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破除學生習作畏懼心》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就地取材破除學生習作畏懼心(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就地取材破除學生習作畏懼心
摘 要:作文是學生認知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由于綜合性強,決定了作文訓練的難度大,這就給生活經(jīng)驗不多,知識積累較少的小學生帶來了較大的畏懼心。
關(guān)鍵詞:就地取材;寫作;自信
如何破除小學生寫作畏懼心呢?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就學生習作提出目標:“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這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寫作就是要根據(jù)學生日常生活需要,也就是說要貼近學生,就地挖掘?qū)W生日常生活內(nèi)容,指導學生學會收集積累素材,并學會運用于寫作。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貼
2、近學生實際,就地挖掘,積累知識。
寫好習作的前提是什么呢?當然首重知識積累,俗話說:“巧媳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沒有豐富的語言基礎,哪能作出好的文章來呢?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敝挥凶寣W生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和語言積累,學生作文時才能得心應手。然而這神來之筆如何得來呢?課程標準給出了答案――“注重收集素材”,那么素材從哪來?就地挖掘,就地取材,這是最方便、最有效、最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
1、從身邊找起,鼓勵學生積極讀報、剪報,學習摘抄,積累學習材料。課本中的好詞好句、名言警句、精美片斷等,這些都是學生常接觸,而且容易得到的,讓學生把這些句段摘抄下來,
3、既容易又方便,還可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何樂而不為?如:學生寒暑假作業(yè)本中也會有一些趣味小知識,科學知識等,也可引導學生摘抄,剪貼;學校每年都會訂《廈門日報》、《廈門晚報》等報紙刊物,這些是難得的學習材料,老師可把舊報紙分發(fā)到班級,引導學生閱讀、摘抄;還有,學校常張貼―些名人名言、警句等,也是摘抄的材料……
2、可引導學生正確收看影視,收集網(wǎng)絡信息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使是農(nóng)村家庭,電腦、電視等現(xiàn)代設備也基本得到普及,豐富多彩的知識信息最容易吸引學生,而且很容易讓好奇心特別強的小學生不知不覺沉迷于此,如果因此不讓學生去接觸那無疑是不現(xiàn)實且不科學的。作為老師,我們有義
4、務正確引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接納各種健康正確的信息。如:引導學生去觀看《新聞聯(lián)播》、《廈視新聞》,少兒節(jié)目《大風車》《人與自然》等,利用早會、班隊會、黑板報、寫廣播稿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收集有益信息,互相交流,這樣做不但可以讓學生明確什么樣的節(jié)目對自己有益,又可以多了解一些社會信息、科學知識及家鄉(xiāng)、社會大事,拓展知識面;每次作文之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爰家鄉(xiāng)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學習體驗播音員標準的普通話,通過交流提高語言會話能力,消除方言的影響,促進學生的語言發(fā)展;
再比如:引導學生利用網(wǎng)絡收集好詞好句,并加以運用,既培養(yǎng)了學生鑒別信息的能力,樹立正確的生活觀、
5、價值觀等,還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
3、自編、選編優(yōu)秀作文選,互相促進,豐富知識積累。市面上出版的優(yōu)秀作文選集雖然好,但畢竟離學生日常生活較遠,缺乏親身感受,學生體會也就不深刻,很難引起共鳴,記憶也就不深刻,達不到學習效果。組織學生將自己的習作或?qū)嗉壨瑢W的優(yōu)秀作文收集編輯成冊,進行交流。有利于學生樹立成就感,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能力、閱讀欣賞能力,提高動手實踐能力是一個方面;重要的是這些作品寫的事物就在學生身邊,貼近學生且便于收集,容易引起共鳴,往往促使學生有較高的閱讀興趣,不知不覺會在學生腦在形成較深的印象。
二、多角度觀察生活,及時記錄,積累沉淀。
6、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生活即文章,文章即生活?!币虼俗魑倪x材來源于學生日常生活,學生才能言之有物,有真情實感。根據(jù)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目標要求,我從鼓勵學生寫日記、寫隨筆、作摘錄入手,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中眾多現(xiàn)象,達到情感體驗以及經(jīng)驗積累、沉淀。
1、引導學生把無意觀察體驗向有意觀察體驗發(fā)展,注意記錄生活中的點滴。如:有一天下午,學生們正全神貫注地上課,突然下起大雨來。由于許多學生都沒帶雨具,這下教室里可炸開了鍋,都
7、無心聽課了。怎么辦呢?于是我順水推舟,干脆讓學生說開了,或談感受、或談想法、或談解決辦法,教室里的氣氛一下子濃烈起來了,直到放學,還余興未了。之后我要求他們以日記形式記錄下當時的情景,結(jié)果個個都寫得非常生動,充滿真情。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天忽然像被罩上了一塊巨大的黑布,白天立刻變成了黑夜,緊接的一道耀眼的白光一閃而過,仿佛把這塊黑布撕裂了一道長長的裂縫,緊接著“轟隆隆”一道沉悶的響聲重重敲擊著每個人的耳膜……漸漸地,天仿佛開始又亮了起來,空氣越來越沉悶,同學們開始無心聽課了,許多同學開始擔心自己沒有雨具而緊張地望著窗外……天越來越亮了,頓時玻璃窗上傳來如炒豆般的聲音,起初是畢畢剝剝的,漸漸地聲
8、音越來越密集,后來變成嘩嘩嘩的響聲,透過雨幕,遠處的景象一片模糊……
2、有意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情境,豐富學生生活體驗。如今不論城市孩子,還是農(nóng)村孩子,平時參加勞動等生活實踐的機會大大減少了,自然實踐體驗也不深了,因此學生習作常常言而無物,沒有血肉。為豐富生活體驗,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生活實踐活動。如:為豐富學生實踐活動,培養(yǎng)有意識地觀察和體驗生活,我要求學生去調(diào)查菜市場的形成過程及變遷,并真實地幫媽買一次菜,并將調(diào)查情況和買菜的經(jīng)過通過日記隨時進行記錄、描寫。學生經(jīng)過調(diào)查與實踐,了解了菜市場從無到有,從三兩個農(nóng)民挑菜來賣到今天魚、肉、蝦、雞、鴨、鵝、各種蔬
9、菜水果應有盡有的繁榮景象,真實地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學生親身體會,有感而發(fā),也就寫得具體生動,豐富多彩了。另外我還組織學生參觀了家鄉(xiāng)石礦開采工場、組織學生創(chuàng)造發(fā)明玩具等,學生在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中體驗生活,從而有感待發(fā),進而通過日記寫作隨感而發(fā),久而久之,學生對此類習作再也不怕了。
三、破除成篇觀念,分解練習,積段成篇。
學生作文有了題材還不夠,就猶如有了做飯的材料,要做好一頓令人垂涎的飯,可還沒那么容易。要能把作文真正寫好,關(guān)鍵還在于如何表達好。因此,在教學中,教 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寫法”的指導與練習,要破除“作文必須成篇”的觀念,把作文的各種要
10、素分解落實到多樣的練習中,化整為零,積段成篇。
1、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文。如:小學語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中對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的動作描寫細致、真實;對嚴監(jiān)生吝嗇成性的性格特點描寫細致形象;對王熙鳳的外貌和語言描寫恰如其分,充分突出了人物特點,是學生進行人物片斷練習的好范文,可指導學生對人類動作、語言、外貌等進行分解練習;《觀潮》一文,對觀潮人群和潮水的到來情形,描述具體生動,是學生景物片斷仿寫的好范文,可指導學生對身邊活動場景進行分解訓練;《白公鵝》一文,對白公鵝動作、樣子、生活習性等描述具體,語言生動有趣,是學生事物片斷仿寫的好范文,可指導學生
11、對身邊事物進行片斷訓練……
2、從日常學習生活中,通過有意或無意訓練,積累創(chuàng)新。作文功在平時,僅僅靠口頭強調(diào)“要注意觀察生活”、“要體驗生活”、“要重視閱讀”,學生做起來恐怕就茫然不知從何下手了,更談不上興趣。所以,教師平時要有意無意地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大膽想像,創(chuàng)新思維。如:課堂上的“解詞釋字”練習,要求學生不按照字典來解釋,而是要發(fā)揮各自想像力,大膽創(chuàng)新。如釋字練習,要求學生根據(jù)字形大膽想象來解釋一個字的含義:“忌”可釋成“心中只有自己,當然容不下別人”;解釋詞語可運用一些修辭:如:“噴香”采用夸張的手法,解釋為“那真是十里飄香,令人口水直流。”還可以有意地找?guī)讉€優(yōu)美的無聯(lián)系的詞語,讓學生想象連詞成文,這樣的做法既豐富了學生遣詞造句的知識積累,又讓學生體會到了用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的樂趣。能吸引學生,又能激發(fā)學生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和敢于表達的膽量,提高學生遣詞造句能力,促進語言表達的創(chuàng)新和積累。