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大一輪總復習 第五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一節(jié)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試題 新人教版必修1.doc
-
資源ID:5419190
資源大?。?span id="uwz5x5d" class="font-tahoma">1.84MB
全文頁數(shù):7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19高考地理大一輪總復習 第五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第一節(jié)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試題 新人教版必修1.doc
第一節(jié)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
選擇題
1.(經(jīng)典高考題)下圖為我國北方某區(qū)域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Ⅰ、Ⅱ、Ⅲ、Ⅳ處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解析 圖中顯示,Ⅱ處是斷層,Ⅳ處是巖漿侵入,均為內力作用所致。
答案 D
(2014天津文綜,7)結合圖文材料,回答第2題。
上圖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質海岸,且屬于地殼持續(xù)下沉區(qū)。
2.經(jīng)考證發(fā)現(xiàn),近30年來,甲地海岸線基本穩(wěn)定,乙地海岸線向海推進,丙地海岸線向陸后退。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 )
A.地貌形態(tài) B.泥沙沉積量
C.河網(wǎng)密度 D.抗侵蝕能力
解析 由文字材料可知,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質海岸。由圖可知三地均位于河口附近,流水沉積作用明顯;故海岸線的進退主要受泥沙沉積量的影響。
答案 B
(2013江蘇地理,7~8)下圖是某流域地質簡圖,甲、乙、丙三地有礫石堆積物(見下圖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礫石堆積物中發(fā)現(xiàn)了金剛石。讀圖回答3~4題。
3.含金剛石堆積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積 B.流水沉積
C.風力沉積 D.風化殘積
4.圖中可能找到金剛石礦的地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3題,甲地處于河流彎曲處的凸岸,流速較慢,流水沉積作用顯著。第4題,金剛石堆積物是由流水搬運而來的,故金剛石礦一定位于甲地上游,排除A、D兩項;含金剛石堆積物多為礫石等大顆粒沉積物,而③地為砂粘土堆積物,顆粒較小,②地為巖漿巖,且周圍多斷層發(fā)育,巖石破碎,故在②地可能找到金剛石礦。
答案 3.B 4.B
5.(2013天津文綜,7)讀圖,圖中一些珊瑚島海岸,分布著珊瑚碎屑組成的沙灘。這些沙灘形成于( )
太平洋珊瑚礁(島)分布示意圖
A.風化作用 B.侵蝕作用
C.搬運作用 D.沉積作用
解析 組成沙灘的物質是外力風化、侵蝕、搬運的結果,但沙灘是波浪在向?;亓鞯倪^程中,由于速度逐漸減慢,將大量的珊瑚碎屑堆積在海岸地帶形成的,故選D。
答案 D
6.(2012浙江文綜,4)專家認為,欣賞旅游景觀,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下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xiāng)?!边@是宋朝詩人王禹偁謫居陜西時,描述山村風景的《村行》。
下列對地貌旅游資源所構成的巖石類型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火山地貌景觀的巖石構成是花崗巖
B.丹霞地貌景觀的巖石構成是流紋巖
C.巖溶地貌景觀的巖石構成是可溶性的沉積巖
D.球狀風化形成的山石景觀的巖石構成是砂巖
解析 火山地貌景觀的巖石構成是噴出型巖漿巖,而花崗巖屬于侵入型巖漿巖;由紅色砂礫巖構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種地貌形態(tài)是丹霞地貌景觀;巖溶地貌景觀的巖石構成是可溶性沉積巖;球狀風化形成的山石景觀的巖石是花崗巖。
答案 C
海岸線的進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積、海水侵蝕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讀某海岸線歷史變遷圖,回答7~8題。
7.近現(xiàn)代以來,圖中海岸一直以堆積作用為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圖中乙處的海岸線變化較大,下列關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4至12世紀,侵蝕作用為主
B.12至15世紀,堆積作用為主
C.15至19世紀,侵蝕作用為主
D.19世紀至現(xiàn)代,堆積作用為主
解析 第7題,結合圖例可以看出近現(xiàn)代以來,丙海岸一直向海洋推進,說明一直以堆積作用為主。第8題,乙處海岸線從公元4世紀以前至12世紀向海洋推進,以堆積作用為主;12世紀到現(xiàn)代,海岸線后退,以侵蝕作用為主。
答案 7.C 8.C
(2017山東省實驗中學測試)澳大利亞“魔鬼大理巖保護區(qū)”是世界著名的巖球地質公園,但其巖石并不是大理巖(碳酸鹽),而是花崗巖。圖a為澳大利亞“魔鬼大理巖”石球景觀圖,圖b為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完成9~10題。
9.圖a中的巖石類型屬于圖b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形成該景觀的地質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9題,由材料可知,圖a中的巖石為花崗巖,其類型屬于侵入型巖漿巖,圖b中乙為侵入型巖漿巖即花崗巖。第10題,該地貌是花崗巖經(jīng)地殼抬升后,出露地表,經(jīng)外力風化所致,花崗巖的球狀風化。圖b中①表示風化作用,②表示變質作用,③表示固結成巖作用,④表示冷卻凝結作用。
答案 9.B 10.A
11.(2015天津文綜,3)某礦物形成于上地幔軟流層,后隨巖漿活動到達地表。人們在下圖所示古火山的巖漿巖及河灘泥沙中均發(fā)現(xiàn)了該礦物。讀圖文材料,回答下題。
使該礦物從上地幔軟流層到達河灘泥沙中的地質作用,依次應為( )
A.巖漿噴發(fā) 巖層斷裂 風化、侵蝕 搬運、沉積
B.巖漿噴發(fā) 巖層斷裂 搬運、沉積 風化、侵蝕
C.巖層斷裂 巖漿噴發(fā) 風化、侵蝕 搬運、沉積
D.巖層斷裂 巖漿噴發(fā) 搬運、沉積 風化、侵蝕
解析 本題考查影響地表形態(tài)的內、外力作用。該礦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經(jīng)過地質作用而到達河灘泥沙中。那么,應該是巖層斷裂,巖漿噴發(fā)而出露地表,然后經(jīng)外力的風化、侵蝕作用,再經(jīng)過搬運在河灘泥沙中沉積,故C項正確。
答案 C
12.(2012北京文綜,10)下圖為溫帶某景區(qū)導游圖。在圖示景區(qū)的主要自然景觀中( )
A.峽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
B.河流補給主要靠冰雪融水
C.瀑布的落差受徑流量控制
D.湖泊是火山口積水形成的
解析 景區(qū)峽谷落差大,水流急,顯然就是河流向下侵蝕而成;本區(qū)地處溫帶地勢較低最高的只有2 038米,不可能有大量的冰雪融水;瀑布的落差取決于地勢的起伏,是由地殼的運動、巖層構造等地質條件決定的;湖泊面積大,位于河流中游,并不在山頂,不可能是火山口積水形成。
答案 A
(經(jīng)典高考題)下圖為某地地質地貌示意圖。讀圖回答13~14題。
13.圖中巖石和地貌形態(tài)形成的先后順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14.該類地貌發(fā)育典型的山區(qū)( )
A.風蝕現(xiàn)象顯著
B.巖石類型是花崗巖
C.土層較薄,土壤貧瘠
D.地表水豐富,地下水貧乏
解析 第13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是:在海洋沉積環(huán)境下,形成石灰?guī)r層;石灰?guī)r層在地殼運動作用下,抬升形成陸地;地下石灰?guī)r層遭受流水溶蝕作用,形成地下暗河;隨著地殼進一步抬升,地下暗河被抬升到地表形成溶洞;在流水溶蝕、沉積作用下,溶洞內部形成石鐘乳、石筍等。故D正確。第14題,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環(huán)境:淺層石灰?guī)r層,濕熱的氣候條件??λ固氐孛舶l(fā)育典型的山區(qū),降水豐富,流水的侵蝕作用較強,土層較薄,土壤貧瘠;喀斯特地貌區(qū),地形崎嶇,巖層破碎,地表水貧乏。故正確選項為C。
答案 13.D 14.C
(經(jīng)典高考題)下圖是“八達嶺長城照片”,該段長城主要坐落在花崗巖侵入體上。讀圖,完成15~16題。
15.圖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別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16.八達嶺地區(qū)花崗巖從形成到出露所經(jīng)歷的地質過程依次是( )
A.固結成巖—風化剝蝕—侵蝕搬運—地殼抬升
B.地殼抬升—侵蝕搬運—巖漿侵入—風化剝蝕
C.巖漿侵入—地殼抬升—風化剝蝕—侵蝕搬運
D.侵蝕搬運—巖漿侵入—地殼抬升—固結成巖
解析 第15題,山脊是從山頂?shù)缴铰赐蛊鸶呗柕牟糠?,山脊高于兩側;山谷是指山脊之間的低洼部分。從圖中可以看出,④為山脊,⑤為山谷。第16題,花崗巖屬于巖漿巖,是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形成的,后來地殼抬升,經(jīng)風化、侵蝕、搬運等外力作用將其上部巖層侵蝕掉以后才出露。
答案 15.D 16.C
(2017開封一模)讀我國某瀑布地質剖面示意圖,該瀑布大約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后退?;卮?7~18題。
17.該瀑布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是( )
A.巖漿活動—固結成巖—地殼抬升—侵蝕作用
B.巖漿活動—冷卻凝固—地殼抬升—侵蝕作用
C.沉積作用—固結成巖—地殼抬升—風化作用
D.沉積作用—固結成巖—地殼抬升—侵蝕作用
18.該瀑布可能會影響其下游河流的( )
A.含沙量 B.流量 C.汛期 D.結冰期
解析 第17題,該瀑布形成過程中,先有沉積作用形成沉積層,然后經(jīng)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即圖中的砂巖。再經(jīng)過地殼的抬升,隆起成為高地,水流下瀉時,受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瀑布。D對。第18題,該瀑布每年因侵蝕后退,砂巖被侵蝕成細沙,導致河水的含沙量增加,可能會影響其下游河流的含沙量,A對。瀑布不會影響流量、汛期、結冰期,B、C、D錯。
答案 17.D 18.A
(2015海南高考壓軸卷)下圖是鼓浪嶼西南沙灘上屹立著的一塊巨巖,中間有一個大巖洞,潮漲潮落,海浪拍打這個巖洞時,發(fā)出咚咚聲響,儼如擊鼓,人們稱它為“鼓浪石”。讀圖,回答19~20題。
19.形成鼓浪石的地質作用,主要是( )
A.海水侵蝕 B.風化和風蝕
C.冰川侵蝕 D.流水侵蝕
20.圖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積地貌是( )
A.巖洞 B.巖礁 C.沙灘 D.海岸
解析 第19題,海邊的礁石由海水侵蝕形成。第20題,沙灘是海水搬運堆積形成的。
答案 19.A 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