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上冊 22《唐雎不辱使命》“一案三單”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doc
-
資源ID:3328254
資源大小:58.50KB
全文頁數(shù):5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上冊 22《唐雎不辱使命》“一案三單”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上冊 22《唐雎不辱使命》“一案三單”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jīng)典的古代文學作品記敘了一個小人物的一個大故事——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面對暴秦勇敢無畏、義正辭嚴地同秦王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終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國土的經(jīng)過,維護國家尊嚴和領土的完整唐雎一個小人物,卻擁有一個大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不辱使命”著名的外交使節(ji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歷史場合中一直熠熠生輝。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
2.反復誦讀,尤其讀準多音字。
二.過程與方法
1.整體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節(jié)。
2.揣摩對話中不同人物的語氣、口吻和情態(tài),體會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于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4.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zhì)疑,獨立思考的思雎品質(zhì)。
【重難點突破】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zhàn)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diào);選材的突出重點。
【課時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趣導入
在兩千年以前,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諸侯割據(jù)、群雄紛爭的戰(zhàn)國時代,各個國家或者為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為了“轉(zhuǎn)危為安,運亡為存”,爭相養(yǎng)士,利用這些人在內(nèi)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金豹。(出示文題、作者)
二.介紹《戰(zhàn)國策》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戰(zhàn)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為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zhàn)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于鋪陳,多加渲染夸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zhàn)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于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三.積累生字新詞
1.生字
雎(jū) 怫(f) 跣(xiǎn) 搶(qiāng)
祲(jn) 縞(gǎo) 傀(guī) 撓(no)
2.解詞
使:派遣 以:用,拿,把,介詞
易:交換 其:加重語氣,一定
加惠:給予恩惠
雖:轉(zhuǎn)折連詞,即使 然:代詞,這樣
于:從 弗:不
使:派遣,動詞。 使:出使,動詞。于:到
以:用,拿 聽:聽從
何也:是什么原因呢? 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忙
以:憑借 以:因為,介詞
錯意:置意。錯,通“措” 廣:使……擴充,形容詞使動用法
逆:違背 輕:輕視,看不起
四.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結(jié)構。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維出使秦國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為誘惑,企圖吞并安陵國,遭到拒絕,秦王不悅,表明安陵危在旦夕。這部分是情節(jié)的開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體敘寫唐推出使泰國,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這部分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段)唐唯義正辭嚴地駁斥秦王所謂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輕寡人”的謬論,并表示鮮明的態(tài)度‘“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這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
第二層(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與秦王“天子之怒”針鋒相對,并效法‘三子”,挺劍而起。這是情節(jié)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過側(cè)面描寫“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襯患難出使勝利,點明了主題。這部分是情節(jié)的結(jié)局。
五.布置作業(yè)
1.抄寫生字,理解新詞的含義。
2.細讀課文,初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檢查作業(yè)。
1.指名學生回答詞解。
2.師生共同回顧文章的結(jié)構。
二.精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1.思考討論:面對唐雎嚴厲反擊,秦王有什么行動和言語?
明確:面對唐雎的反擊,秦王軟弱了,“色撓”“長跪而謝之”以及他說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說明了他的外強中奸、色厲內(nèi)荏的內(nèi)心世界
2.秦王的反映對刻畫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處?
明確:從側(cè)面刻畫了唐雎的形象,表現(xiàn)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氣逼人的大無畏精神
3.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主要用了夸張、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
夸張: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
排比;夫?qū)VT刺王潦也……蒼鷹擊于殿上
對偶: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
4.文中安陵君和唐雎各是怎樣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據(jù)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
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師生共同回顧課文,總結(jié)文章的寫作特色。
1.選材上洋略得當、重點突出。
本文重點洋寫了唐雎與秦王的對話,而秦王與安陵君的對話一筆帶過,這樣突出了主人公,并通過其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結(jié)構上情節(jié)完整、自然而緊湊。
文章雖短,但圍繞“唐雎不辱使命”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開端一發(fā)展一高潮一結(jié)局”的故事情節(jié),自然而緊湊、嚴謹而完整。從唐維來看,先寫唐雎出使的緣由,接著寫針鋒相對的舌戰(zhàn),再寫挺劍而起,最后寫出使勝利,這樣層層緊扣,突出了中心;從秦王來看,他以不可一世(誘惑、恫嚇、佛然怒)開始,卻以失?。ㄉ珦?,長跪而謝)而告終。
3.描寫方式上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寫了唐雎義正辭嚴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舌戰(zhàn),還寫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劍而起的英勇壯舉。另一方面還通過對秦王的描寫將唐雎不畏強暴的英雄形象反襯得更加高大完美。
四.總結(jié)全文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nèi)荏的本質(zhì),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布置作業(yè)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板書設計】
秦王(神色):不說→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
秦王(語氣):其許寡人!→輕寡人與?→嘗聞天子之怒乎!→寡人諭矣。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情節(jié)生動有趣,人物形象鮮明,語句通俗明暢,因此學生比較喜愛學習。根據(jù)這些特點,我以故事作為教學的主線索:以故事導入,以故事引導讀,以故事學習課文內(nèi)容,以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同時加強了朗讀,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學生情緒高漲、回答積極的場景來看,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