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四模塊 專題一 第一編 第2講 文言虛詞學(xué)案(含解析).doc
-
資源ID:6152141
資源大?。?span id="rksf0fp" class="font-tahoma">30KB
全文頁數(shù):5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rèn)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yù)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biāo)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通用版)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 第四模塊 專題一 第一編 第2講 文言虛詞學(xué)案(含解析).doc
第2講 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與文言實詞相對而言的,是指意義較虛,沒有實在意義的詞語。主要指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和嘆詞。
虛詞有兩個方面的特點:一從意義上看,虛詞表示實詞之間、句子之間的意義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以及語氣,有的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有的不能;二從語法功能上看,有的虛詞與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詞短語,能充當(dāng)狀語、補語,有的起連接詞語或句子的作用(如連詞、結(jié)構(gòu)助詞),有的起標(biāo)志性作用(如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
高考對文言虛詞一般不單獨考查,通常融合到斷句題和翻譯題中,隱性考查常見文言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并且對虛詞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上。鑒于虛詞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考生需要掌握文言虛詞的推斷技法,學(xué)會辨析易錯虛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一、文言虛詞推斷6大技法
1.標(biāo)志識別法
有些虛詞是構(gòu)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biāo)志詞,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為”表判斷,用“見”“于”“為”“為所”表被動,用“之”“是”表賓語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另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中“咸言平常持米到洛,為卒司所抄”一句,若判斷“為”“所”的意思,可聯(lián)系“為……所”在文言文中是表被動的特殊句式,所以此處譯為“被”。
2.對稱分析法
根據(jù)句子的對稱關(guān)系來推斷。語言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gòu)成的對文,其對應(yīng)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yīng)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并序》)中“以”和“而”處于對稱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由此可推斷“而”也是表修飾關(guān)系的連詞。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中“因”和“乘”處于對應(yīng)位置,“乘”是“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趁著”的意思。
3.語法分析法
同一個虛詞,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義和用法也會發(fā)生變化。例如“之”,如果處于謂語位置,可視為動詞,如“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處在賓語部分的兩個名詞之間,則譯為指示代詞“這樣”,如“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處在主謂之間,則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如“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游》)中的“之”。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句中有三個“為”,前兩句的主語是“人”和“我”,賓語是“刀俎”和“魚肉”,故前兩句中的“為”應(yīng)為動詞作謂語,譯為“是”;第三句中的“何辭”,即“辭何”,是個動賓結(jié)構(gòu),主語承前省略,可見第三句中的“為”是表疑問的語氣助詞,因為它不表示實在意義。
4.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兩種性質(zhì),可借助上下文的語境,推斷其詞性和用法。詞性不一樣,用法也不一樣。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兩個句子“秦伯說,與鄭人盟”和“失其所與,不知”,前一個“與”是介詞,“跟、同”;后一個“與”是動詞,“結(jié)交、親附”。
5.位置推斷法
同一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義和用法也不同。例如“其”,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詞,如“今者項莊拔劍舞,其(代指項莊)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用在句首還常作語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如“其(表揣測語氣)皆出于此乎”(《師說》);在句中用在動詞后一般作代詞,如“秦王恐其(代指藺相如)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用在名(代)詞后一般作語氣副詞(表商量、期望、祈使語氣),如“吾其(副詞,表商量語氣,還是)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6.句意推斷法
理解句意是理解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據(jù)句子的大意來推斷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如2018年高考全國卷Ⅰ中“諸葛誕以壽春叛”與“帝以芝清忠履正”這兩句中的“以”,可分別由這兩句的大意“諸葛誕憑借壽春反叛”“皇上因為魯芝清廉忠誠行為端正”加以推斷,由句意可確定兩個“以”的意義分別為“憑借”“因為”。
二、最易混淆的4個虛詞辨析
(一)而
“而”作為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它的主要用法是作為兩項內(nèi)容或兩個句子的連接詞,表明前后內(nèi)容或上下句之間的關(guān)系,但是作為連詞,構(gòu)成的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以下三種情況考生最容易混淆,辨析不清,我們重點加以講解。
1.表修飾VS表遞進
“而”表修飾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后兩項分別是句子的狀語和動詞謂語,其中前項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方式、時間等。那么,判斷“而”是不是修飾關(guān)系,只要看它是否處在狀語和謂語之間就基本上可以斷定了,此時的“而”不用翻譯。如“夜縋而出”和“吾嘗終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飾關(guān)系。
“而”表遞進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后兩項分別是包含主語和謂語兩個句子,并且在語意上后面內(nèi)容對前面內(nèi)容來說呈現(xiàn)更進一步的遞進關(guān)系,此時的“而”要譯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中的“而”表遞進關(guān)系。
2.表順承VS表并列
如何判斷“而”是表順承關(guān)系還是表并列關(guān)系,主要看兩點:(1)“而”前后的詞語有無時間上或邏輯上的先后順序,如果有,則此時“而”表示順承關(guān)系,如“圖窮而匕首見”。(2)“而”前后的詞語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換位置而不改變語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關(guān)系,如“侶魚蝦而友麋鹿”。
3.表修飾VS表順承
前者側(cè)重“而”后面的動詞,“而”前面的詞作狀語,修飾后面的動詞;后者強調(diào)先后關(guān)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而”,表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后面的動詞,一般不譯。(2)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而”,表順承關(guān)系,不譯或譯為“就,接著”。
[應(yīng)用體驗]
解釋下列句子中“而”的意義和用法。
(1)秦王還柱而走 連詞,表修飾
(2)蟹六跪而二螯 連詞,表并列
(3)夫趙強而燕弱 連詞,表并列
(4)畢禮而歸之 連詞,表順承
(5)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連詞,表遞進
(6)人非生而知之者 連詞,表順承
(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連詞,表修飾
(8)荊軻和而歌 連詞,表并列
(二)以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廣泛的一個虛詞,在其眾多的義項中,我們重點區(qū)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時的兩類詞性。
介詞表原因VS連詞表原因
區(qū)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詞還是連詞,關(guān)鍵看它后面的成分:
(1)“以”為介詞:常與后面的代詞、名詞、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詞。
[提示] “以”作介詞時,有修飾或限制作用,介賓短語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強秦之歡”。
(2)“以”為連詞:它后面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耙浴钡那昂笫潜贿B接的兩個部分,而這兩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結(jié)果,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以”連接了前后兩個句子,因此,應(yīng)該看作表原因的連詞。
[提示] “以”作連詞時,沒有修飾和限制作用,只起關(guān)聯(lián)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應(yīng)用體驗]
解釋下列句子中“以”的意義和用法。
(1)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 介詞,因為
(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連詞,因為
(3)臣以供養(yǎng)無主 介詞,因為
(4)但以劉日薄西山 連詞,因為
(5)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 連詞,因為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介詞,因為
(三)與
“與”作“和、跟、同”時,既可以作介詞,又可以作連詞。在某些試題中,此類“與”屬于意義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注意辨別區(qū)分。另外,如何分清“與”是實詞還是虛詞,這也是個關(guān)鍵問題。
1.介詞表“和、跟、同”VS連詞表“和、跟、同”
“與”譯為“和、跟、同”是連詞還是介詞,可以這樣辨別:
(1)當(dāng)“與”作介詞時,前后內(nèi)容不是并列關(guān)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換,若互換,基本意思發(fā)生改變,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狀語等其他成分,如“當(dāng)與秦相較”中的“與”作介詞。
(2)當(dāng)“與”作連詞時,前后內(nèi)容為并列關(guān)系,二者能夠互換位置而基本意思不變,且在句中作同一種成分,此時“與”前面不能增加狀語成分,如“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與”作連詞。
2.實詞“與”VS虛詞“與”
分不清“與”的詞性是虛是實,這是關(guān)于“與”的第二個難點。判斷“與”是實詞還是虛詞,關(guān)鍵要看“與”的前后是構(gòu)成完整語句,還是構(gòu)成并列短語。例如:(1)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這里的“與”和后面的“嬴”構(gòu)成動賓短語,因此“與”是實詞,譯為“親附、親近”。(2)蜩與學(xué)鳩笑之。(《逍遙游》)這里的“與”前后都是名詞,因此“與”是連詞,譯為“和、同”。
[應(yīng)用體驗]
解釋下列句子中“與”的意義和用法。
(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見 介詞,和、跟、同
(2)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介詞,跟、同
(3)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連詞,和、同
(4)則與一生彘肩 動詞,給予、授予
(5)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介詞,和、同
(6)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動詞,贊許
(7)吾與徐公孰美 介詞,和、跟
(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連詞,和、跟
(四)焉
表代詞或兼詞VS表語氣助詞
如何區(qū)分“焉”表代詞或兼詞還是表語氣助詞,我們只要注意辨別,就有規(guī)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為語氣助詞,否則就是代詞或兼詞。
(1)主語是表示處所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如“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石鐘山記》)中的“焉”表陳述語氣。
(2)主語是代替表示處所、范圍、方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指示代詞時,句尾的“焉”為語氣助詞,如“此之位三有禮焉”(《孟子離婁下》)中的“焉”為陳述語氣。
(3)狀語是表示處所、范圍、對象、原因、方式的詞語或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如“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曹劌論戰(zhàn)》)中的“焉”表疑問語氣。
[應(yīng)用體驗]
解釋下列句子中“焉”的意義和用法。
(1)于是余有嘆焉 表陳述語氣的助詞,啊
(2)且焉置土石 表疑問的代詞,哪里
(3)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 兼詞,于此,在這里
(4)萬鐘于我何加焉 表反問的語氣助詞,呢
(5)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表疑問的代詞,哪里
(6)猶且從師而問焉 代詞,代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