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學案: 第三單元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7講 ATP和酶學案
-
資源ID:76996869
資源大?。?span id="s20icyg" class="font-tahoma">1.72MB
全文頁數:2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10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學案: 第三單元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第7講 ATP和酶學案
第7講 ATP和酶
[考綱要求] 1.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Ⅱ)。2.酶在代謝中的作用(Ⅱ)。3.實驗: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考點一 ATP的結構與功能
1.ATP的結構
(1)圖中各部分名稱:A腺嘌呤,①腺苷,②一磷酸腺苷,③ADP,④ATP,⑤普通化學鍵,⑥高能磷酸鍵。
(2)ATP與RNA的關系:ATP去掉兩個磷酸基團后的剩余部分是組成RNA的基本單位之一。
(3)結構特點
①ATP分子中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斷裂,釋放出能量,ATP就轉化為ADP,ADP也可以接受能量而重新形成ATP。
②高能磷酸鍵水解時釋放的能量多達30.54 kJ/mol,所以說ATP是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2.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項目
ATP的合成
ATP的水解
反應式
ADP+Pi+能量ATP+H2O
ATP+H2OADP+Pi+能量
所需酶
ATP合成酶
ATP水解酶
能量來源
光能(光合作用)、化學能(細胞呼吸)
儲存在高能磷酸鍵中的能量
能量去路
儲存于高能磷酸鍵中
用于各項生命活動
反應場所
細胞質基質、線粒體、葉綠體
生物體的需能部位
3.ATP的功能與動、植物細胞代謝
(1)植物細胞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形成ATP,而動物細胞只能通過細胞呼吸形成ATP。
(2)植物光合作用光反應階段產生的ATP專用于暗反應,不用于其他生命活動;植物或動物細胞呼吸產生的ATP才能用于多種生命活動。
(3)ATP水解釋放的能量可用于主動運輸、發(fā)光發(fā)電、肌肉收縮、物質合成、大腦思考等。
(1)人長時間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細胞中每摩爾葡萄糖生成ATP的量與安靜時相等( × )
(2)線粒體內膜、內質網膜和葉綠體中進行光反應的膜結構中都能合成ATP( × )
(3)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但它在細胞中的含量很少,ATP與ADP時刻不停地進行相互轉化( √ )
(4)ATP水解釋放的能量可用于細胞內的吸能反應( √ )
(5)無氧條件下,光合作用是葉肉細胞產生ATP的唯一來源( × )
(6)在誘導離體菊花莖段形成幼苗的過程中,不會同時發(fā)生ATP的合成與水解( × )
據圖分析ATP的結構和特點
(1)圖示a處應為“—H”還是“—OH”?
提示 圖示a處應為“—OH”,因為該五碳糖為“核糖”。
(2)圖示b、c、d所示化學鍵是否相同?其中最易斷裂和重建的是哪一個?
提示 圖示b為普通磷酸鍵,c、d則為高能磷酸鍵,其中d處的鍵最易斷裂和重建。
(3)圖示框e的名稱是什么?它與DNA、RNA有何關系?
提示 圖示框e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構成RNA的基本單位之一,當發(fā)生逆轉錄時,它可與DNA鏈中的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配對。
命題點一 ATP的結構和特點分析
1.下列關于生物體中ATP的敘述,其中正確的一項是( )
A.藍藻細胞中的線粒體、葉綠體分別通過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產生ATP
B.ATP與ADP是同一種物質的兩種形態(tài)
C.ATP中存在2個高能磷酸鍵,在一定條件下均可釋放其中的能量
D.生物體內ATP的含量很多,從而保證了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持續(xù)供應
答案 C
解析 藍藻細胞是原核細胞,不含線粒體和葉綠體,A項錯誤;ATP和ADP是兩種不同的物質,B項錯誤;ATP中存在2個高能磷酸鍵,在一定條件下均可釋放其中的能量,C項正確;生物體內ATP的含量很少,但ATP與ADP轉化非常迅速,從而保證了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持續(xù)供應,D項錯誤。
2.如圖是人體細胞代謝部分簡圖。圖中甲表示ATP,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甲→乙→丙→丁過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空間結構不同
B.丙是RNA的基本組成單位之一
C.丁由腺嘌呤和核糖組成,而戊可用于甲的合成
D.在紅細胞吸收葡萄糖時,細胞中乙的含量會顯著增加
答案 D
解析 甲→乙→丙→丁表示ATP的逐步水解,每一次水解反應的酶都不同,A項正確;丙由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和1分子磷酸構成,為1分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B項正確;丁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組成,戊表示磷酸,是ATP的組成成分,C項正確;紅細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為協(xié)助擴散,不需要消耗ATP,故乙(ADP)的含量不會增加,D項錯誤。
命題點二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和ATP的利用
3.下列有關ATP的敘述錯誤的是( )
A.ATP和ADP的相互轉化保證了機體對能量的需求
B.圖中兩次ATP的水解,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項生命活動
C.圖中兩次合成ATP,前者能量來源于光能且在人體細胞中不會發(fā)生
D.ATP由3個磷酸基團和1個腺嘌呤構成
答案 D
解析 細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轉化時刻不停地發(fā)生并且處于動態(tài)平衡之中,保證了機體對能量的需求,A項正確;圖中兩次ATP的水解,前者能量儲存在有機物中,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項生命活動,B項正確;圖中兩次合成ATP,前者ATP的合成是通過光合作用,所需能量來源于光能,在人體細胞中不會發(fā)生,C項正確;ATP由3個磷酸基團和1個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結合而成)構成,D項錯誤。
4.(2018·汕頭模擬)ATP是細胞內的直接能源物質,可通過多種途徑產生,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O2由紅細胞進入肝臟細胞,使ATP含量迅速下降
B.a過程和b過程都在細胞器中進行
C.綠色植物通過b過程形成的ATP不能用于吸收礦質元素
D.①、②在物質和能量上都可成為互逆反應
答案 C
解析 O2由紅細胞進入肝臟細胞屬于自由擴散,不需要載體和能量,因此ATP含量基本不變,A項錯誤;a表示細胞呼吸,細胞呼吸的場所有細胞質基質、線粒體,B項錯誤;b過程為光合作用,其形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應,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動,C項正確;①、②分別為ATP的合成和水解過程,其中物質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D項錯誤。
細胞內產生與消耗ATP的生理過程
轉化場所
常見的生理過程
細胞膜
消耗ATP:主動運輸、胞吞、胞吐
細胞質基質
產生ATP:細胞呼吸第一階段
葉綠體
產生ATP:光反應
消耗ATP:暗反應和自身DNA復制、轉錄、翻譯等
線粒體
產生ATP:有氧呼吸第二、三階段
消耗ATP:自身DNA復制、轉錄、翻譯等
核糖體
消耗ATP:蛋白質的合成
細胞核
消耗ATP:DNA復制、轉錄等
考點二 酶的本質、作用及特性
1.酶的本質與作用
(1)酶本質的探索歷程
(2)酶的本質和功能
(3)酶的作用原理
①表示無酶催化時反應進行需要的活化能的是AC段。
②表示有酶催化時反應進行所需要的活化能的是BC段。
③酶降低的活化能是AB段。
④若將酶變?yōu)闊o機催化劑,則B在縱軸上向上移動。
2.酶的特性(連線)
歸納總結 關于酶的8個易錯點
項目
正確說法
錯誤說法
產生場所
活細胞(不考慮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等)
具有分泌功能的細胞才能產生
化學本質
有機物(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
蛋白質
作用場所
可在細胞內、細胞外、體外發(fā)揮作用
只在細胞內起催化作用
溫度影響
低溫只抑制酶的活性,不會使酶變性失活
低溫和高溫均使酶變性失活
作用
酶只起催化作用
酶具有調節(jié)、催化等多種功能
來源
生物體內合成
有的可來源于食物等
合成原料
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只有氨基酸
合成場所
核糖體、細胞核等
只有核糖體
(1)酶既可以作為催化劑,也可以作為另一個反應的底物( √ )
(2)酶分子在催化反應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
(3)酶提供了反應過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 )
(4)隨著溫度降低,酶促反應的活化能下降( × )
(5)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因此酶只能在細胞內發(fā)揮作用( × )
(6)酶活性的發(fā)揮離不開其特定的結構( √ )
(7)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屬于水解酶類( √ )
(8)纖維素酶能夠降解植物細胞壁和細菌細胞壁( × )
(9)同一個體各種體細胞酶的種類相同、數量不同,代謝不同( × )
如圖表示A、B兩種酶用同一種蛋白酶處理后酶活性與處理時間的關系,據圖分析:
(1)A、B兩種酶的化學本質是否相同?
提示 不相同。A酶能抵抗該種蛋白酶的降解,化學本質不是蛋白質而是RNA;B酶能被蛋白酶破壞,活性降低,化學本質為蛋白質。
(2)B酶活性改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B酶被降解的過程中其分子結構會發(fā)生改變,從而使其活性喪失。
(3)欲讓A、B兩種酶的變化趨勢換位,應用哪種酶處理?
提示 應選用RNA水解酶處理。
1.與酶有關的曲線分析
(1)酶高效性的曲線
①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②酶和無機催化劑一樣,只能縮短達到化學平衡所需要的時間,不能改變化學反應的平衡點。
(2)酶專一性的曲線
①加入酶B的反應速率和無酶條件下的反應速率相同,說明酶B對此反應無催化作用。
②加入酶A的反應速率隨反應物濃度的增大明顯加快,說明酶A對此反應有催化作用。
(3)影響酶活性因素的相關曲線
甲曲線分析:
①在一定溫度(pH)范圍內,隨溫度(pH)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強,超過這一范圍,酶的催化作用逐漸減弱。
②過酸、過堿、高溫都會使酶變性失活,而低溫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的結構未被破壞,溫度升高可恢復活性。
乙曲線分析:
縱坐標為反應物剩余量,剩余量越多,生成物越少,反應速率越慢;圖示pH=7時,反應物剩余量最少,應為最適pH;反應溶液pH的變化不影響酶作用的最適溫度。
(4)底物濃度和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曲線
①甲圖:在其他條件適宜、酶量一定的情況下,酶促反應速率先隨底物濃度增加而加快,當底物達到一定濃度后,受酶數量的限制,酶促反應速率不再增加。
②乙圖:在底物充足、其他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酶促反應速率與酶濃度成正比。
2.酶專一性的理論模型
(1)圖中A表示酶,B表示被A催化的底物,E、F表示B被分解后產生的物質,C、D表示不能被A催化的物質。
(2)酶和被催化的反應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結構。
命題點一 酶的本質與特性的綜合分析
1.(2017·全國Ⅱ,3)下列關于生物體中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細胞中,核外沒有參與DNA合成的酶
B.由活細胞產生的酶在生物體外沒有催化活性
C.從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該酶可用鹽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應最適溫度和保存溫度是37 ℃
答案 C
解析 DNA的合成主要發(fā)生在細胞核中,此外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能合成,因此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中都有參與DNA合成的酶,A項錯誤;只要給予適宜的溫度、pH等條件,由活細胞產生的酶在生物體外也具有生物催化活性,B項錯誤;鹽析可使蛋白質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響蛋白質的活性,胃蛋白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因此從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該酶可用鹽析的方法,C項正確;唾液淀粉酶催化反應的最適溫度是37 ℃,但是37 ℃不是保存該酶的最適溫度,酶應該在低溫條件下保存,D項錯誤。
2.下列關于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酶適于低溫下保存,因為低溫時雖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間結構穩(wěn)定
B.Fe3+和酶促使過氧化氫分解,是因為它們降低了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同時給過氧化氫提供能量
C.酶是由內分泌腺細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D.酶與激素一樣使用后立即被滅活,所以活細胞中需要源源不斷地合成酶
答案 A
解析 低溫下酶的活性被抑制,而空間結構穩(wěn)定,不會變性失活,因此酶適于低溫下保存,A項正確;Fe3+和酶均促使過氧化氫分解,是因為它們均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但不能給過氧化氫的分解提供能量,B項錯誤;酶是由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C項錯誤;酶在化學反應后不被滅活,不需源源不斷地合成,D項錯誤。
具有專一性或特異性的五類物質
(1)酶: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如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只能識別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點上切割DNA分子。
(2)載體:某些物質通過細胞膜時需要載體協(xié)助,不同物質所需載體不同,載體的專一性是細胞膜選擇透過性的基礎。
(3)激素:激素特異性地作用于靶細胞、靶器官,其原因在于它的靶細胞膜或胞內存在與該激素特異性結合的受體。
(4)tRNA:tRNA有61種,每種tRNA只能識別并轉運一種氨基酸。
(5)抗體:一種抗體只能與相應的抗原發(fā)生特異性結合。
命題點二 酶的相關曲線分析
3.用某種酶進行有關實驗的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該酶的最適催化溫度不確定
B.圖2和圖4能說明該酶一定不是胃蛋白酶
C.由圖4實驗結果可知酶具有高效性
D.由圖3實驗結果可知Cl-是該酶的激活劑
答案 C
解析 圖1顯示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圖中結果只能顯示30 ℃比較適宜,但溫度梯度太大,不能確定最適催化溫度,A項正確;圖2顯示該酶的最適pH為7,而胃蛋白酶的最適pH為1.5,由圖4可知該酶為麥芽糖酶,B項正確;圖3能說明Cl-是該酶的激活劑,Cu2+是該酶的抑制劑,D項正確;圖4可說明酶具有專一性,C項錯誤。
4.向裝有5 mL體積分數為3%的H2O2溶液的密閉容器中,加入2滴新鮮的肝臟研磨液,每隔一段時間測定容器中O2的濃度,得到如圖中曲線a(實線)所示結果。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曲線a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H2O2分解速率呈現(xiàn)由快轉慢直到停止的特點
B.在t1時,向容器內再加入2滴新鮮肝臟研磨液,可以得到曲線b所示結果
C.在t1時,向容器內再加入2滴質量分數為3.5%的FeCl3溶液,可以得到曲線c所示結果
D.在t2時,向容器內再加入5 mL體積分數為3%的H2O2溶液,可以得到曲線d所示結果
答案 C
解析 由圖可知,曲線a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H2O2分解速率由快轉慢直到停止,A項正確;在t1時,向容器內再加入新鮮肝臟研磨液,提高了反應速率,但沒有改變反應底物的量,最終生成的O2量不變,即O2濃度不變,得到曲線b所示結果,B項正確;在t1時,向容器內再加入FeCl3溶液,沒有改變反應底物的量,O2的最終濃度不變,不可能得到曲線c所示結果,C項錯誤;在t2時,向容器內再加入H2O2溶液,增加了反應底物的量,O2的最終濃度增加,得到曲線d所示結果,D項正確。
解答坐標曲線題的“三步曲”
考點三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1.實驗原理
(1)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①反應原理
②鑒定原理:溫度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據是否出現(xiàn)藍色及藍色的深淺來判斷酶的活性。
(2)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①反應原理(用反應式表示):2H2O22H2O+O2。
②鑒定原理:pH影響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氧氣的生成速率,可用帶火星的衛(wèi)生香燃燒的情況來檢驗O2的生成速率。
2.實驗步驟
(1)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序號
實驗操作內容
試管1
試管2
試管3
1
加入等量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2
控制不同的溫度條件
60 ℃熱水(5分鐘)
沸水(5分鐘)
冰塊(5分鐘)
3
加入等量的新鮮淀粉酶溶液
1 mL(5分鐘)
1 mL(5分鐘)
1 mL(5分鐘)
4
加入等量的碘液
1滴
1滴
1滴
5
觀察實驗現(xiàn)象
不出現(xiàn)藍色
(呈現(xiàn)碘液顏色)
藍色
藍色
(2)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序號
實驗操作內容
試管1
試管2
試管3
1
注入等量的3%的H2O2溶液
2 mL
2 mL
2 mL
2
注入等量的不同pH的溶液
1 mL蒸餾水
1 mL 5%的HCl
1 mL 5%的NaOH
3
注入等量的過氧化氫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4
觀察實驗現(xiàn)象
有大量氣泡產生
無氣泡產生
無氣泡產生
5
將帶火星的衛(wèi)生香插入試管內液面的上方
燃燒劇烈
燃燒較弱
燃燒較弱
歸納總結 (1)若選擇淀粉和淀粉酶來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檢測底物被分解的試劑宜選用碘液,不宜選用斐林試劑,因為用斐林試劑鑒定時需水浴加熱,而該實驗中需嚴格控制溫度。
(2)在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的實驗中,不宜選擇過氧化氫(H2O2)和過氧化氫酶作實驗材料,因為過氧化氫(H2O2)在常溫常壓時就能分解,加熱的條件下分解會加快,從而影響實驗結果。
(3)在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中,宜先保證酶的最適溫度(排除溫度干擾),且將酶溶液的pH調至實驗要求的pH后再讓反應物與酶接觸,不宜在未達到預設pH前,讓反應物與酶接觸。
(4)在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實驗中,不宜選用淀粉和淀粉酶作實驗材料,因為在酸性條件下淀粉本身分解也會加快,從而影響實驗結果。
命題點一 實驗基礎
1.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最合理的實驗步驟是( )
①取3支試管,編號,各注入2 mL淀粉溶液;另取3支試管,編號,各自注入1 mL新鮮的淀粉酶溶液?、趯⒌矸勖溉芤鹤⑷胂嗤瑴囟认碌牡矸廴芤涸嚬苤?,維持各自的溫度5 min?、巯蚋髟嚬苤械我坏蔚庖骸、軐?支試管分成三組,每組各有一份淀粉液和一份淀粉酶溶液,分別放在60 ℃的熱水、沸水和冰水中?、萦^察實驗現(xiàn)象
A.①②④③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④②③⑤
答案 D
解析 探究溫度對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步驟為:分組→酶與底物在各自溫度下處理一段時間→酶與底物混合,保溫一段時間→檢測→觀察實驗現(xiàn)象。
2.(2018·太原中學聯(lián)考)下列關于探究酶活性實驗的設計思路,最適宜的是( )
A.利用過氧化氫和過氧化氫酶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B.利用過氧化氫和過氧化氫酶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C.利用淀粉、淀粉酶和斐林試劑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
D.利用淀粉、淀粉酶和斐林試劑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
答案 B
解析 溫度影響過氧化氫的分解,從而對過氧化氫酶活性測定造成干擾,A項錯誤;利用過氧化氫和過氧化氫酶可探究pH對酶活性的影響,B項正確;斐林試劑使用時需要水浴加熱,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C項錯誤;酸能促進淀粉水解,會對實驗結果造成干擾,D項錯誤。
命題點二 實驗拓展
3.下表是探究溫度對纖維素酶活性的影響實驗設計及結果,據表分析,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
試管
①
②
③
纖維素懸液(mL)
2
2
2
纖維素酶液(mL)
1
1
1
反應溫度(℃)
30
40
50
斐林試劑(mL)
2
2
2
磚紅色深淺
++
+++
+
注:“+”的多少代表顏色深淺。
A.該實驗的自變量為溫度
B.該實驗的因變量是還原糖的生成量
C.纖維素被水解成了還原糖
D.該纖維素酶的最適溫度為40 ℃
答案 D
解析 由表中數據可知,該實驗中溫度是自變量,A項正確;還原糖生成量通過顏色深淺體現(xiàn)出來,這與溫度不同有關,是因變量,B項正確;溶液中出現(xiàn)磚紅色沉淀是因為纖維素被水解成了還原糖,C項正確;②組與①③組的溫度相比,40 ℃較適宜,但溫度梯度太大,故通過本實驗不能說明該纖維素酶的最適溫度為40 ℃,D項錯誤。
4.某研究小組在研究不同金屬離子對某水解酶活性的影響時,得到下圖結果。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Mn2+降低了相應化學反應過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B.Co2+或Mg2+可能導致酶結構的改變使其活性降低
C.不同離子對酶的活性有提高或降低作用
D.該水解酶的用量是實驗的無關變量
答案 A
解析 從圖中可以看出,Mn2+只是提高了該水解酶的活性,并不能降低反應過程所必需的活化能,A項錯誤;Co2+或Mg2+可能導致酶結構的改變使某水解酶活性降低,B項正確;從圖中可以看出,有的離子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有的離子可以降低酶的活性,C項正確;不同金屬離子是實驗的自變量,該水解酶的活性是實驗的因變量,該水解酶的用量是實驗的無關變量,D項正確。
矯正易錯 強記長句
1.ATP是與能量有關的一種物質,不可等同于能量。
2.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從物質方面來看是可逆的,從酶、進行的場所、能量方面來看是不可逆的,因此不是可逆反應。
3.細胞中ATP含量很少,但是ATP與ADP轉化非常迅速,能為生命活動提供大量能量。無論是飽食還是饑餓,ATP與ADP含量都保持動態(tài)平衡,不會劇烈變化。
4.吸能反應一般與ATP水解的反應相聯(lián)系,需要ATP水解酶的催化,同時也消耗水;放能反應一般與ATP的合成相聯(lián)系。
5.酶促反應速率與酶活性不同。溫度和pH通過影響酶活性,進而影響酶促反應速率。底物濃度和酶濃度也能影響酶促反應速率,但并未改變酶活性。
右圖為不同條件下,某酶促反應生成物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請分析:
1.若表示的是不同催化劑條件下的反應,③是不加催化劑,②是加無機催化劑,①是加酶,這體現(xiàn)了酶的高效性,酶具有該特性的原理是同無機催化劑相比,酶能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2.若表示不同溫度條件下的反應,能否確定三種溫度的高低,為什么?不能,因為在最適溫度下,酶的活性最高,但是溫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3.生物體內酶的化學本質是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其特性有高效性、專一性,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答出兩點即可)。
4.過酸、過堿或溫度過高使酶永久失活的原因:酶的空間結構遭到破壞。
重溫高考 演練模擬
1.(2017·天津,3)將A、B兩種物質混合,T1時加入酶C。如圖為最適溫度下A、B濃度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酶C降低了A生成B這一反應的活化能
B.該體系中酶促反應速率先快后慢
C.T2后B增加緩慢是酶活性降低導致的
D.適當降低反應溫度,T2值增大
答案 C
解析 T1時加入酶C后,A濃度逐漸降低,B濃度逐漸升高,說明酶C催化物質A生成了物質B。由于酶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因此酶C降低了A生成B這一反應的活化能,A項正確;由圖可知,該體系中酶促反應速率先快后慢(減慢的原因是底物減少),B項正確;T2后B增加緩慢是反應物A減少導致的,C項錯誤;圖示是在最適溫度條件下進行的,若適當降低反應溫度,則酶活性降低,酶促反應速率減慢,T2值增大,D項正確。
2.(2016·全國Ⅰ,3)若除酶外所有試劑已預保溫,則在測定酶活力的實驗中,下列操作順序合理的是( )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緩沖液→保溫并計時→一段時間后檢測產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計時→加入緩沖液→保溫→一段時間后檢測產物的量
C.加入緩沖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溫并計時→一段時間后檢測產物的量
D.加入底物→計時→加入酶→加入緩沖液→保溫→一段時間后檢測產物的量
答案 C
解析 測定酶活力的影響因素時,在改變被探究因素之前,務必防止酶與底物混合,故只有C選項所述操作順序正確。
3.(2013·新課標Ⅱ,6)關于酶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同一種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細胞中
B.低溫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壞了酶的空間結構
C.酶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來提高化學反應速度
D.酶既可以作為催化劑,也可以作為另一個反應的底物
答案 B
解析 低溫只能降低酶的活性,并沒有改變酶的空間結構,當溫度回到最適溫度時,酶的催化效率仍然可以達到最大,B項錯誤。
4.(2015·海南,3)ATP是直接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的有機物。關于ATP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酒精發(fā)酵過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為物質跨膜運輸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鍵水解可釋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脫氧核糖和磷酸組成
答案 D
解析 酒精發(fā)酵是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無氧呼吸在第一階段釋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A項正確;ATP可以用于細胞的主動運輸,如:Ca2+、Mg2+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番茄細胞時消耗的能量直接由ATP提供,B項正確;ATP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ATP水解時高能磷酸鍵斷裂,大量的能量會釋放出來,C項正確;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組成,D項錯誤。
5.(2016·全國甲,29)為了研究溫度對某種酶活性的影響,設置三個實驗組:A組(20 ℃)、B組(40 ℃)和C組(60 ℃),測定各組在不同反應時間內的產物濃度(其他條件相同),結果如圖?;卮鹣铝袉栴}:
(1)三個溫度條件下,該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_組。
(2)在時間t1之前,如果A組溫度提高10 ℃,那么A組酶催化反應的速度會________。
(3)如果在時間t2時,向C組反應體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那么在t3時,C組產物總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體內酶的化學本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
答案 (1)B (2)加快 (3)不變 60 ℃條件下,t2時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應產物總量也不會增加 (4)蛋白質或RNA 高效性、專一性
解析 (1)曲線圖顯示:在反應開始的一段時間內,40 ℃時產物濃度增加最快,說明酶的活性最高,而B組控制的溫度是40 ℃。(2)A組控制的溫度是20 ℃。在時間t1之前,如果A組溫度提高10 ℃,因酶的活性增強,則A組酶催化反應速度會加快。(3)對比分析圖示中的3條曲線可推知,在時間t2時,C組的酶在60 ℃條件下已經失活,所以如果在時間t2時,向C組反應體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在t3時,C組產物的總量不變。(4)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
1.(2018·馬鞍山二中質檢)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關于ATP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若細胞代謝強度增加一倍,則細胞內ATP的含量也將增加一倍
B.ATP中全部高能磷酸鍵斷裂后,形成的產物有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磷酸
C.ATP分子結構中含有一個普通磷酸鍵,該鍵易斷裂也易形成
D.有絲分裂后期,受紡錘絲牽引,著絲點分裂,該過程需要ATP水解供能
答案 B
解析 細胞內ATP與ADP的含量很少且保持相對穩(wěn)定,A項錯誤;ATP分子結構中含有一個普通磷酸鍵和兩個高能磷酸鍵,易斷裂也易形成的是高能磷酸鍵,C項錯誤;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并非紡錘絲牽引所致,D項錯誤。
2.下列關于ATP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胞質和細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
B.ATP合成所需的能量由磷酸提供
C.ATP可以水解為一個核苷酸和兩個磷酸
D.正常細胞中,ATP與ADP的比值在一定范圍內變化
答案 B
解析 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中有許多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與ATP的分解和合成相關,故在細胞質和細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A項正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來源于光能和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磷酸不含能量,B項錯誤;ATP可以水解為一個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和兩個磷酸,C項正確;正常細胞中,ATP與ADP不停地發(fā)生著相互轉化,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兩者的比值在一定范圍內波動,D項正確。
3.下列生命活動中不需要ATP 提供能量的是( )
A.葉肉細胞合成的糖運輸到果實
B.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的過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為葡萄糖
D.細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鏈
答案 C
解析 葉肉細胞合成的糖(如葡萄糖)通過主動運輸進入果實細胞需要ATP提供能量,A項正確;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依賴膜的流動性,需要ATP提供能量,B項正確;在適宜的溫度、pH條件下,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此過程不需要ATP提供能量,C項錯誤;氨基酸在核糖體上脫水縮合形成肽鏈需要ATP提供能量,D項正確。
4.(2017·六安第一中學聯(lián)考)下圖是生物體內常見的一種生理作用圖示,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②的成分有可能是蛋白質
B.圖中顯示①具有高效性,反應完成后,①的性質未發(fā)生改變
C.③或④的生成速率可以表示酶促反應的速率
D.如果探究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②的數量就是實驗的自變量
答案 B
解析?、偈敲福谑堑孜?,底物可能是蛋白質,A項正確;圖中顯示①具有專一性,反應完成后,①的性質未發(fā)生改變,B項錯誤;③或④的生成速率可以表示酶促反應的速率,C項正確;如果探究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②的數量就是實驗的自變量,D項正確。
5.通過實驗研究溫度對a、b、c三種酶活性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酶的最適溫度為36 ℃左右
B.當溫度為任一固定值時,酶的用量都會影響實驗結果
C.該實驗中有兩個自變量,因變量只有一個
D.若溶液的pH升高,則曲線b的頂點上移
答案 C
解析 圖中c酶隨著溫度的升高活性增加,c酶活性未出現(xiàn)最高點,A項錯誤;當溫度過高時,酶變性失活后酶的用量不再繼續(xù)影響實驗結果,B項錯誤;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和酶的種類,因變量是酶的活性,C項正確;此題中,溶液的pH升高,酶的活性變化未知,D項錯誤。
6.下圖中曲線b表示在最適溫度和pH條件下,反應物濃度與酶促反應速率的關系。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
A.增大pH,重復該實驗,A、B點位置都不變
B.B點后,升高溫度,酶活性增加,曲線將呈現(xiàn)曲線c所示變化
C.酶量增加后,圖示反應速率可用曲線a表示
D.反應物濃度是限制曲線AB段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
答案 D
解析 題干中提出“曲線b表示在最適溫度和pH條件下”,因此如果增大pH,酶的活性會下降,A、B點位置都會下移,A項錯誤;曲線b是在最適溫度條件下測得的,因此B點后,如果升高溫度,酶活性將會下降,反應速率下降,B項錯誤;曲線b在B點時反應速率不再增加,這是受酶的數量的限制,因此如果酶量增加,圖示反應速率可用曲線c表示,C項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曲線AB段反應速率與反應物濃度呈正相關,因此反應物濃度是限制曲線AB段反應速率的主要因素,D項正確。
7.(2017·濰坊質檢)將牛奶和姜汁混合,待牛奶凝固便成為一種富有廣東特色的甜品——姜撞奶。某同學用煮沸過的姜汁重復這項實驗,牛奶在任何溫度下均不能凝固。在不同溫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鮮姜汁,觀察結果如下表:
溫度
(℃)
20
40
60
80
100
結果
15 min后
仍未凝固
14 min內
完全凝固
1 min內
完全凝固
1 min內
完全凝固
15 min后
仍未凝固
根據以上結果,下列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A.20 ℃和100 ℃時未凝固,是因為酶被分解成了氨基酸
B.新鮮姜汁可能含有一種酶,該酶能將可溶狀態(tài)的牛奶蛋白質轉化成不溶狀態(tài)
C.將等量姜汁在不同溫度下保溫后再與對應溫度的牛奶混合,能夠提高實驗的準確度
D.60 ℃和80 ℃不一定是酶的最適溫度,可設置更多、更小的溫度梯度測得最適溫度
答案 A
解析 20 ℃時牛奶未凝固是因為酶的活性低,100 ℃時牛奶未凝固是因為酶因高溫而喪失了活性,A項錯誤;新鮮姜汁中可能含有某種酶,該酶能將可溶狀態(tài)的牛奶蛋白質轉化成不溶狀態(tài),B項正確;將等量姜汁在不同溫度下保溫后再與對應溫度的牛奶混合,能夠提高實驗的準確度,防止因為溫度不同而影響實驗結果,C項正確;表格中60 ℃和80 ℃凝固效果較好,但60 ℃和80 ℃不一定是酶的最適溫度,若探究其最適溫度需設置更多、更小的溫度梯度進行實驗,D項正確。
8.下列關于酶的實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利用唾液淀粉酶可以除去植物細胞壁
B.用丙酮能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純度較高的脲酶
C.H2O2分解實驗中,F(xiàn)e3+、加熱與過氧化氫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依次增強
D.利用pH分別為7、8、9和10的緩沖液探究pH對胃蛋白酶活性的影響
答案 B
解析 酶具有專一性,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所以可以利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除去植物細胞壁,A項錯誤;用丙酮能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純度較高的脲酶,B項正確;H2O2分解實驗中,F(xiàn)e3+與過氧化氫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依次增強,加熱不能降低活化能,C項錯誤;胃蛋白酶的適宜pH在2.0左右,題目中提供的數據下,胃蛋白酶都已經失活,D項錯誤。
9.解讀下面與酶有關的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酶的作用機理可以用甲圖中________段來表示。如果將酶催化改為無機催化劑催化該反應,則b在縱軸上將________(填“上移”或“下移”)。
(2)乙圖中160 min時,生成物的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聯(lián)系所學內容,分析丙圖曲線:
①對于曲線abc,若x軸表示pH,則曲線上b點的生物學意義是________________。
②對于曲線abd,若x軸表示反應物濃度,則y軸可表示________________。曲線bd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該酶是胃蛋白酶,其作用的底物是________。若胃蛋白酶濃度和其他條件不變,反應液pH由10逐漸降低到2,則酶催化反應的速率將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b 上移 (2)底物已被完全消耗掉 (3)①在最適pH下,酶的催化效率最高?、诿复俜磻俾省∶笣舛鹊南拗啤?4)蛋白質 不變 胃蛋白酶的最適pH在2左右,pH為10時胃蛋白酶已經失活,即使再降低pH,酶活性也不會恢復
解析 (1)在無酶催化時,必須提供a值的活化能,反應才能順利進行;有酶催化時,必須提供b值的活化能,因此降低的活化能用ab段表示。無機催化劑也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只是沒有酶的作用顯著,因此b點上移。(2)乙圖反映生成物的量隨反應時間變化的曲線,當曲線達到最大值時,意味著底物被消耗盡了。(3)丙圖中,若x軸表示pH,則曲線abc表示不同pH對酶活性的影響,曲線最高點表示在最適pH下酶的催化效率最高;若x軸表示反應物濃度,則曲線abd表示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當底物濃度增大到一定值后,酶促反應速率不再增加,此時酶促反應速率受到酶濃度的制約。(4)胃蛋白酶的最適pH在2左右,在pH為10時,胃蛋白酶的活性喪失,即使pH再降低到2,酶的活性也不會恢復。
10.科學家發(fā)現(xiàn)某些蚜蟲能合成類胡蘿卜素,其體內的類胡蘿卜素不僅能吸收光能,傳遞給負責能量生產的組織細胞,而且還決定蚜蟲的體色。陽光下蚜蟲的ATP生成量將會增加,黑暗時蚜蟲的ATP含量會下降。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正常情況下蚜蟲在黑暗中合成ATP時會伴隨著O2的消耗
B.蚜蟲合成ATP時所需能量僅僅來自細胞呼吸
C.蚜蟲做同一強度的運動時,陽光下和黑暗中的ATP消耗量不一樣
D.蚜蟲ATP含量在陽光下比黑暗時多,說明其體內的ATP含量不穩(wěn)定
答案 A
解析 由題干信息可知,蚜蟲合成ATP所需能量還可來自于類胡蘿卜素吸收的光能,B項錯誤;蚜蟲做同一強度的運動時消耗ATP的量是一樣的,C項錯誤;蚜蟲ATP含量在陽光下比黑暗時多,但消耗也增加,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故體內的ATP含量穩(wěn)定,D項錯誤。
11.研究人員從木耳菜中提取過氧化物酶(POD),分別與四種不同酚類物質及H2O2進行催化反應,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圖1所示的實驗目的是探究不同酚類物質的濃度對POD活性的影響
B.當底物濃度為0.08 mmol·L-1時,POD催化酚類2的反應速率一定大于酚類3
C.由圖2可知,H2O2濃度過高會抑制POD的活性,降低濃度后POD的活性一定會恢復
D.H2O2對POD活性的影響與溫度和pH對POD活性的影響相同
答案 A
解析 圖1所示的實驗目的是探究不同酚類物質的濃度對POD活性的影響,A項正確;過氧化物酶活性除了與底物濃度有關外,還與溫度和pH有關,B項錯誤;由圖2可知,H2O2濃度過高會抑制POD的活性,但實驗沒有說明降低濃度后POD的活性就會恢復,C項錯誤;由于不知H2O2濃度大于1.2%以后POD活性的情況,因而無法判斷H2O2對POD活性的影響與溫度和pH對POD活性的影響是否相同,D項錯誤。
12.ATP酶復合體是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內普遍具有的一類功能蛋白,該分子由若干亞基組成,主要功能是將生物膜一側的H+搬運到另一側時推動其部分亞基運轉,從而催化形成ATP,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生物大分子的單體是________________,合成場所是______________。
(2)該分子在與能量轉換有關的細胞器中大量存在:葉綠體中該分子分布的場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粒體中該分子分布于內膜上,故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階段產生大量的ATP。原核細胞中沒有具膜結構的細胞器,故該分子很可能位于細胞的________(結構)中。
(3)一個ATP分子中有________個高能磷酸鍵,ATP除了作為細胞生命活動的____________物質外,高能磷酸鍵斷裂后產生的AMP還可作為____________________過程的原料。
答案 (1)氨基酸 核糖體 (2)類囊體薄膜 三 細胞膜 (3)兩(或二) 直接能源 轉錄或RNA自我復制
解析 (1)由題意知:ATP酶復合體是一類功能蛋白,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合成場所是核糖體。(2)葉綠體中形成ATP的場所是類囊體薄膜;線粒體中ATP酶復合體分布在線粒體內膜上,故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產生大量的ATP。原核細胞中沒有具膜結構的細胞器,故ATP酶復合體很可能位于細胞的細胞膜中。(3)一個ATP分子中有兩個高能磷酸鍵,ATP除了作為細胞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外,高能磷酸鍵斷裂后產生的AMP還可作為轉錄或RNA自我復制過程的原料。
13.(2018·南昌二中月考)小麥的穗發(fā)芽影響其產量和品質。某地引種的紅粒小麥的穗發(fā)芽率明顯低于當地白粒小麥。為探究淀粉酶活性與穗發(fā)芽率的關系,進行了如下實驗。
(1)取穗發(fā)芽時間相同、質量相等的紅、白粒小麥種子,分別加蒸餾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實驗。實驗分組、步驟及結果如下:
分組
步驟
紅粒管
白粒管
對照管
①
加樣
0.5 mL提取液
0.5 mL提取液
C
②
加緩沖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 ℃保溫適當時間,終止酶促反應,冷卻至常溫,加適量碘液顯色
顯色結果
+++
+
+++++
注:“+”數目越多表示藍色越深。
步驟①中加入的C是________,步驟②中加緩沖液的目的是________。顯色結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較低的品種是__________;據此推測:淀粉酶活性越低,穗發(fā)芽率越______。若步驟③中的淀粉溶液濃度適當減小,為保持顯色結果不變,則保溫時間應適當________(填“縮短”“延長”或“不變”)。
(2)小麥中的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為進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發(fā)芽率差異中的作用,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X處理的作用是使________________。若Ⅰ中兩管顯色結果無明顯差異,且Ⅱ中的顯色結果為紅粒管顏色顯著________(填“深于”或“淺于”)白粒管,則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這兩種小麥穗發(fā)芽率差異的主要原因。
(3)酶的催化具有專一性,酶的專一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體內各項生理活動的進行都需要酶的催化,組成酶的單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5 mL蒸餾水 控制pH 紅粒小麥 低 縮短 (2)β淀粉酶失活 深于 (3)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
(4)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解析 (1)本實驗的自變量是小麥種子的提取液(去淀粉),即提取液中酶的活性,步驟①對照管中可加入等量(0.5 mL)的蒸餾水作為空白對照。②中加入緩沖液的目的是控制pH,以保證酶的活性。分析結果紅粒管內淀粉剩余量多于白粒管的,說明紅粒小麥淀粉酶活性較低,據此推測,紅粒小麥的穗發(fā)芽率較低,可能是因為淀粉酶活性較低所致。若步驟③中的淀粉溶液濃度適當減小,為保持顯色結果不變,則保溫時間應適當縮短。(2)實驗的目的是探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在穗發(fā)芽率中的作用,所以Ⅰ、Ⅱ兩管中應分別只有一種酶有活性,Ⅰ管使α淀粉酶失活,Ⅱ管需使β淀粉酶失活;Ⅰ中兩管顯色結果無明顯差異,說明β淀粉酶對兩種小麥穗發(fā)芽率無明顯影響,Ⅱ中的顯色結果為紅粒管顏色顯著深于白粒管,可推測紅粒小麥的α淀粉酶活性低于白粒小麥的,是導致紅粒小麥穗發(fā)芽率較低的原因。(3)酶的專一性是指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4)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或者RNA,所以組成酶的單體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