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節(jié)《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練習魯教版
-
資源ID:8875677
資源大?。?span id="ngk0m5m" class="font-tahoma">752.50KB
全文頁數:5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8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節(jié)《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練習魯教版
111
高中地理 第三單元 第一節(jié) 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練習 魯教版必修1
(本欄目內容,在學生用書中以活頁形式分冊裝訂!)
一、選擇題
下圖為亞洲東部某區(qū)域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3題。
1.圖示自然帶的分布主要體現(xiàn)了( )
A.緯度地帶性 B.經度地帶性
C.垂直地帶性 D.非地帶性
2.自然帶P在大陸東岸分布緯度較低,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陽輻射 D.大氣環(huán)流
3.2011年3月1日12時(區(qū)時),一艘由橫濱開往舊金山的貨輪經過5分鐘越過180經線(如圖所示),此時其所在地點的區(qū)時是( )
A.3月2日12時5分 B.3月1時11時55分
C.2月28日12時5分 D.2月29日12時5分
解析: 圖中區(qū)域自然帶的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guī)律的更替,主要體現(xiàn)了緯度地帶性。圖示區(qū)域位于中高緯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島寒流影響,自然帶P在大陸東岸分布的緯度偏低。圖中輪船越過的區(qū)域,180經線剛好與日界線重合,因此應進行日期的變更。同時,從航行方向來看,輪船由東12區(qū)進入了西12區(qū),日期應減1天。2008年為閏年,2月份有29天,日期不應為28日。
答案: 1.A 2.B 3.D
古詩云:“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據此回答4~5題。
4.從地理學角度看,古詩描述的是( )
A.緯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 B.干濕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
C.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D.從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異
5.從塞北到江南的景觀差異,產生的基礎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熱量
解析: 中國塞北和江南之間的差異為南北差異,即高低緯度之間的差異,屬于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為熱量。
答案: 4.A 5.D
讀某沿海地區(qū)一山地垂直自然帶分布圖,回答6~8題。
6.該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溫帶地區(qū) B.北半球亞熱帶地區(qū)
C.南半球溫帶地區(qū) D.南半球亞熱帶地區(qū)
7.若該山地山麓的年平均氣溫為12 ℃,則該山地的海拔不超過( )
A.1 000 米 B.2 000 米
C.3 000 米 D.4 000 米
8.該山地所在地區(qū)的氣候主要受( )
A.信風影響 B.季風影響
C.西風影響 D.西風和副高交替影響
解析: 從圖中自然帶分布南低北高可知,該山地位于南半球,北坡為向陽坡,光熱條件較好,故同一自然帶分布的下限要高于南坡。另外從該山地的基帶為落葉闊葉林帶可知,該山地位于溫帶地區(qū)。如果該山地山麓平均氣溫為12 ℃,而該山頂部并沒有常年積雪,故頂部的平均氣溫不會低于0 ℃,根據氣溫垂直遞減規(guī)律可知,該山的高度不會超過2 000米。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是在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下形成的自然帶,而南半球并沒有溫帶季風氣候的分布,故可推斷出該山地所在的地區(qū)是終年受西風影響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
答案: 6.C 7.B 8.C
下圖甲為南美洲三座山脈植被分布的差異。讀下面兩圖,回答9~10題。
9.造成這三座山脈植被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勢高低 B.緯度高低
C.迎風背風 D.距海遠近
10.圖乙中的氣候類型,可能出現(xiàn)在圖甲中的哪種植被類型之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山地垂直自然帶的基帶與其所處地區(qū)的水平自然帶相同。該圖三座山脈中,a和b山脈的基帶都是雨林植被,但分布高度不一致,a雨林分布高度可達2 000米左右,可見其應位于赤道附近,b雨林的分布高度只有800米左右,說明了其距赤道有一定距離;c基帶是稀疏林地,說明其緯度更高。圖乙的氣溫和降水數據說明是熱帶雨林氣候,該氣候控制區(qū)全年高溫多雨,發(fā)育的典型植被是熱帶雨林。
答案: 9.B 10.A
讀下列A、B、C三幅圖,回答11~13題。
11.能夠觀察到圖A所示自然景觀變化現(xiàn)象的考察線路是( )
A.甲線 B.乙線
C.丙線 D.丁線
12.圖A四地中,氣候特征與圖C相符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3.在沿圖B中丁線考察時,雖然穿越了赤道,但沿途所見幾乎都是草原景觀,這是因為( )
A.該處的熱帶雨林被砍伐,次生植被以草原為主
B.該處雖在赤道附近,但受不到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形成了終年降水稀少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C.該處地勢高,氣溫較低,空氣對流不旺盛,出現(xiàn)了非地帶性現(xiàn)象
D.干濕度地帶分異規(guī)律在非洲大陸的體現(xiàn),非洲赤道附近由西部的森林過渡到東部的草原
解析: 根據圖A的自然景觀變化可知,沿考察線路的自然景觀自荒漠逐漸向草原、森林過渡;結合非洲氣候、植被的變化可知,甲線路的北部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位于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中部經過熱帶草原氣候區(qū);故沿甲線可見圖A的景觀變化。根據圖C可知,它表示的是熱帶草原氣候,植被以稀樹草原為主,如②地所示。沿丁線考察時沿途所見幾乎都是草原景觀,這是因為丁線附近地區(qū)地勢高,氣溫較低,空氣對流不旺盛,出現(xiàn)了非地帶性現(xiàn)象。
答案: 11.A 12.B 13.C
二、綜合題
14.(2011泰州模擬)下面兩圖為模擬的我國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狀況和未來(2050年)的可能分布狀況。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例A、B兩類植被所屬的自然帶分別為:A________;B________。
(2)圖中由C至D植被變化體現(xiàn)了____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異規(guī)律,影響這種分異規(guī)律形成的最主要條件是__________。
(3)與當前相比,未來(2050年)植被類型在分布上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4)導致植被類型在地區(qū)分布上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此影響,我國臺灣島和臺灣海峽面積可能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解析: 本題以全球變暖引起的植被分布變遷為背景,考查地域分異規(guī)律和讀圖分析能力。由圖中自然帶分布可確定A、B的類型,C→D植被變化是從沿海向內陸水分的變化引起。全球變暖導致自然帶整體向高緯度變遷,在位置和范圍分布上都發(fā)生了變化。
答案: (1)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溫帶草原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經度地帶性) 水分條件
(3)位置上:各類植被整體向北推移;范圍上:寒溫帶針葉林幾乎從中國區(qū)域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積將明顯縮??;熱帶雨林面積擴大;溫帶草原面積擴大。
(4)全球氣候變暖。臺灣島面積變小,臺灣海峽將變寬。
15.下圖是北半球自然帶的緯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示意圖,讀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自然帶①是________帶,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_____米。
(2)自然帶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_。判斷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帶③所屬的氣候類型在亞歐大陸東岸為______________,在亞歐大陸西岸為____________。
(4)自然帶⑤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區(qū)是____________。
(5)從高、中、低緯度地帶來看,垂直地帶性表現(xiàn)最明顯的緯度地帶是____________。
(6)雪線最高的地區(qū)大致在________附近,其雪線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題,必須讀懂圖,明確縱橫坐標的地理含義,同時要與“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相對照。自然帶①分布在北緯70~85,可判定為寒帶苔原帶;根據縱坐標,可讀出其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為4 000~5 000米左右。自然帶②分布在50N~70N之間,可判定為亞寒帶針葉林帶,在南半球因相同緯度絕大部分是海洋,故無此自然帶分布。自然帶③分布的緯度大致在北緯40~50之間,故在亞歐大陸東岸為溫帶季風氣候,在亞歐大陸西岸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自然帶⑤是熱帶雨林帶。由于低緯度地區(qū)地面氣溫高,同樣相對高度的情況下,山上山下的溫差較大,故垂直地帶性最為明顯。
答案: (1)寒帶苔原 約4 000~5 000
(2)沒有 南半球適宜該自然帶分布的緯度范圍內絕大部分是海洋
(3)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4)亞馬孫河流域
(5)低緯度地區(qū)
(6)回歸線 回歸線附近,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量少,蒸發(fā)量大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