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13 古代中國的商業(yè)經濟和經濟政策 人民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13 古代中國的商業(yè)經濟和經濟政策 人民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后限時集訓(十三) 古代中國的商業(yè)經濟和經濟政策
(時間:40分鐘 分值:8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公元前679年,齊國會盟諸侯達成協(xié)定,“市賦(市場交易稅)百取二,關賦(道路通行稅)百取一”。公元前678年,齊國再度會盟諸侯,達成“修道路,偕度量,一稱數(統(tǒng)一斤兩稱數)”的協(xié)定。材料反映了( )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業(yè)發(fā)展
B.區(qū)域之間長途貿易興盛
C.區(qū)域性統(tǒng)一市場日漸形成
D.齊國通過會盟成為霸主
C [齊國會盟諸侯,達成改善交通、統(tǒng)一稅收與度量等協(xié)定,這有利于春秋時期區(qū)域性統(tǒng)一市場的形成,故C項正確。]
2.春秋初期大國爭
2、霸,“通商惠工”的口號被提出,隨后自由商人興起。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特別是在秦國商鞅變法時制定了重農與抑商相結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農抑商成為一種基本國策。這一政策轉變的目的是( )
A.調整官商與私商的關系B.維護小農經濟的基礎地位
C.解決政府與商人的矛盾 D.促進商品經濟的繁榮發(fā)展
B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抑制商業(yè)發(fā)展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小農經濟,故B項正確。]
3.下表是北宋商稅情況簡表。據此可知當時( )
年代
年商稅額
指數
995—998年
400萬貫
100
1004—1008年
450萬貫
113
1058年
700萬貫
175
3、
1064—1068年
846萬貫
212
1077年
879萬貫
220
A.政府“不抑兼并” B.商稅是政府主要收入
C.政府鼓勵商業(yè)發(fā)展 D.工商業(yè)經濟不斷發(fā)展
D [“不抑兼并”是北宋的土地政策,材料體現了北宋時期商稅的變化,二者之間無直接關聯,故A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北宋政府財政收入的組成狀況,故B項錯誤;宋朝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故C項錯誤;材料中北宋商稅的迅速增加,反映了北宋工商業(yè)經濟的發(fā)達,故D項正確。]
5.宋元時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設有專職外貿管理機構——市舶司,負責管理、征舶稅、收舶貨等。政府還制定了《市舶則法》,規(guī)定商人出海貿易必須先提出申請,經市舶司
4、批準,始能成行。外國商人領取市舶司頒發(fā)的“驗符”或其他官方憑證方可從事貿易活動。由此可見,宋元時期( )
A.政府注重規(guī)范海外貿易 B.強調內外貿易平衡
C.開始設立對外貿易機構 D.嚴格限制海外貿易
A [材料表明,宋元時期政府通過設置市舶司和頒布《市舶則法》對中外貿易進行管理,這體現了這一時期政府對中外貿易的規(guī)范管理,故A項正確;材料未反映中外貿易的發(fā)展情況,故B項錯誤;C項錯在“開始設立”;材料反映的是對中外貿易的管理,不是限制,故D項錯誤。]
5.(2019·長春模擬)明代松江是棉紡織業(yè)的中心,號稱“衣被天下”;蘇州、南京是絲織業(yè)的中心,“居民大半工技”;江西景德鎮(zhèn),“天
5、下窯器所聚”,暢銷海內外;“佛山之冶遍天下……石灣之陶遍二廣及海外之國”。這些現象表明當時( )
A.出現農產品的專業(yè)化趨勢
B.手工業(yè)專業(yè)化尚未出現
C.手工業(yè)呈現專業(yè)化趨勢
D.出現農產品商品化趨勢
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棉紡織業(yè)、制瓷業(yè)、冶鑄業(yè)都屬于手工業(yè),這些現象表明當時手工業(yè)呈現專業(yè)化趨勢,故C項正確。]
6.(2019·沈陽一模)南宋時期,二月初八西湖開始接納游人,官府表示“凡游觀買賣,皆無所禁”,于是“店舍經營,輻輳湖上,開張趕趁”。直至寒食清明節(jié),官府舉行龍舟賽,引得“湖山游人,至暮不絕”,即使貧窮無錢者,“亦解質借兌,帶妻挾子,竟日嬉游,不醉不歸”。
6、這反映了南宋( )
A.消費領域崇尚奢靡之風 B.商業(yè)政策倡導自由放任
C.傳統(tǒng)節(jié)日受到市民重視 D.政府導向影響節(jié)日文化
D [由材料“官府表示‘凡游觀買賣,皆無所禁’,于是‘店舍經營,輻輳湖上,開張趕趁’”“官府舉行龍舟賽,引得‘湖山游人,至暮不絕’……‘亦解質借兌,帶妻挾子,竟日嬉游,不醉不歸’”可以看出,因為政府放寬了禁令,從而使節(jié)日文化出現了繁榮景象,故D項正確。]
7.更賦,是漢朝的制度,規(guī)定成年男子均須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種,即正卒、戍邊、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須在本地為地方官府服一個月的無償勞役。如不愿或不能親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錢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錢,即謂
7、之更賦。更賦的實行( )
A.有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B.成為政府斂財的主要手段
C.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fā)達
D.促進了漢初經濟的逐漸恢復
A [根據材料可知,不去服役者,可以“出一定量的錢交官府雇人代替”,該做法有利于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可以使農民更好地從事農業(yè)生產,故A項正確;B項材料無法體現,故排除;材料只是強調更賦有助于農業(yè)生產,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更賦實行的時間,故排除D項。]
8.據考證,南宋的都城臨安,與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長,東西窄,皇宮位于城市的南端,從皇宮北面的和寧門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條用石板鋪成的御街,最引人矚目的是在御街中段設立的“金銀鹽鈔
8、引交易鋪”,生意興隆。這說明南宋時期( )
A.都城設計不再體現皇權至上
B.“市”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
C.“鈔引”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D.都城布局出現革命性的變化
D [本題考查古代中國城市的發(fā)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截然不同”“最引人矚目的是在御街中段設立的‘金銀鹽鈔引交易鋪’”等,意在強調都城布局其實已經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故D項正確;皇權至上一直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都城建筑和布局的指導思想和設計原則,故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市”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是在北宋時期而非南宋時期,故B項錯誤;“鈔引”是宋代政府發(fā)給特許商人支領和運銷一些產品的證券,不是普遍流
9、通的貨幣,故排除C項。]
9.德國學者弗蘭克認為:1500—1800年,“‘中國貿易’造成的經濟和金融后果是,中國憑借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制造業(yè)和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外國人,包括歐洲人,為了與中國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國人支付白銀,這也確實表現為商業(yè)上的‘納貢’”。材料說明當時的中國( )
A.外貿的經濟目的明顯 B.外貿帶有一定的掠奪性
C.工場手工業(yè)極為發(fā)達 D.在貿易中居于有利地位
D [根據材料可知1500—1800年中國外貿都是順差,即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居于有利地位,故D項正確;任何外貿都屬于經濟交流,當時我國同其他國家的貿易幾乎都是順差,且朝貢貿易特
10、征仍十分明顯,故A項錯誤;與中國人做生意時,外國人不得不向中國人支付白銀,這是由中國外貿出超地位決定的,體現不出掠奪性,故B項錯誤;中國傳統(tǒng)手工業(yè)雖然發(fā)展較快,但是在自然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下,工場手工業(yè)雖有發(fā)展,但仍然緩慢,談不上發(fā)達,故C項錯誤。]
10.睡虎地秦墓竹簡《金布律》等法律極力限制不合規(guī)定的商業(yè)活動,禁止非商業(yè)單位經商,禁止官吏經商;統(tǒng)一商品價格,重要商品由國家專營。秦的這些商業(yè)政策( )
A.為商業(yè)活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B.限制了商業(yè)活動的正常發(fā)展
C.緩和了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
D.沉重地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
B [材料體現了秦朝對商業(yè)進行嚴格的控制,這會阻礙商業(yè)發(fā)展,故
11、A項錯誤,B項正確;材料中秦朝對商業(yè)的嚴格限制,會激化社會矛盾,故C項錯誤;秦朝這些抑商政策并非專門針對舊貴族而言,因而不能沉重打擊舊貴族,故D項錯誤。]
11.(2019·武漢模擬)明清時期,松江府“壤地廣袤不過百里而遙,農畝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萬之賦……全賴此(棉織)一機一杼”。蘇州府“郡城之東,皆習機業(yè)……計日受值”。由此可知( )
A.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工商皆本”思想深入人心
C.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相當完善
D.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
D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故排除A項;B項材料無法反映,故排除;明清時期我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狀態(tài),沒有出現
12、完善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故排除C項,因此選D項。]
12.清人在《論南洋事宜書》中寫道:“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戶足……鮮有在家饑寒,竊劫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藝能之無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游手,驅游手為盜賊耳!”材料中的“禁”( )
A.阻礙了農產品商品化進程
B.推動了民間正當貿易的發(fā)展
C.保障了對外貿易出超地位
D.導致了東南沿海民生的困境
D [根據材料不難看出,“海禁”所阻礙的是沿海手工業(yè)的發(fā)展而非農產品商品化進程,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既禁之后,百貨不通,民生日蹙”可知,“海禁”阻礙了民間正當貿易的發(fā)展,故B項錯誤;材料中
13、并沒有對中國對外貿易地位的相關提及,故C項錯誤;海禁導致了東南沿海民生的困境,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代整體社會經濟引人矚目的發(fā)展,可被喻為中國歷史上從傳統(tǒng)向近代轉變的首次啟動。宋代城市發(fā)展突破原有政治和軍事性質的限制,經濟和社會功能顯著增強。城市商業(yè)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近代型城市風貌已可初見端倪。 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自膠州灣,中經杭州灣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發(fā)展商貿,宋代貨幣,幾乎成為“國際貨幣”。
歷
14、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江南城鎮(zhèn)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僅蘇州絲織業(yè)中受雇于私營機房的織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明初以銅錢、紙鈔為法定貨幣,白銀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紙鈔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漸至名存實亡,銅錢則因幣材缺乏,鑄幣量難以滿足流通的需要。 明朝中期中國精美的絲瓷等商品通過幾條航線大批輸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銀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一個以白銀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絡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國的白銀彌補了國內銀礦不足的缺陷。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時,即規(guī)定賦稅折銀征收,說明民間使用白銀已較普遍。清朝用銀之勢也已不可遏制。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
《
15、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組成的企業(yè)在英國和尼德蘭普遍確立起來。1553年,英國成立了第一個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紀,近代商品和證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蘭出現。在相對較弱的封建王權與人文精神蘇醒的背景下,“商業(yè)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西歐商業(yè)資本的發(fā)展,成為“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
——馬世力《世界史綱》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宋朝和明清時期“商業(yè)革命”的表現。(12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商業(yè)革命與西方商業(yè)革命的不同。(13分)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宋朝表現,根據材料一
16、“經濟和社會功能顯著增強”“城市商業(yè)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宋代貨幣,幾乎成為‘國際貨幣’”從功能、時空及貿易層面解答;第二小問明清表現,根據材料一“盡逐綾綢之利”“受雇于私營機房的織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民間使用白銀已較普遍”“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并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即可。 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東西方商業(yè)革命的表現、影響等方面來分析。
[答案] (1)宋朝:城市經濟和社會功能增強;城市商業(yè)突破地域和時間限制;對外貿易發(fā)達。明清:民營手工業(yè)超過官營手工業(yè);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實行一條鞭法,人身控制進一步松弛;高產農作物大量引進,民眾的衣食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17、(12分)
(2)不同:中國古代的商業(yè)革命沒有突破農耕經濟的范疇,自然經濟仍然是經濟主體;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手工業(yè)和江南地區(qū);雖然推動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現,但沒有動搖封建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未能推動社會向近代轉型。西方的商業(yè)革命推動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促進了人文主義的傳播,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促進了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13分)
14.(2019·貴州適應性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曹雪芹的作品——《紅樓夢》,是當時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縮影。小說情節(jié)摘編如下:
第三十六回 鳳姐和趙嬤嬤談話時說:“那時我爺爺單管各國進貢朝賀的事,凡有外國人來
18、,都是我們家養(yǎng)活?;?、閩、滇、浙所有的洋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
第八十八回 賈蕓向鳳姐求情時說:“前幾日聽見老爺總辦陵工,侄兒有幾個朋友辦過好些工程,極妥當的?!辟Z府建造偌大一座“省親別院”只花了一年工夫,主要就是依靠專業(yè)工匠和“人丁”來完成的。
第九十三回 敘述衙門差役打擊客商的情景:“更可憐的是那買賣車,客商的東西全不顧,掀下來,趕著就走。那些趕車的但說句話,打得頭破血出的?!?
結合所學知識,從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個情節(jié),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并概述和評價該歷史現象。(要求:簡要寫出你所提取的小說情節(jié)及其反映的歷史現象,對歷史現象的概述和評價準確全面)
[解析] 本題屬于開放型試
19、題。就本題而言,首先應該提取材料中的一個情節(jié),然后指出這一情節(jié)所反映的歷史現象,最后根據所學知識對這一歷史現象進行概述和評價。選擇一種情節(jié)及其反映的歷史現象進行論述,可以選取18世紀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從材料中所述的工作效率、雇傭關系、市民階層的發(fā)展等角度進行分析,不管選擇哪個情節(jié)及其反映的歷史現象都要史論結合地進行概述和評價。
[答案] 示例 情節(jié):賈府依靠專業(yè)工匠和“人丁”短期內就完成了“省親別院”。(2分)
歷史現象:這一情節(jié)反映出18世紀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2分)
概述和評價:18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在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下,商人階層受到打壓,市民階層在反對封建勢力中開始發(fā)展壯大,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受到挑戰(zhàn);工場手工業(yè)生產技術的提高,勞動分工的擴大和大批雇傭勞動力的出現,標志著這一時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外國商品的侵入,對中國有所影響,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清朝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進行官府控制下的朝貢貿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8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