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北票市高中語文 4燭之武退秦師學案(無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遼寧省北票市高中語文 4燭之武退秦師學案(無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燭之武退秦師》
學習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辟,善于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2.掌握文章中出現(xiàn)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德育滲透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了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
重點:燭之武人
2、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jié)。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了解。
課前自助預習
一、有關《左傳》的介紹。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漢朝以后才多稱《左傳》。它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蹲髠鳌分饕涗浟酥?/p>
3、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guī)范、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系、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蹲髠鳌凡粌H是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表現(xiàn)在:長于記述戰(zhàn)爭,善于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左傳》受到學界重視是在魏晉時期,先后有鄭玄、杜預為其作注解,成為以后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左傳》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錄了當事各方面的歷史。共18萬字。
二、《左傳》作者的介紹。
魯之君子,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左丘明是史家的開山鼻祖。左丘明出生的家族世代為史官,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
4、,觀書于周史”。
三、有關作品背景的介紹。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有關作品和作者的故事。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
5、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練習檢測
一、注音
貳 氾 佚 縋 瑕 闕 杞 逢 戍 敝
二、給加點的多音多義字注音、組詞
夫( )( ) 供( )( ) 逢( )( )
說( )( ) 闕( )(
6、 )
三、辨析形近字,注音并組詞
薄 佚 軼 汜
簿 秩 昳 氾
圮 杞
課文講解
一、 補充:關于古代姓名。
1、燭之武是不是姓燭名之武?
不是。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盃T地,名叫武的人”
2、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著問題齊讀課
7、文。提問: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國,說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場戰(zhàn)禍。
2、解題:
燭之武退秦師。
退:使動用法,使-----撤退
師:軍隊
三、通假字:
今老已,無能為也已(“已”同“矣”) 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同“倍”)
秦伯說(“說”同“悅”) 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
課堂練習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
3、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 4、是寡人之過也
5、鄭既知亡矣 6、朝濟而夕設版焉
7、秦伯說 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9、吾其還也 10、以亂易整
延伸拓展
課下自己閱讀有關晉文公重耳流亡19年的故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