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鶴樓送別》第二課時.doc
-
資源ID:9168654
資源大?。?span id="ciej1n5" class="font-tahoma">35.02KB
全文頁數(shù):3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黃鶴樓送別》第二課時.doc
五年級 語文 上冊 第七單元 第6課時 總第69課時 主備人:曾先進
課 題:25黃鶴樓送別
教學內容:25黃鶴樓送別(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深入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初步設疑
1.課文講了誰在什么時候,為誰送別呢?(板書:李白 孟浩然)
2.根據回答出示并齊讀第一自然段,為好朋友送別,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動,他吟出這樣一首詩(課件出示)自讀古詩,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指名交流自己的問題。
談話激趣:同學們有很多疑問,學貴有疑。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你就明白了。讓我們回到黃鶴樓上
二、精讀課文,引導探究
?。ㄒ唬W習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黃鶴樓的句子。
2.課件出示圖片。看圖,說說你覺得黃鶴樓怎么樣?
3.一對好朋友就要在這里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讀讀課文,體會一下。
4.學生交流(板書 :依依惜別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引讀,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指導朗讀。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李白)
過渡:其實,孟夫子的內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卻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樣寬慰的?
2.根據回答再出示句子:“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覀冸m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說說你對這句詩的理解?!昂却嬷?,天涯若比鄰?!边@句話,在課文中就是指……生讀(李白和孟浩然雖然分別了,但是他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你是怎樣理解“永世不絕”的?指導朗讀。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演演孟浩然)
3.分角色表演話別的情景。
?。?)同桌之間合作練習表演他們話別的情景(指導:注意他們的動作,讀熟他們的語言,把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表現(xiàn)出來)。
?。?)指名表演。
?。ㄈW習第四、五自然段。
1.引讀第四小節(jié)。
2.此時此刻,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孟浩然(友人)……(生接讀)。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讀)。李白……(生接讀)。
出示句子: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這時李白有些什么表現(xiàn)?(依然佇立、凝視遠方)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佇立”和“凝視遠方”這兩個詞。
?。?)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此時的楊柳、沙鷗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現(xiàn)呢?
3.齊讀第四節(jié)。
過渡:但是友人還是離去了,李白內心很激動,隨即吟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ㄋ模W習第五自然段:
出示并齊讀。什么叫“膾炙人口”?
三、詩文對照,理解詩意。
1.指名交流: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們的問題也解決了。說說你解決了哪些問題。
2.李白把這么多的離情別緒濃縮在這首詩里,后來這首詩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你知道什么叫“膾炙人口”?
3.師生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四、小結:今天,我們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深情厚誼。
作 業(yè):摘錄感受最深的句子。
教學反思:
古詩的學習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通過相互討論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詩相對應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語言理解詩的意思。至于詩中的詞語,只要抓住“辭”、“孤帆”、“唯”等稍加點撥即可。還可以指導學生對古詩和文中對應的句子進行反復吟誦,加深體會。
“文包詩”這類課文既不同于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于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不一定會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詩”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