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考)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練高效作業(yè) 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選考)2021版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3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精練高效作業(yè) 岳麓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3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建議用時:45分鐘)
一、選擇題
1.(2020·湖北武漢調研)“宰”和“相”原是封建貴族的家臣,到秦漢變成了政府的執(zhí)政官,再后來宰相失職,又有另一批皇帝內廷私臣變成了正式執(zhí)政官。這表明 ( )
A.宰相制度起源于西周
B.中國古代家國一體
C.權力中心由政府轉向皇室
D.官僚政治不斷發(fā)展
解析:選D。宰相由封建貴族的家臣轉變成政府的執(zhí)政官,反映出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逐漸擺脫了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特征,故D項正確。
2.漢代的三公九卿設在宮外,這些官員覲見皇帝的朝儀十分煩瑣,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較緩慢,皇帝便將處理機要事務的責任轉移到內廷,
2、逐漸形成中朝。據此可知,設置中朝有利于 ( )
A.制約丞相權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強中央集權 D.監(jiān)察三公九卿
解析:選B。據題干材料可知,建立中朝的原因是三公九卿“覲見皇帝的朝儀十分煩瑣,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較緩慢”,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故選B項。
3.史載,唐太宗親自翻閱當朝國史,認為玄武門誅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語多微隱,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房玄齡等史官把君王歷來不閱的《起居注》修改為《今上實錄》等,呈上太宗。此事主要反映了 ( )
A.君主參與的修史可信度更高
B.君主專制統(tǒng)治逐漸加強
C.避諱君主始終是修史的原則
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
解析:選B。唐太
3、宗直接干預修史工作,說明經過修改的史書是符合君主想法的,這反映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加強,故B項正確。
4.唐朝沿用隋制,國家每一政令的下達,都經由中書出令、門下審議、尚書執(zhí)行的程序。后來“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這說明政事堂的設立 (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擴大了三省長官的權力
C.緩解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D.旨在終結三省六部制度
解析:選A。根據材料“中書門下兩省,或論難往來,各逞意氣。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權造成一定程度隔閡和過分牽制,導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據材料“令三省長官合署辦公,是謂政事堂”得出三省
4、長官合并辦公有利于三省間的有效溝通和執(zhí)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項正確。
5.(2020·山東濟寧高三期末)宋代蘇軾曾尖銳地指出:“國家自近歲以來,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無事而食也。”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根源于 ( )
A.五代十國遺留下眾多的歷史問題
B.宋代統(tǒng)治者進一步擴大科舉取士
C.宋代統(tǒng)治者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舉措
D.宋代統(tǒng)治者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
解析:選C。宋代冗官問題是由于統(tǒng)治者擔心官員權力集中而威脅皇權,通過一職多官的方式來分化事權,加強君主專制,故C項正確。
6.按照宋制,皇帝詔旨須經朝廷商
5、議進呈,再由皇帝審閱批準,才能發(fā)付朝廷執(zhí)行?;实畚唇洺h擅自將詔旨發(fā)出,將會招致宰相的批評和抵制。這反映了宋代 ( )
A.相權對皇權的制約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皇權與相權的對立 D.君主權力的弱化
解析:選A。“相權對皇權的制約”與材料中“皇帝未經朝議擅自將詔旨發(fā)出,將會招致宰相的批評和抵制”相符,故A項正確。
7.北宋時期“佐天子執(zhí)兵政”的官員是 ( )
A.轉運使 B.參知政事
C.三司使 D.樞密使
解析:選D?!稗D運使”在宋代主要負責地方財富向中央轉移,故A項錯誤;“參知政事”為副相,協(xié)助天子處理行政,故B項錯誤;“三司使”在宋代的職能為協(xié)助皇帝管理天下財政,故
6、C項錯誤;“樞密使”分管“兵府”,“佐天子執(zhí)兵政”,故D項正確。
8.(2020·湖南省長郡中學調研)宋代規(guī)定,樞密院作為全國最高軍事機構“武府”,其長官“樞密使”不得由武將擔任,只授予文職官員。此規(guī)定 ( )
A.不利于充分發(fā)揮軍隊戰(zhàn)斗力
B.提高了官員的軍事理論水平
C.形成了軍政和行政互相制衡
D.擴大了宰相對軍事的監(jiān)督權
解析:選A。據題干材料“‘樞密使’不得由武將擔任,只授予文職官員”可知,這一現(xiàn)象,不利于軍隊戰(zhàn)斗力的提升,故A項正確。
9.魏晉南北朝時宰相事權,由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協(xié)同行使。隋唐又進一步完善為中書省擬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的分工協(xié)作。宋元之際三
7、省制消亡,仍沿襲群相舊例,設丞相、平章、參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員,會議處理朝廷機務。材料中三省制演變 ( )
A.從制度上消除了腐敗的根源
B.是人治與法治的緊密結合
C.是權力分割與制約的產物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解析:選C?!霸紫嗍聶啵芍袝?、門下、尚書三省協(xié)同行使。隋唐又進一步完善為中書省擬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的分工協(xié)作。宋元之際三省制消亡,仍沿襲群相舊例,設丞相、平章、參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員,會議處理朝廷機務”反映的是因為宰相權力的分割,從而產生相互制約的因素,故C項正確。
10.《漢書》《后漢書》及主要漢碑中現(xiàn)在所能找到的西漢“孝廉”之中,能確定出身的一
8、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員貴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強大地主之家的11人。這一情況說明當時 ( )
A.察舉制不能有效選拔人才
B.官位基本被上層社會壟斷
C.貴族政治進一步得到加強
D.中央與地方矛盾日趨尖銳
解析:選B。據題干中“西漢‘孝廉’之中,能確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員貴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強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孝廉”大多出身于名門大族,故選B項。
11.實行科舉制度,士人可以“懷牒自進”,只要不屬于朝廷禁止入試的戴罪之人和數(shù)量有限的賤民,都可以自由報考。這表明科舉制 ( )
A.有利于增強社會讀書風氣
B.有助于提高官員文化素
9、質
C.實現(xiàn)了選舉對象的自主化
D.加強了對特權階層的打擊
解析:選C。根據材料“士人可以‘懷牒自進’……都可以自由報考”可知,科舉制下選取的對象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故C項正確。
12.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員五品以上子孫,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異者。這一變化有助于 ( )
A.皇權向社會基層擴展
B.增強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C.削弱地方官員的權力
D.強化基層百姓德行修養(yǎng)
解析:選B?;蕶喔叨燃杏诨实郏@一變化不會導致皇權擴展,故A項錯誤;這一變化將招生范圍擴展至“庶民”,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進而增強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B項正確;這一變化與地方官員權力大小無關,故C項錯誤;這一變化
10、旨在擴大統(tǒng)治基礎,吸收“庶民的俊異者”,并沒有強調德行修養(yǎng),故D項錯誤。
13.范文瀾先生曾考證,漢武帝時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考察封國國王,有罪狀便奏聞。不法的國王因此受到懲罰。據此推知,漢武帝設置刺史 ( )
A.旨在削弱國王勢力 B.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C.重在整肅地方吏治 D.使監(jiān)察制度趨于完善
解析:選B。材料中漢武帝設置刺史是對封國國王進行監(jiān)察,并非從勢力上削弱國王,故A項錯誤;漢武帝設置刺史對封國國王進行監(jiān)察,以加強對國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B項正確;漢武帝設置刺史是對封國國王進行監(jiān)察,并非對地方官員進行監(jiān)察,因而漢武帝設置刺史的目的不在于整肅地方吏
11、治,故C項錯誤;材料僅體現(xiàn)刺史考察封國國王的一條規(guī)定,不能說明監(jiān)察制度趨于完善,故D項錯誤。
14.宋代以前,選任監(jiān)察官的首要標準必然是剛正坦直、不阿附權貴,敢于直言進諫;宋代以后監(jiān)察官多是進士出身,這一標準得到宋以后歷代朝廷的一再強調。這說明監(jiān)察官選任 ( )
A.逐漸趨于民主科學
B.由注重門第到注重科舉
C.不再受到皇權干擾
D.由側重德行到側重學識
解析:選D。根據材料,宋以前注重監(jiān)察官員的道德品行,而“宋代以后監(jiān)察官多是進士出身”,更注重學識,故D項正確;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是服務于專制皇權的,故A、C項錯誤;根據材料“宋代以前,選任監(jiān)察官的首要標準必然是剛正坦直、不阿附權
12、貴,敢于直言進諫”可知,宋以前更注重監(jiān)察官員的道德品行,故B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
15.(2020·山東德州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漢政權建立后,統(tǒng)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大力放寬政策,輕田租促農業(yè)。政治上,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的體制,后來進一步確立了郡縣制的主體地位。漢武帝時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從官即內朝官共同執(zhí)政。
——摘編自杜慶余《論國家制度建設與
漢代興衰的關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發(fā)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長官共為宰相,其他官員以“參預朝政”等名號也可
13、為宰相,后來進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發(fā)展科舉制度,健全府兵制,強化監(jiān)察機構。
——摘編自任士英《盛唐氣象》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唐初期制度建設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漢、唐制度建設的意義。
解析:(1)根據材料一“西漢……統(tǒng)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可得出漢、唐均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根據材料一“大力放寬政策,輕田租促農業(yè)”、材料二“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可得出漢、唐都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根據材料一“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的體制”、材料二“發(fā)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進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
14、可得出漢唐都對前朝基本制度加以繼承,并有所發(fā)展;根據材料一“漢武帝時形成中外朝制度”、材料二“發(fā)展科舉制度,健全府兵制,強化監(jiān)察機構”可得出漢、唐都注重權力間制約,強化皇權。(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答案:(1)特點:注意吸取前代教訓;減輕農民負擔;注重對前代制度的繼承與發(fā)展;重視對權力的制約,強化皇權。(答出其中兩點即可)
(2)意義: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有利于防止宰相專權;有利于減少決策與施政錯誤;促進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答出其中三點即可)
16.(2020·山東威海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發(fā)展
15、演變簡表
時期
錄取數(shù)量或方式
考試內容
考試程序
唐代
進士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詩賦、儒家經典、法律、文字、算學等
武則天時,初設殿試,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錄取名額大為增加
儒家經典為主,儒家經典可依據多種注疏
考試分解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制,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開始實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學子,按照其所處的地域進行排名,分別錄取出貢生后,再統(tǒng)一參加殿試
命題范圍只限于四書五經,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釋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學校為生員或入國子監(jiān)為監(jiān)生,再通過鄉(xiāng)試、會試、殿試而入仕
結合材料與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科舉制度與社會發(fā)展”
16、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答案:示例一
論題:科舉制度與君主制的強化。
闡述:君主專制的強化使科舉考試的錄取數(shù)量、考試內容、考試程序發(fā)生了變化??婆e取士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封建統(tǒng)治基礎不斷擴大;科舉考試內容由多元到以儒學為主,再到只限于四書五經,且以朱熹的注疏為準,表明儒學思想已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工具;科舉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殿試逐漸成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實表明科舉考試的變化體現(xiàn)了君主專制的加強。(如果從錄取數(shù)量、考試內容、考試程序三個方面任取一個角度進行闡述,言之有理亦可)
示例二
論題:科舉制度與經濟重
17、心南移。
闡述:經濟重心的南移導致科舉考試錄取數(shù)量和方式逐漸發(fā)生變化。唐中后期以后,經濟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時期南方成為我國的經濟重心,經濟重心南移帶來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業(yè)昌盛??婆e考試中,南方士子占優(yōu)勢,明代為平息北方士人情緒,實行“南北榜”。
示例三
論題:科舉制度與儒學的發(fā)展。
闡述:自唐代到明代,儒學在科舉考試中的地位日益突顯。唐代,儒學作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宋明理學以儒家綱常約束人們的思想,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為主,但可依據多種注疏;明代四書五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唯一內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釋為準。由于內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革,從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沒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