然是山”,發(fā)現(xiàn)詩人想告訴我們對前進中的困難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如果認識不足,那么失望是必然的。
師:你回答得很棒!且能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真令人佩服!
生2:我從“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發(fā)現(xiàn)詩人是在告訴我們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
生3:他說的這句,還告訴我們:理想只能靠不懈的努力來實現(xiàn),要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生4: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保@句詩告訴我們:信念是走向成功的橋梁。
生5:詩歌的最后一節(jié),詩人告訴我們: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師:真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們個個獨具慧眼。
反思:椰殼效應告訴我們,孩子挑食,不愿吃飯,換個椰殼碗,孩子居然就吃得津津有味。一篇文章的主題思想,原來的教學方式中一般都由老師抄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記熟背牢,學生學得枯燥無味。在“發(fā)現(xiàn)”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我采用椰殼效應,轉換教學視角,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fā)現(xiàn)“詩人想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學生學得很深、很透,回答非常精彩。相信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是取得教學成功的關鍵。同時也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他們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應該且只應該起引導者的作用,不能包辦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