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名校模擬試卷分類匯編 課外文言文閱讀.doc
中考語文名校模擬試卷分類匯編 課外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題。
邴原泣學(xué)
邴原少孤,數(shù)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xué)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xué),中心感傷,故泣耳?!睅煇湃辉唬骸坝麜啥?!”原曰:“無錢資?!睅熢唬骸巴悠堄兄?,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jīng)》《論語》。
(《初潭集》)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凡得學(xué)者 (得到) B.吾徒相教 ( 只是)
C.貧者易感 (感受) D.師惻然曰 (憐憫)
2.下列句中的以與“二則羨其得學(xué)”的“其”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吾視其轍亂 B. 欲窮其林
C. 其真無馬邪? D. 安陵君其許寡人
3.下列說法有錯誤的一項是
A. 書塾中的老師值得我們敬佩的是為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
B. 我們應(yīng)該向?qū)W習(xí)邴原貧不喪志,立志求學(xué)的精神和他在學(xué)習(xí)上刻苦勤奮的精神。
C. 邴原對有父母的孩子充滿了妒忌之心。
D. 邴原能夠上學(xué),是因為他的求學(xué)之心打動了老師。
4.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夫書者,凡得學(xué)者,有親也。
譯句:
(2)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
譯句:
【來源】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qū)雙溪中學(xué)xx屆九年級中考模擬語文試題
【答案】
1.D
2.A
3.C
4.(1)那些讀書的,凡是能夠?qū)W習(xí)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2)你如果立志讀書,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學(xué)費。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 后面小題。
(一)
錢镠,臨安石鑒鄉(xiāng)人。及壯,以販鹽為生??h錄事鐘起有子數(shù)人,與镠游,起時時貸其窮乏。唐僖宗時,平浙寇王仙芝,拒黃巢,滅董昌,積功自顯。梁開平元年,封镠為吳越王①。有諷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豈失一孫仲謀耶!”遂受之。镠還鄉(xiāng),一鄰媼九十余,攜壺泉迎于道左。镠下車亟拜。媼撫其背,以小字呼之曰: “錢婆留,喜汝長成?!鄙w初生時光怪滿室,父懼,將沉于溪。此媼苦留之,遂字焉。為牛酒②大陳,以飲鄉(xiāng)人。镠起勸酒,自唱還鄉(xiāng)歌以娛賓。
注釋: ①吳越王:錢镠因中原強大,依附梁國所獲的封號。 ②牛酒:即牛和酒,古代用來犒勞、祭祀。
(二)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數(shù)從亭長寄食,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于城下,諸母漂②,有一母見信饑,飯信數(shù)十日?;搓幫乐猩倌暧形晷耪撸唬骸靶拍芩愧?,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庇谑切攀胍曋┏隹柘?,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xiāng)南昌亭下,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召辱已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④,故忍而就于此?!?
注釋:①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室內(nèi)床上吃掉。②母:對老年婦女尊稱。漂:在水里沖洗絲棉之類。③能死:不怕死。 ④無名:沒有意義。
5.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有諷镠拒梁命者(諷刺) B. 飯信數(shù)十日(給……吃飯)
C. 食時信往,不為具食(準(zhǔn)備) D. 怒,竟絕去(最終)
6.文中劃橫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B.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C.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D. 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7.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蓋初生時光怪滿室,父懼,將沉于溪。
②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
8.短文中錢镠和韓信在為人處世方面有兩個相同的優(yōu)點,請結(jié)合內(nèi)容簡要分析。
【來源】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實驗學(xué)校xx屆九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答案】
5.A
6.D
7.①原來錢镠出生的時候房間里充滿了奇怪的光,他的父親感到恐懼,想把他扔到溪里淹死。②從前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
8.(1)知恩圖報:錢镠做了錢塘王之后回鄉(xiāng)款待鄉(xiāng)親,韓信封侯后回報漂母。 (2)有長遠的目光(或“有大局觀念”)。錢镠主動順應(yīng)時勢,接受了(梁王的)任命,臣服于他。韓信為了自己的理想甘于忍受胯下之辱。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燕王好烏,庭有木皆巢①烏,人弗敢觸之者,為其能知吉兇而司②禍福也。故凡國有事,惟烏鳴之聽。烏得寵而矜③,客至則群呀之,百鳥皆不敢集也。于是大夫、國人咸事④烏。烏攫腐⑤以食腥于庭,王⑥厭之。左右曰:“先王之所好也?!币幌?,有鴟⑦止焉,烏群睨⑧而附之,如其類⑨。鴟入呼于宮,王使射之,鴟死,烏乃呀而啄之。人皆丑之。
(選自劉基《郁離子》)
【注釋】 ①巢:搭窩。 ②司:掌管。 ③矜:自尊自大。④事:飼養(yǎng) ⑤攫腐:搶奪腐肉。 ⑥王:指后來繼位的燕王。 ⑦鴟(chī):鷂鷹,一種鳥類。 ⑧睨:斜眼看。 ⑨如其類:好像對待自己的同類一樣。
9.判斷下面句子中加粗詞語解釋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國人咸事烏 咸:全,都 ( )
(2)烏群睨而附之 附:靠近 ( )
(3)人皆丑之 丑:丑陋 ( )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 ①人弗敢觸之者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B. ①烏得寵而矜 ②人不知而不慍(《論語》)
C. ①客至則群呀之 ②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 ①烏攫腐以食腥于庭 ②受任于敗軍之際(《出師表》)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鴟入呼于宮,王使射之,鴟死。
12.選文中的烏鴉意指朝廷中的“奸佞小人”,請你根據(jù)文意概括其形象特點。
13.根據(jù)你對選文的理解,為后來繼位的燕王提兩條治理國家的建議。
【來源】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陽光中學(xué)xx屆九年級中考模擬八語文試題
【答案】
9.(1)√(2)√(3)
10.D
11.鷂鷹飛進宮廷在宮廷中號叫起來,燕王讓人射中了它,鷂鷹死了。
12.自尊自大、奸邪獻媚、排除異己、驕橫跋扈、逢迎阿諛。(合理即可)
13.示例:親賢遠佞、以身作則等,正朝廷風(fēng)氣。
郗公吐飯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xiāng)里,甚窮餒。鄉(xiāng)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xiāng)人曰:“各自饑?yán)б跃t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節(jié)選自《世說新語德行》)
14.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郗公值永嘉喪亂(遇到,碰上) B. 在鄉(xiāng)里,甚窮餒(饑餓)
C. 公于是獨往食(往常,從前) D. 后并得存(一起)
15.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各自饑?yán)б跃t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16.結(jié)合選文簡要分析,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來源】xx年廣東省初中畢業(yè)生學(xué)業(yè)考試語文預(yù)測卷(一)
【答案】
14.C
15.各自饑?yán)В跃t/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16.通過鄉(xiāng)里人的輪流供養(yǎng)和外甥辭職守孝三年的事情,熱情贊頌了像郗公一樣美名遠揚、德行高潔的名士。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浦陽鄭君仲辨①,未嘗有疾也。左手之拇有疹②焉,隆起而粟③。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錢。憂之滋甚④,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⑤,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肢體心膂⑥無不病者。懼而謀諸醫(yī),醫(yī)視之,驚曰:“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身。然始發(fā)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⑦。終日可愈,艾⑧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將延乎肝膈⑨否亦將為一臂之憂。非有以御其內(nèi),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也?!本龔钠溲?,日服湯劑,而傅⑩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復(fù)。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發(fā)于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于不可為。當(dāng)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節(jié)選自方孝孺《遜志齋集》,有刪改)
【注釋】 ①浦陽鄭君仲辨:浦陽縣有位青年叫鄭仲辨。②疹:皮膚上起的紅色小顆粒。③粟:指像小米粒那么大。④滋甚:更加。⑤握:即今所謂一把,這里指拳頭。⑥膂(lǚ):脊梁骨。⑦瘳(chōu):病愈。⑧艾:艾草。⑨肝膈(g):肝臟和膈膜,這里泛指人體的內(nèi)臟。⑩傅:涂。
17.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標(biāo)兩處)
至 于 既 成 甚 將 延 乎 肝 膈 否 亦 將 為 一 臂 之 憂
1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1)以為不足患 (2)終日可愈 (3)君從其言 (4)惜旦夕之力
19.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不請外面的醫(yī)生診治,病就不容易好。
B. 不設(shè)法從外面來治療,病就不容易好。
C. 不請外面的醫(yī)生診治,快速惡化后就不容易好。
D. 不設(shè)法從外面來治療,快速惡化后就不容易好。
20.選文借鄭仲辨手指患病之事,表明防微杜漸的重要性。選文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請列舉一篇你學(xué)過的運用了該寫作手法的古詩詞或文言文,并說說選文運用該寫作手法說理的好處。
【來源】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陽光中學(xué)xx屆九年級中考語文模擬試題九
【答案】
17.至于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亦將為一臂之憂。
18.(1)值得(2)一日(3)順從,聽從(4)吝惜
19.B
20.示例:運用以小見大寫作手法的古詩詞或文言文:《赤壁》(杜牧)(《鄒忌諷齊王納諫》等)好處:使道理變得具體、通俗淺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劉顯,南昌人。生而膂力①絕倫,稍通文義。家貧落魄,之叢祠欲自經(jīng)②,神護之不死。間行入蜀,為童子師。已,冒籍③為武生。嘉靖三十四年,宜賓苗④亂,巡撫張臬討之。顯從軍陷陣,手格殺五十余人,擒首惡三人。諸軍繼進,賊盡平。顯由是知名。后遷⑤參將,分守蘇、松。倭犯江北,逼泗州,鏊⑥檄⑦顯防浦口。顯測賊將遁⑧,追擊至安東。方暑,披單衣,率四騎誘賊,伏精甲岡下。賊出,斬一人。所乘馬中矢,下拔其鏃,射殺追者。誘至岡下,大敗之去。明日伺賊出,潛毀其舟。賊敗走舟,舟已焚,死者無算⑨。顯進秩⑩三等。
注釋:①膂力:體力。 ②自經(jīng):上吊自殺。 ③冒籍:假冒籍貫。 ④苗:苗族。 ⑤遷:升職。⑥鏊:兵部尚書 ⑦檄:古代官府用以征招或聲討的文書 ⑧遁:逃跑 ⑨無算:無數(shù) ⑩進秩:進升官職,增加俸祿。
21.下面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 生而膂力/絕倫 B. 巡撫張臬/討之
C. 明日/伺賊出 D. 之/叢祠欲自經(jīng)
22.解釋文中加粗的詞語。
(1)間(_________) (2)討(______) 3、走(______)
23.翻譯下面的句子。
方暑,披單衣,率四騎誘賊,伏精甲岡下。
24.選文敘寫了劉顯哪幾件事?請簡要概括。
25.文中的劉顯是一個怎樣的人?
【來源】江西省廣豐區(qū)xx屆中考模擬(一)語文試題
【答案】
21.D
22.暗地里討伐逃跑
23.正當(dāng)暑天,劉顯身披單衣,率領(lǐng)四個騎兵引誘賊兵,在山岡下埋伏精良士兵。
24.①在平定宜賓苗人叛亂的戰(zhàn)爭中,斬殺五十余人,擒獲首惡三人。
②防守浦口時擊敗倭寇。
25.劉顯是一個足智多謀、戰(zhàn)功顯赫的人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貪,秦惠王聞而欲伐之。山澗峻險,兵路不通,乃琢石為牛多與金日置牛后號牛糞,言以遺蜀侯。蜀侯貪之,乃塹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帥師隨后而至,滅國亡身,為天下所笑。
(選自北齊劉晝《劉子貪愛》)
26.下列各項中加粗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秦惠王聞而欲伐之/伐竹取道
B. 言以遺蜀侯/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C.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不使學(xué)
D. 滅國亡身/河曲之叟亡以應(yīng)
27.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乃 琢 石 為 牛 多 與 金 日 置 牛 后 號 牛 糞
28.根據(jù)上文,請概括蜀侯“為天下所笑”的原因和啟示。
【來源】廣東省xx屆九年級初中學(xué)業(yè)考試模擬卷(四)語文試題
【答案】
26.B
27.乃琢石為牛/多與金/日置牛后/號牛糞
28.原因:蜀侯個性貪婪而又愚蠢,為迎石牛“塹山填谷”,做到了敵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終自取滅亡,“為天下所笑”。啟示:貪婪之心不可有,貪圖小利,必然不能顧全大局,可能最終會一無所有。
虎之力
虎之力,于人不啻(不啻,不止,不只)倍也?;⒗渥ρ?,而人無之,又倍其力焉。則人之食于虎也,無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見,而虎之皮人常寢處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敵百,雖猛必不勝。
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類也。其為人獲而寢處其皮也,何足怪哉?
29.解釋文中加粗的字詞。
于: 恒:
30.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譯文:
31.選文借虎喻人,旨在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來源】湖南省邵陽縣xx屆九年級下學(xué)期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答案】
29.被 經(jīng)常
30.用一對抗一百,即使兇猛也一定不能取勝。
31.我們做一件事,不能光憑力氣,還要講方法,用智慧,并借助外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叔向①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②,無以從二三子③,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④,其宮不備其宗器⑤,宣其德行,順其憲則⑥,使越于諸侯。諸侯親之,戎狄⑦懷⑧之,以正晉國。行刑不疚⑨,以免于難。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⑩,略則行志⑾,假貨居賄⑿。宜及于難,而賴武子之德,以沒其身⒀。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⒁不暇,何賀之有?”
(選自《國語晉語》,有刪改)
【注釋】①叔向:春秋晉國大夫。后文的人物中,韓宣子和欒武子均為晉國官員。桓子為欒武子之子。 ②實:這里指財富。③從二三子:跟晉國卿大夫交往。④一卒之田:指100頃田畝,上大夫的俸祿。⑤宗器:祭器。⑥憲則:法制。⑦戎狄:指一些少數(shù)民族。⑧懷:歸附。⑨行刑不疚:執(zhí)行法度,沒有弊病。⑩藝:度,準(zhǔn)則。⑾略則行志:忽略法制,任意行事。⑿居賄:儲積財物。⒀以沒其身:終生沒有遭到禍患。⒁吊:憂慮。
32.《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建”的義項有:①建議,提議;②樹立;③建造,修建;④傾瀉,傾倒?!叭舨粦n德之不建”中的“建”,應(yīng)選的一項是(填序號)____________
33.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而無其實
A. 先天下之憂而憂(《岳陽樓記》)
B. 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C. 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D.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滿井游記》)
3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詞語。
(1)宣其德行 行:________________
(2)及桓子 及:________________
(3)而賴武子之德 賴:________________
(4)而患貨之不足 患:________________
35.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子賀我,何故?
36.貧困本不是好事,叔向卻向韓宣子賀貧。他列舉了欒武子和他的兒子桓子的事例,意在向韓宣子說明怎樣的道理?
【來源】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陽光中學(xué)xx屆九年級中考語文模擬試題七
【答案】
32.②
33.B
34.品行等到 依賴憂慮,擔(dān)心
35.你卻祝賀我,這是什么緣故呢?
36.貧不足憂,而應(yīng)憂道德上的缺失。君子應(yīng)儉以養(yǎng)德,加強德行,不要只追求物質(zhì)上的享受。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劉南垣教訓(xùn)弟子
國朝①尚書劉南垣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者②,似飲食苛求屬吏,郡縣患之。公曰:“此吾門生,當(dāng)開諭之。”俟其來款之,曰:“老夫欲設(shè)席,恐妨公務(wù),特留此一飯。但老妻他往,無人治具③,家常飯,能對食乎?”直使以師命,不敢辭。自朝過午,飯尚未出,直指饑甚。比食至,惟脫粟飯④、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覺過飽。少頃,佳肴美醞,羅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強之,對曰:“已飽甚,不能也?!惫υ唬骸翱梢婏嬸傇瓱o精細饑時易為食飽時難為味時使然耳?!敝敝甘怪I其訓(xùn),后不敢以盤饗責(zé)人。
【注】①國朝:指明朝。②直指使:官名,亦稱直指。③治具:下廚房,燒飯。④脫粟飯:即糙米飯。
37.下列各項中加粗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告老家居/面山而居
B. 當(dāng)開諭之/連月不開
C. 直指覺過飽/及魯肅過尋陽
D. 公強之/以弱為強者
38.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可 見 飲 饌 原 無 精 細 饑 時 易 為 食 飽 時 難 為 味 時 使 然 耳
39.簡單概括直指使在老師的開導(dǎo)下明白的道理,再說說劉南垣公對弟子的規(guī)勸高明在哪里。
【來源】廣東省xx屆九年級初中學(xué)業(yè)考試模擬卷(六)語文試題
【答案】
37.A
38.可見飲饌原無精細/饑時易為食/飽時難為味/時使然耳
39.待人要寬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責(zé)于人。劉南垣公對弟子的規(guī)勸高明之處是:設(shè)法讓弟子體會到粗茶淡飯在饑餓時也是美味(或:巧用日常生活實例來類比開導(dǎo),從而使弟子心服口服)。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蘇東坡畫扇
先生臨錢塘①日,有陳訴負綾絹錢二萬不償者。公呼至詢之,云:“某家以制扇為業(yè),適父死,而又自今春以來,連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負之也?!惫胍暰弥?,曰:“姑取汝所制扇來,吾當(dāng)為汝發(fā)市也?!表汈戎凉“讏F夾絹二十扇就判筆作行書草圣及枯木竹石頃刻而盡。即已付之曰:“出外速償所負也?!逼淙吮绕x而出。始逾府門,而好事者爭以千錢取一扇,所持立盡。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勝而去。遂盡償所逋②,一郡稱嗟,至有泣下者。
(選自北宋何蘧《春渚紀(jì)聞》)
【注】①錢塘:今杭州市。②逋:欠交,拖欠。
40.下列各項中加粗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公呼至詢之/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B. 公孰視久之/我與徐公孰美
C. 出外速償所負也/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D. 一郡稱嗟/不能稱前時之聞
41.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須 臾 扇 至 公 取 白 團 夾 絹 二 十 扇 就 判 筆 作 行 書 草 圣 及 枯 木 竹 石 頃 刻 而 盡
42.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請簡潔概括蘇軾被“一郡稱嗟”的原因。
【來源】廣東省xx屆九年級初中學(xué)業(yè)考試模擬卷(五)語文試題
【答案】
40.A
41.須臾扇至/公取白團夾絹二十扇/就判筆作行書草圣及枯木竹石/頃刻而盡
42.(1)蘇東坡為官一任,關(guān)心民生,面對大大小小的案情都用心審理。(2)蘇東坡審清案件后,用實際行動(畫扇子)盡心幫助民眾解決實際問題。(3)蘇東坡才華橫溢,技藝驚人,他所畫團扇為大家所喜愛。(4)蘇東坡勤政愛民,深得民心,他的言行事跡被大家稱頌贊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題。
西山讀書聲
瑞彰①嘗偕數(shù)友游西山,至林巒深處,風(fēng)日暄妍,泉石清曠,雜樹新綠,野花半開。眺賞間,聞木杪②誦書聲。仰視無人,因揖而遙呼曰:“在此朗吟定為仙侶叨③同儒業(yè)可請下一談乎?”誦聲忽止,俄瑯瑯又在隔溪。有欲覓路追尋者,瑞彰曰:“世外之人,趁此良辰,尚耽研典籍,我輩身列黌④宮,乃在此攜酒榼⑤,看游女,其鄙而不顧宜矣。何必多此跋涉乎?”眾乃止。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注釋】①瑞彰:沈瑞彰,人名。②杪(miǎo):樹枝的細梢。③叨(tāo):客套話,指承受別人的好處。④黌(hng)宮:學(xué)子。⑤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
43.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與“乃在此攜酒榼”中的“乃”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B. 乃悟前狼假寐(《狼》)
C.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D.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44.用“/”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
在此朗吟定為仙侶叨同儒業(yè)可請下一談乎?
4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眺賞間,聞木杪誦書聲。
46.本文帶給你怎樣的啟示?
【來源】山東省樂陵市xx屆九年級下學(xué)期第一次練兵語文試題(含答案)
【答案】
43.D
44.在此朗吟/定為仙侶/叨同儒業(yè)/可請下一談乎?
45.示例:眾人正眺望欣賞間,聽到樹頂上有瑯瑯的讀書聲。
46.示例:應(yīng)該珍惜大好時光,努力學(xué)習(xí)。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
王勃,字子安,六歲能屬文。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會府帥宴于滕王閣。時府帥有婿,善為文章。帥欲夸之賓友,乃宿構(gòu)①《滕王閣序》,俟賓客合而出之,為若即席而就者。既會,帥果授箋②諸客,諸客辭。次至勃,勃輒受。帥既拂其意,怒其不讓,乃使人伺其下筆。初報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帥曰:“此亦老生常談耳?!贝卧唬骸靶欠忠磔F③,地接衡廬?!睅浬蛞饕脐孝?。又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睅浽唬骸八共恍嘁印!?
(選自《唐摭言》)
【注】①宿構(gòu):預(yù)先構(gòu)思。②箋:紙張。③翼軫(zhěn):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軫宿。④沈吟:沉默深思。移晷:日影移動,這里指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
47.根據(jù)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①會府帥宴于滕王閣 ( ) ②善為文章 ( )
③俟賓客合而出之 ( ) ④帥既拂其意( )
(2)下列各句與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俟賓客合而出之
A.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記》) B.假諸人而后見也(《送東陽馬生序》)
C.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 D.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8.用“/ ”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
乃 使 人 伺 其 下 筆
49.翻譯下列句子。
(1)既會,帥果授箋諸客,諸客辭。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50.選文中作者寫府帥對王勃的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的意圖是什么?
【來源】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xx年九年級中考適應(yīng)性考試語文二
【答案】
47.⑴①宴請,擺宴席,舉行宴會 ②善于,擅長 ③等到 ④違背⑵B
48.乃 /使 人/ 伺 其 下 筆
49.⑴宴會開始以后,府帥果真分發(fā)紙張給各位賓客,大家都推辭不要。 ⑵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益處呢?
50.作者寫府帥對王勃的態(tài)度發(fā)生變化,以此襯托出王勃的才華橫溢。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后面小題。
(一)
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戇①。一日,聞人說宋定伯賣鬼得錢事,大喜曰:“吾今乃知鬼可縛。如每夜縛一鬼,唾使變羊,曉而牽賣于屠市,足供一日酒肉資矣?!庇谑且挂购设鑸?zhí)繩潛行墟墓間如獵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即素稱有鬼之處,佯醉寢以誘之,亦寂然無睹。一夕,隔林見數(shù)磷火,踴躍奔赴;未至間,已星散去。懊恨而返。如是月余,無所得,乃止。蓋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三莽確信鬼可縛,意中已視鬼蔑如矣,其氣焰足以懾鬼,故鬼反避之也。
(節(jié)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二)
艾子行水途,見一廟,矮小而裝飾甚嚴(yán)。前有一小溝,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顧廟中,而輒取大王像橫于溝上,履之而去。復(fù)有一人至,見之,再三嘆之曰:“神像直有如此褻慢!”乃自扶起,以衣拂飾,捧至座上,再拜而去。須臾,艾子聞廟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以為神,享里人祭祀,反為愚人之辱,何不施禍以譴之?”王曰:“然則禍當(dāng)行于后來者?!毙」碛衷唬骸扒罢咭月拇笸?,辱莫甚焉,而不行禍;后來之人敬大王者,反禍之,何也?”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禍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惡人也!”
( 節(jié)選自《艾子雜說》)
【注釋】①戇:魯莽。
5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 即素稱有鬼之處(向來) B. 意中已視鬼蔑如矣(像)
C. 顧廟中(回頭看) D. 再拜而去(兩次)
52.對文中劃線句子的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 于是夜夜荷梃/執(zhí)繩潛行墟墓間/如獵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
B. 于是夜夜荷梃執(zhí)繩/潛行墟墓間/如獵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
C. 于是夜夜荷梃/執(zhí)繩潛行墟墓間/如獵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
D. 于是夜夜荷梃執(zhí)繩/潛行墟墓間/如獵者之伺/狐兔竟不能遇。
5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蓋鬼之侮人,恒乘人之畏。
②前人已不信矣,又安禍之?
54.兩則故事都寫到了“人不怕鬼鬼反而怕人”的內(nèi)容,它們所要表達的主題相同嗎?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
【來源】浙江省杭州市xx屆九年級招生考試全真模擬語文試題
【答案】
51.C
52.B
53.①大概鬼欺侮人,常常乘人的畏懼心理(下手)。②前面的那個人已經(jīng)不信鬼神了,我又怎么能加給他災(zāi)禍呢!
54.主題不同。第一則是贊揚性的,鬼欺負人只是乘著人對鬼的畏懼心理,而姜三莽是個勇敢的人,從內(nèi)心蔑視鬼鬼就反而怕他,體現(xiàn)了只要自信勇敢,任何困難都能被戰(zhàn)勝。第二則是諷刺性的,鬼害怕惡人不敢禍害他,反而禍害尊敬幫助他的人,諷刺了那些欺軟怕硬的人。做人做事都應(yīng)謙虛謹(jǐn)慎。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
褚裒,字季野,康獻皇后父也?!百鲭m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矣。在官清約,雖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頃之,征為衛(wèi)將軍,領(lǐng)中書令。裒以中書銓管詔命,不宜以姻戚居之,固讓,詔以為左將卦、兗州刺史、都督兗州徐州之瑯邪諸軍事、假節(jié),鎮(zhèn)金城,又領(lǐng)瑯邪內(nèi)史。季野初渡江,嘗入東,至金昌亭,吳中豪右燕集亭中。褚公雖素有重名,于時造次不相識別,敕左右多與茗汁,少著粽,汁盡輒益,使終不得食。褚公飲訖,徐舉手共語云:“褚季野?!庇谑撬淖@散,無不狼狽。永和初,復(fù)征裒,將以為揚州、錄尚書事。吏部尚書劉遐說裒曰:“會稽王令德,國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遍L史王胡之亦勸焉,于是固辭歸藩,
季野南下,孫長樂于船中視之。言次,及劉真長死,孫流涕,因諷詠曰:“人之云亡,邦國殄瘁。”褚大怒曰:“真長平生何嘗相比數(shù),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孫回泣向褚曰:“卿當(dāng)念我!”時咸笑其才而性鄙。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遠近嗟悼,吏士哀慕之。贈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謚曰元穆。
55.下列句子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敕/左右多與茗汁 B. 吳中豪右燕/集亭中
C. 時/咸笑其才而性鄙 D. 于是/四坐驚散
56.解釋文中加粗詞。
(1)敕 ( ) (2)輒 ( ) (3)咸 ( )
57.翻譯文中句子
(1)、褚公雖素有重名,于時造次不相識別。
(2)、會稽王令德,國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
58.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評價選文中的褚太傅?
【來源】江西省廣豐區(qū)xx屆中考模擬(二)語文試題
【答案】
55.B
56.(1)命令 (2)就 (3)都
57.(1)褚太傅雖然一向有很高名聲,可是當(dāng)時大家匆忙中不認(rèn)識他。(2)會稽王德行昭著,是國家的周公,足下應(yīng)把國家大政交給他。
58.褚太傅是一個謙讓、有氣度、耿直的人。
文言文閱讀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59.下列句中加粗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夜縋而出 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下來
B. 越國以鄙遠 邊邑
C. 共其乏困 供應(yīng)
D. 唯君圖之 考慮
60.“以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
A.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君亦無所害
B.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 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
D. 以為得之矣
6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耙箍P而出”,求見秦伯,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
B. 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yán),抓住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C. 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城的恩惠;晉對秦卻嚴(yán)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guān)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關(guān)鍵。
D. 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lián)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
【來源】山東省濱州市鄒平雙語學(xué)校三區(qū)xx屆九年級下學(xué)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答案】
59.B
60.A
61.C
信①數(shù)與蕭何②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shù)十人,信度何等已數(shù)言上③,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鄙洗笈?,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鄙蠌?fù)罵曰:“諸將亡者以十?dāng)?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焙卧唬骸爸T將易得耳。至于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蓖踉唬骸拔嵋嘤麞|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焙卧唬骸半m為將,信必不留?!蓖踉唬骸耙詾榇髮??!焙卧唬骸靶疑?。”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shè)壇場,具禮,乃可耳?!蓖踉S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釋】①信:韓信,西漢開國功臣,杰出軍事家。②蕭何:劉邦的丞相。③上:指漢王劉邦。
62.給文中畫線的部分?jǐn)嗑?,停頓處用“/”劃開。(限斷三處)
諸將亡者以十?dāng)?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6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1)何奇之 (2)何來謁上
(3)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 (4)王素慢無禮
6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65.諺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是韓信成功與失敗都是因為蕭何。為什么說韓信的成功是因為蕭何?請聯(lián)系文本內(nèi)容作具體說明。
66.有人說“蕭何能辦成事是因為背后有個劉邦”,你覺得這是為什么?
【來源】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qū)xx年九年級學(xué)業(yè)考試適應(yīng)性測試語文試卷
【答案】
62.諸將亡者以十?dāng)?shù)/公無所追/追信/詐也。
63.(1)認(rèn)為……奇異;認(rèn)為……不同一般 (2)拜見 (3)服侍 (4)一向
64.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自己就去追韓信。
65.是蕭何發(fā)現(xiàn)了韓信的才能,是蕭何追回溜號的韓信,是蕭何將韓信推薦為大將軍。
66.如:劉邦的信任是蕭何能辦成事的前提條件。如果不是劉邦的信任,即使追回韓信,韓信也成不了大將軍。
課外文言文閱讀
陳灌,字子將,廬陵人也。元末,世將亂,環(huán)所居筑場種樹①,人莫能測。后十年,盜蜂起。灌率武勇結(jié)屯林中,盜不敢入,一鄉(xiāng)賴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詣軍門謁見。與語奇之,擢②湖廣行省員外郎,累遷大都督府經(jīng)歷。從大將軍徐達北征。尋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寧國知府。時天下初定,民棄《詩》《書》久。灌建學(xué)舍,延師,選俊秀子弟受業(yè)。訪問疾苦,禁豪右③兼并。創(chuàng)戶帖以便稽民。帝取為式,頒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門蓄泄,護瀕江田,百姓咸賴。有坐盜麥舟者,論死數(shù)十人。灌覆按④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謀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減死。灌豐裁⑤嚴(yán)正,而為治寬恤類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節(jié)選自《明史列傳》)
【注釋】①環(huán)所居筑場種樹:在住處周圍種了大量的樹。②擢:提拔。下文中的“遷”、“除”都與此相類似,授予官職的意思。③豪右:豪強。④覆按:復(fù)審案件。⑤豐裁:風(fēng)紀(jì)。
67.下列與“創(chuàng)戶帖以便稽民”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B.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C. 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D.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6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1)灌詣軍門謁見(______) (2)尋命筑城泰州(______)
69.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灌建學(xué)舍,延師,選俊秀子弟受業(yè)。
70.結(jié)合本文所列舉的事件,說說陳灌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山東省樂陵市xx屆九年級下學(xué)期第一次練兵語文試題
【答案】
67.D
68.拜見不久
69.陳灌建立學(xué)堂,邀請老師,選出有才的年輕后輩跟隨老師學(xué)習(xí)。
70.從他在世將亂前在住處周期種了大量的樹,保全一鄉(xiāng)人可以看出他智慧過人,有先見之明;從他建學(xué)校邀請老師教育學(xué)生看出他重視教育;從他訪問疾苦、禁止豪強兼并可見他體恤民情等。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曹竹虛之族兄,自歙①之揚州,途經(jīng)友人家,宿于書屋。夜半,有物自門隙蠕蠕入,薄如紙,漸開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駭。女忽披發(fā)吐舌,作縊鬼狀。曹笑曰:“猶是發(fā),但少亂;猶是舌,但少長。何畏之有!”女忽摘其首置②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況無首邪?”鬼技窮,倏滅。
【注釋】①歙(sh):地名,在今安徽境內(nèi)。②案:桌子。
7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詞。
(1)自歙之揚州
(2)倏滅
7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
有首尚不足畏,況無首邪?
7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請用自己的話回答)
【來源】上海市xx年中考語文模擬試題(七)
【答案】
71.(1)去,往 (2)消失,看不見
72.有頭尚且不足以嚇人,更何況沒有頭呀?
73.各種妖魔鬼怪不值得于害怕。
趙簡子死,未葬,中牟入齊。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圍之。未合而城自壞者數(shù)十丈。襄子擊金而退之。軍吏諫曰:“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聞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險?!怪纬牵侵味蠊ブ??!敝心猜勂淞x,乃請降。
(節(jié)選自《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
74.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未合而城自壞者數(shù)十丈(包圍) B. 襄子擊金而退之(退兵)
C. 不迫人于險(逼迫,脅迫) D. 中牟聞其義(傳聞)
75.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76.請結(jié)合選文簡要分析,中牟為什么不戰(zhàn)而歸順襄子?
【來源】xx年廣東省初中畢業(yè)生學(xué)業(yè)考試語文預(yù)測卷(二)
【答案】
74.D
75.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76.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墻毀壞之際沒有乘機進攻,而是主動撤退。這種仁義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聞:聽說)【參考譯文】趙簡子死后還沒落葬,中牟的守將就叛變投靠齊國了。趙襄子將父親簡子下葬料理停當(dāng)后,第五天發(fā)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圍還沒完全合攏,中牟城的城墻突然自行倒塌十來丈。趙襄子下令鳴金收兵。軍吏們勸諫說:“君王親率兵馬征討中牟守將的罪行,城墻自行倒塌,這說明老天爺幫助我們?nèi)ビ懛ミ@些天理難容的罪人,為什么我們要撤退呢?”趙襄子解釋道:“我聽叔向說過:‘君子不該在自己有利的形勢下去欺凌別人,君子也不該在別人處于險境時去逼迫他。’所以讓他們將城墻修好后我們方開戰(zhàn)進攻吧。”中牟城內(nèi)的守將聽到趙襄子這番如此仁義的話后,便請求投降。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明末兵亂,時曾伯祖①年方十一,被掠至臨清,遇舊客作②李守敬,以獨輪車送歸。崎嶇戎馬之間,瀕危者數(shù),終不舍去也。時太夫人,酬以金。先頓首謝,然后置金于案曰:“故主流離,心所不忍,豈為求賞來耶?”泣拜而別,自后不復(fù)再至矣。守敬性戇直,客作中有作奸者,輒奮起力爭,故為眾口所排③去,而患難之際,不負其心仍如此。
(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注釋】①曾伯祖:紀(jì)昀(紀(jì)曉嵐)的曾祖父。②客作:雇傭的工人。③排:排擠。
77.解釋句中加粗詞
(1)以獨輪車送歸 (2)終不舍去也
78.“時太夫人在,酬以金”是因為李守敬 ;
而李守敬“置金于案”是因為 (用自己的話回答)
79.文中說李守敬“性耿直”,其“憨直”的具體表現(xiàn)是 ,
作者這么寫的原因是
【來源】上海市虹口區(qū)xx屆九年級下學(xué)期期中教學(xué)質(zhì)量監(jiān)測(二模)語文試題
【答案】
77.(1)歸來,返回 (2)舍棄,丟棄
78.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把曾伯祖送回了家。他不想讓“故主”在戰(zhàn)亂中受到傷害(不是為得到賞金)而做這件事
79.有作奸者,輒奮起力爭表明李守敬正直善良,在被人排擠后,對過去的主人依然忠心耿耿。為李守敬在故主危難時能挺身而出起了襯托作用。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簡②束書從。時西日沉山,晚煙縈樹,望城二里許,因問渡者:“尚可得南門開否?”渡者孰視小奚,應(yīng)曰:“徐行之,尚開也;速進則闔?!庇钁C為戲,趨行。及半,小奚仆,束斷書崩,啼未及起,理書就束,而前門已牡③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敗,窮暮而無所歸宿者,其猶是也夫!
(周榮《春酒堂詩文集》)
【注釋】①小奚:小書童②木簡:指門板③牡:門栓
80.解釋加粗字。
(1)望城二里許 許 (2)窮暮而無所歸宿者 窮
81.下列對“思渡者言近道”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回想擺渡者的話,覺得他是個有道德的人。
B. 認(rèn)為擺渡者的話,告知了一個捷徑。
C. 覺得擺渡者的話是合乎道理的。
D. 思考擺渡者的話就能找到進路。
82.請說說對于擺渡者的話,“予慍為戲”的原因。(用自己的話概括)
83.上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
A. 不恥下問 B. 半途而廢 C. 欲速不達 D. 日暮途窮
【來源】上海市楊浦區(qū)xx屆九年級4月質(zhì)量調(diào)研(二模)語文試題
【答案】
80.(1)表示約數(shù),上下、左右、光景。 (2)盡
81.C
82.因為渡者說:“慢慢走城門開著,快快跑城門關(guān)了”這顯然是違背常理的,所以我感到他是戲弄我,惱怒了。
83.C
文言文閱讀
十二月,項王至垓下,兵少,食盡,與漢戰(zhàn)不勝,入壁;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重。項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則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乘其駿馬,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瓭h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蹦朔制潋T以為四隊,四鄉(xiāng)。漢軍圍之?dāng)?shù)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庇谑琼椡醮蠛赳Y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郎中騎楊喜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喜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項王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fù)圍之。項王乃馳,復(fù)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fù)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項王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①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唬骸疤熘鑫遥液味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選自《資治通鑒漢紀(jì)三》,有刪節(jié))
【注釋】①艤(y)船:停船。
8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① 潰圍南出馳走 ② 然今卒困于此
③ 非戰(zhàn)之罪也 ④ 漢軍皆披靡
⑤ 喜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
85.下列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 /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 身七十余戰(zhàn),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
C. 籍獨不愧于心乎 / 茍全性命于亂世
D. 項王乃馳,復(fù)斬漢一都尉 /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6.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
②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③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87.這段文字寫了“垓下之圍”的故事,其中的項羽有哪些特點?
【來源】【全國百強校首發(fā)】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xué)xx年自主招生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答案】
84.① 逃跑(或“突圍”) ② 最終(或“最后”)
③ 過錯(或“罪過”) ④ 倒下
⑤ 通“避”,退避,后退
85.C
86.①江東雖然很小,(但)土地方圓千里,百姓幾十萬人,也足夠稱王了。
② 老天要滅亡我(老天要使我滅亡),我為什么要渡江呢(我渡江干什么呢)?
③ 縱然(或“即使”)江東父老愛憐(或“可憐”“憐惜”)我讓我稱王, 我 有什么臉面見他們呢?
87.勇猛(或“勇猛善戰(zhàn)”)、執(zhí)迷不悟(或“對自己錯誤不能認(rèn)識”“不能認(rèn)識失敗的原因”)、知恥重義(或 “知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