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浙江專用二輪專題復習習題:人物史和文化遺產 專題訓練十九 Word版含答案
專題訓練十九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有學者評論道:他在嚴重的危機中挽救了議會事業(yè),他當然應該成為歷史上獨裁和軍事專政的代表。他是杰出的軍人和政治家,不過同其民族精神卻是格格不入的。文中“他”指的是( )
A.克倫威爾 B.拿破侖 C.華盛頓 D.俾斯麥
解析:A “在嚴重的危機中挽救了議會事業(yè)”“他當然應該成為歷史上獨裁和軍事專政的代表”“不過同其民族精神卻是格格不入的”反映了克倫威爾推翻封建王朝,挽救了議會制度,同時又成為獨裁者,肆意干涉議會,與英國民族精神格格不入,故A項正確;拿破侖沒有挽救議會事業(yè),故B項錯誤;華盛頓不是獨裁者,故C項錯誤;俾斯麥也沒有挽救議會事業(yè),故D項錯誤。
2.克倫威爾的軍隊英勇善戰(zhàn),被譽為“鐵騎軍”,著稱于世??藗愅栠x拔軍官的標準包括( )
①忠誠勇敢?、诔錾碣F族?、鄄鸥沙霰姟、茔∈氐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D 克倫威爾堅持根據(jù)勇敢和忠誠來提拔軍官,廢棄只有騎士和貴族才能充任軍官的陳規(guī),①正確,②錯誤,③④也正確,故選D。
3.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處死,共和國在英國建立。之后,克倫威爾大權獨攬,對內建立護國政體,對外頒布《航海條例》,與荷蘭爭雄??藗愅柕淖龇? )
A.限制了英國國王的權力 B.維護了英國革命成果
C.沉重打擊了專制統(tǒng)治 D.保證了議會行使權力
解析:B 當時的英國國王已經被處死,建立了資產階級軍事獨裁性質的“護國政體”,不存在“國王的權力”,故A項錯誤;克倫威爾的做法對內打擊封建貴族和鎮(zhèn)壓人民的激進要求,擴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經濟政治權益,對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為海外競爭提供支持,這些政策措施實質上是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的延續(xù)、保護和發(fā)展,故B項正確;打擊專制統(tǒng)治只是其做法的一部分,故C項錯誤;護國政體時期,克倫威爾多次驅散議會,故D項錯誤。
4.1791年華盛頓總統(tǒng)通過了憲法10條修正案,規(guī)定美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請愿、攜帶武器等權利。此舉( )
A.使他贏得“國父”的尊稱,連任兩屆總統(tǒng)
B.體現(xiàn)了《人權宣言》所蘊含的美國立國精神
C.反映出他行使總統(tǒng)否決權,維護民主制度
D.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完善了1787年憲法
解析:D 華盛頓為美國的建立與發(fā)展所作出的一系列貢獻,使他贏得了“國父”的尊稱,題干中只體現(xiàn)了其某一方面的貢獻,不全面,故A項錯誤;《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頒布的綱領性文件,故B項錯誤;題干中并未提到總統(tǒng)否決權,故C項錯誤;題干中提到美國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請愿、攜帶武器等權利,說明人民的政治權利進一步得到保障,故D項正確。
5.“他(華盛頓)擔任第一任總統(tǒng)時的堅定態(tài)度和樹立的榜樣限制了黨派之間的激烈斗爭,把國家的分裂推遲了六十年。”下列華盛頓的活動中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是( )
A.主持制定聯(lián)邦憲法平衡南方和北方的利益
B.宣布“嚴守中立”,使美國避免卷入歐洲戰(zhàn)事
C.網羅人才,使南北方、各黨派等集團意見在政府中都有反映
D.發(fā)表告別辭,告誡大家要擯棄黨派的偏見,維護聯(lián)邦的統(tǒng)一
解析:C 南北方利益的平衡不僅僅體現(xiàn)在聯(lián)邦憲法的制定中,故A項錯誤;“宣布‘嚴守中立’”是外交政策,與國家內部統(tǒng)一關系不大,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可知華盛頓任內是在黨派之間調停,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故C項正確;“發(fā)表告別辭”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故D項
錯誤。
6.(2017·浙江紹興適應性試題)克倫威爾和華盛頓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領袖人物,他們政治生涯中相似的活動有( )
①組建作戰(zhàn)能力較強的軍隊 ②領導反抗英國國王統(tǒng)治的革命?、蹍⑴c本國共和制度的建立?、転榇驌艉商m實施關稅保護政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C 克倫威爾組織“新模范軍”,華盛頓指揮“大陸軍”,都是作戰(zhàn)能力較強的軍隊,故①正確,克倫威爾領導的革命反對的是英國的封建君主,華盛頓領導的是反對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雖然此時英國已經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但英王是英國的象征和代表,《獨立宣言》明確反對英國國王,故②正確??藗愅枙r期英國建立了共和國,華盛頓也領導美國建立了共和制國家,故③正確??藗愅枮榇驌艉商m頒布了《航海條例》,排斥荷蘭的中轉貿易,實行關稅保護政策,華盛頓時期是注重和歐洲國家的友好關系,故④不符合題意。
7.關于右側連環(huán)畫封面反映的戰(zhàn)役,說法錯誤的是( )
A.這一戰(zhàn)役發(fā)生于法蘭西帝國成立后
B.這一戰(zhàn)役徹底摧垮第三次反法同盟
C.拿破侖將他的軍事才能發(fā)揮到極致
D.拿破侖憑借此役成為歐洲大陸霸主
解析:D 1805年奧斯特里茨戰(zhàn)役爆發(fā),法蘭西帝國成立于1804年,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戰(zhàn)役結束后,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這一戰(zhàn)役將拿破侖的軍事才能發(fā)揮到極致,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在第五次反法同盟被粉碎后,他幾乎控制了除俄國、英國之外的整個歐洲大陸,至此,拿破侖登上了歐洲大陸霸主的寶座,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
8.拿破侖在意大利統(tǒng)治了14年之久,在各地強迫施行《拿破侖法典》,使舊式的錯綜復雜的法律體系簡化,所有的公民不分貧富貴賤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能夠表明的是拿破侖戰(zhàn)爭( )
A.穩(wěn)定了法國的社會秩序 B.客觀上掃蕩了歐洲封建勢力
C.得到歐洲各民族的擁護 D.導致了拿破侖帝國的覆亡
解析:B 從“拿破侖在意大利統(tǒng)治了14年之久,在各地強迫施行《拿破侖法典》”可知,沒有涉及法國國內,故A項錯誤;從“使舊式的錯綜復雜的法律體系簡化,所有的公民不分貧富貴賤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知,《拿破侖法典》帶有資產階級民主平等的思想,體現(xiàn)了拿破侖戰(zhàn)爭對外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傳播,打擊了封建勢力的客觀影響,故B項正確;《拿破侖法典》雖有積極進步之處,但拿破侖對外戰(zhàn)爭侵略了其他國家,不會得到歐洲各民族擁護,故C項錯誤;拿破侖帝國的覆亡是拿破侖戰(zhàn)爭的影響,但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
9.《拿破侖法典》記載:“任何人不得被強制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限……物之所有權,不問其為動產或不動產,可擴大到該物由于天然或人工所產生或附加之物。這種權利稱為添附權。”該法典體現(xiàn)拿破侖( )
A.重商主義思想 B.肯定法國革命后的財產關系
C.契約自由原則 D.維護其軍事獨裁統(tǒng)治的需要
解析:B 由“任何人不得被強制出讓其所有權……這種權利稱為添附權”,可知《拿破侖法典》頒布著重維護法國大革命之后資本主義財產關系,理順法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秩序,故B項正確。
10.對聯(lián)作為一種習俗,是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種對聯(lián)是用于哀悼死者的,稱為挽聯(lián),一般以歌頌死者或描述死者生平為內容。下列對聯(lián)中屬于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是( )
A.承先啟后,改革開放擎天柱;倡導新政,民心所向復興夢
B.博古通今,新中國大廈奠基者;開天辟地,跨世紀巨輪領路人
C.國病焉能再守常,接傳馬列不彷徨;倡興五四新文化,共與“南陳”譜妙章
D.兩語服膺平生,孔曰大同,耶曰博愛;三杰并時鼎立,印有甘地,俄有列寧
解析:D 承先啟后,改革開放擎天柱,評價人物應該是鄧小平,故A項錯誤;博古通今,新中國大廈奠基者應該是毛澤東,故B項錯誤;宣傳馬克思主義,與“南陳”并列,此人物應該是李大釗,故C項錯誤;強調大同、博愛,與甘地、列寧幾乎同時代的應該是孫中山,故D項正確。
11.(2017·浙江溫州十五校期末)歷史照片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下列歷史照片真實地記錄了孫中山先生在民主革命進程中的部分活動。按拍攝照片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解析:B 結合所學知識,二次革命的時間是在1913年,護國運動始于1915年,第一次護法運動始于1917年,黃埔軍校的建立是在1924年,B項符合題意。
12.1924 年,孫中山在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內成立了工人部和農民部,還推動開設多處工農運動講習所,為工農傳授知識。孫中山此舉意在( )
A.幫助中國共產黨發(fā)展黨組織
B.夯實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
C.提高工農的經濟地位
D.建立工農聯(lián)盟的民主政權
解析:B 根據(jù)題目中時間“1924年”,此時正處于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故A錯誤。根據(jù)題目中“成立了工人部和農民部”,還開設工農運動講習所,可知是為了鞏固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故B正確。材料中孫中山的舉措提高了工農的政治地位而非經濟地位,故C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的理想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故D錯誤。
13.“我們應該朝著他的精神方向努力:不是通過暴力達到我們的目的,而是不同你認為邪惡的勢力結盟?!边@句話評價的對象是( )
A.孫中山 B.凱末爾 C.羅斯福 D.甘地
解析:D 甘地主張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符合材料主旨,故D項正確。
14.(2017·浙江杭州期末)英國首相丘吉爾對甘地一向持強硬的反對態(tài)度,但1942年3月,丘吉爾卻派出使者與甘地商談印度戰(zhàn)后自治的問題。丘吉爾轉變態(tài)度的直接目的是( )
A.緩解英國單獨對抗德國的困難
B.抵御日軍在東南亞的瘋狂擴張
C.平息甘地領導的“食鹽進軍”
D.利用教派矛盾對印度分而治之
解析:B 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基地,美國對日本、德國宣戰(zhàn),所以此時英國并不是單獨對抗德軍,故A項錯誤;日軍在東南亞瘋狂進攻,盟軍節(jié)節(jié)敗退,為了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此時丘吉爾對甘地態(tài)度有所變化,故B項正確;甘地領導的“食鹽進軍”是在1930年,與題目1942年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此時丘吉爾與甘地商談印度戰(zhàn)后自治的問題是為了取得印度的支持并不是要利用教派矛盾對印度分而治之,故D項錯誤。
15.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突出貢獻是( )
A.創(chuàng)立了非暴力學說
B.打擊了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經濟
C.復興了印度新興工業(yè)
D.增強了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信心
解析:D 題目強調的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對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貢獻,故A項錯誤;突出貢獻強調的是對印度自身的影響,與打擊英國殖民經濟無關,故B項錯誤;非暴力不合作崇尚印度傳統(tǒng)文明,排斥工業(yè)文明,故C項錯誤;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最突出的貢獻是增強了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信心,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克倫威爾最終成為英國最高獨裁者可以說是時代的必然,是時代選擇了他。即使沒有克倫威爾,我相信也會有其他類似的人坐上“護國主”的寶位。這個角色是必然的,至于誰扮演這個角色只是一個歷史偶然。所以,克倫威爾犯的錯誤是時代的錯誤不是他個人所能決定的,但他的功績卻是他自己的努力,時代只是給他提供了機遇,況且,克倫威爾稱“護國主”后仍然繼續(xù)推行符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對外掠奪政策。他的獨裁只是形式上的專制,并不是專制制度的再版。
——程世高《淺談對克倫威爾的評價問題》
材料二 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同胞們:本月(指1789年2月)14日收到根據(jù)兩院指示送達給我的通知。閱悉之余,深感惶恐。一方面,因祖國的召喚,要我再度出山,對祖國的號令,我不能不肅然景從。……另一方面,祖國委任我以重任,其艱巨與繁劇,即使國內最有才智和最有閱歷的人士,也將自感難以勝任,何況我資質魯鈍,又從未擔任過政府行政職務,更感德薄能鮮,難當重任。
——喬治·華盛頓《華盛頓選集》
(1)依據(jù)材料一,概括指出作者如何看待克倫威爾的“護國主”獨裁統(tǒng)治?結合史實說明克倫威爾“推行符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對外掠奪政策”。(6分)
(2)依據(jù)材料二,指出華盛頓將要承擔哪一重任?他要面對怎樣“艱巨與繁劇”的形勢?(4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看待”,據(jù)材料一“克倫威爾最終成為英國最高獨裁者可以說是時代的必然,是時代選擇了他”“這個角色是必然的……克倫威爾犯的錯誤是時代的錯誤不是他個人所能決定的”,得出作者認為克倫威爾建立獨裁統(tǒng)治是時代的選擇,據(jù)材料一“繼續(xù)推行符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對外掠奪政策。他的獨裁……并不是專制制度的再版”得出克倫威爾的獨裁統(tǒng)治實質是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第二小問“史實”,據(jù)頒布《航海條例》,打敗荷蘭等史實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重任”,據(jù)材料二中“本月(指1789年2月)14日收到根據(jù)兩院指示送達給我的通知”結合所學得出;第二小問“形勢”,結合所學作答。
答案:(1)看待:作者認為克倫威爾建立“護國主”獨裁統(tǒng)治是時代的選擇,不是個人的錯誤;克倫威爾的獨裁統(tǒng)治實質是維護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不是恢復舊有的專制制度。(3分)
史實:頒布《航海條例》,打敗荷蘭;與瑞典、丹麥等強國簽訂商約,鞏固英國海上權威和商業(yè)利益。(3分)
(2)重任:擔任總統(tǒng)。(1分)
形勢:聯(lián)邦政府羽翼尚未豐滿(新政府的建設無先例可循);國庫債務累累(國家財政困難);海陸軍名不副實;各地常有騷亂,社會動蕩;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答出3點即可,3分)
17.(2017·浙江寧波十校期末)2017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1周年。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中華民族的民主富強,永遠值得人們緬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孫中山在倫敦一直呆到1897年7月,他花了相當多的時日,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閱讀鉆研。在那兒,他開始接觸卡爾·馬克思、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亨利·喬治的思想。他察看貧民窟,還學習了有關工會、罷工和社會立法的知識。他開始相信,中國不需要經歷在歐洲實現(xiàn)產業(yè)革命的那種社會動亂。他能夠通過社會改良,跨進隊伍的行列。
——韋慕庭《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
材料二 經歷了數(shù)次革命后,孫中山深感中國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自己的革命武裝。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1)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材料一中歐洲在實現(xiàn)產業(yè)革命時經歷的幾次大規(guī)?!吧鐣觼y”。指出孫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理論來避免“那種社會動亂”?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5分)
(2)材料二中孫中山先生在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之后又發(fā)動了“數(shù)次革命”來捍衛(wèi)民主共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數(shù)次革命”的具體內容。為了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孫中山采取了什么措施?(5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時間1897年及“他察看貧民窟,還學習了有關工會、罷工和社會立法的知識”“歐洲在實現(xiàn)產業(yè)革命時經歷的幾次大規(guī)?!鐣觼y’”可知是考查歐洲三次工人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第二小問理論,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是三民主義之民生主義;第三小問主要內容為平均地權。第(2)問第一小問具體內容,結合所學,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之后,孫中山又發(fā)動了“數(shù)次革命”,指的是捍衛(wèi)革命果實的斗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第一次護法運動、第二次護法運動;第二小問措施,根據(jù)問題可知是為了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得出是建立黃埔軍校。
答案:(1)列舉: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理論:民生主義。內容:平均地權。(5分)
(2)內容:二次革命、護國運動、第一次護法運動、第二次護法運動。措施:建立黃埔軍校。(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