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政治 2.2《享受學習》教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政治 2.2《享受學習》教案 教學目標: 讓學生認識學習,感受學習,從而領悟學習帶來的快樂,能夠喜歡學習 教學重點: 學習中的苦與樂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學習權利本身就是幸?! 〗虒W難點: 讓學生理解學習是苦樂交織的事,正確對待學習的壓力 教學方法: 討論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調查:你們來學習的目的是什么?A 為父母而學B 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C 為找到一份好工作D 喜歡讀書E 有與以上不同的想法同學們,你們對于學習是一種什么感受呢?A 有些辛苦B 還可以C 很愉快D 苦中有樂二、學習中的苦與樂 1、小小辯論: 正方:學習是快樂的反方:學習是痛苦的2、課件展示學習中的樂A 好奇心得到滿足 B 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潛能和天賦 C 了解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東西D 受到表彰的時候學習中的苦A 作業(yè)多,需要克服困難,B 刻苦努力C 自己可支配的時間少D長期的努力與堅持,壓力大3、你們是不是有同樣的感覺?在成功時,在失敗時.4、大家來講故事:在我國古代有很多刻苦學習的感人的故事(見下材料)懸 梁 刺 股 蘇秦鑿 壁 借 光 匡 衡囊 螢 照 讀 車 胤5、想一想:他們的故事能給我們什么樣的啟迪呢?古人尚能珍惜學習的機會我們是否也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呢?6、讓我們一起走出校門,跟我們的同齡人一起來體味求學的艱辛吧!渴望學習的孩子 中國貧困山區(qū)的小學喪失父親的小剛生活在定西縣一個小山村,因家窮付不起學費,當了兩年旁聽生,讀書學習是他最高興的事,他最大的一個心愿就是能真正走進課堂。
小霞生活在甘肅清水縣一山區(qū)農村,上學一年就失學了,她只有一本書,天天帶在身上,利用干活之余拿出來讀讀 東湖鎮(zhèn)暑適村的小照慧,四年前父親因車禍去世,現(xiàn)與爺爺和奶奶艱難度日只上過兩年學就與學校無緣的她在沙丘上寫下自己的心事 7、你知道嗎?中國占世界文盲數(shù)量的比例:四分之一我們國家目前的文盲數(shù)量:近2億中國中小學生失學人數(shù):3700萬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適齡兒童:109萬8、想一想:看了以上的數(shù)據和圖片資料,你最大的感受什么?擁有學習權利和機會是一種幸運和幸福9、名人名言: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對我后來發(fā)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而多樣的興趣,沉溺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深喜了解任何復雜的問題和事物 ——達爾文以上兩則名人名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影響和激勵人們學習的動力呢? —興趣與愛好10、想一想:怎樣做才能變苦為樂呢?制定明確的目標培養(yǎng)學習興趣上課認真聽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虛心向同學、老師請教培養(yǎng)毅力三、探索世界的奧妙(板書) 荀子曾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的確,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知識的豐富,我們懂得了許多,卻也發(fā)現(xiàn)我們不懂的更多世界是如此奇妙,它以變幻莫測的姿態(tài)讓我們感到新奇,也讓我們感到困惑1、思考:小時候不能理解、現(xiàn)在已經理解的一個問題是什么?你是怎樣知道答案的?2、想一想:你還有哪些不知道的或不能理解的現(xiàn)象?插入:多幅有關世界未解之謎的圖片對于世界的未解之謎會使我們產生怎樣的感覺呢?A激起我們的求知欲望B滿足我們的好奇心理C帶給我們的無窮樂趣3、說一說:每個人提出一個現(xiàn)在還不明白的問題,看看全班共有多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后也 ——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4、誰能說一說,這兩句名言說明了什么道理?5、評一評:班級之最1 上課聽講最專注的人2 作業(yè)最工整的人3 筆記最認真全面的人4 最愛提問思考的人5 學習計劃性最強的人四、總結:學習中有苦更有樂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從無知走向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把握初中三年的學習機會。
只有不斷地努力,才能登上新的知識高峰,實現(xiàn)新的自我超越課后后記:本課比較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加上課件上的例子比較多、生動、形象,學生好理解,效果比較好課件材料車胤囊螢 晉朝的車胤從小酷愛讀書,但是,貧寒,借書車胤為減輕家里負擔,力所能及干活,白天打柴、澆地,很少有時間讀書,夜晚太黑,家里賣不起油燈,不能看書有一天晚上,他見到螢火蟲飛來飛去閃亮的尾巴好象燈一樣用絹做了一個小袋子,把捉來的螢火蟲放到里面在這種“燈”下,他讀了很多書蘇秦刺股 戰(zhàn)國時期,中原大地上七雄并立,戰(zhàn)爭連年不斷,各國都想統(tǒng)一中原年輕的蘇秦憑借自己的學識和口才游說當時最強大的秦國,希望得到重用但是由于商鞅嫉妒他的才能,處處與他為難,沒能如愿他曾經十次上書秦王,訴說心志,都沒有被采納后來決定離開秦國,游說六國聯(lián)合抗秦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他把家產賣了后,得到路費、衣物、車馬、和仆人在游說的過程中勘察各國的山川地形,風土人情好幾年,他仍然無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錢財用完了,只好辭了仆人,賣了車馬,自己擔著行囊徒步回家父母原以為傾家蕩產的蘇秦能換來仕途的發(fā)展,一定可以謀得一官半職誰知貧窮落魄,都罵他是個沒有出息的敗家子妻子也象看不見他似的。
饑寒交迫,向她的嫂子要點飯吃,嫂子說家中沒有可燒的菜,拒絕給他做飯?zhí)K秦飽嘗了人間冷暖,不覺潸然淚下::“一身貧寒,妻子不任丈夫,嫂子不認小叔,連父母都不認兒子,這全是我造成的啊感慨之后,他鉆入書中消愁他偶然從書堆中發(fā)現(xiàn)一本《陰符》,忽然想到有個名士說鉆研此書,肯定有長進于是看市鉆研這本書中的道理蘇秦足不出戶,不分晝夜,發(fā)奮讀書夜晚困的時候,為了使自己的頭腦清醒,用錐子刺入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腳面上居痛讓他睡意全消,又可以全神貫注地讀書了《陰符》這本書,讓他茅塞頓開,又結合自己周游六國所得到的信息知識,仔細揣摩,不過一年,天下形式了如指掌蘇秦胸懷大志,再次告別父母去游說各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取得了六國的信任,接受了他的聯(lián)合主張最后,他,兼佩六國的相印,執(zhí)金牌寶劍,總轄六國臣民當他衣錦還鄉(xiāng)的時候,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了,父母把他當做孝子妻子恭順了,嫂子也敬重他了,居然不敢抬眼看他了孫康映雪 晉朝人孫康從小喜歡讀書,貧窮為了維持生計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孫康年紀小,但是不例外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家里沒有燈不能讀書孫康問父親:“為什么別人家里有油燈,而我們沒有呢?”父親回答說:“油燈很貴,咱們要買油燈全家都要餓肚子。
小孫康很懂事,從此就不再提此事讀的書都是 借的,又很講信譽,到時間一定要還,常常因為沒有時間看書而發(fā)愁他曾經嘗試在月光下讀書,但是太暗,眼睛疲勞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潔他忽然發(fā)現(xiàn),書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孫康非常高興,忙坐雪地里看書,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著雪的反射光線讀書此后,每遇到下雪,孫康不顧嚴寒,躺在雪地里讀書,時間長了手腳都長滿凍瘡,但是通過這種方法他讀了很多的書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許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之后,感動得淚流滿面孫敬懸發(fā) 漢朝的孫敬,一生以讀書為樂 他感到學海浩瀚,書籍如山,要讀的書太多了,但自己的時間又太少因此他讀書廢寢忘食,不分晝夜,很少休息晚上也盡力集中精力讀書,疲勞就不知不覺爬在書上睡著了第二天他發(fā)現(xiàn)自己睡著的時候耽誤了讀書時間非??上в谑撬炎约旱念^發(fā)掉在書房的大梁上瞌睡的時候一低頭就把他痛醒,而忘掉了困乏,繼續(xù)讀書頭懸梁--比喻讀書刻苦編席抄書 西漢人路溫舒,幼年時候家里非常貧窮,靠放養(yǎng)為生眾所周知,紙是東漢蔡倫發(fā)明的,西漢還沒有紙書是靠人手抄寫在絹、帛、皮革、竹簡上的,很貴重,只有富貴人家才能有書他從小喜歡讀書,可是家里窮,借書,要還,記不清楚他總想有自己的書。
有一天放養(yǎng),看到蒲草的葉子很寬,靈機一動,把蒲草編成席子,在上面寫字,抄書,從此他有了自己的書他用這種方法抄了不少借來的書,學了不少書,后來成為有名的大文學家,官拜臨淮太守孟母斷機 孟軻小時候上學并不是非常用功,也和一般人一樣貪玩,偷懶,偶爾還逃學有一天他感到學習太厭倦了,從學堂溜回家孟母當時正在織布,她一看兒子的神情,就知道還沒有下課于是她一改往日慈愛的表情,嚴厲地問兒子“”,孟子支支吾吾他是個孝順的孩子,不敢讓母親生氣孟母轉身到織布機旁邊,把織布機上的梭子折斷了梭子斷了就沒有辦法再織布了,孟軻見了跪在地上求母親不要生氣,母親說“你學習知識,就象我織布一樣,一根根絲線積累起來才能織成一寸,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一尺,好多尺湊在一起才能織成布匹,才能為人所用,成為有用之才,你學知識,道理也是一樣的,必須天天積累,不分晝夜,才能長進,你現(xiàn)在放棄了,就前功盡棄了我折斷織布用的梭子就象你放棄學業(yè)一樣,都是十分可惜的”孟軻聽了恍然大悟,滿面羞愧“我記住你的話了,我一定要發(fā)憤讀書,不辜負你的諄諄教導,以后光大門楣”從此孟軻不再懈怠,非常勤奮,終于成為大學問家孟母三遷 孟軻(孟子)幼年喪父,母親為了守節(jié),把家搬到離其父親墳地很近的地方,獨立執(zhí)掌家庭,維持生計,并以自己不平凡的知識教育孟子。
由于家庭周圍是墳地,吹吹打打,大辦喪失,孟子對這一些好奇,跟在隊伍中學大人的樣子,別人哭他也哭,別人走他也走全當是做游戲孟子母親想不應該讓孩子住在這種地方,于是就把家搬到集市上集市上很多商販做生意,自吹自夸地吆喝做招攬意,孟子也學這個鄰居是個屠夫,經常殺豬宰羊,他也常常學殺的動作取樂孟母想,這也不是孩子應該在的地方,于是又一次搬家,這一回,搬到一所學堂的旁邊每個月都有官員、文人來這個學堂跪拜,有迎有送,謙讓守禮孟軻見了,銘記在心,模仿禮節(jié),并要求上學讀書孟母見兒子如此好學,感慨地說:“這才是理想的居處啊”后來孟子學了六藝,成了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