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政治上冊 第九課第二框《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政治上冊 第九課第二框《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八年級政治上冊 第九課第二框《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生領會“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道理
2.能力目標: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人生態(tài)度。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了解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實質;在生活、學習中能夠換位思考,與人為善。
教學重點: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教學難點:在實踐中如何做到換位思考;學會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賞他人。
教學方法:活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我們都注意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總是不喜歡呆在商場里.這常常讓大人們感到不能理解。為什么商場
2、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和豐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釋。有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卻輕而易舉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你蹲下來,處在和小孩子同樣的高度環(huán)視四周的景象,結果看到的都是大人們的腿。以上這個看似簡單的事例實際上蘊藏著并不簡單的道理:換位思考。
(二)學習新課:
二、換位思考 與人為善
(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活動:外號
目的:使學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要求:閱讀材料,結合學校和班級情況,說說“起外號”的現(xiàn)象。討論
自己不喜歡的事可以強加于人嗎?為什么?
自己喜歡的事就可以強加于人嗎?為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是什么?
3、
教師小結: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平等待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質所在。
閱讀P105頁“相關連接”中的故事:討論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試著用一句比較合適的話(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學生發(fā)言,教師小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意思是:在謀求自己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發(fā)展。我們不能只顧自己,不能忽視別人的存在,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也就應該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二)、理解之上 善待他人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
4、立場上考慮問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大到國家、單位,小到家庭、個人,都應該努力做到這樣。下面介紹一個個人之間交往的典型案例。
“管鮑之交”故事:
閱讀后思考一個問題:你希望擁有像鮑叔牙這樣的朋友?為什么?(因為人總難免犯錯誤,這是總希望得到朋友的諒解。)
引導學生對照故事反思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不體諒他人的地方?造成怎樣的結果?讓部分學生談談體會,全班交流。
情境體驗:懂得體諒!
放學路上,小蓉拾到一個裝滿現(xiàn)金和不少證件的錢包。探討:站在失主的立場上,你認為最體諒和理解失主的做法是什么?
教師小結:換位思考是人對人的一種心理體驗過程。它客觀上要求我們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聯(lián)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是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它的實質是對交往對象的切身關懷,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它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關愛。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8頁的填空。
(三)、課堂小結:只有理解他人,才能與人為善。如果我們不懂得欣賞他人,就難以接納和理解他人,更談不上奉獻愛心。請同學們增加了解,增進理解,少點誤解,多點諒解,多一點友善。多一份愛心。
(四)鞏固練習:自主練習與檢測作業(yè)本
(五)布置作業(yè):自主練習與檢測作業(y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