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語文《后赤壁賦》教案

選修語文《后赤壁賦》教案 選修語文《后赤壁賦》教案 教學(xué)目標(biāo): 1、通過文中的寫景部分體味“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 2、通過前后《赤壁賦》的對比,體味兩賦所體現(xiàn)的不同的感受 教學(xué)重點:對《后赤壁賦》寫景部分的分析 教學(xué)難點:體味兩賦所體現(xiàn)的蘇軾的不同的情感和對人生不同的態(tài)度 教學(xué)方法:誦讀法、自學(xué)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xué)過程: 導(dǎo)入:由蘇軾的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歸臨皋》入手,通過同學(xué)們學(xué)過的這兩首詞來導(dǎo)入到對蘇軾的介紹蘇軾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書畫家,著有《東坡七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入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對此詩進行簡單的解釋,然后指出這是蘇軾晚年對其一生的概括問同學(xué):“黃州惠州儋州”這幾個地方有什么共同點?同學(xué)回答:是蘇軾被貶的地方問題:那么這幾個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個地方?同學(xué)回答:黃州問題:在黃州蘇軾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 回答:《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超然臺記》、《方山子傳》老師:回答得非常好所謂文人不幸文學(xué)興,正是蘇軾幾次被貶的遭遇才鑄就了他非凡的文學(xué)功業(yè)。
今天就讓我們來學(xué)習(xí)蘇軾在黃州時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賦》 課文學(xué)習(xí): 一、 聽錄音,熟悉課文,掌握字詞 二、 課文內(nèi)容學(xué)習(xí) 1、 分析鑒賞:“一切景語皆情語”,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寫景的句子,結(jié)合前后語境,體味這些句子中蘊涵了蘇軾怎樣的情感 蘇軾的世界 : 霜露、木葉、人影、明月(原本為一派蕭瑟之景)月白風(fēng)清(蘇軾卻見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無美酒佳肴,未免辜負了這月白風(fēng)清的良夜)從中可以看出蘇軾“超然”的情懷和他曠達的心胸金圣嘆在《天下才子必讀書》中說:“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從中可見,后賦和前賦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請同學(xué)們閱讀《后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賦》,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兩次赤壁之游的具體地點是否一致?觀賞的景致是否相同?觀賞點由赤壁之下轉(zhuǎn)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側(cè)重游水、賞月,第二次側(cè)重游山 2)、找出兩賦中對赤壁夜游時景致的描述,比較一下兩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前赤壁賦》) 感受: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憑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感受: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 3、仔細閱讀《前赤壁賦》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賦》的第二自然段,比較一下,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兩賦有沒有什么不同?前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后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前賦:將個體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后賦:個體的渺小,自然的強大,對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蘇軾眼中,面對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4、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在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達了什么思想?《清夜錄》云:蘇軾有詞曰:“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zhuǎn)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一種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比較:兩賦中的情感變化有沒有什么不同? 前賦:樂→悲→喜 后賦:樂→悲、恐→空(無奈之情) 三、 作業(yè):寫一篇寫景的小散文 四、 總結(jié) 《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在具體的地點、觀賞的景致以及感受各不相同 《后赤壁賦》譯文 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從雪堂步行出發(fā),準(zhǔn)備回到臨皋去。
有兩位客人跟著我一道去,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jīng)降下,樹葉完全脫落了,看見人影映在地上,抬頭一望,看到皎潔的月亮,我們互相望望,很歡喜這景色,便一邊走一邊唱,互相應(yīng)和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接著,我不禁嘆口氣,說:“有客沒有酒,有酒沒有菜,月這么亮,風(fēng)這么清,怎樣度過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說:“剛才黃昏時,我撒網(wǎng)捉到了一條魚,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魚鱗,樣子好象松江的鱸魚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來準(zhǔn)備你臨時的需要 于是帶了酒和魚,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長江的水流得嘩嘩響,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來在水里的石頭也露出來了才過了多久呀,以前風(fēng)景竟再也認不出來了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著險峻的山巖,撥開雜亂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會兒,再爬上枝條彎曲形似虬龍的樹木,最高處我攀到睡著鶻鳥的高巢,最低處我低頭看到水神馮夷的深宮那兩位客人竟不能跟上來,我嘬口發(fā)出長長嘯聲,草木似乎都被這種尖銳的聲音震動了,山也發(fā)出共鳴,谷也響起回聲,風(fēng)也起來,江水也洶涌了在這種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緊張,簡直有些恐懼,覺得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邊上了船,把船撐到江心,聽?wèi){它漂到哪兒就在哪兒休息 子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這時快到半夜了,向周圍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鶴,橫穿大江上空從東飛來兩只翅膀象兩個車輪,黑色褲子,白色上衣,發(fā)出長長的尖利叫聲,擦過我的小船向西飛去一會兒,我和客人離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夢見一個道士,穿著羽毛做的衣服輕快地走著,走到臨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禮,說:“赤壁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問他的姓名,他低著頭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
昨天晚上,一邊叫一邊飛過我船上的,不是你嗎?”道士回頭對我笑了,我也驚醒了打開房門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后赤壁賦》賞析 宋代的唐庚認為“東坡《赤壁》二賦,一洗萬古,欲仿佛其一語,畢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說讀《前赤壁賦》,可以給人一種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美;同樣,讀《后赤壁賦》,它也可以把我們帶入一個陶然忘憂、隨緣自適的自由天地 全文以時間為序記述了我與客重游赤壁的經(jīng)過,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禪趣幽遠 首段寫登赤壁前的狀況,交代時間、行跡、游伴、氣候作者以洗練的筆墨描寫了秋夜月景,點明游赤壁的緣起木葉盡脫”寫秋霜之重,秋風(fēng)之勁人影在地”襯孤月之明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寫出我與游伴心領(lǐng)神會、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態(tài)這般“月白風(fēng)清”的良辰美景,該如何消受?接著陡降一筆寫“無酒無肴”的遺憾著一“嘆”字,與前文之“樂”構(gòu)成反跌繼而再升一筆,以客、婦之言,交代佳魚老酒并具,將先前之抱怨一筆勾銷,心情頓然舒暢無比。
皓月當(dāng)空,客知我心,婦會我意,得以盡興,豈不快哉!這與前文之“嘆”再度形成反跌,可謂曲盡其妙! 次段寫與客復(fù)游赤壁作者寫泛舟赤壁之下所見景象,寥寥十六字,聲形并茂,神采飛揚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寫出了一派驚濤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驚險景象,給人以壯闊雄偉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則展現(xiàn)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漸退、暗礁崢嶸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這一句即景抒情,明講自然景色變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寫我攀峭壁登危巖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見聞感受履”、“披”、“踞”、“登”、“攀”、“俯”這一連串動詞寫出我欲一覽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沖動感和興奮勁,表現(xiàn)出“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率真與執(zhí)著二客不能從”反襯我特立獨行的姿態(tài),油然而生一種自負、自豪感接著寫登高望遠、仰天長嘯的瀟灑出塵的舉止,以及觸景而生的悲情、恐懼悄然”、“肅然”、“凜乎”將情感的波動層層遞進地表現(xiàn)了出來由樂及悲而怖,這是一處起伏繼而寫登舟隨波逐流,聽其止休的散漫、從容,又復(fù)歸于平和恬淡,這又是一處起伏 末段寫半夜見聞與歸家夜夢作者以空靈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鶴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又以浪漫的想象寫我夢中與道士的邂逅、對話,流露出一種與世無爭的豁達羽衣翩躚”的道士,與“玄裳縞衣”的孤鶴,與“我”,三位一體,亦真亦幻,令人心騖八極,神游萬仞道士顧笑,予亦驚悟”,一“笑”一“悟”之間,生之艱辛苦痛仿佛暫且冰釋結(jié)句“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是寫夢醒后的現(xiàn)實,在自然的實有與幻想的虛無之間,作者宛然忘懷了一切世間的煩惱、爭逐,累累創(chuàng)傷的心靈也得以安撫,剎那間超脫了此賦在作者夢醒時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給讀者去玩味尋索,有曲徑通幽之妙難怪金圣嘆讀完蘇東坡的《后赤壁賦》,這樣說道:“豈惟無鶴無道士,并無魚,并無酒,并無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闊蘇軾曾有詩曰:“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學(xué)得忘家禪”(《寄吳德兼簡陳季?!?,“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出本無心歸亦好,白云還似忘云人《忘云樓》)這種虛無卻是詩人支撐苦境,戰(zhàn)勝困厄,安妥心靈之處,這就是作者禪宗觀的投射 全文表面上是寫游赤壁之樂,其實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貶謫生活的郁悶,同時也是形象地演繹自己的人生哲學(xué)以樂為主調(diào),而情有跌宕抑揚,婉曲奇麗誠如蘇軾之自謂:“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評文》)《燕喜詞序》云:“蓋東坡平日耿介直諒,故其為文似其為人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被貶黃州期間寫下這篇賦,從此文中,我們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那種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曠達開朗的胸懷 選修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